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4)

回本書目錄
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4)

1. 第一節,傷寒轉痙

廉勘,吳氏鞠通謂痙當分寒、熱、虛、實四大綱。小兒痙病、瘛病,複列九大綱。較方中行《痙書》,更精且密,實可補仲景之不足,茲節述於後。如六淫致痙,實證也;產婦亡血,病久致痙,風家誤下,溫病誤汗,瘡家發汗者,虛痙也。風寒濕致痙者,寒證也;風溫、風熱、暑、燥、火致痙者,熱證也。俗稱慢脾風者,虛寒痙也;本論後述本臟自病者,虛熱痙。此四大綱也。再將小兒痙病瘛病之九大綱論,亦分條列後,以資參考。

一、寒痙。仲景先師所述方法具在,但須對症細加尋繹。如所云:「太陽症項強,𠘧𠘧然,脈沉遲」之類,有汗為柔痙,為風多寒少,而用桂枝湯加法;無汗為剛痙,為寒痙,而用葛根湯,湯內有麻黃,乃不以桂枝立名,亦不以麻黃立名者,以其病已至陽明也。諸如此類,須平時熟讀其書,臨時再加謹慎,手下自有準的矣。

風寒咳嗽致痙者,用杏蘇散辛溫例,自當附入寒門。

二、風溫痙。此即瘛症,少陽之氣為之也。乃風之正令,陽氣發泄之候,君火主氣之時(廉按:其症候,則頭身熱,面目赤,猝口噤,背反張,自汗出,足反冷,或惡風,或咳嗽,甚則氣逆痰湧。

風盛者,頸項強急,頭亦動搖,目眶瞤動,手足抽掣;熱盛者,灼熱大汗,神昏譫語,口燥渴飲,咋唇弄舌;痰盛者,一痙即厥,喉間痰鳴、語言不出,不省人事,此張仲景所謂「風溫之為病,劇則狀如驚癇,時瘛瘲,而若火熏」之候也,亦即徐嗣伯所謂「痰氣相觸而動風,風火相亂則悶瞀」也),宜用辛涼正法。輕者用辛涼輕劑,重者用辛涼重劑。

如本論上焦篇銀翹散、白虎湯之類。傷津液者加甘涼,如銀翹散加鮮生地、麥冬、玉女煎,以白虎合冬、地之類。神昏譫語,兼用芳香以開膻中,如清宮湯、牛黃丸、紫雪丹之類。愈後用六味、三才、復脈輩,以復其喪失之津液。風溫咳嗽致痙者,用桑菊飲、銀翹散辛涼例,與風寒咳嗽迥別,斷不可一概用杏蘇辛溫也。

三、溫熱痙。即六淫之火氣,消爍真陰者也,《內經》謂「先夏至日為病溫者」是也。即同上風溫論治。但風溫之病痙者,輕而少;溫熱之致痙者,多而重也。藥之輕重淺深,視病之輕重淺深而已。(廉按:吳氏此言未免籠統。夫吳氏所謂風溫者,即葉氏論溫二十則,所云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之證,乃新感風熱之為病也。

若溫熱之為病,《素問》所謂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,《靈樞》所謂「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」是也。病之輕重淺深,一因新感,一因伏氣,原因既異,證治自不得混同,況在溫熱痙乎!就廉實驗所知,凡伏溫化火刺激神經而發痙者,則為溫痙;伏熱化火衝動神經而發痙者,則為熱痙。

白話文:

第一節,傷寒轉痙

吳氏鞠通將痙病分為寒、熱、虛、實四大類,小兒痙病、瘛病則更細分為九大類,比《痙書》更精細完善,彌補了仲景醫案的不足。茲將其分類述於後:

六淫邪氣導致的痙病屬實證;產後失血、久病、風寒誤用瀉下藥、溫病誤用發汗藥、瘡瘍發汗等導致的痙病屬虛證。風寒濕邪導致的痙病屬寒證;風溫、風熱、暑邪、燥邪、火邪導致的痙病屬熱證。「慢脾風」屬虛寒痙;本論後述臟腑本身疾病引起的痙病屬虛熱痙。以上便是四大類。

接下來,將小兒痙病、瘛病的九大類也分條列出,以供參考:

一、寒痙:仲景先師的治療方法已記載於書中,但需根據具體症狀仔細推敲。例如「太陽病,項強,𠘧𠘧然,脈沉遲」等症狀,若有汗則為柔痙,風邪多寒邪少,可用桂枝湯加減;若無汗則為剛痙,屬寒痙,可用葛根湯。葛根湯中含有麻黃,卻不用桂枝或麻黃命名方劑,是因為病情已發展到陽明經。諸如此類,需平時熟讀經典,臨證時謹慎處置,方能得心應手。

風寒咳嗽導致的痙病,可用杏蘇散等辛溫之劑治療,歸於寒痙一類。

二、風溫痙:這是瘛病,由少陽之氣失調引起。屬風邪的正常發作,陽氣外泄的表現,是君火主氣的時節。(按:症狀表現為頭身發熱、面紅、突然口噤、背部反弓、自汗、足部冰冷、惡風、咳嗽,嚴重者氣逆痰湧。風邪盛者,頸項強直,頭部搖晃,眼眶跳動,手足抽搐;熱邪盛者,灼熱大汗,神昏譫語,口渴欲飲,唇舌乾燥;痰邪盛者,痙攣時即厥倒,喉間痰鳴,不能說話,神志不清。這正如張仲景所說的「風溫之為病,劇則狀如驚癇,時瘛瘲,而若火熏」,也正如徐嗣伯所說的「痰氣相觸而動風,風火相亂則悶瞀」。)宜用辛涼之法治療。病情輕者用辛涼輕劑,病情重者用辛涼重劑。

例如本論上焦篇的銀翹散、白虎湯等。傷津液者可加甘涼藥物,如銀翹散加鮮生地、麥冬、玉女煎,或白虎湯合生地、麥冬等。神昏譫語者,可加用芳香開竅藥物,如清宮湯、牛黃丸、紫雪丹等。痊癒後用六味地黃丸、三才湯、生脈散等,以滋補損耗的津液。風溫咳嗽導致痙病者,可用桑菊飲、銀翹散等辛涼藥物,與風寒咳嗽用藥完全不同,不可一概而論,用杏蘇散等辛溫藥物。

三、溫熱痙:這是六淫中的火邪,耗傷陰液。正如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先夏至日為病溫者」。治療方法與風溫痙相似。但風溫導致痙病者,較輕且少見;溫熱導致痙病者,較多且嚴重。藥物劑量的輕重深淺,應根據病情輕重而定。(按:吳氏此言略顯籠統。吳氏所說的風溫,即葉氏溫病學說中所說的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的證候,是新感風熱之病。

若為溫熱病,正如《素問》所說的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,《靈樞》所說的「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」。病情輕重,一是因新感,一是因伏氣,原因不同,治療方法自當不同,何況是溫熱痙!根據我的臨床經驗,伏藏的溫邪化火刺激神經而發生的痙病,為溫痙;伏藏的熱邪化火衝動神經而發生的痙病,為熱痙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