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十章 傷寒壞證 (5)
第十章 傷寒壞證 (5)
1. 第一節,傷寒轉痙
溫痙之中,有因胃腸燥火而發痙者,有因心肝壯火而發痙者,有因劫爍腎陰而發痙者,有因熱伏沖督而發痙者;熱痙之中,有因胎熱而發痙者,有因癇熱而發痙者,有因丹毒胎毒而發痙者。且溫熱二痙之中,以夾積食積熱為多,若不查明原因,辨明證候,鮮不誤殤人命。鞠通曾謂:只治致痙之由,而痙自止,不必沾沾但於痙中求之。
若執痙以求痙,吾不知痙為何物。此說誠然果如其說,未免前後自相矛盾矣。故余特將溫、熱二痙,分作兩節論治,庶幾分際清晰,以免籠統之弊。)
(一)溫痙。因:其因有四。一因胃腸積熱,二因心肝壯火,三因熱爍腎陰,四因熱伏沖督。皆足以刺激神經,而致痙瘛之原因。證:其證灼熱自汗,渴不惡寒,面赤唇紅,手足瘛瘲,口噤鼻煽。此因於胃腸積熱致痙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氣上不下,搏陽而為巔疾」也。若初起目赤唇紅,上視驚啼,角弓反張,手足發搐,嗌乾喉塞,甚或頭搖,此因於心肝壯火致痙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也。
若初起暮熱朝涼,渴不喜飲,顴紅齒槁,脊強反折,手足厥冷,溺短或閉,此因於熱爍腎陰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病藏於腎,陰虛陽盛」也。若初起脊強頭搖,腰背反張,手足抽搐,昏厥不語,牙關緊急,啼聲不出,此因於熱伏沖督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也。
脈:胃腸積熱者,脈必洪數而實,舌必絳紅,苔多黃膩,甚或焦黃;心肝壯火者,脈必弦數,舌必紫赤,苔多深黃,指紋皆青紫浮紅;熱爍腎陰者,脈多沉數,舌紅胖嫩,苔或焦紫;熱伏衝任者,脈必弦勁,舌多紫赤,苔或焦黃,指紋多青紫而黯滯。其症皆因伏溫發痙,而其間實熱窒塞,陰液耗傷,及有無痰湧,最宜明辨。
治:胃腸積熱症,便閉者,三黃五色丸(小川連、青子芩、生錦紋各五錢為末,雪水泛丸,如芝麻大,分作五份,一份辰砂為衣,一份青黛為衣,一份腰黃為衣,一份輕粉為衣,一份蘆薈為衣),乳子服五粒,小兒服十五粒,余視年齡酌加,通用竹葉燈心湯調下;便通者,羚麻白虎湯(羚羊角、天麻、生石膏、知母、生甘草、粳米)或加減竹葉石膏湯(鮮竹葉、知母、瓜蔞仁、生石膏、天花粉、川連、竹瀝半夏、鮮枇杷葉、淡海蜇、大地慄,二味煎湯代水),臨服藥,調下紫雪丹二分。
心肝壯火症,便閉熱盛者,用當歸龍薈丸;挾痰上湧者,用何氏小紅丸(羚半角屑一錢、飛辰砂五分、真猴棗三分、巴豆霜一分為末,綠豆粉糊為丸,如黍米大),乳子服一丸,一歲者二丸,二三歲者三丸,冰糖湯化下;便通溺塞者,用導赤瀉心湯(鮮生地、黃芩、淡竹葉、小川連、漢木通)。
白話文:
第一節,傷寒轉痙
在溫痙的病症中,發痙的原因可分為四類:一是因胃腸燥熱引發,二是因心肝火旺引發,三是因腎陰受熱耗損引發,四是因熱邪潛伏於沖脈、督脈引發。而在熱痙的病症中,發痙的原因則包括胎熱、癇熱、丹毒或胎毒等。此外,溫痙與熱痙兩類疾病中,多半夾雜積食或積熱的因素,若不仔細辨明病因與症狀,很容易誤診而危及性命。
吳鞠通曾說:「只需治療導致痙攣的根本原因,痙攣自然會停止,不必執著於針對痙攣本身治療。」但若只拘泥於痙攣的表現來治療,便無法真正理解痙攣的本質。這一說法雖然有其道理,但前後論述似乎有些矛盾。因此,我特別將溫痙與熱痙分開討論,以釐清兩者的差異,避免混淆。
(一)溫痙
病因:
可分為四類:
- 胃腸積熱
- 心肝火旺
- 熱邪耗損腎陰
- 熱邪潛伏於沖脈、督脈
這些病因都會刺激神經,導致痙攣。
症狀:
- 胃腸積熱引發的痙攣:患者會出現高熱、自汗、口渴但不畏寒、面色赤紅、嘴唇發紅、手足抽搐、牙關緊閉、鼻翼煽動等症狀,這符合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氣上衝而不下行,與陽氣相搏,導致頭部疾病」。
- 心肝火旺引發的痙攣:初期症狀包括眼睛發紅、嘴唇鮮紅、眼球上翻、驚啼、角弓反張、手足抽搐、喉嚨乾澀阻塞,甚至頭部搖動,這符合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各種風邪導致的眩暈、抽搐,都與肝相關」。
- 熱邪耗損腎陰引發的痙攣:初期表現為傍晚發熱、清晨退燒、口渴但不愛飲水、顴骨部分發紅、牙齒乾枯、脊柱僵硬後彎、手足冰冷、小便短少或不通,這符合《內經》所說的「病邪藏於腎,因陰虛而陽氣亢盛」。
- 熱邪潛伏於沖脈、督脈引發的痙攣:初期症狀為脊柱僵硬、頭部搖動、腰背反張、手足抽搐、昏迷不語、牙關緊閉、哭不出聲,這符合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各種發熱、神志不清與抽搐,都與火邪相關」。
脈象與舌象:
- 胃腸積熱:脈象洪大快速而充實,舌質深紅,苔色黃膩或焦黃。
- 心肝火旺:脈象弦緊快速,舌質紫紅,苔色深黃,手指紋路呈現青紫浮紅。
- 熱邪耗損腎陰:脈象沈穩快速,舌質紅潤肥嫩,苔色可能焦紫。
- 熱邪潛伏於沖督脈:脈象弦緊有力,舌質紫紅,苔色焦黃,手指紋路多呈青紫且暗沈不暢。
這些症狀都是因潛伏的溫熱邪氣引起痙攣,但其中可能夾雜實熱壅塞、陰液耗損或痰液上湧等情況,必須仔細辨別。
治療方法:
-
胃腸積熱證:
-
便秘者:可用「三黃五色丸」(成分:黃連、黃芩、大黃各五錢研末,以雪水製成芝麻大小的藥丸,分五份,分別以辰砂、青黛、腰黃、輕粉、蘆薈做外衣)。嬰幼兒服五粒,兒童服十五粒,劑量依年齡調整,以竹葉燈心湯送服。
-
排便通暢者:可用「羚麻白虎湯」(成分:羚羊角、天麻、石膏、知母、生甘草、粳米)或「加減竹葉石膏湯」(成分:鮮竹葉、知母、瓜蔞仁、石膏、天花粉、黃連、竹瀝半夏、鮮枇杷葉、海蜇、荸薺,後兩者煎湯代水),服藥時加入紫雪丹二分。
-
心肝火旺證:
-
便秘且熱盛者:用「當歸龍薈丸」。
-
兼有痰液上湧者:用「何氏小紅丸」(成分:羚羊角屑一錢、辰砂五分、猴棗三分、巴豆霜一分研末,以綠豆粉糊製成黍米大小的藥丸),嬰幼兒服一粒,一歲兩粒,二三歲三粒,以冰糖水送服。
-
排便通暢但小便不暢者:用「導赤瀉心湯」(成分:鮮生地黃、黃芩、淡竹葉、黃連、木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