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1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118)

1. 第十五節,夾癆傷寒(一名傷寒夾虛癆)

【因】癆之一症,皆因氣虛怯弱之人,困乏勞傷之後,中氣不足,下流肝腎。陰火獨旺則發熱頭痛;營衛失守,則惡風惡寒。或兼感風寒,內外生熱,其勢更劇。

【證】頭痛發熱,或肌膚壯熱,惡風惡寒,須渴引飲,日晡轉甚;或晝夜不息,證似陽明白虎,但脈不長實洪數為異;或氣短而煩,氣高而喘,怠惰嗜臥,而四肢不收,自汗不斂,而口不知味;亦有陰火沸騰,歇息涼處,陽氣抑遏而不行,無以衛外,故不任風寒,與外感相似,惟氣息短促,懶言困倦有別。

凡元氣不足,而心火獨旺,上乘陽分,則頭痛口渴,煩躁肌熱,脈雖洪大,重按無力,名曰熱中;若脾胃久虛,陽氣衰少,則骨乏無力,足不任身,不渴不煩,而多溺多汗,脈盛大而澀,名曰寒中。陰病則胃冷噁心,飲食難化,痰涎倦怠,溏瀉溺多;陽病則口乾聲啞,咽痛心煩,嗜味燥結溺赤。蒸上則喘咳痰血,唇焦面紅,耳鳴目眩,肺痿肺癰。

蒸中則脅肋疼脹,肢體倦怠,多食易飢,善食消瘦;蒸下則陽強盜汗,腰痛腳痠,燥結便閉,淋濁遺精。蓋思慮勞倦,外感等症則傷陽,傷於陽者,病必自上而下也;色欲醉飽,內傷等症則傷陰,傷於陰者,病必自下而上也。

自上而下者,先傷乎氣,故一損損於肺,而病在聲息膚腠,肺主皮毛,故皮聚毛落;二損損於心,而病在血脈顏色,心主血脈,血脈虛少,不能榮於五臟六腑;三損損於胃,而病在飲食不調,胃主肌肉,故肌肉消瘦,飲食不潤肌膚;四損損於肝,而病為瘛瘲疼痛,肝主筋,筋緩不能自收持;五損損於腎,腎主骨,故骨痿不能起於床,腎司二便,故二便不禁。此先傷乎陽,後及乎陰。

陽竭於下,則孤陰無以獨存,而不可為也。自下而上者,先傷乎精,故一損於腎,而病為泉源乾涸;二損於肝,而病為血動筋枯;三損於脾,而病為痰涎壅盛;四損於心,而病為神魂失守;五損於肺,而病為短氣喘呼。此先傷乎陰,後及乎陽。陰竭於上,則孤陽無以獨存,而不可為也。

然二者之損,又皆以脾胃為生死之大關。蓋脾胃者,土也,萬物之本也。若上過乎此,則傳肝傳腎不可治矣;下過乎此,則傳心傳肺,不可治矣。故曰:心肺損而神衰,肝腎損而形敝,脾胃損而飲食不歸血氣。迨其傳變已深,而希望回生,不亦戛戛乎其難哉。

【脈】內傷從內而出,故右脈闊大;外感從外而入,故左脈浮盛。平人脈大為勞,脈虛極亦為勞。內傷勞倦,豁大不禁。若損胃氣,則隱而難尋。勞損之脈,或弦或大。大而無力為陽虛,甚則脈細;弦而無力為陰虛,甚則脈數。大者易治,血氣未竭,猶可斂而正之;弦者難治,血氣已耗,挽回補救需難。

白話文:

第十五節 夾癆傷寒(又名傷寒夾虛癆)

病因
癆病多因體質虛弱、氣血不足之人,在過度勞累後導致中氣虧損,肝腎之氣下陷。體內虛火獨盛時,會引發發熱頭痛;若營衛之氣失調,則會惡風怕寒。若同時感染風寒,內外皆熱,症狀會更加嚴重。

症狀
患者可能頭痛發熱,或全身高燒,惡風怕寒,口渴喜飲,症狀在午後加劇;或日夜持續不退,看似陽明經實熱的白虎湯證,但脈象不實、不洪大,可作為區別。也可能氣短煩躁、喘促乏力,疲倦嗜睡,四肢鬆軟無力,自汗不止,口中無味;另有因虛火熾盛,患者偏好涼處歇息,導致陽氣受阻、無法護衛體表,因此畏懼風寒,症狀類似外感,但特徵是呼吸短促、懶言睏倦。

若元氣不足而心火過旺,熱邪上擾陽分,則會頭痛口渴、煩躁身熱,脈象雖洪大,但重按無力,稱為「熱中」;若脾胃長期虛弱,陽氣衰微,則骨骼無力、行動困難,不渴不煩,但多尿多汗,脈盛大而滯澀,稱為「寒中」。

陰病表現為胃寒噁心、消化困難、痰多倦怠、腹瀉尿頻;陽病則口乾聲啞、喉痛心煩、嗜食燥結、小便赤澀。虛火若上蒸,會喘咳帶血、唇乾面紅、耳鳴眼花,甚至肺癆肺癰;若中蒸,則脅肋脹痛、四肢乏力、食多易飢卻消瘦;若下蒸,則陽亢盜汗、腰痠腿軟、便秘或遺精淋濁。

思慮勞累或外感多傷陽氣,病變由上而下發展;縱慾過度或內傷多損陰精,病變由下而上蔓延。

病變層次

  1. 由上而下損傷
  • 先傷肺氣:導致呼吸淺弱、皮膚鬆弛毛髮脫落。
  • 次傷心氣:血脈虛衰,面色無華,五臟失養。
  • 再傷胃氣:食慾不振,肌肉消瘦。
  • 續傷肝氣:筋脈弛緩,抽搐疼痛。
  • 終傷腎氣:骨骼痿軟無法起身,大小便失禁。此為先陽後陰之損,最終陽氣竭盡則難治。
  1. 由下而上損傷
  • 先傷腎精:源泉枯竭。
  • 次傷肝血:筋脈失養。
  • 再傷脾氣:痰濕壅塞。
  • 續傷心神:精神恍惚。
  • 終傷肺氣:呼吸急促。此為先陰後陽之損,最終陰精耗竭則難治。

無論何種損傷,脾胃功能皆為關鍵。脾胃猶如土質,為生命根本。若病變越過脾胃傳至肝腎,或上逆至心肺,則難以輓回。故言:心肺損則精神衰敗,肝腎損則形體衰朽,脾胃損則血氣生化無源。若病情已深,再求康復實爲艱難。

脈象
內傷多右脈寬大無力,外感多左脈浮盛。常人脈過大或極虛皆屬勞損。內傷勞倦者脈象空豁不斂;若胃氣衰敗,脈隱微難尋。勞損脈或弦或大,大而無力為陽虛,甚則脈細;弦而無力為陰虛,甚則脈數。脈大者血氣未枯,較易調治;脈弦者氣血已耗,補救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