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3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編 證治各論 (23)

1. 第四節,夾氣傷寒(一名傷寒夾郁)

【因】或先由鬱怒傷肝,或先由暴怒傷氣,或先由氣食相搏,或先由氣血互結,後感風寒;或有奮力鬥毆之人,脫衣露體,觸犯冷風。

【證】頭痛身熱,惡寒體疼,胸膈脹滿,氣逆喘呼,甚則發厥,不語如瘖。舌苔白薄而滑,或黃白相兼而薄。

【脈】左浮緊,右沉遲;或左弦緊,右伏結。蓋浮則風傷衛,緊則寒傷營,沉則氣鬱不舒也。

【治】先以理氣發汗,祛其表邪,香蘇蔥鼓湯加減。繼則調暢氣機,氣食相搏者,神術湯加減;氣血互結者,清肝達郁湯加減。怒郁不泄,昏厥不語者,先用通關散取嚏;次用仁香湯去丁香、白蔻,烊沖紫金片。世醫但知用理氣藥,以治夾氣傷寒,不知夾氣之證,每間有夾食、夾血者,必須佐消食活血之品,始能速奏全功也。

白話文:

【原因】 可能是先因鬱悶憤怒而傷肝,或是先因暴怒而傷氣,或是先因氣與食物交結相爭,或是先因氣血互相凝結,後來受到風寒;或者有人奮力打鬥,脫衣露體,接觸到冷風。

【症狀】 頭痛發熱,怕冷身體疼痛,胸悶脹滿,氣逆喘息,嚴重時暈厥,不說話像啞巴一樣。舌苔薄白而滑,或黃白相間而薄。

【脈象】 左脈浮動緊促,右脈沉降遲緩;或左脈弦緊,右脈伏結。因為浮脈表示風傷衛氣,緊脈表示寒傷營氣,沉脈表示氣鬱不暢。

【治療】 先用理氣發汗的藥物,驅除表面的邪氣,可以使用香蘇蔥鼓湯加減。接著調暢氣機,若是氣與食物相爭所引起,使用神術湯加減;若是氣血互相凝結所引起,使用清肝達鬱湯加減。如果憤怒鬱結不發洩,導致昏厥不說話,先用通關散打噴嚏;然後用仁香湯去掉丁香、白蔻,溶化後沖服紫金片。世上的醫師只知道用理氣藥物,來治療夾雜氣的傷寒,卻不知道夾雜氣的證候,每每夾雜食物、夾雜血氣,必須輔助使用消食活血的藥物,才能迅速奏效。

秀按,夾氣傷寒,婦女最多,男子亦間有之。初起香蘇蔥豉湯最為的對。若發自少陽經,寒熱往來,胸肋串痛者,柴胡枳桔湯亦多取效;若發自陰經,鬱積傷中,形厥如屍者,用三合絳覆湯(真新絳錢半、旋覆花三錢、青蔥管五寸、沖光桃仁七粒、東白薇三錢、歸鬚錢半、廣鬱金三錢、蘇合丸一顆磨汁沖)。若但鬱悶不得發泄者,偶感風寒,但略兼開鬱理氣,不可擅行破血消滯也。

白話文:

挾帶風寒造成的感冒,女性居多,男性偶爾也有。一開始用「香蘇蔥豉湯」最有效。

如果從少陽經發作,寒熱交替,胸肋疼痛,可以用「柴胡枳桔湯」治療;如果從陰經發作,鬱積在內,身體僵直如屍體,用「三合絳覆湯」治療(真新絳錢半、旋覆花三錢、青蔥管五寸、光桃仁七粒、東白薇三錢、歸鬚錢半、廣鬱金三錢、蘇合丸一顆研磨後沖入湯中)。

如果只是胸悶不得舒展,偶爾感受風寒,只要稍微疏散鬱氣理氣就好了,不可擅自用破血消滯的藥物。

廉勘,夾氣鬱與夾食滯,初起時症多相同,而多右脈沉,手足冷。若嘔逆胸滿,頗類夾食,但夾食為有物,為實邪,舌苔厚白而微黃,胸膈滿痛不可按,而亦不移;夾氣為無物,為虛邪,舌苔白薄,胸膈滿痛,半軟而可按。先宜宣通其鬱,然後解表清裡,自無不效。若不舒鬱而徒發表,則裡氣不能外達,而難於澈汗;遽用清下,則上氣不宣,多致痞逆。惟於解表藥中,加蘇梗、青皮、鬱金、香附之類,以宣其氣,則表易解;於清裡藥中,加瓜蔞、川貝以舒其鬱,則里易和。但川貝雖為舒郁要藥,而力薄性緩,必用至五錢、一兩,方能奏效。若加四磨飲子(即六磨飲子去烏藥、生軍),則尤捷。若氣鬱化火,阻礙中焦,上則胸悶,下則便閉,用六磨飲子,最效。

白話文:

判斷與治療夾氣鬱與夾食滯

夾氣鬱與夾食滯,初期症狀很相似,但夾氣鬱多見右脈沉細,手足發冷。如果伴有嘔吐、胸悶,則較似夾食滯。但夾食滯是因為有外來物質,屬於實邪,舌苔會厚白而微黃,胸膈會脹痛且按壓不可,位置也不會轉移;夾氣鬱則不是外來物質,屬於虛邪,舌苔會白而薄,胸膈會脹痛,按壓後會變軟且可以轉移。

治療時應先疏通鬱氣,之後再解表清裡,這樣纔有效。如果沒有舒通鬱氣就發汗,則裡面的氣會無法外達,而難以流汗;如果急著清下,則上方的氣會無法疏通,容易造成痞逆。

在解表藥中,可以加入蘇梗、青皮、鬱金、香附等藥材,以疏通氣鬱,就能讓發汗解表比較容易。在清裡藥中,可以加入瓜蔞、川貝,以疏通鬱氣,就能讓裡氣容易調和。

川貝雖然是舒通鬱氣的重要藥材,但藥性緩和,需要用至五錢到一兩,才能發揮效果。如果再加入四磨飲子(即六磨飲去掉烏藥和生軍),則效果會更好。如果氣鬱化火,阻礙中焦,導致胸悶、便祕,使用六磨飲子最有效。

2. 第五節,夾血傷寒(一名傷寒夾瘀)

【因】內傷血鬱,外感風寒;或脫衣鬥毆,觸冒冷風;又或跌撲打傷,一時不覺,過數日作寒熱,狀似傷寒。

【證】頭痛身熱,惡寒煩渴,胸脅串疼,腹有痛處不移。或少腹痛甚,手不可按,乍寒乍熱,夜有譫語,甚至昏厥不省,少頃復甦,蘇後或變如狂,劇則疼極發狂,舌色紫暗,捫之滑潤,或深紫而赤,甚或青紫。

【脈】左緊而澀,右多沉弦,總宜弦強,最忌細澀。仲景所謂「弦為陽逆,澀則營氣不足」也。

【治】活血解表為先,輕則香蘇蔥豉湯去香附,加枳、芎、歸鬚;重則桂枝桃仁湯加味(川桂枝八分、光桃仁七粒、赤白芍各一錢、炒細生地錢半、清炙草五分、黑炮姜三分、大紅棗二枚)。次下瘀血,輕則五仁橘皮湯合代抵當丸,重則桃仁承氣湯。俟瘀降便黑,痛勢輕減者,可用四物絳覆湯,滋血活絡以善後;或用新加酒瀝湯,滋陰調氣以芟根。若少腹痛劇,寒熱如瘧,夜則譫語如見鬼者,熱結血室也,加減小柴胡湯以去邪通絡。

白話文:

原因: 由於內傷導致血氣鬱結,外感風寒;或者脫衣鬥毆,受冷風所傷;又或者跌撲受傷,一時沒有察覺,過幾天後出現寒熱,類似傷寒的症狀。

症狀: 頭痛、身熱、惡寒、口渴,胸脇疼痛連串,腹部固定位置疼痛。或者小腹疼痛劇烈,用手按壓會加重,時冷時熱,夜裡發出胡言亂語,甚至昏厥不醒,過一陣子又恢復清醒,清醒後可能變得像發狂一樣,疼痛劇烈,嚴重時發狂,舌色紫暗,觸摸舌面光滑濕潤,或者深紫色帶紅色,甚至青紫色。

脈象: 左寸脈緊澀,右關脈多沉弦,總體上脈象弦緊、脈勢強,最怕脈象細澀。仲景所說:「脈弦是陽氣逆行,脈澀是營氣不足。」

治療: 先活血解表,症狀輕微者使用香蘇蔥豉湯去除香附,加入枳殼、川芎、當歸鬚;症狀嚴重者使用桂枝桃仁湯加味(川桂枝八分、光桃仁七粒、赤芍藥各一錢、炒細生地一錢五分、清炙甘草五分、黑炮薑三分、大紅棗兩枚)。其次,化瘀血,症狀輕微者使用五仁橘皮湯合用代抵當丸,症狀嚴重者使用桃仁承氣湯。等到瘀血排出後,疼痛減輕者,可以使用四物絳覆湯滋血活絡以進行後續調理;或者使用新加酒瀝湯滋陰調氣以去除病根。如果小腹疼痛劇烈,寒熱像瘧疾一樣,夜裡胡言亂語彷彿見鬼,是由於熱氣凝結血室,使用加減小柴胡湯去除邪氣,疏通經絡。

甚則昏厥不省,一蘇轉痙,便閉腹脹,劇則如狂者,熱瘀上衝心胞也,柴胡羚角湯以破結逐瘀,病勢輕減後,調營活絡飲加減(歸尾、赤芍、生地、生淮、牛膝各二錢,光桃仁、酒炒生錦紋、川芎、乾地龍各一錢,杜紅花、炒川甲各五分),消余瘀以除根。

若筋脈時痛時止,或愈或發者,宿瘀結在孫絡也,四物絳覆湯調乳香定痛散(明乳香、淨沒藥、生淮牛膝各五錢,川芎、白芷、赤芍、丹皮、生地各七錢半,炙甘草二錢,為末),以補血活絡,絡通瘀去,則筋絡之內傷自愈矣。

白話文:

昏厥篇

嚴重者昏迷不醒,稍甦醒又抽搐,腹部脹閉不通,嚴重時像瘋狂一樣,是熱瘀上衝心肺造成。用柴胡羚角湯來破血結、逐瘀血,症狀減輕後,再用活絡飲加減(歸尾、赤芍、生地、生淮山、牛膝各二錢,光桃仁、酒炒生龜板、川芎、乾地龍各一錢,紅花、炒川甲各五分)調養,消除殘餘瘀血以根除病症。

筋骨疼痛篇

筋脈時而疼痛、時而停止,或時好時壞,是宿瘀結在經絡所致。用絳覆湯調乳香定痛散(明乳香、淨沒藥、生淮山、牛膝各五錢,川芎、白芷、赤芍、丹皮、生地各七錢半,炙甘草二錢,研成細末),來補血活絡,經絡通暢,瘀血去除,筋絡內傷自會痊癒。

若跌撲內傷,瘀血上壅,氣喘胸悶,大便秘結者,急用當歸導氣散(酒洗生川軍一兩、當歸三錢、麝香三分,為末,每服三錢,醇酒一鍾、童便兩杯調下,日二夜一),降瘀下行,以平肺氣。總之夾血一證,最難辨而易忽,大要有痛處定而不移者,多是夾血;痛處散而不定者,多是夾氣。治必先辨其所因,詳察其部分,消息其微甚,隨證用藥,分經制方,始能奏效。

臨時不可不觀形察色,審問明辨也。

秀按,傷寒夾氣證固多,夾血證亦不鮮。或素因內傷跌撲,或素因鬱怒傷肝,及婦人停經血症,皆先有瘀積在內,因感時病,引動痼疾,謂之夾血,與太陽病當汗不汗,邪陷暴結而為蓄血者,似同實異。其證必有痛處定而不移,或胸脘痛,或胸脅痛,或大腹痛,或少腹痛,或腰脅痛,或肢臂痛,初起雖有風寒表邪,不得用麻黃青龍等劑。每見發汗太過,誤觸瘀血,證變或嘔或泄,或發呃逆,即感溫暑熱病,亦不得純用苦寒涼血。血得寒則凝,凝則瘀結不散,或發如狂,或變咳喘,甚至瘀血上衝,昏迷不醒,釀成血厥。大便或閉或黑,黑兼紫紅而散者可治;黑如敗衃,凝結成塊者難治;黑如汙泥,黏膩不斷,臭穢異常者不治,以其正氣已脫,血液已敗,與濁腐同下故也。俞君謂先審病原,繼察部分,消息瘀血之微甚,對證發藥,正治感症夾血之準繩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跌傷內傷,瘀血鬱結,導致氣喘胸悶,大便祕結,應緊急使用「當歸導氣散」(一兩生川穹洗淨,三錢當歸,三分麝香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盅濃酒、兩杯童便調服,一日兩次,兩夜一次),以使瘀血下行,平息肺氣。

總之,夾血(既有瘀血又有外邪)的證候,最難辨別,也容易忽視。大致而言,有疼痛處固定不移動的,大多是夾血;疼痛處散漫不定的,大多是夾氣。

治療必須先辨別夾血或夾氣的原因,仔細觀察身體部位,探查症狀輕重,根據不同的證候用藥,針對不同的經絡制定治療方案,才能奏效。

在診治時,必須觀察病人的形色,審慎詢問病情,加以明辨。

俞秀說明

傷寒夾氣的證候固然很多,夾血的證候也不少見。有的原本就有內傷跌撲,有的原本就有鬱怒傷肝,還有的是婦女停經血瘀,這些情況都會導致體內先有瘀積,一旦感受時邪,就會引發舊疾,稱為夾血。夾血不同於太陽病應發汗而不發汗,邪氣陷落凝聚而形成蓄血的情況,雖然證候相似,但實則不同。

夾血的證候必定有疼痛處固定不移動,或胸腹痛、胸脅痛、大腹痛、少腹痛、腰脅痛、肢臂痛。發病初期雖然有風寒表邪,但不能使用麻黃、青龍等藥方。

常見發汗過度,誤觸瘀血,證候轉變為嘔吐或腹瀉,或引發呃逆。即使感染了溫暑熱病,也不能純用苦寒涼血的藥物。血遇寒則凝,凝結則瘀結不散,可能會發狂,或轉為咳嗽氣喘,甚至瘀血上衝,昏迷不醒,導致血厥。

大便或者閉塞,或者呈黑色。黑色兼有紫紅色且散碎的,可治;黑色如爛布,凝結成塊的,難治;黑色如同污泥,黏膩不斷,臭氣異常的,不治,因為正氣已脫,血液已敗,與腐敗污濁之物一起排出體外。

俞君提出,先審察病原,再觀察身體部位,探查瘀血輕重,針對證候用藥,才能正確治療夾血的傷寒證候。

廉勘,傷寒夾血,初治香蘇蔥豉湯加減,方尚輕穩;寒重桂枝桃仁湯加味,亦可暫用。若溫熱伏邪夾瘀,初起一二日,病之表症悉具,而脈或芤或澀,頗類陽症陰脈,但須細詢其胸腹脅肋四肢,有痛不可按而拒手者,即為瘀血。確知其非陽症見陰脈,則是表症見里脈矣,治法必兼消瘀,如紅花、桃仁、歸尾、赤芍、元胡、山楂之類,量加一二味;重則加炒川甲、酒炒活䗪蟲等,則表邪易解,而芤澀之脈亦易起。若誤認芤澀為陰,而投溫劑,輕則變劇,重則危矣。至於里證發現,可用俞氏桃仁承氣湯,加乾漆炒川連,瀉火攻血,其瘀血或從嘔出,或從泄出。若不嘔泄而出,多變呃逆,甚發血厥,但用活血消瘀,如二仁絳覆湯(光桃仁七粒,柏子仁二錢,歸鬚、真新絛各錢半,旋覆花三錢包煎,青蔥管五寸沖),調下七釐散(真血竭一兩,粉口兒茶二錢四分,明乳香、淨沒藥、杜紅花各錢半,飛辰砂一錢二分,冰片、麝香各一分二釐,研細勻,每服四五分),則呃逆血厥自除。若宿瘀與邪熱並結者,必胸腹脅肋結痛,甚則神思如狂,更宜清熱逐瘀兼行,使之一齊頓解,如《千金》犀角地黃湯加味(犀角片八分,鮮生地六錢,赤芍、丹皮、丹參各錢半,廣鬱金、花粉各三錢,光桃仁七粒,生藕汁二瓢沖);重則再調下失笑散二三錢,以奏速效;最重用局方聚寶丹(廣木香、上沉香、春砂仁、明乳香、淨沒藥、炒延胡各三錢,血竭錢半,麝香八分,共研細末,糯米漿糊丸,彈子大,辰砂為衣),以童便、陳酒、藕汁各四瓢,活䗪蟲漿一小匙,重湯燉溫,磨沖丹藥,尤多捷效。雖然,消瘀當分部位。消一身經絡之瘀,如王氏身痛逐瘀湯(羌活、秦艽、川芎、杜紅花、制香附各一錢,全當歸三錢,淮牛膝、酒炒地龍各二錢,光桃仁、淨沒藥各錢半,炙甘草八分,陳酒、童便各半煎藥);消上焦肺絡之瘀,如仁伯清宣瘀熱湯(活水蘆筍、鮮茅根、鮮枇杷葉各一兩,新絳錢半,旋覆花二錢,青蔥管三寸,廣鬱金汁四匙同沖),消上焦血府之瘀,如王氏血府逐瘀湯(全當歸、鮮生地、廣鬱金各三錢,生枳殼、光桃仁、赤芍各錢半,川芎、苦桔梗各八分,藏紅花四分,陳酒、童便煎藥);消中焦膈下之瘀,如王氏膈下逐瘀湯(當歸、桃仁各三錢,五靈脂、酒炒延胡、赤芍、丹皮各二錢,制香附、炒枳殼各錢半,烏藥、川芎各一錢,炙甘草六分,藏紅花五分,陳酒、童便煎藥);消下焦少腹之瘀,如王氏少腹逐瘀湯(歸尾、生蒲黃各三錢,酒炒五靈脂、沒藥、赤芍各二錢,蜜炙延胡錢半,川芎一錢,官桂四分,黑炮姜二分,酒炒小茴香七粒,陳酒童便煎藥);消一身竅隧之瘀,如王氏通竅活血湯(光桃仁三錢,赤芍、川芎各一錢,藏紅花五分,青蔥管五寸,紅棗二枚,生薑汁二滴,麝香五釐同沖),此皆按經分部活血消瘀之要劑也。惟曾被鬥毆,或失足跌撲,察所傷止及皮面,跌撲處非關隱要,跌墮後亦絕無他故,眠食照常,隔數日,或二三日,而見寒熱體疼,吐衄便溺諸血,及煩躁噁心喘急,而不因傷起,即痛而不在傷處者,審系他病,切勿妄施逐瘀等藥,反致失血。至若夾失血證,較夾瘀血為尤多。

白話文:

廉勘

傷寒夾雜血瘀,初期可用香蘇蔥豉湯加減,病情尚且穩定;寒氣較重時可用桂枝桃仁湯加減,也可以暫時使用。

如果溫熱餘邪夾雜瘀血,發病一兩日,表症徵候齊全,而脈象卻或緩或澀,頗似陽證(熱症)陰脈(寒脈),但只要仔細詢問其胸腹脅肋四肢,有疼痛且按壓不可,拒絕按手的,就是血瘀。確定不是陽證見陰脈,那就表示,表症見的是裡脈。治療方法必須兼顧祛瘀,例如紅花、桃仁、歸尾、赤芍、元胡、山楂之類,酌情加一兩味;病情較重則再加炒川甲、酒炒活絡蟲等,這樣表邪容易解掉,緩澀的脈象也容易恢復正常。如果誤將緩澀脈象當成陰證(寒證),而使用溫補藥劑,輕則病情加重,重則危及性命。

至於裡證(內臟病證)出現,可用俞氏桃仁承氣湯,加乾漆炒川連,瀉火攻血,其瘀血可能從嘔吐或大便排出。如果沒有通過嘔吐或大便排出,多會變成呃逆,嚴重時會發生血厥,但只使用活血化瘀藥物,例如二仁絳覆湯(光桃仁七粒,柏子仁二錢,歸鬚、真新絛各錢半,旋覆花三錢包煎,青蔥管五寸沖),沖服七釐散(真血竭一兩,粉口兒茶二錢四分,明乳香、淨沒藥、杜紅花各錢半,飛辰砂一錢二分,冰片、麝香各一分二釐,研細勻,每服四五分),就能消除呃逆血厥。

如果宿瘀與邪熱並存,必定會導致胸腹脅肋疼痛,嚴重時會出現如夢似狂的神情,更宜清熱逐瘀兼行,一併解除,例如《千金》犀角地黃湯加減(犀角片八分,鮮生地六錢,赤芍、丹皮、丹參各錢半,廣鬱金、花粉各三錢,光桃仁七粒,生藕汁二瓢沖);病情較重時,再沖服失笑散兩三錢,以取得快速效果;病情十分嚴重時,則使用局方聚寶丹(廣木香、上沉香、春砂仁、明乳香、淨沒藥、炒延胡各三錢,血竭錢半,麝香八分,共研細末,糯米漿糊丸,彈子大,辰砂為衣),以童便、陳酒、藕汁各四瓢,活絡蟲漿一小匙,重湯燉溫,磨沖藥丸,效果更顯著。

儘管如此,化瘀藥物必須按部位區分。化解全身經絡瘀血,例如王氏身痛逐瘀湯羌活秦艽、川芎、杜紅花、制香附各一錢,全當歸三錢,淮牛膝、酒炒地龍各二錢,光桃仁、淨沒藥各錢半,炙甘草八分,陳酒、童便各半煎藥);化解上焦肺絡瘀血,例如仁伯清宣瘀熱湯(活水蘆筍、鮮茅根、鮮枇杷葉各一兩,新絳錢半,旋覆花二錢,青蔥管三寸,廣鬱金汁四匙同沖),化解上焦血府瘀血,例如王氏血府逐瘀湯(全當歸、鮮生地、廣鬱金各三錢,生枳殼、光桃仁、赤芍各錢半,川芎、苦桔梗各八分,藏紅花四分,陳酒、童便煎藥);化解中焦膈下瘀血,例如王氏膈下逐瘀湯(當歸、桃仁各三錢,五靈脂、酒炒延胡、赤芍、丹皮各二錢,制香附、炒枳殼各錢半,烏藥、川芎各一錢,炙甘草六分,藏紅花五分,陳酒、童便煎藥);化解下焦少腹瘀血,例如王氏少腹逐瘀湯(歸尾、生蒲黃各三錢,酒炒五靈脂、沒藥、赤芍各二錢,蜜炙延胡錢半,川芎一錢,官桂四分,黑炮姜二分,酒炒小茴香七粒,陳酒童便煎藥);化解全身竅隙瘀血,例如王氏通竅活血湯(光桃仁三錢,赤芍、川芎各一錢,藏紅花五分,青蔥管五寸,紅棗二枚,生薑汁二滴,麝香五釐同沖),這些都是根據經絡部位,活血化瘀的重要藥劑。

只有曾經因打鬥,或者不慎跌撲,發現所傷處只及皮面,跌撲處並非重要部位,跌倒後也無其他異狀,吃喝睡覺都如常,過了幾天,或兩三天,纔出現寒熱、身體疼痛、吐血便血等症狀,以及煩躁、噁心、喘急等現象,卻不是由於受傷而引起,而且疼痛部位不在受傷處的,才判斷是其他疾病,切勿隨意使用逐瘀藥物,反而導致失血過多。至於夾雜失血的證候,比夾雜瘀血的證候更常見。

一、夾衄血,血從鼻中來也。傷寒衄血有三:一因太陽失表,熱瘀於經而衄者,證必兼頭疼目瞑,治宜清解,桑杏蔞貝湯去甘、桔,加鮮竹茹、鮮茅根、鮮生地清降之,不可再汗;二因陽明失下,熱瘀於裡而衄者,證必兼漱水不欲咽,治宜清下,養榮承氣湯去歸、樸,加茅根、丹皮、生川牛膝等,釜底抽薪;三因外寒束內熱,藥宜辛涼開透,誤用辛溫而動經血,亦多致衄,治宜清血,犀地清絡飲去桃仁、姜瀝,加元參、地錦、蜜炙剪草之屬,清營寧絡。如衄後身涼脈靜,邪從衄解,名曰紅汗,不必止其血而血自止。

白話文:

夾鼻血是指血從鼻子裡流出。傷寒引起的鼻出血有三種情況:第一種是因為太陽經絡失去表面防護,熱氣在經絡中積聚引起的鼻血,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著頭痛和眼睛昏沉的症狀,治療的辦法是清熱解毒,可以用桑葉、杏仁、羅漢果和貝母的湯,去掉甘草和橘子皮,加入新鮮的竹茹、新鮮的茅根和新鮮的生地,以清降內熱,切忌再行發汗;第二種是因為陽明經絡失去正常運行,內部積熱而引起鼻血,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著不想咽口水的症狀,治療時應該進行清下,可以用養榮承氣湯,去掉當歸和白朮,添加茅根、丹皮和生川牛膝等,來根本解決問題;第三種是因為外面寒氣束縛內部熱氣,藥物應該選用辛涼的,若誤用辛溫之藥刺激經絡血液,亦會引起鼻血,這時應該清血,可以用犀地清絡飲,去掉桃仁和生薑,加入人參、地榆和蜜煮的剪草等,來清營寧絡。如果在流鼻血後人感覺身體涼爽,脈搏平穩,邪氣從鼻血中解脫出來,這種情況被稱為紅汗,不必特別去止血,血自然會停止。

惟衄後病勢反劇,衄多不止者,重傷其陰也,大為危候,急用龜柏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,育陰潛陽以滋補之,衄止則生。更有衄勢太甚,陽隨陰走,四肢厥冷者,虛陽隨陰火上越也,加味金匱腎氣湯增牛膝,引火下行以鎮納之,陽秘則生。

二、夾咳血,血從咳嗽而出也。風寒咳血有四:一因素有血證,風寒犯肺而咳,震傷血絡而上溢者,證必兼頭痛身熱,形寒怕風,喉癢胸痛,治宜清疏營衛,吳氏泄衛安營湯加減(蘇葉梗、炒黑荊芥、蘇薄荷各一錢,光杏仁、紫菀、生白芍各錢半,蜜炙橘紅、片芩各八分,清炙草五分,生藕汁二瓢沖),庶幾營衛之邪解,自然咳止身涼,血不治自止矣。或用疏風止嗽湯(方載兼風勘語中)加藕汁、童便,亦多奏效。

白話文:

  1. 只有在流鼻血後,病情卻反覆加劇、大量流血不止的人,纔是重傷了陰液,這是非常危險的徵象。趕快使用龜柏地黃湯,再加上麥冬、五味子,滋養陰液、潛藏陽氣以滋補身體,流鼻血就能止住,人也就能活命。更嚴重的是流鼻血不止,元陽跟著陰火上升,導致四肢冰冷的人,這是虛陽跟隨陰火上升所導致。這時加入金匱腎氣湯,增加牛膝,引導虛火下行以安定身體,陽氣安定下來,人就能活命。

  2. 咳嗽合併咳血,是指血從咳嗽中咳出。因風寒引起的咳血有四種:第一種因素是有血證(體質偏熱),受到風寒侵襲肺臟而咳嗽,震動血脈而導致出血。症狀一定同時出現頭痛、發熱,以及怕冷怕風、喉嚨痛、胸痛。治療宜疏通營衛,可以使用吳氏泄衛安營湯加減(蘇葉梗、炒黑荊芥、蘇薄荷各一錢,光杏仁、紫菀、生白芍各半錢,蜜炙橘紅、片芩各八分,清炙草五分,生藕汁二瓢沖服)。如果營衛中的邪氣消除,咳嗽自然就會停止,身體也會退燒,血也就會自然止住了。或者可以使用疏風止嗽湯(方子載於兼風勘語中)加上藕汁、童便,也常會有效果。

二因內有伏火,外感風寒,熱被寒束,火逼絡傷而致咳血者,外證同前,更兼口渴舌乾,亦宜清解營衛,銀翹麻黃湯去麻黃、桔梗,加桑葉、丹皮、藕汁、童便,次用和血清絡,五汁一枝煎去姜,加梨汁、童便,參甘鹹以安寧之。三因素飲燒酒,及吸水旱菸過多,一經風燥犯肺,乾咳失血者,治宜祛風潤燥,清燥救肺湯、桑杏蔞貝湯二方增減。

止血加地錦、藕節;清火加枯芩、寸冬;降痰加竹瀝、梨汁;降氣加白前、蜜炙蘇子;補血加生地、鮮藕。繼用胡氏保肺雪梨膏(雪梨六十枚,壓取汁二十杯,生地、白茅根、生藕合取汁十杯,喘滿、麥冬、荸薺合取汁五杯,再入白蜜一斤、飴糖八兩、竹瀝一杯、柿霜一兩,熬成膏,每飯後及臨臥取汁一杯,衝開水服之。並治肺痿失血、肺癰大勢已退、餘熱未除,多服自愈,須痛戒菸酒,方除根。

白話文:

二、因內有伏火,外感風寒,熱被寒束,火逼絡傷而致咳血者,

外證同前,更兼口渴舌乾,亦宜清解營衛,用銀翹麻黃湯去除麻黃、桔梗,加上桑葉、丹皮、藕汁、童便,之後用和血清絡,用五汁一枝煎去除生薑,加上梨汁、童便,參用甘鹹味以安寧之。

三、因素飲燒酒,及吸水旱菸過多,一經風燥犯肺,乾咳失血者,

治宜祛風潤燥,用清燥救肺湯、桑杏蔞貝湯二方增減。止血加地錦、藕節;清火加枯芩、寸冬;降痰加竹瀝、梨汁;降氣加白前、蜜炙蘇子;補血加生地、鮮藕。之後用胡氏保肺雪梨膏(雪梨六十枚,壓取汁二十杯,生地、白茅根、生藕合取汁十杯,喘滿、麥冬、荸薺合取汁五杯,再入白蜜一斤、飴糖八兩、竹瀝一杯、柿霜一兩,熬成膏,每餐後及臨臥取汁一杯,沖開水服之。並治肺痿失血、肺癰大勢已退、餘熱未除,多服自愈,須痛戒菸酒,方除根。

胡在茲先生方)。終用參燕麥冬湯(北沙參、麥冬各三錢,光燕條一錢,奎冰糖四錢)清補肺臟以善後。四因外感既久,陳寒入肺,久咳喘滿,因而失血者,乃咳嗽氣逆,牽動諸經之火以爍肺,肺氣亦能牽動胸背脈絡之血,隨咳而出,是病雖生於寒,而實因寒動火,火中伏寒,寒中包火,治宜清火之中,佐以搜剔陳寒,用《千金》麥門冬湯(麥冬三錢,桑皮三錢,生地、紫菀、竹茹各三錢,竹瀝半夏錢半,苦桔梗八分,蜜炙麻黃、北五味各五分,炙甘草四分,或用細辛二三分代麻黃,再加黑炮姜五分拌搗五味,尤去肺寒要藥)。

白話文:

胡在茲先生的處方。最後用「參燕麥冬湯」(北沙參、麥冬各三錢,光燕條一錢,冰糖四錢)清補肺臟以作後續治療。四因外感已久,陳寒入肺,久咳喘滿,因而失血的人,出現咳嗽氣逆的情況,牽動全身的火氣灼傷肺部,肺氣也能牽動胸背脈絡中的血液,隨著咳嗽而排出。此病雖然是由寒氣所引起,但實際上是寒氣催動火氣,火氣中藏有寒氣,寒氣中包著火氣,治療時應在清火的同時,佐以驅除陳寒的藥物,使用《千金》中的「麥門冬湯」(麥冬三錢,桑皮三錢,生地、紫菀、竹茹各三錢,竹瀝、半夏各錢半,苦桔梗八分,蜜炙麻黃、北五味各五分,炙甘草四分,或用細辛二三分代替麻黃,再加黑炮姜五分混搗成五味丸,是驅除肺寒的要藥)。

雖然,寒伏肺中,久亦都從火化,即上焦血滯痰凝,亦屬因火所致,便當專清其火,佐以消痰寧絡,人參瀉肺湯加減(西洋參、片黃芩、青連翹各錢半,生桑皮、焦山梔、氣滯各三錢,生枳殼一錢,苦桔梗、蘇薄荷各六分,酒炒生軍八分,淡竹茹四錢)送下葛氏保和丸(知母、川貝、天門冬、款冬花、天花粉、生苡仁、馬兜鈴、生地、紫菀、蘇百合、蜜炙百部、生薑、阿膠、當歸身各三錢,紫蘇二錢,五味子、薄荷、甘草各一錢,各研細末,飴糖二兩為丸,每服二錢,早晚空心服)。

白話文:

雖然寒邪侵犯肺部,時間久了也會因為裡面的熱邪而化解,即便上焦有血滯痰凝的現象,也是因為裡熱引起的。因此,治療時應該專注於清熱降火,輔以化痰和安撫經絡的藥物。可以加減服用「人參瀉肺湯」(西洋參、黃芩、青連翹各半錢;生桑皮、焦山梔、氣滯各三錢;生枳殼一錢;苦桔梗、蘇薄荷各六分;酒炒生軍八分;淡竹茹四錢),搭配「葛氏保和丸」(知母、川貝、天門冬、款冬花、天花粉、生苡仁、馬兜鈴、生地、紫菀、百合、蜜炙百部、生薑、阿膠、當歸各三錢;紫蘇二錢;五味子、薄荷、甘草各一錢,研磨成細末,加入飴糖二兩製成丸劑,每次服用二錢,早晚空腹服用)。

如咳猶不止,痰中兼有血絲血珠者,防變肺痿肺癆,宜早服吳氏寧嗽丸(南沙參、桑葉、薄荷、川貝、前胡、茯苓、甜杏仁、竹瀝半夏各二兩,蘇子、橘紅各一兩,生苡仁三兩,炙草五錢,各研細末,用川斛一兩、生穀芽二兩煎湯法丸,每服二三錢),夜服五汁豬肺丸(雄豬肺一具去筋膜,藕汁、蔗汁、梨汁、茅根汁、百合汁各一碗代水,將豬肺入白砂罐內煮爛濾去渣,再將肺之濃汁煎成如膏,量加白蓮粉、米仁粉、粳米粉、川貝末、人乳,共搗為丸,每服二三錢),清金保肺、止嗽寧血以除根。

白話文:

如果咳嗽持續不止,痰液中混有血絲血珠,需預防轉變成肺痿肺癆,應及早服用吳氏寧嗽丸:南沙參、桑葉、薄荷、川貝、前胡、茯苓、甜杏仁、竹瀝半夏各二兩,蘇子、橘紅各一兩,生苡仁三兩,炙草五錢,研成細末。用川斛一兩、生穀芽二兩煎湯製成丸劑,每次服二三錢;

夜間服用五汁豬肺丸:雄豬肺一具去除筋膜,藕汁、蔗汁、梨汁、茅根汁、百合汁各一碗代替水,將豬肺放入白砂罐內煮爛後濾去渣,再將肺的濃汁煎成膏狀,加入適量白蓮粉、米仁粉、粳米粉、川貝末、人乳,混合搗成丸劑,每次服二三錢,清金保肺、止咳寧血以根除病因。

三、夾嘔血吐血。同是血出口中,嘔則血出有聲,吐則血出無聲;吐則其氣尚順,嘔則其氣更逆;嘔血病在於肝,吐血病在於肺,故嘔血重而吐血輕。風寒病嘔血吐血者,每因失治所致,有因太陽感寒,惡寒無汗,頭痛發熱,寒邪外束,法當發汗,若失於表,陽氣不得外泄,則逆走陽絡,絡血妄行,則致嘔血吐血。治當清疏營衛,表散風寒為先,泄衛安營湯或疏風止嗽湯,二方酌加藕汁、童便。

不拘口鼻失血,但起於頭痛,怕冷發熱,無汗者,無論熱之久暫,而怕冷等證仍在者,當解其表,表解,則血自止。如表邪雖解,血尚不止者,則以止血為第一法,庶血復其道,不致奔脫,輕則四生地黃湯(鮮生地五錢,生側柏葉、焦山梔、元參心各三錢,廣鬱金二錢,黑丹皮、丹參各錢半,廣三七八分,生艾葉二分,生荷葉汁、陳京墨汁、童便各一瓢沖),最穩而效;重則犀地清絡飲去桃仁、薑、蒲二汁,衝下立止吐血膏(鮮生地一斤,生錦紋三兩,桑葉、丹皮、血見愁、杜牛膝各二兩,土三七、蘇子、降香各一兩,用冰糖四兩收膏,每服八錢至一兩)。血止之後,其離經而未吐出者,則為瘀血,必亟為消除,以免後患,故以消瘀為第二法。

白話文:

三、兼見嘔血吐血。雖然同樣是血從口中排出,但嘔吐時會有聲音,而吐血時則沒有聲音;吐血時氣息尚可順暢,而嘔吐時氣息更加逆亂;嘔血的病位在肝,吐血的病位在肺,因此嘔血比吐血嚴重。風寒病引起嘔血吐血者,通常是因為治療不當所致,有的人是受到太陽寒邪侵襲,出現惡寒無汗、頭痛發熱等症狀,寒邪在體表鬱積,應該使用發散汗液的方法治療,如果沒有將表邪驅散,陽氣無法向外發散,就會逆行於陽絡,引起血液亂流,導致嘔血吐血。治療時應該先疏通營衛,散解表面的風寒,可以使用「泄衛安營湯」或「疏風止嗽湯」,兩方藥方都可以酌情加入藕汁、童便。

無論口鼻哪處有血流出,只要伴隨著頭痛、怕冷發熱、無汗等症狀,不論熱症持續時間長短,只要怕冷等症狀仍然存在,就應該解表,表邪解除,出血自然會停止。如果表邪已經解除,出血仍然未止,就要以止血為主要治療方法,使血液迴歸正常途徑,不致於奔突妄行,症狀較輕者可以使用「四生地黃湯」(鮮生地五錢,生柏葉、焦山梔、元參心各三錢,廣鬱金二錢,黑丹皮、丹參各一錢半,廣三七八分,生艾葉二分,生荷葉汁、陳京墨汁、童便各一瓢沖服),藥性平和而有效;症狀較重者可以使用「犀地清絡飲」(去掉桃仁、生薑、蒲黃三味藥材),然後沖服「立止吐血膏」(鮮生地一斤,生錦紋三兩,桑葉、丹皮、血見愁、杜牛膝各二兩,土三七、蘇子、降香各一兩,用冰糖四兩收膏,每次服八錢至一兩)。出血止住後,仍有部分血液滯留在體內未排出者,就屬於瘀血,必須及時消除,以避免後患,因此消除瘀血是第二個治療方法。

上焦之瘀,多屬陽熱,五汁一枝煎加陳酒、童便,最為輕穩,重則俞氏桃仁承氣湯加減;下焦之瘀,多屬陰凝,少腹逐瘀湯加減。若血室熱瘀,則仍是桃仁承氣之證,其他廣鬱金、參三七、生川牛膝、醋炒生軍等,皆有迅掃之功,而為去瘀要藥,均可隨證酌加。如止吐消瘀之後,仍恐血再潮動,則須用藥安之,故以寧絡為第三法,連茹絳覆湯加茅根、藕汁。

惟肝旺氣衝者,輕則桑丹瀉白湯去橘、棗,加白芍、白薇、鮮茅根等;重則新加玉女煎,尤為鎮肝納沖之要劑。其火如不歸根,即為龍雷之火,用滋任益陰煎加龍骨、牡蠣,以育陰潛陽,此尤治沖逆更進一層之法。然絡血雖寧,而去血既多,陰液必虛,陰虛則陽無所附,故終以補虛為善後收功之法。

白話文:

上焦瘀血

多為陽熱所致,可以使用五汁一枝煎加入陳酒、童便,較為輕緩。症狀較重時,可考慮使用俞氏桃仁承氣湯加減方。

下焦瘀血

多為陰寒凝結所致,可以使用少腹追瘀湯加減方。若血室有熱瘀現象,仍屬於桃仁承氣湯的證型。此外,廣鬱金、參三七、生川牛膝、醋炒生軍等藥材,都有快速消除瘀血的作用,是去瘀的重要藥品,可根據證型酌情添加。

安寧絡脈

在止吐消瘀後,仍擔心血氣再度潮動,須使用藥物安撫,因此採用寧絡法為第三種治療手段,例如連茹絳覆湯加入茅根、藕汁。

肝火氣衝

輕者可以使用桑丹瀉白湯,去除橘子、棗子,加入白芍、白薇、鮮茅根等藥材;重者可以使用新加玉女煎,尤其適用於鎮肝、納氣衝。若肝火無法平息,即為龍雷之火,此時使用滋任益陰煎加入龍骨、牡蠣,以滋養陰精、潛降陽氣,此法更進一步治療氣衝逆亂。

補虛

儘管絡脈已安寧,但因去血較多,陰液必定虛弱,陰虛則陽氣無所附着,因此最終仍以補虛作為善後收功的治療方法。

補肺如辛字潤肺膏(羊肺一具,去筋膜白沫淨,柿霜、真乳酥各五錢,甜杏仁四錢,天花粉三錢,白蜜四錢,為末攪勻,入肺中,燉熟食),三參冬燕湯(太子參、西洋參各一錢,北沙參四錢,麥冬二錢,光燕條一錢,青蔗漿一盞,建蘭葉三片),參麥阿膠湯(北沙參四錢、麥冬三錢、阿膠錢半、耆皮一錢、北五味二十粒、糯米三十粒),清燥救肺湯之類;補心如麥冬養榮湯(潞黨參、麥冬、歸身、生地、生白芍各三錢,白知母二錢,北五味念粒,青鹽陳皮八分,清炙草六分,大紅棗三枚),十味補心湯(辰茯神八錢,潞黨參、生熟地各三錢,麥冬、炒棗仁、歸身各二錢,制香附錢半,遠志八分,龍眼肉五朵),瓊玉膏(鮮生地一斤取汁,淨白蜜一斤,西洋參八兩,雲苓十二兩,先將地汁白蜜入瓷瓶內,後將參、苓為末,和勻放水中,煮三晝夜,懸井中一夜,取起白湯化服一兩),八仙玉液(鮮生地汁、藕汁各二杯,梨汁、蔗汁、人乳各一杯,先將雞子白兩枚、鮮茅根一百枝、龍眼肉七朵,煎取濃汁二杯,和入前四汁人乳,重湯燉溫服),天王補心丹之類(熟地五錢,歸身、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元參、炒棗仁、柏子仁、木茯神、黨參、丹參各三錢,遠志、五味、桔梗各一錢,淨蜜為丸,每服三錢);補脾如加味歸脾湯(潞黨參、炙黃耆、生曬木、茯神、歸身各三錢,棗仁,遠志各二錢,阿膠、焦山梔、丹皮各一錢,清炙草、廣木香各五分,龍眼肉五枚),養真湯(黨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麥冬各錢半,雲苓、山藥、蓮子、白芍各三錢,五味子、炙甘草各五分),參燕異功煎(吉林參、光燕條各一錢,生於朮、雲苓各錢半,廣橘白六分,清炙草四分),補陰益氣煎之類;補肝如地骨皮飲(地骨皮、生地、白芍各三錢,丹皮、歸身各錢半,川芎六分),唐氏補肝寄生湯(生地、歸身、萸肉、淮山藥、炒棗仁、桑寄生各三錢,木瓜一錢、白朮五分,川芎六分,北五味二十粒),三甲復脈湯(即復脈湯去麻仁、薑、桂,加化龍骨三錢,左牡蠣、生龜甲心各四錢),清燥養營湯,四物絳覆湯之類;補腎如張氏左歸飲(熟地六錢,茯苓、山藥、甘杞子、山萸肉各三錢,鹽水炒甘草六分),六味地黃湯(即左歸飲去杞、草,加丹皮、澤瀉各一錢。

白話文:

滋補肺臟的方法,像是「辛字潤肺膏」(羊肺一具,去除筋膜和白色泡沫,柿霜、真乳酥各五錢,甜杏仁四錢,天花粉三錢,白蜜四錢,混合磨成細粉,放入肺中,蒸煮後食用),「三參冬燕湯」(太子參、西洋參各一錢,北沙參四錢,麥冬二錢,光燕條一錢,青蔗汁一杯,建蘭葉三片),「參麥阿膠湯」(北沙參四錢、麥冬三錢、阿膠半錢、耆皮一錢、北五味二十粒、糯米三十粒),以及可以清熱潤肺的「清燥救肺湯」等;滋補心臟的方法,像是「麥冬養榮湯」(潞黨參、麥冬、歸身、生地、生白芍各三錢,白知母二錢,北五味子念珠,青鹽陳皮八分,清炙草六分,大紅棗三枚),「十味補心湯」(辰茯神八錢,潞黨參、生熟地各三錢,麥冬、炒棗仁、歸身各二錢,制香附半錢,遠志八分,龍眼肉五朵),「瓊玉膏」(鮮生地一斤榨汁,淨白蜜一斤,西洋參八兩,雲苓十二兩,先將生地汁和白蜜放入瓷瓶中,再將參、苓磨成細粉,加水煮沸三晝夜,掛在井中一夜,取出的白色藥湯每日服用一兩),「八仙玉液」(鮮生地汁、藕汁各兩杯,梨汁、蔗汁、人乳各一杯,先煎煮雞蛋清兩枚、鮮茅根一百枝、龍眼肉七朵,濃縮成兩杯濃汁,加入前四種果汁和人乳,再加湯燉煮後溫服),以及「天王補心丹」(熟地五錢,歸身、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元參、炒棗仁、柏子仁、木茯神、黨參、丹參各三錢,遠志、五味、桔梗各一錢,用蜂蜜做成丸劑,每次服用三錢)等;滋補脾胃的方法,像是「加味歸脾湯」(潞黨參、炙黃耆、生曬木、茯神、歸身各三錢,棗仁、遠志各二錢,阿膠、焦山梔、丹皮各一錢,清炙草、廣木香各五分,龍眼肉五枚),「養真湯」(黨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麥冬各半錢,雲苓、山藥、蓮子、白芍各三錢,五味子、炙甘草各五分),「參燕異功煎」(吉林參、光燕條各一錢,生於朮、雲苓各半錢,廣橘白六分,清炙草四分),以及「補陰益氣煎」等;滋補肝臟的方法,像是「地骨皮飲」(地骨皮、生地、白芍各三錢,丹皮、歸身各半錢,川芎六分),「唐氏補肝寄生湯」(生地、歸身、萸肉、淮山藥、炒棗仁、桑寄生各三錢,木瓜一錢、白朮五分,川芎六分,北五味二十粒),「三甲復脈湯」(從復脈湯中去除麻仁、薑、桂,並加入化龍骨三錢,左牡蠣、生龜甲心各四錢),以及「清燥養營湯」、「四物絳覆湯」等;滋補腎臟的方法,像是「張氏左歸飲」(熟地六錢,茯苓、山藥、甘杞子、山萸肉各三錢,鹽水炒甘草六分),「六味地黃湯」(從左歸飲中去除杞、草,並加入丹皮、澤瀉各一錢)。

若濟君火,加元參、杞子;益肺氣,加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;火甚者,加川柏、知母),丹溪大補陰丸(熟地八兩,川柏、知母各三兩,炙龜板四兩,豬脊髓四條,蜜丸,每服三四錢,淡鹽湯送下),龜柏地黃湯,坎氣潛龍湯,滋任益陰煎之類。此四法者,乃通治血證之大綱也。

總之外感風寒,變為咳血,此證最多,失治誤治,往往釀成肺癆。若春夏秋感溫熱暑邪失血者,必兼身熱心煩不臥等證,乃邪熱擾營迫血所致,宜清營分之邪熱為主,犀地清絡飲去桃仁,以藕汁、廣鬱金汁易姜蒲二汁,輕則羚角清營湯(羚角片一錢,鮮生地六錢,焦山梔、銀花、青連翹、血見愁各三錢,生蒲黃錢半,童便一杯沖)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中火氣旺盛,可以加入元參、枸杞;要增強肺氣,可以加入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;火氣很盛的話,可以加入川柏、知母,丹溪的「大補陰丸」(配方:熟地黃八兩,川柏、知母各三兩,炙龜板四兩,豬脊髓四條,做成蜜丸,每次服用三四錢,用淡鹽湯送服),龜柏地黃湯、坎氣潛龍湯、滋任益陰煎等。這四種藥方是治療血癥的大概綱領。

總而言之,外感風寒導致的咳血,是發病率最高的類型,如果治療失當,往往會演變成肺癆。如果是春夏秋三季感染溫熱暑邪而失血的,一定會同時出現身體發熱、心煩不安、無法入睡等症狀,這是因為邪熱擾亂營血所致,治療時應以清營分邪熱為主,可以選用犀地清絡飲,去掉其中的桃仁,用藕汁、廣鬱金汁代替生薑、生蒲黃,症狀較輕的話,可以用羚角清營湯(配方:羚角片一錢,鮮生地六錢,焦山梔、銀花、青連翹、血見愁各三錢,生蒲黃半錢,用童便一杯沖服)。

若失血後熱退身涼,神清氣靜者,邪熱已去也,審無別疾他故,只以生藕汁,或童便,日服一二杯,以濟其陰可也,不必窮治,或服玉露飲(大白蘿蔔一個,切下蒂,挖空,入白糖填滿,仍蓋定,以線紮緊,取鮮稻上露三碗,煮極爛,以紗籠罩,露一宿,燉溫,空腹服,善治邪熱傷肺胃營分而吐血者,並治菸酒過度,致咳血失血久不愈,均驗),尤多收效。

他若肥甘過度,肺胃濕熱蘊隆,蒸痰動血,及菸酒不節,戕傷清氣,咳嘔頻並,痰血時出,或便血溲血者,宜清肅中上氣機,菀貝茅根湯主之(紫菀五錢,川貝四錢,鮮茅根一兩,生桑皮、生苡仁、赤苓各三錢,青子芩、竹瀝半夏各錢半),並戒葷酒,自能漸愈。若舊有閃挫等傷,其胸膈脅肋間,必向有一定痛痹之處,凡感邪熱內攻,衝動宿瘀,瘀血從上或從下出者,乃宿疾乘勢欲除之機,慎勿止澀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失血後,熱退身涼,精神清爽,氣息平穩,說明邪熱已經褪去,檢查後沒有其他疾病或原因,只要服用生藕汁或童便,每天服用一到兩杯,以滋補陰氣即可,不必窮追猛治,或服用「玉露飲」(大白蘿蔔一個,切掉根蒂,挖空,加入白糖填滿,蓋上並用線紮緊,取新鮮稻草上的露水三碗,煮到極爛,用紗布過濾,露一晚,溫熱空腹服用,能治療邪熱傷及肺胃營分而吐血的人,也能治療因菸酒過度,導致咳嗽出血、失血久不癒合的人,都有很好的效果)。

另一些肥甘飲食過度,肺胃濕熱鬱結,蒸發痰液而動血,或者菸酒無節制,損傷清氣,出現頻繁咳嗽嘔吐,痰血時常出現,或者便血尿血的人,應該清肅中上氣機,服用「菀貝茅根湯」(紫菀五錢,川貝四錢,新鮮茅根一兩,生桑皮、生苡仁、赤苓各三錢,青子芩、竹瀝半夏各錢半)為主。同時戒除葷腥酒類,自然能逐漸痊癒。如果以前有閃挫等損傷,胸膈脅肋之間必定有固定的疼痛麻痺之處,只要邪熱侵入,衝擊宿疾,導致瘀血從上往下排出,就是宿疾趁機排除的時機,千萬不要止血抑制。

如去之不快,身有結痛者,孫絡之瘀行而不盡也,猶需行血和絡之藥,如生蒲黃、生荷葉、蜜炙延胡、生藕汁之類,加入散邪清熱方中,以除其宿瘀。宿瘀一淨,吐血已罷,心中不悶者,必止;若煩躁悶亂刺脹者,尚有瘀血在內也,以生蘿蔔汁一大碗,頓飲,探吐之令淨,或以開水調七釐散五分,日二服,以化之令散,否則牽延不愈,令瘀血不去,新血不守,時時溢出,百治無功,不成癆察,則變內外諸癰矣。

若因遠行負重,勞傷失血,氣逆於上,胸脅悶痛,甚則呼吸亦痛,咳嗽帶紅,此等勞力傷氣,宜用結者散之之法。初用降氣和絡飲(瓜蔞皮、甜杏仁、紫菀、川貝各三錢,枇杷葉去毛筋淨一兩,蘇丹參、生淮牛膝各三錢,參三七汁、廣鬱金汁各四匙,生藕汁兩瓢,和勻同沖),輕降辛潤以疏化之;繼用藕汁木耳煎(生藕汁一杯,和入童便一杯、酒半杯,木耳洗去砂,瓦上焙脆,研入三錢,白者更佳,但用一錢,日三服,數日愈),和血寧絡以除根。

白話文:

如果盡快去除瘀血,身體還有結塊疼痛,那是因為經絡中的瘀血沒有全部排出,仍然需要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如生蒲黃、生荷葉、蜂蜜炙過的延胡索、生藕汁之類,加入清熱解邪的方劑中,以祛除體內的宿瘀。宿瘀一清,吐血就會停止,胸中不鬱悶的,症狀一定會停止;如果煩躁、鬱悶、刺痛、脹痛的,說明體內還有瘀血,可以用生蘿蔔汁一大碗,一次性喝完,通過催吐把瘀血吐乾淨,或者用開水調七釐散五分,每天服用兩次,化解瘀血使其散開,否則拖延下去難以治癒,讓瘀血不去,新血不存,時常溢出,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,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癆病,再發展就會變成內外各種癰腫了。

如果因為遠行負重,勞累損傷失血,氣機逆衝於上焦,胸脅鬱悶疼痛,嚴重時呼吸也會疼痛,咳嗽時帶有血絲,這類勞力傷氣的,宜用化解鬱結的方法治療。先用降氣和絡飲皮、甜杏仁、紫菀、川貝各三錢,枇杷葉去毛筋淨一兩,蘇丹參、生淮牛膝各三錢,參三七汁、廣鬱金汁各四匙,生藕汁兩瓢,和勻同沖),輕微地辛潤下行疏通;接著用藕汁木耳煎洗去砂,瓦上焙脆,研入三錢,白色黑木耳效果更好,但只需要一錢,每天服用三次,幾天后就會痊癒),活血安絡以除掉病根。

惟外感溫熱,內夾憤怒,怒則氣逆,血從上溢而大吐者,必見胸脅熱痛,口燥心煩,二便赤熱,手足躁擾等症,宜用龍膽瀉肝湯去柴、歸、車、澤,加醋炒川連、廣鬱金、川楝子、代赭石等,以清肝火而止血。

血失仍多,而精神聲色,起居如常,唇舌紅赤者,尚屬熱逼血溢,宜三黃犀角湯(生川軍、青子芩、粉丹皮各二錢,加醋炒黑,鮮生地一兩,生赤白芍各三錢,黑犀角、鹽水炒川連各八分,淡竹茹五錢),大劑以泄降之。外用清鹽滷一盆,令病人坐浸兩足,若血出雖少,已見頭暈耳鳴,腰痛腳痠等症者,腎陰虛而肝陽不藏也,宜多服阿膠雞子黃湯及龜板地黃湯等,育陰潛陽以善後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外感風熱,內心夾雜憤怒,憤怒導致氣逆上升,血液從上溢出而造成大量嘔吐,必然會出現胸脅疼痛、口乾心煩、大小便赤熱、手足躁動等症狀。此時應使用龍膽瀉肝湯,去掉柴胡、歸尾、車前子、澤瀉,加入醋炒川連、廣鬱金、川楝子、代赭石等藥物,以清肝火止血。

如果失血仍然較多,但精神狀態和聲音正常,起居如常,嘴脣舌頭紅赤,這仍然屬於熱氣逼迫導致血溢,應使用三黃犀角湯(生地黃二錢,青黛粉二錢,丹皮粉二錢,均醋炒至黑,生地一兩,赤芍三錢,白芍三錢,犀角八分,川連八分,淡竹茹五錢),加大劑量以瀉火降氣。外用清鹽滷一盆,讓病人坐著浸泡雙腳。

如果出血雖少,但出現頭暈耳鳴、腰痛腳痠等症狀,這是因為腎陰虛而肝陽不能斂藏,應多服用阿膠雞子黃湯和龜板地黃湯等,以滋養陰精,潛伏陽氣,以善後調理。

四、夾齒血,血從牙齦流出也,故一名牙宣。甚有盈碗成盆,如線索牽拽而出。症見身熱口渴,齦腫溺赤便閉者,胃有實火也,治以鹹苦泄降,犀連承氣湯加藕節、童便。輕則大便通利者,不必涼瀉,但用清解,犀地清絡飲,去桃仁、薑、蒲二汁,加藕汁、童便。如脈細數,舌光絳,口爛齦糜者,胃中虛火也,宜清熱兼滋陰,新加玉女煎去石英、磁石,加骨碎補、黑蒲黃,外用冷醋水漱口,十灰散摻,內外並治,奏功更速。

白話文:

四、夾齒血指的是血從牙齦流出的情況,因此也被稱為「牙宣」。嚴重時,血量可多至滿碗甚至盆,呈現線狀流動。症狀包括身體發熱、口渴、牙齦腫脹、尿色紅且排便困難,這表明胃部存在實火。治療應使用鹹苦性質的藥物,進行洩降,可以考慮使用犀連承氣湯加蓮藕節、兒童尿液。

如果大便通暢,則不一定需要使用涼瀉的藥物,而是可以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例如犀地清絡飲,去除桃仁、薑、蒲公英的成分,加入蓮藕汁和兒童尿液。

對於脈細數、舌頭光紅、口腔乾燥、牙齦破損的情況,這可能是胃部虛火的表現。應採取清熱與滋陰並重的方法,使用新的加味玉女煎,去除石英、磁石的成分,加入骨碎補、黑蒲黃。同時,外部可以用冷醋水漱口,十灰散可以撒在患處,實現內外同治,效果更快。

五、夾便血,《金匱》但分遠血、近血。先糞後血曰遠血,屬小腸寒濕;先血後糞曰近血,屬大腸濕熱。寒濕用黃土湯(焦冬朮、熟地炭各三錢,條芩炭、陳阿膠各二錢,淡附片、清炙草各六分,先用灶心黃土一兩,冷水攪化,澄清取水煎藥);濕熱用赤豆當歸散(赤豆芽五錢,全當歸三錢,研細,每服三錢,清漿水調下)。

豈知便血一證,外感六淫,皆能致病,非黃土湯、當歸散二方所可統治,必先治腸以去其標,後治各臟以清其源。若純下清血,其疾如箭,肛門不腫痛,而腸中鳴響者,此為腸風下血,治以清火疏風為主,清肝達郁湯去歸菊,送下保元槐角丸(槐角、當歸、生地、黃芩、黃柏、側柏葉各三錢,枳殼、地榆、荊芥、防風各二錢,黃連、川芎、生薑各一錢,烏梅三枚,用鮮荷葉汁白蜜煉丸,每服二三錢);繼用加味白頭翁湯去貫仲、茉莉,加阿膠、炙甘草,清肝堅腸,涼血滋陰以善後。

白話文:

五、夾著便血

《金匱要略》將便血分成遠血和近血。先拉糞便後出血的稱為「遠血」,原因是小腸寒濕;先出血後拉糞便的稱為「近血」,原因是大腸濕熱。

寒濕證適用「黃土湯」(焦冬朮、熟地炭各三錢,條芩炭、陳阿膠各二錢,淡附片、清炙草各六分。先用竈心黃土一兩,冷水攪拌溶化,澄清後取水煎藥)。

濕熱證適用「赤豆當歸散」(赤豆芽五錢,全當歸三錢,研細,每次服用三錢,用清漿水調服)。

然而,便血的原因不只限於外感六淫(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還可能與腸道及其他臟腑有關,因此不能單靠「黃土湯」和「當歸散」這兩個方劑來治療。必須先治療腸道以去除表徵,再治療各個臟腑以清除根源。

純下清血的患者,症狀如箭般快速,肛門不腫痛,但腸中會有鳴響聲。這稱為「腸風下血」,治療以清火疏風為主。可用「清肝達鬱湯」(去歸菊,送服保元槐角丸,成分包括槐角、當歸、生地、黃芩、黃柏、側柏葉各三錢,枳殼、地榆、荊芥、防風各二錢,黃連、川芎、生薑各一錢,烏梅三枚,用鮮荷葉汁和白蜜煉成丸劑,每次服用二三錢)治療。

後續治療可用「加味白頭翁湯」(去貫仲、茉莉,加阿膠、炙甘草)調理肝臟、鞏固腸道,並清涼血液、滋補陰液。

若糞前下血,散而紫黯,或血色淡紅,胃弱便溏,素無痔漏證者,此為小腸寒濕下血,治以溫補斂腸為主,加減黃土湯(土炒白朮、花龍骨、地榆炭各三錢,陳阿膠二錢,黑炮薑、炙甘草、春砂仁各八分,先用伏龍肝一兩,水化攪烊,澄清煎藥。胡在茲先生驗方);繼用加味石脂禹糧湯(赤石脂、禹餘糧各三錢,土炒川棓子、生於朮、川芎炭各二錢,醋炒蘄艾一錢),填竅補絡以善後。

白話文:

如果排便時前面有出血的情況,血液分散且呈暗紫色,或者血色較淺,而且胃功能虛弱,大便稀爛,平日沒有痔瘡和潰瘍等症狀,這可能是小腸受寒冷溼氣影響而出血,治療方法主要是溫暖滋補並收縮腸道,可以使用加減黃土湯(包括土炒白朮、花龍骨、地榆炭各3克,陳阿膠2克,黑炮薑、炙甘草、春砂仁各0.5克,先用水煮沸伏龍肝10克,然後加入其他材料一起熬製)。接著可以用加味石脂禹糧湯(包括赤石脂、禹餘糧各3克,土炒川棓子、生於術、川芎炭各2克,醋炒蘄艾1克),填充漏洞來改善情況。

若下血色如煙塵,沉晦瘀濁,便溏不暢,胃氣不健,肢體倦怠者,此由膏粱積熱,酒酪聚濕,而為臟毒下血,宜以苦辛淡泄,芩連二陳湯去薑、瀝二汁,加炒槐米二錢、大黑木耳三錢、茅根、藕節各一兩;重則清腸解毒湯(焦山梔三錢,銀花炭、青子芩、連翹、赤芍各二錢,川連、川柏、生川軍、焦枳殼、煨防風各一錢),繼用木耳豆腐煎(大黑木耳五錢、生豆腐四兩、食鹽一錢)送下加味臟連丸(川連五兩,苦參三兩,生川軍二兩,圓皂角仁、白芷各一兩五錢,光桃仁一兩,各為細末,取豬大腸洗淨,納入腸中,酒水各半,煮爛搗研,和入百草霜一兩、紅曲三兩,共搗為丸,每服三錢,朝晚空肚服。胡在茲先生驗方),清滌腸濁以除根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下血顏色像煙塵一樣,暗沉發黑,排便不暢通,胃氣不健,四肢疲倦,這是由於飲食過於肥膩積熱,酒食積聚濕氣,而導致臟毒下血。治療宜用苦辛淡泄的藥物,如「芩連二陳湯」去掉薑,榨取兩碗藥汁,加入炒槐米 2 錢、大黑木耳 3 錢、茅根、藕節各 1 兩。病情較重時,可使用「清腸解毒湯」(焦山梔 3 錢,銀花炭、青子芩、連翹、赤芍各 2 錢,川連、川柏、生川軍、焦枳殼、煨防風各 1 錢),然後服用「木耳豆腐煎」(大黑木耳 5 錢,生豆腐 4 兩,食鹽 1 錢)送服「加味臟連丸」(川連 5 兩,苦參 3 兩,生川軍 2 兩,圓皁角仁、白芷各 1 兩 5 錢,光桃仁 1 兩,各研成細末,取豬大腸洗淨,將藥物填入腸中,用酒和水各半煮爛,搗碎研細,和入百草霜 1 兩、紅曲 3 兩,混合搗成丸藥,每次服 3 錢,早晚空腹服用。這是胡在茲先生驗證過的方劑),清滌腸道濁物以除根。

若糞後下血,鮮紅光澤,或色深紫,或有凝塊紫亮者,此為腸熱下血,宜以涼血泄熱,地柏清腸湯(鮮生地六錢,生側柏葉四錢,銀花、茜草、赤芍、夏枯草、血見愁各二錢,紫葳花二錢,先用鮮茅根、生藕各二兩,煎湯代水。

胡在茲先生驗方);繼用臟連六味丸(熟地五錢,萸肉、山藥、赤苓、丹皮、澤瀉、川連各三錢,白礬一錢,嵌柿餅焙焦二枚,入豬大腸內,同糯米煮熟,去米,共搗為丸,每服二三錢,朝晚空肚服)。如肛門腫墜,滴血淋漓,或血線如濺,裡急後重,因大便隨下清血不止,甚則焮赤腫痛,此為內痔下血,名曰血痔。治先盪滌瘀熱,清腸解毒湯去防風,加槐米、桃仁、生地、炒蝟皮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後出現鮮紅色澤或深紫色的大便,或是有紫亮色凝塊,這種情況屬於腸熱下血,應該採用涼血清熱的方法治療,可以服用地柏清腸湯(鮮生地六錢,生側柏葉四錢,銀花、茜草、赤芍、夏枯草、血見愁各二錢,紫葳花二錢,先用鮮茅根、生藕各二兩煎湯代水服用。胡在茲先生驗方)。接著再服用臟連六味丸(熟地五錢,萸肉、山藥、赤苓、丹皮、澤瀉、川連各三錢,白礬一錢,嵌在柿餅中焙焦兩枚,放入豬大腸內,和糯米一起煮熟,取出糯米,將材料搗成丸子,每次服用二到三錢,早晚空腹服用)。

如果肛門腫脹下垂,並滴血不止,或者像噴射狀出血,裡急後重,大便後清血不止,嚴重時會灼熱發紅腫痛,這種情況屬於內痔下血,俗稱血痔。治療方法是先清除瘀熱,清腸解毒湯中去除防風,加用槐米、桃仁、生地、炒蝟皮。

痛極而下血多者,加乳香、沒藥、發灰;紅腫痛而不克收進者,外用點痔法(大水田螺一個,挑去厴,入冰麝少許,過一宿,即化水,點上痔即收進。如無水田螺,用大蝸牛一個去殼、生白果一枚,同搗爛,代之亦效),俟腫痛血止,即用補陰益氣煎去熟地,加阿膠、生地、黑木耳,升氣滋陰以善後。

六、夾溺血。如證見淋漓割痛,小便點滴不暢者,此為染毒赤淋,治宜去毒通淋,導赤八珍散加味(鮮生地、滑石包煎各六錢,瞿麥、扁蓄、海金砂包煎、焦山梔各三錢,淡竹葉二錢,木通、生錦紋各一錢,生甘梢八分,先用土茯苓、鮮車前草、去皮鮮茅根各一兩,煎湯代水)。

白話文:

痛極而下血多者:

痛得很厲害,大量下血的,增加乳香、沒藥、發灰。

紅腫痛,無法消退者:

外部使用點痔法(取大田螺一個,挖去殼尖,放入少許冰片,放置一晚,就會化成水,點在痔瘡上可以消退。如果沒有田螺,可以用大蝸牛一個去掉殼,生白果一枚,一起搗碎,替代也能有效),等到腫痛、流血停止,就使用補陰益氣煎,去掉熟地,加入阿膠、生地、黑木耳,升氣滋陰以作為後續治療。

夾溺血:

症狀表現為淋漓割痛,小便點滴不暢的,這是染毒赤淋,治療應該去除毒素,疏通淋道,導出赤色尿液。八珍散加味(鮮生地、滑石包煎各六錢,瞿麥、扁蓄、海金砂包煎、焦山梔各三錢,淡竹葉二錢,木通、生錦紋各一錢,生甘梢八分,先用土茯苓、鮮車前草、去皮鮮茅根各一兩,煎湯代水)。

若無淋毒,但心經遺熱於膀胱,膀胱熱結則尿血,症見虛煩不寐,或昏睡不省,或舌咽作痛,或怔忡懊憹,治宜涼血泄熱,導赤清心湯去茯、麥,加焦梔、瞿麥、琥珀。如由肝經遺熱者,必兼少腹滿,脅肋刺痛,口苦耳聾,寒熱往來,溺多赤淋,甚則筋痿莖疼,治宜涼肝瀉火,龍膽瀉肝湯加丹皮、鬱金。輕則清肝達郁湯去荷、菊,加龍膽草、生牛膝梢、鮮車前草。

若治心肝不效,當清其肺。肺為腎水之上源,肺清則水清,水寧則血寧,清燥救肺湯加蒲黃、茅根、藕節可也。總而言之,止血之法,先要虛實寒熱認得清,始能補瀉溫涼用得當。補如阿膠、熟地、線魚膠等,壯水補虛之藥也,人參、沙參、燕窩,益氣補虛之藥也。瀉如大黃、芩、連、膽草,苦寒瀉火之藥也;鮮地、梨、蔗、藕、四汁,甘寒瀉火之藥也;乾薑炭、肉桂炭、鹿角炭、枸杞炭,溫寒止血之藥也;葛氏十灰散,清熱止血之藥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沒有淋病,但心經的餘熱留滯於膀胱,膀胱熱結就會導致尿血。症狀表現為心煩、失眠,或者昏睡不醒,或者舌頭和咽喉疼痛,或者怔忡不安。治療宜於涼血瀉熱,使用導赤清心湯,去除茯苓和麥冬,加入焦梔子、瞿麥和琥珀。

如果是肝經遺留餘熱,必定伴有小腹脹滿、脅肋刺痛、口苦耳聾、寒熱交替、小便赤黃、嚴重者則筋骨痿軟、陰莖疼痛。治療宜於涼肝瀉火,使用龍膽瀉肝湯,加入丹皮和鬱金。輕症者使用清肝達鬱湯,去除荷葉和菊花,加入龍膽草、生牛膝尾和新鮮車前草。

如果治療心肝無效,應當清肺。肺是腎水之上源,肺清則水清,水靜則血寧。使用清燥救肺湯,加入蒲黃、茅根和藕節即可。

總而言之,止血的方法,首先要清楚虛實寒熱,才能恰當使用補瀉溫涼之法。補虛藥物如阿膠、熟地、線魚膠等,可用於壯水補虛;人參、沙參、燕窩等,可用於益氣補虛。瀉火藥物如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、膽草等,是苦寒瀉火之藥;生地、梨、蔗、藕等四汁,是甘寒瀉火之藥;乾薑炭、肉桂炭、鹿角炭、枸杞炭等,是溫寒止血之藥;葛氏十灰散,是清熱止血之藥。

他如蘇子、鬱金、降香、青皮、韭汁,則為降氣伐肝藥;石決明、左牡蠣、海蛤殼、代赭石,則為降血鎮肝藥,皆治血隨氣上之法也。血瘀則大黃灰、乾漆灰、山楂灰、紅曲灰;血滑則棕皮灰、蓮房灰、榴皮灰、沒石子。

三七、鬱金、丹皮,行血中之氣也;大薊、小薊、茜根,消血中之滯也;側柏、紫葳、剪草、竹茹,涼血中之熱也;犀角、玳瑁、珠粉、琥珀,清血中之神也;茅根、牛膝、童便,引血使之下行也;藕節汁、荷葉汁、陳蔗汁,止血而兼行瘀也。血藥多端,豈僅止澀之劑哉。

白話文:

其他如蘇子、鬱金、降香、青皮、韭汁,具有降氣平肝的作用;石決明、左牡蠣、海蛤殼、代赭石,具有降血平肝的作用,這些都屬於治療血隨氣上之法的藥物。血瘀則使用大黃灰、乾漆灰、山楂灰、紅曲灰;血滑則使用棕皮灰、蓮房灰、榴皮灰、沒石子。

三七、鬱金、丹皮,能促進血液中的氣血運行;大薊、小薊、茜根,能消除血液中的瘀滯;側柏、紫葳、剪草、竹茹,能清涼血液中的熱氣;犀角、玳瑁、珠粉、琥珀,能清除血液中的邪氣;茅根、牛膝、童便,能引血向下運行;藕節汁、荷葉汁、陳蔗汁,能止血並兼行活血化瘀的作用。治療血液的藥物種類繁多,豈止止血收澀一類而已。

然越中名醫,凡是內外止血諸方,多主於澀,以為氣行則血行,氣止則血止,欲血中之復行故道,必先行澀以收氣之脫,氣既收,斯血無一從泄而自止,豈知外因失血或有破傷風寒暑濕,及留瘀宜去之,故內因失血,或有陰陽表裡虛實,勝負交錯之機,臨證施治,每有不止而自止,不止而無礙,止而未必止,止之且有害者,治失血諸證者,其可徒執澀止之一法乎。

幼廉注,繆氏治吐血三訣,首條云:宜行血不宜止血,深恐止則血凝,血凝則發熱惡食而病日錮,每致血瘀成癆。然行血之藥,首推大黃,家君創制立止吐血膏一方,既能引血下行,又能止血逐瘀。凡治血來洶湧,屢投輒驗,較葛氏十灰散,奏功尤捷。但宜下於妄行之初,不宜下於脫血之後。其次立止咳血膏(剪草一斤,地錦二斤,野百合、黑木耳、白及、沒石子各一兩,鮮藕節二兩,鮮枇杷葉去毛筋淨、鮮刮淡竹茹、鮮茭白根各八兩,先煎去渣,濾淨,入淨白蜜一斤、奎冰糖八兩,煎濃成膏),治尋常咳血妄行,每服一小匙,日二夜一,空心服,十日即愈。如久病損肺咳血,五更服此,上下午服瓊玉膏,一月亦愈,歷收成績。蓋因血溢上竅,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者,十居八九。故家君立此降氣瀉火、補絡墊竅二方,隨證酌治以取效。惟楊仁齋謂「失血一證,有陽虛陰必走者,百中常見三四」,故舒馳遠於虛損失血,極斥滋陰之謬。陳修園亦主此說,皆屬此等因證。治以陝西丁雁峰先生秘傳血證二方,最多神效。治血第一方:廣鬱金炒黑,紫蘇、真川樸、酒炒生錦紋各八分,枳殼、桔梗、當歸各七分,紫猺桂五分,水二鍾,煎成加童便半盞、薑汁一小匙,和勻同沖,只服一二劑。治血第二方:麥冬二錢,川貝、川斷各一錢,赤芍七分,遠志六分,山藥四分,益母草三分,水二鍾,煎八分,服十劑。不論老少男女、新舊吐血之症,照服立愈除根。如服數劑,吐血已止,亦須服完十劑之數,切勿加減藥味,改動分量,至囑至囑。此症忌服寒涼,以致血凝氣滯。倘失誤服涼藥者,服此方,漸次咳嗽痰涎,陰寒盡,化服完後,或空咳不止,可服健脾丸。蓉城名醫張少泉先生髮明曰:前方妙在枳、桔、樸、蘇,提降疏通,使邪無所留滯,再以當歸、鬱金,從血中開導,後以肉桂佐大黃,溫通下行,引以薑汁、童便,俾濁液仍歸濁道而出,血何能上逆耶?時醫遇此症,專主育陰清火,填澀陰膩,使內瘀一無去路,宜其愈治愈劇也。前方極力廓清後,或傷臟氣,故後方用續斷補肝,遠志補心,山藥補脾,麥冬補肺,猶慮余瘀不盡,復以赤芍、益母通滌之,以川貝清化之,與前方攻補兼施,立收奇效。此方百試百驗,醫家及病家,宜廣傳之。其次鼓峰固元湯加五味(潞黨參、炙黃耆、酒炒白芍各三錢,歸身二錢,炙黑甘草一錢,黑炮姜五分,拌搗五味子三分,陳南棗兩枚),亦治陽虛陰走之失血。其因多屬內傷情志,飢飽失時,脾胃先病,必見噁心神倦、自汗肢厥等症,故用參、耆為君,固其元氣,氣固則血循經絡,不止血而血自止。但陰走血必虛,臣以歸、芍、甘草,補血養胃。僧慎柔云:凡欲止吐血,必須炒黑乾薑、五味子二物。故佐以乾薑炮黑,血見黑即止;五味酸收,能收逆氣也。雖然,真陰失守而走,勢必格陽於上,血隨而溢,以致大吐、大衄,噁心、乾嘔,手足厥冷,六脈微細,元陽脫在頃刻者,速宜景岳鎮陰煎(別直參三錢,附子二錢,紫猺桂八分,拌搗大熟地六錢,黑炮姜七分,淮牛膝、澤瀉各錢半,炙甘草一錢),益氣固脫,滋陰納陽,以救氣隨血脫之危症。失血狂吐之候,臨證時每有所見,不可不知此急急救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浙江名醫對內外止血的各種方劑,大多主於收澀,認為氣血相行,氣止則血止,為了讓血液重新回到正常的途徑,必須先用澀滯的方法來收斂外溢之氣,氣一收斂,血液便不再外泄而自動止住。豈能理解到血源於外因受傷時或許有風寒暑濕,或是瘀血需要祛除的情況,所以,當血流因內因所致時,或有陰陽表裡虛實,勝負交錯的機轉。臨證診治時,常有自行止血或雖未止血卻無妨礙,止血不一定真能止血,或止血反而有害的情況。治療失血諸症,怎能單純執著於收澀止血這一方法呢?

《幼廉注》中,繆氏治療吐血的三個要訣,第一條雲:宜行血不宜止血,深恐止血後,血液凝結,血液一凝結便會發熱厭食,病情日益加重,甚至導致瘀血成癆。然而,行血藥的首選是大黃,家父創制了一帖名為「立止吐血膏」的方劑,既能引導血液下行,又能止血行瘀。凡治療血勢洶湧的吐血癥,屢試屢驗,比葛氏的十灰散奏效更快。但只宜在妄行之初服用,不宜在失血過多之後服用。其次的「立止咳血膏」(剪草一斤,地錦二斤,野百合、黑木耳、白及、沒石子各一兩,鮮藕節二兩,鮮枇杷葉去毛筋淨、鮮刮淡竹茹、鮮茭白根各八兩,先煎去渣,濾淨,入淨白蜜一斤、奎冰糖八兩,煎濃成膏),治療尋常妄行的咳血癥,每次服用一小匙,每日二次,空腹服用,十日即愈。若是久病傷肺所致的咳血,五更時服此膏,上下午服用瓊玉膏,一月也能痊癒,收效甚著。這是因為血液湧上竅穴,陽盛陰虛,氣血上升而不下降的緣故,十個病人中有八九個如此。所以家父創立此兩帖降氣瀉火、補絡墊竅的方劑,隨證酌情運用以收效。唯楊仁齋說:「失血一症中,有陽虛陰必走者,百人中常見三四」,所以舒馳遠對於虛損失血的患者,極力責斥滋陰的謬論。陳修園亦主張此說,這些都屬於此類證因。治療時採用陝西丁雁峯先生祕傳的血證二方,療效最為顯著。治血第一方:廣鬱金炒黑,紫蘇、真川樸、酒炒生錦紋各八分,枳殼、桔梗、當歸各七分,紫猺桂五分,水二鍾,煎成加童便半盞、薑汁一小匙,和勻同沖,只服一二劑。治血第二方:麥冬二錢,川貝、川斷各一錢,赤芍七分,遠志六分,山藥四分,益母草三分,水二鍾,煎八分,服十劑。不論老少男女、新舊吐血之症,照服立愈除根。若是服用數劑,吐血已止,亦須服完十劑的數量,切勿加減藥味,改動分量,至囑至囑。此症忌服寒涼,以免血液凝結,氣機滯澀。倘若誤服了涼藥,服用此方後,會逐漸咳嗽出痰,陰寒之氣盡去,轉化後,或只有空咳不止,可服用健脾丸。蓉城名醫張少泉先生創見說:此方的妙處在於枳、桔、樸、蘇,有提氣降氣、疏通氣滯之效,使邪氣無所停留,再用當歸、鬱金,從血液中疏導,後用肉桂佐大黃,溫通下行,引以薑汁、童便,俾濁液仍歸濁道而出,血液怎麼能上逆呢?時下的醫家遇到此症,專主滋養陰分、清熱降火,補足陰分而黏膩滋潤,使內部瘀血無路可去,宜其愈治癒重。此方極力廓清後,或會傷及臟氣,所以後方用續斷補肝,遠志補心,山藥補脾,麥冬補肺,猶慮餘瘀不盡,復以赤芍、益母通滌之,以川貝清化之,與前方攻補兼施,立收奇效。此方百試百驗,醫家及病家,宜廣傳之。其次是鼓峯固元湯加五味(潞黨參、炙黃耆、酒炒白芍各三錢,歸身二錢,炙黑甘草一錢,黑炮姜五分,拌搗五味子三分,陳南棗兩枚),亦治療陽虛陰走所致的失血。其因多屬內傷情志,飢飽失時,脾胃先病,必見噁心神倦、自汗肢厥等症,故用參、耆為君藥,固其元氣,氣固則血循經絡,不止血而血自止。但陰走血必虛,臣以歸、芍、甘草,補血養胃。僧慎柔雲:凡欲止吐血,必須炒黑乾薑、五味子二物。故佐以乾薑炮黑,血見黑即止;五味酸收,能收逆氣也。雖然如此,真陰失守而出走,勢必格陽於上,血隨而溢,以致大吐、大衄,噁心、乾嘔,手足厥冷,六脈微細,元陽脫在頃刻者,速宜景嶽鎮陰煎(別直參三錢,附子二錢,紫猺桂八分,拌搗大熟地六錢,黑炮姜七分,淮牛膝、澤瀉各錢半,炙甘草一錢),益氣固脫,滋陰納陽,以救氣隨血脫之危症。失血狂吐之時,臨證時每有所見,不可不知此急急救之法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