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訂通俗傷寒論》~ 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編 傷寒要訣 (42)

1. 第三節,攻下劑

廉勘,以上十六方,名承氣者十方,暗用承氣而另易方名者六方,溫清消補,氣血痰食,無法不備,可謂法良意美矣。然用承氣者有八禁焉:一者表不解,如惡寒未除,小便清長,知病仍在表也,法當汗解;二者心下硬滿,心下為膈中上脘之間,硬滿則邪氣尚淺,若誤攻之,恐利遂不止;三者合面赤色,面赤為邪在表,浮火聚於上,而未結於下,故未可攻,又面赤而嬌豔,為戴陽症,尤宜細辨;四者平素食少,或病中反能食,蓋平素食少,則胃氣虛,故不可攻,然病中有燥糞,即不能食,若反能食,則無燥糞,不過便硬耳,但須潤之,亦未可攻也;五者嘔多,嘔屬少陽,邪在上焦,故未可攻也;六者脈遲,遲為寒,攻之則呃;七者津液內竭,病人自汗出,小便自利,此為津液內竭,不可攻之,宜蜜煎導而通之;八者小便少,病人平日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知其不久即入大腸,宜姑待之,不可妄攻也。知此八禁,庶免誤投。

五仁橘皮湯,滑腸通便法,俞氏經驗方

甜杏仁(三錢,研細),松子仁(三錢),郁李淨仁(四錢,杵)

原桃仁(二錢,杵),柏子仁(二錢,杵),廣橘皮(錢半,蜜炙)

秀按,杏仁配橘皮,以通大腸氣閉;桃仁合橘皮,以通小腸血秘,氣血通潤,腸自滑流矣,故以為君。郁李仁得橘皮,善解氣與水互結,洗滌腸中之垢膩,以滑大便,故以為臣。佐以松、柏通幽,幽通則大便自通。此為潤燥滑腸,體虛便閉之良方。若欲急下,加元明粉二錢,提淨白蜜一兩,煎湯代水可也;挾滯,加枳實導滯丸三錢;挾痰,加礞石滾痰丸三錢;挾飲,加控涎丹一錢;挾瘀,加代抵當丸三錢;挾火,加當歸龍薈丸三錢;挾蟲,加椒梅丸錢半。或吞服,或包煎,均可隨證酌加。此最為世俗通行之方,時醫多喜用之,取其潤不滯氣,下不傷飲耳。

增附丸方

枳實導滯丸,緩下食滯法,方載李明之《脾胃論》

小枳實(五錢),六神麯(五錢),青子芩(三錢),赤苓(三錢)

生曬術(三錢),制錦紋(一兩),小川連(三錢),澤瀉(二錢)

礞石滾痰丸,峻攻痰火法,方載王隱君《養生主論》

青礞石(一兩,火硝煅研),沉香(五錢),川錦紋(八兩,酒蒸)

青子芩(八兩,酒洗)

控涎丹,峻攻痰涎法,方載《丹溪心法》

白芥子(一兩),煨甘遂(一兩),紅牙大戟(一兩),生薑汁(糊丸代)

代抵當丸,峻攻瘀熱法,方載王氏《準繩》

生川軍(四兩,酒炒),炒川甲(一兩),元明粉(一兩),歸尾(一兩)

光桃仁(三十枚),蓬莪朮(一兩,醋炒),紫猺桂(三錢),細生地(一兩)

當歸龍薈丸,峻瀉肝火法方,載《丹溪心法》

白話文:

第三節,攻下劑

上述十六個方劑中,以「承氣」命名的有十個,暗中運用承氣原理但另取方名的有六個,涵蓋溫、清、消、補等法,涉及氣、血、痰、食等各類病症,方法全面,可謂設計精良。然而,使用承氣類方劑有八種禁忌:

  1. 表證未解:如仍有惡寒、小便清長,表示病邪仍在體表,應發汗解表。
  2. 心下硬滿:心下指膈中與上脘之間,硬滿表示邪氣尚淺,誤用攻下恐導致腹瀉不止。
  3. 面色泛紅:面紅多為表邪或浮火上炎,尚未結於腸腑,不宜攻下;若面紅嬌艷,可能是「戴陽症」,更需仔細辨別。
  4. 平日食少或病中反能食:平日食少者胃氣虛弱,不宜攻下;病中若能食,通常無燥屎,僅大便乾硬,只需潤腸而非攻下。
  5. 嘔吐頻繁:嘔吐屬少陽病證,邪在上焦,不宜攻下。
  6. 脈象遲緩:脈遲主寒證,攻下易引發呃逆。
  7. 津液枯竭:患者自汗、小便通利,反映津液內虧,應以蜜煎導通便,不可強攻。
  8. 小便減少:若患者平日小便頻繁,近日減少,預示津液將歸大腸,宜耐心觀察,避免誤攻。

掌握此八禁,可防止誤治。

五仁橘皮湯(滑腸通便法,俞氏經驗方)
甜杏仁(三錢,研細)、松子仁(三錢)、郁李仁(四錢,搗碎)、原桃仁(二錢,搗碎)、柏子仁(二錢,搗碎)、廣橘皮(錢半,蜜炙)。

按語:杏仁配橘皮疏通大腸氣滯;桃仁合橘皮化解小腸血瘀,氣血通暢則腸道潤滑,故為君藥。郁李仁與橘皮協同,能解氣水互結,清除腸道穢滯,潤便通下,為臣藥。佐以松子仁、柏子仁通暢幽門,幽門通則大便自通。此方適用於體虛便秘者。

加減法

  • 急下:加元明粉二錢、白蜜一兩煎湯代水。
  • 兼食滯:加枳實導滯丸三錢。
  • 兼痰濕:加礞石滾痰丸三錢。
  • 兼飲邪:加控涎丹一錢。
  • 兼瘀血:加代抵當丸三錢。
  • 兼火熱:加當歸龍薈丸三錢。
  • 兼蟲積:加椒梅丸錢半。

此方因潤而不滯氣、下而不傷陰,為時醫常用。

附錄方劑

  1. 枳實導滯丸(緩下食滯法,出自《脾胃論》):
    枳實、神麯、黃芩、赤苓、白朮、大黃、黃連、澤瀉。
  2. 礞石滾痰丸(峻攻痰火法,出自《養生主論》):
    青礞石、沈香、大黃、黃芩。
  3. 控涎丹(峻攻痰涎法,出自《丹溪心法》):
    白芥子、甘遂、大戟、生薑汁糊丸。
  4. 代抵當丸(峻攻瘀熱法,出自《證治準繩》):
    大黃、穿山甲、芒硝、當歸尾、桃仁、莪朮、肉桂、生地。
  5. 當歸龍薈丸(峻瀉肝火法,出自《丹溪心法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