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松園醫鏡
《顧松園醫鏡》,清代醫學家顧靖遠所著,約成書於康熙末年(約西元1718-1719年間),是一部旨在匡正時弊、傳承醫道精要的綜合性醫學巨著。此書不僅集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各科醫理與臨證經驗於一體,更承載了作者深厚的醫學造詣、濟世情懷,以及對當時醫界亂象的憂慮與批判。透過書中的序言與作者自述,我們得以窺見此書誕生的時代背景、作者的治學態度,及其在醫學史上的獨特價值。
顧靖遠,字松園,出身巨族,早年志在仕途,然科舉失意。懷抱「大丈夫不能致君行道,被澤於蒼生,亦當濟世立言,有功於造化」的理想,他毅然轉向岐黃之術。這一轉向並非權宜之計,而是基於對醫學重要性的深刻認知,以及對當時醫道衰落、庸醫橫行的痛心疾首。書中的《醫道積習通弊論》尤其顯露了作者的悲憤之情,他親見親人因誤診誤治而枉死,深感醫學舛謬對百姓造成的塗炭。這種親身經歷的傷痛,化為他窮究醫理、力圖振興醫道的強大動力。他以「不為良相定作良醫」的信念自勉,投身醫學研究長達二十餘年(或三十年,依不同篇章所述,皆示其時間之久),夙興夜寐,焚膏繼晷,其勤奮刻苦可見一斑。
《顧松園醫鏡》的編纂,正是顧靖遠集畢生所學與臨床經驗之大成。他批評當時醫界存在兩種極端:一是庸俗之輩僅憑簡易歌訣、藥性賦便自稱醫者,學識膚淺,誤人性命;二是好高務遠者,偏執一家之言(如只讀《傷寒》),不肯融會貫通,求奇求異,同樣殺人於無形。顧靖遠認為,真正的醫道需「精深孔孟之理,洞徹炎黃之義」,需「廣徵諸子,遍考百家,融會貫通,活潑治病」。他強調《黃帝內經》和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是醫學之「經」,是基礎,但同時必須吸收金元四大家(劉、張、李、朱)以及薛立齋等後世醫家的精華,補前人之未備,才能全面理解內傷、陰虛、真陰真陽等複雜病機,避免誤診誤治。趙養葵關於不讀東垣、丹溪、薛氏書便會殺人的論述,在顧靖遠看來,正是對這種片面治學的有力警示。
基於這樣的認識,《顧松園醫鏡》力求「簡而明,約而該,切於時用而必效」。它在結構上體例嚴謹,分為卷首、正文、附錄三部分。卷首包含序言、目錄、凡例等,為讀者勾勒全書框架與宗旨。正文則按照中醫傳統科別劃分,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五大部分,每部分下設若干門、節,條理清晰。這種全面的科別設置,體現了其「綜合性」的特點,而非僅專注某一領域。書中詳細論述了各科常見與疑難疾病的診斷思路與治療方法,例如內科的感冒、發熱、咳喘、腹痛等,外科的癰腫、瘡瘍、跌打損傷等,婦科的月經不調、不孕、產後病等,兒科的疳積、麻疹、肺炎等,以及五官科的眼耳鼻喉疾病。這種對具體病症的深入探討,使得此書具有很強的臨床實用性。
在內容處理上,顧靖遠強調「刪繁去復,獨存精要」,並加以「註釋,義極詳明」。書中所包含的「靈素摘要」、「內景詳解」、「脈法刪繁」、「本草必用」、「格言彙纂」、「症方發明」等部分,各自有明確的側重點。如「靈素摘要」和「內景詳解」旨在闡明醫學理論基礎和人體生理病理;「脈法刪繁」和「本草必用」則聚焦於診斷工具與藥物應用,力求精煉實用;「格言彙纂」可能匯集醫家名言,提供醫學思想指導;而「症方發明」則是結合具體病症闡發治療方藥,被讚譽為「博而約」(廣泛而精要)。這些內容的編排,顯示了作者希望將複雜的醫學知識系統化、條理化,使學習者易於掌握入門,並能觸類旁通,避免陷入泥淖或歧途。
書中特別強調了臨床病例的重要性(雖然文本未直接呈現病例內容,但「有大量的臨床病例」是基本介紹的重點),這是檢驗醫理、積累經驗的關鍵。顧靖遠本人臨證經驗豐富,投劑與俗不同但往往奇效,這與他融會貫通、活潑變通的治學理念一脈相承。他編纂此書,也包含了對自己行醫心得的總結與提煉。
從前人序言的評價來看,《顧松園醫鏡》在當時即被視為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。馮勖稱其為「業醫之秘本,濟世之寶鑑,醫書中之罕見者」,徐秉義則讚揚其做到了「簡而明,約而該,切於時用而必效」,認為能令醫者茅塞頓開,病家明辨病因不被誤導。顧靖遠之婿程簡更是通過自身患病求醫的經歷,印證了庸醫之害,深感岳父醫書的價值,不遺餘力地推動此書的抄錄與刊刻,期望其能「濟活萬人」。這些評價從不同角度肯定了《顧松園醫鏡》在理論深度、臨床實用性及對醫學教育的意義。
然而,書稿的流通在作者自述中也提及了困難,因「家貧剞劂不克以自任」,書稿可能初期以抄本形式流傳,正如程簡序中提到「內弟所鈔撮醫鏡一書」。這也反映了古代著作傳播不易的現實,以及有識之士對其價值的珍視與推動。
總結而言,《顧松園醫鏡》是清代醫家顧靖遠在繼承歷代醫學精華基礎上,針對當時醫界積弊,傾注數十年心血編纂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醫學著作。它結構嚴謹,內容涵蓋廣泛,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,強調經典傳承與變通創新的統一。作者藉由批判時弊、梳理醫理、匯集經驗,為後學者提供了一條系統學習、高效提升的途徑,旨在提高醫者水平,減少醫療失誤,最終達到「濟世活人,盡其天年」的宏大目標。此書不僅是研究顧靖遠醫學思想的重要文獻,也是清代醫學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對後世中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。雖然名氣可能不如一些更廣為人知的經典,但其編纂宗旨、治學方法及綜合性特點,使其無愧於「醫林寶典」的美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