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三·書集 (2)
卷十三·書集 (2)
1. 舉例
一,一人善酒,臥床褥者三年。仲淳診之,知其酒病也。夫酒本濕熱之物,多飲者則陽明濕熱甚,下客於腎而為骨痿。昔人治痿病取陽明,五味子為君,以黃連為臣,麥冬、乾葛、白扁豆、為佐。服之立起。
二,一少年新娶後,得腳軟病,且疼甚,此腎虛也。《本經》言:杜仲益精氣,堅筋骨,用一兩,水酒各半煎服,取速奏效。果三日能行,又三日痊愈。
白話文:
從前,有個人嗜酒如命,結果臥床不起三年。名醫仲淳診斷後,知道他患的是酒病。酒本性濕熱,喝太多就會導致陽明經的濕熱過盛,進而侵入腎臟,造成骨頭痿軟。古時候治療這種病,會針對陽明經,以五味子為主藥,黃連為輔,再用麥冬、乾葛、白扁豆等藥材協助。服用後,病人立刻就能起身。
另一個故事是,有個新婚不久的年輕人,突然腳軟疼痛,這是腎虛的症狀。《本經》記載,杜仲能補益精氣,堅固筋骨,用一兩,以水酒各半煎服,效果顯著。果然,三天後他就能走路,又過了三天就完全康復了。
2. 痹
痹症無不由風、寒、濕三氣雜感而成。故經曰: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蓋痹者,閉也,三氣雜至,則經絡閉塞,血氣不流,而痹斯作矣。三氣之中,但分邪有輕重。經言風勝、寒勝、濕勝者,指病之因;行痹、痛痹、著痹者,言病之狀。
其論肺痹、心痹、脾痹、肝痹、腎痹者,病之所屬,皮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筋痹、骨痹者,病之所在。故昔人云:風寒濕氣所為行痹、痛痹、著痹,又以所遇之時,所客之處,而命其名,非行、痛、著之外,別有皮、脈五痹也。近惟王損庵論痹,為最有見。
白話文:
痹症的成因、類型及部位
痹症的產生,無不源自風、寒、濕三種氣候因素的共同影響。正如經書所言:「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」
其中,風氣佔主導地位的稱為行痹,寒氣佔主導地位的稱為痛痹,濕氣佔主導地位的稱為著痹。
「痹」字意指阻塞,當三種氣候因素交雜侵入體內,就會造成經絡阻塞,氣血運行不暢,進而引發痹症。
三種氣候因素的影響程度各有輕重。經書中所言風勝、寒勝、濕勝,指的是導致痹症的原因,而行痹、痛痹、著痹則描述了痹症的表現形式。
此外,還可以根據痹症影響的臟腑和部位進行區分。例如,肺痹、心痹、脾痹、肝痹、腎痹指的是痹症影響的臟腑;皮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筋痹、骨痹則指的是痹症影響的部位。
古人認為,風寒濕三氣導致的行痹、痛痹、著痹,再加上發病時間和影響部位,可以更進一步地命名痹症。除了行、痛、著三種痹症外,還有皮、脈、肌、筋、骨五種痹症。
近來,王損庵對痹症的論述獨具見地,頗有價值。
先以痹字提綱,後復條分,直斷之曰:行痹者,行而不定,世稱走注疼痛之類,俗名流火是也,痛痹者,疼痛苦楚,世稱痛風,白虎歷節是也,著痹者,重著不移,世稱麻木不仁之類是也。至於治痹之要,如李士材云:治行痹者,散風為主,禦寒利濕,仍不可廢,大抵參以補血之劑。蓋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也。
治痛痹者,散寒為主,疏風燥濕,仍不可缺,大抵參以補火之劑。非大辛大溫,不能釋其凝寒為害也。治著痹者,利濕為主,祛風解寒,仍不可缺,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。蓋土強可以勝濕,而氣足自無頑麻也。此其推本內經,立說甚善。但痹而果因三氣者,治之宜然,若邪。
白話文:
痹症主要分為三種:行痹,痛痹,著痹。行痹症狀不定,像是走注疼痛,俗稱流火;痛痹則以疼痛為主,稱為痛風或白虎歷節;著痹則是指沉重麻木,無法移動,俗稱麻木不仁。
治療痹症應根據症狀採取不同方法:行痹以散風為主,還要兼顧禦寒利濕,並搭配補血藥物,因為血行風自滅;痛痹以散寒為主,疏風燥濕不可少,還要補火,因為非大辛大溫藥物無法化解寒邪;著痹則以利濕為主,祛風解寒不可缺,並搭配補脾補氣藥物,因為脾土強健可以勝濕,氣足則無頑麻。
以上治療方法根據《內經》推導而來,非常合理。但若痹症並非由三氣所致,則需另作判斷。
郁病久,風變為火,寒變為熱,濕變為痛,又當易轍尋之,宜通經活血,疏散邪滯劑中,而參以降火清熱豁痰之品,勿徒泥士材治法,此義丹溪得之。在《內經》原有熱痹之症,非鑿說也。大抵痹而知痛知癢者易治,不痛不仁者難醫。又宜圖之於早,遲則必至如經所謂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而為肺痹,煩滿喘嘔。
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,而為心痹,煩心上氣,嗌乾善噫。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而為脾痹,四肢懈惰,嘔汗痞塞。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,而為肝痹,夜臥則驚,多飲數溲。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,而為腎痹,足攣不能伸,而尻以代踵,身僂不能直,而脊以代頭。五臟痹顯,而難治矣。
白話文:
長期郁結的病症,久了會讓風寒濕等邪氣轉化為火熱和疼痛,治療時應隨症變化,以通經活血、疏散邪氣的藥物為主,並加入清熱豁痰的藥材,不要拘泥於固定的藥物和方法。這些醫理是丹溪先生總結的,並非空穴來風。古代醫書《內經》中就記載有熱痹的病症。總之,痹症若能感覺到疼痛和搔癢,就比較容易治療,若無痛無感,則難以醫治。而且要及早治療,拖延下去就會發展成更嚴重的病症,比如皮痹久治不愈,再次感受外邪,就會侵入肺臟,導致肺痹,出現胸悶氣喘、嘔吐等症狀。脈痹久治不愈,再次感受外邪,就會侵入心臟,導致心痹,出現心煩、氣喘、咽喉乾渴、善於打嗝等症狀。肌痹久治不愈,再次感受外邪,就會侵入脾臟,導致脾痹,出現四肢乏力、出汗、胸悶等症狀。筋痹久治不愈,再次感受外邪,就會侵入肝臟,導致肝痹,出現夜裡驚醒、多飲水、小便頻繁等症狀。骨痹久治不愈,再次感受外邪,就會侵入腎臟,導致腎痹,出現腳趾攣縮不能伸直、臀部代替腳跟走路、脊柱彎曲不能直立等症狀。五臟都出現痹症,就難以治療了。
故經曰: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,其留皮膚間者易已。治痹者,所宜審焉。
行痹主方,治風氣勝者為行痹,不拘肢體,上下左右,骨節走痛。或痛三、五日,又移換一處,〔風性屬陽,善行數變。〕日輕夜重。〔晝交陽分,衛氣行表,故痛緩;夜交陰分,氣運營分,營氣稽留,衛氣歸陰,其脈閉塞,故痛重也。〕或紅或腫,按之極熱,〔風化為熱。〕甚而惡寒喜溫。〔溫則痹氣散而痛緩,寒則痹氣凝滯而痛甚,非真內有寒也。〕
秦艽〔祛除風濕。〕續斷〔通宣血脈。〕當歸〔活血止痛。〕沒藥〔破血止痛。〕威靈仙〔其性好走,亦可橫行,痛風上下皆良。各二錢。〕松節〔搜骨內之風,祛血中之濕。〕晚蠶砂〔性燥能勝濕祛風。〕虎骨〔入骨而祛風定痛。各四錢。〕羌活,防風〔治周身骨節疼痛,乃治風祛濕之要藥。
白話文:
古籍記載:若病邪侵入臟腑則會致命,若停留在筋骨之間則會久痛不愈,若停留在皮膚之間則容易痊癒。治療痹症,需仔細辨證論治。
行痹症的治療方法:風邪盛行引起的痹症稱為行痹,不分肢體部位,上下左右,骨節疼痛遊走不定,可能痛個三、五天又轉移到其他地方(風性屬陽,善於流動變化)。白天輕,晚上重(白天陽氣旺盛,衛氣行於肌表,所以疼痛較輕;晚上陰氣盛行,氣血運行於營分,營氣滯留,衛氣歸於陰分,經脈閉塞,所以疼痛加重)。可能發紅腫脹,按之灼熱(風邪化熱),嚴重者還會怕冷喜暖(溫暖可以使痹氣散開,疼痛減輕;寒冷則痹氣凝滯,疼痛加重,不是真正體內有寒)。
秦艽祛除風濕,續斷通宣血脈,當歸活血止痛,沒藥破血止痛,威靈仙性善走行,亦可橫行,治上下肢疼痛,各二錢。松節搜骨內之風,祛血中之濕,晚蠶砂性燥能勝濕祛風,虎骨入骨祛風止痛,各四錢。羌活、防風治療周身骨節疼痛,是治療風濕的重要藥物。
各一錢。〕桑枝〔通利關節。三、四兩。炒。〕煎湯煎藥。頭目痛,加甘菊、川芎,肩背痛,加桔梗,倍羌活,手臂痛,加片薑黃,腰膝腳痛,加牛膝、杜仲、川萆薢,筋脈攣急,加羚羊角、〔銼屑。〕羊脛骨〔煅末。〕紅腫疼痛,加生地黃、黃芩。〔酒炒。〕
白話文:
桑枝一錢,通利關節,用三到四兩炒後煎湯或煎藥。頭目痛加甘菊、川芎,肩背痛加桔梗,倍量羌活,手臂痛加片薑黃,腰膝腳痛加牛膝、杜仲、川萆薢,筋脈攣急加羚羊角銼屑和煅末的羊脛骨,紅腫疼痛加生地黃、黃芩,黃芩用酒炒。
痛痹主方,治寒氣勝者為痛痹。不拘肢體,上下左右,只在一處,疼痛異常。
前方加桂枝,倍當歸,宜酒煎服。〔久則不宜。〕外用蠶砂,〔炒熱,絹包熨之。〕或用牛皮膠同薑汁化貼之。
著痹主方,治濕氣勝者,為著痹,肢體重著,不能移動,疼痛麻木。
前方加蒼朮〔燥濕。〕茯苓,澤瀉〔滲濕。〕天麻〔主治濕痹麻木。〕甚者加白蘚皮,〔清濕熱,療死肌。〕腳膝腫痛,〔濕鬱為熱也。〕加黃柏、防己。〔專祛下焦濕熱。〕
白話文:
痛痹主方
治療寒氣盛而引起的痛痹。不論四肢、上下左右,只在某個部位,疼痛異常。
方劑:
在原方基础上,加桂枝,倍量當歸,用酒煎服。 [久病者不宜用酒煎。] 外用蠶砂, [炒熱后用絹布包裹熨患處。] 或者用牛皮膠與薑汁混合后外敷患處。
著痹主方
治療濕氣盛而引起的著痹。四肢沉重,難以活動,疼痛麻木。
方劑:
在原方基础上,加蒼朮 [燥濕。] 茯苓、澤瀉 [滲濕。] 天麻 [主治濕痹麻木。] 症状严重的,加白蘚皮 [清濕熱,治療死肌。] 脚膝腫痛, [湿气郁结化热。] 加黃柏、防己。 [专治下焦湿热。]
此症總以通經活血,疏散邪滯之品為主,隨所感三氣,邪之輕重,及見症之寒熱虛實,而加以對症之的藥。其痛痹症,若初感寒即痛者,可用桂枝及酒煎熨貼,久則寒化為熱,戒用。雖云痛無補法,然病久痛傷元氣,非補氣血不可。參、耆、白朮、地黃之屬,隨宜用之。凡治病用藥,審明何症,即投何藥,須活潑潑地,不必拘定本門方藥也。
《金匱》栝蔞薤白湯,治胸痹不得臥,心痛徹背者。〔胸中氣閉,則前後俱痛。〕
栝蔞實〔開胸中之燥痹。半枚。〕薤白〔辛溫宣通陽氣,一兩。〕半夏〔胸中如天,陽氣用事,痹則陽氣虛而不運,津液凝而為痰,故以半夏同栝蔞降痰。錢許。〕白酒煎服。〔取其宣通榮衛。〕此仲景治胸痹之神劑。按嘉言云:胸中如太空,其陽氣所過,如離照當空,曠然無外,設地氣一上,則窒塞有加,故治胸痹者,陽不主事,陰氣在上之候也,故以薤白、白酒,通陽消陰為治,不取補也。
白話文:
這類病症治療原則是通經活血,疏散邪氣,根據感受寒邪的程度、邪氣輕重以及寒熱虛實等表現,對症下藥。例如痛痹,如果剛開始受寒就疼痛,可以用桂枝加酒煎後熨貼患處,時間久了寒邪化熱,就不要再用。雖然說疼痛沒有補法,但病程長了會傷元氣,就必須要補氣血,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地黃等藥物,根據情況靈活運用。治療疾病用藥,要清楚判斷是什麼病症,就用什麼藥,要靈活運用,不必拘泥於固定的方劑。
《金匱》中的栝蔞薤白湯,用來治療胸痹不能躺下,心痛徹背的症狀。胸中氣閉,就會前后都痛。
栝蔞可以開胸中燥痹,用半枚。薤白辛溫宣通陽氣,用一兩。半夏可以降痰,因為胸中如天,陽氣主事,痹症則陽氣虛弱不能運轉,津液凝聚形成痰,所以用半夏配合栝蔞來降痰,用錢許。用白酒煎服,可以宣通榮衛。這是仲景治療胸痹的妙方。
根據嘉言所說,胸中如同太空,陽氣運行如太陽照耀天空,廣闊無垠。如果地氣上升,就會加重阻塞,所以治療胸痹,是因為陽氣不主事,陰氣在上所致,因此用薤白和白酒通陽消陰治療,不需補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