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四·數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數集 (1)

1. 胃脘痛(胸痛、心痛、腹痛。)

胃脘痛,俗呼心痛。蓋胃之上口名賁門,與心相近,故經亦言胃脘當心而痛,若真心痛必死。經曰: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臟堅固,邪不能客也,客之則心傷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,其心痛之與包絡痛別者,包絡之痛,在兩乳中間;其與胃脘痛別者,心痛在岐骨陷處,胃脘痛在心之下;其與胸痛別者,胸痛在心之上。橫滿胸間也。

但胸痛宜分屬肺屬心、屬肝,辯之既明,治之自效。而胃痛之因亦異,有因氣鬱,因血瘀。有因食積,因痰飲,因寒,因火,因蟲,因虛之不同。宜分別而治之。包絡之痛,皆因思慮傷神,涸血所致,須參胃痛之條分治,但無食耳。按丹溪云:治胃痛宜分新久,若明知身受寒氣,口食寒物,於初病之時,當用溫散溫利之劑。

若稍久則鬱蒸成熱,再用溫劑,寧不助火添痛乎?故古方多用山梔為君,稍加溫熱,為之嚮導,則邪易伏,病易起。腹痛之因,亦同胃痛分治,但有應下一法。又須辯其因食積,因瘀血,因痰飲之異。更有內癰作痛,最宜審慎。如胃脘生癰,亦在中脘,手不可按,或寒熱作渴。

腸癰則小腹硬痛,頻數如淋。丹溪言:內癰症,因飲食之毒,七情之火,相鬱而成。故初起時,急宜清熱解毒,涼血破瘀之劑下之,須參外科諸書治之則善。按景岳云:近治痛,有以諸痛為實,痛無補法者,有以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者,有以痛隨利減者,皆為不易之法。不知形實病實,秘不通者,乃為相宜;若形弱脈弱,食少便泄者,豈容混治。

須知拒按者為實,可按者為虛;疼痛而脹閉者多實,不脹不閉者多虛;喜寒者多按實,愛熱者多虛;飽則甚者多實,飢則甚者多虛;脈實氣粗多實,脈虛氣少者多虛,新病年壯者多實,久病年老者多者虛;補而不效者多實,攻而愈劇者多虛。必以望、聞、問、切,四者詳辯,則虛實自明。

仲景云:陽明中土,萬物所歸。故世人之患胃痛腹痛者甚多,而其治病之因,亦難以悉數,臨症之際,當潛心會通各門,參究施治,庶不致誤。

芍甘湯,胃脘心腹諸痛,主此隨症加減。

白芍〔制肝補脾,活血止痛。酒炒。三、四錢。〕木香,豆蔻〔快氣,各五、七分。〕香附〔制,各二、三錢。〕甘草〔和中緩痛。炙錢許〕。可加枳殼、橘紅、玄胡、鬱金〔行瘀各一、二錢。〕蘇子〔炒研。〕茯苓〔消痰。〕山楂,麥芽〔化食。各二、三錢。〕如挾熱。〔時作時止,得熱更甚〕。

本方採加芩、連、山梔、川楝〔瀉火則痛自止。〕羚羊角〔能療腹病熱滿。〕如挾寒〔痛無增減,得熱則止。〕本方採加桂、附、乾薑、沉香〔溫中則痛自停。〕吳茱萸〔能除腹痛冷服。〕挾虛〔重按之則痛緩。〕本方採加參、朮、當歸。〔氣旺脾健血充,虛痛自止。〕

白話文:

胃脘痛,俗稱心痛。胃的上口稱為賁門,靠近心臟,所以醫書也說胃脘的疼痛位置在心臟附近,但如果是真正的心痛,就會危及生命。醫書說: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是精神的居所,它的本質堅固,邪氣無法侵入。如果邪氣侵入,就會傷害心臟,心臟受損則精神散失,精神散失就會死亡。因此,凡是侵犯心臟的邪氣,其實都存在於心包絡。心痛和心包絡痛的區別在於,心包絡痛的位置在兩乳房之間;而它與胃脘痛的區別在於,心痛的位置在胸骨下端的凹陷處,胃脘痛則在心臟下方;它與胸痛的區別在於,胸痛的位置在心臟上方,橫跨整個胸部。

但胸痛應區分是屬於肺、心臟還是肝臟,辨別清楚後,治療才能有效。而胃痛的原因也各有不同,有的是因為氣機鬱結,有的是因為血瘀,有的是因為飲食積滯,有的是因為痰飲,有的是因為寒邪,有的是因為火熱,有的是因為蟲積,有的是因為虛弱。應該區分不同的原因來治療。心包絡痛,大多是因為思慮過度、損傷精神,導致血脈乾涸所致,必須參考胃痛的辨證方法來治療,只是沒有飲食積滯的問題。丹溪說:治療胃痛應該區分新病和舊病。如果明確是因為身體受寒、吃了寒涼的食物,在剛發病時,應當用溫散、溫通的藥物。

如果病情稍久,就會鬱結化熱,再用溫熱的藥物,豈不是會助長火熱、加劇疼痛嗎?所以古方大多用山梔子作為主要藥物,稍微加入溫熱的藥物作為引導,這樣邪氣就容易被降伏,疾病也容易痊癒。腹痛的原因也和胃痛一樣,要區分不同原因來治療,但可能需要用到瀉下的方法。還必須區分是因為飲食積滯、瘀血、還是痰飲所導致。另外,還有可能是內癰引起的疼痛,最需要謹慎辨別。例如胃脘生了癰,位置也在中脘穴附近,不能按壓,或者有寒熱、口渴的症狀。

腸癰則會導致小腹硬痛,排便次數多且尿頻。丹溪說:內癰的病症,是因為飲食毒素和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之火相互鬱結而形成。因此在初期,應當立即使用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瘀的藥物來治療,必須參考外科醫書來治療效果更好。景岳說:近來的醫者,有的認為各種疼痛都是實證,認為疼痛沒有補法;有的認為通暢就不會痛,疼痛是因為不通;有的認為疼痛會隨著排便而減輕,這些都是不錯的治療方法。但是他們不知道,身體強壯、病情屬於實證、有阻塞不通的情況,才是適合使用這些方法的;如果身體虛弱、脈象虛弱、食慾不佳、大便稀溏,怎麼能混淆治療呢?

要知道,拒絕按壓的疼痛是實證,可以按壓的疼痛是虛證;疼痛且腹脹、閉塞不通的,多為實證,不脹不閉的,多為虛證;喜歡寒涼的多為實證,喜歡溫熱的多為虛證;飽食後疼痛加劇的多為實證,飢餓時疼痛加劇的多為虛證;脈象有力、呼吸粗重的多為實證,脈象虛弱、呼吸微弱的多為虛證;新發病且年輕力壯的多為實證,久病且年老體弱的多為虛證;使用補法沒有效果的多為實證,使用攻法反而加劇病情的多為虛證。必須通過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診察方法詳細辨別,虛實的情況自然就清楚了。

仲景說:陽明屬於土,是萬物歸屬的地方。因此,世人患有胃痛腹痛的非常多,而其發病的原因,也難以一一列舉。臨症之時,應當潛心研究各家醫理,融會貫通,詳細考察後再進行治療,這樣才不會出錯。

芍藥甘草湯,是治療胃脘、心腹各種疼痛的主要方劑,可以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。

白芍(制肝補脾,活血止痛。用酒炒製。三、四錢。)木香,豆蔻(理氣,各五、七分。)香附(制,各二、三錢。)甘草(和中緩痛。炙,一錢左右。)可加枳殼、橘紅、玄胡、鬱金(行瘀,各一、二錢。)蘇子(炒過研磨。)茯苓(化痰。)山楂、麥芽(消食。各二、三錢。)如果兼有熱邪(時發時止,遇熱更甚)。

本方可加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川楝子(瀉火則疼痛自止。)羚羊角(能治療腹部熱脹滿。)如果兼有寒邪(疼痛沒有增減,遇熱則減輕)。本方可加肉桂、附子、乾薑、沉香(溫中則疼痛自停。)吳茱萸(能解除腹痛,冷服。)如果兼有虛證(重按則疼痛減輕)。本方可加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。(氣血旺盛、脾胃健壯、氣血充足,虛痛自會停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