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19)
卷六·射集 (19)
1. 傷寒溫病附方
此方清熱開結化痰,雖治誤下結胸之主方,然未經誤下,而外邪傳入胸中,與痰相合,壅塞氣道,胸中心下滿悶,或痛或不痛者,亦可借用。如有兼症,另加對症之藥治之。
瀉心湯,治心下痞結。
大黃〔攻痞。〕,黃連,黃芩〔清熱。〕此苦寒清熱攻下之劑。宜小劑微下,恐陷邪未入腹,不可攻也,戒之戒之。
竹茹湯,食谷欲嘔者屬陽明,非少陽也。胸中煩熱者,此方主之。
竹茹〔善疏氣逆,一、二、三錢。〕,枇杷葉〔長於降氣。三、五大片,薑汁炙。〕,蘆根〔獨入陽明,清熱下降。三、四兩,或汁一大杯服更妙。〕,麥冬〔清胃止嘔。三、五錢。〕,吐蛔〔胃熱如沸,蛔不自安,下既不通,必出自上。〕合白虎湯,〔清胃熱則蛔安。〕去甘草,〔蓋蛔得甘則動於上也。
〕或合解毒湯,〔蛔見苦則安。〕俱加烏梅。〔蛔得酸則靜。此症勿認胃寒誤用薑、桂。〕
此治挾熱嘔吐之良方也。如過用寒涼,陽明虛寒,口不渴,小便白,方可暫用吳茱萸湯,以下逆氣,人參、薑、棗以培胃氣,停痰積飲而嘔吐者,用芩連二陳湯,虛者用六君子湯,俱加竹茹、薑汁。如病後虛羸少氣,氣逆而吐者,仲景竹葉石膏湯主之。竹葉、石膏以清餘熱,參、甘、粳米以補不足,半夏以散逆氣。
又竹葉能除新久風邪之煩熱,能止喘促氣盛之上衝,合參、麥等用之,治熱而無損其真,導逆而不傷其氣。若生薑可以宣偶郁之火,而不能散久凝之熱,枳、樸可以下客氣有餘,而不能降熱傷之逆,故皆不用。石膏大寒,病後反用之者,以外感之邪,皆屬陽經,陽經之邪,非苦寒之藥所能勝,其餘邪上逆,何獨不然,故必用之以清邪之原也。今人不忌芩連,而但畏石膏,總不知辨症耳。
梔子豉湯,治邪在胸膈,心中結痛懊憹,〔懊者煩惱,憹者鬱悶,邪郁胸中,心不安。〕宜此探吐之。
梔子〔苦以湧之。〕,淡豉〔解煩躁,除滿悶。〕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當發黃,加麥冬;如已見黃,加茵陳為君。
此因邪在胸膈,用梔、豉湧吐其邪,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。凡用此湯,病人舊有微溏,則大腑易動,服此不能上湧,反為下泄,故不可服。脈虛者不可吐,乾嘔者不可吐,素失血者不可吐,氣淺者不可吐,眩冒者不可吐,虛弱者不可吐,故均禁用本方。
豬苓湯,治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。〔陽明熱邪,傳入下焦,膀胱熱結,氣化不傳。〕又治少陰下利。〔少陰熱邪,傳入陽明,逼迫水穀下奔則利。〕
豬苓,澤瀉〔各錢許。〕,茯苓〔二、三錢。〕,滑石〔宣導熱邪,俾從膀胱而出,三、五錢。〕,阿膠〔四味恐太滲利傷陰,故加滋陰潤燥之品,一錢。生雞子可代。〕
白話文:
這個方子能清熱、疏通鬱結、化解痰液。雖然主要是用來治療因誤用瀉藥而導致的胸部結實症狀,但即使沒有誤用瀉藥,當外邪侵入胸部,與痰液結合,阻塞氣道,造成胸口或心窩部位脹滿、悶痛,或是不痛時,也可以借用這個方子。如果同時有其他症狀,可以另外加入針對那些症狀的藥物來治療。
瀉心湯, 用於治療心窩部位的痞塞結滯感。
大黃(用來攻散痞塞)、黃連、黃芩(用來清熱),這些都是苦寒清熱、攻下積滯的藥物。用藥時應該小劑量、輕微地往下疏導,擔心邪氣還沒進入腹部就被攻下,反而會讓病情加重,務必要謹慎。
竹茹湯,如果病人吃下東西就想吐,這是屬於陽明經的問題,而不是少陽經。如果胸口感到煩躁發熱,就應該用這個方子。
竹茹(善於疏導上逆的氣,用量一到三錢)、枇杷葉(最擅長降氣,用量三到五大片,用薑汁炙過)、蘆根(專門進入陽明經,可以清熱、使氣下行,用量三到四兩,或是用汁一大杯服用效果更好)、麥冬(可以清胃、止嘔,用量三到五錢)。吐蛔蟲(因為胃裡熱得像沸騰一樣,蛔蟲不安分,往下走不通,只好往上跑出來),可以搭配白虎湯(清胃熱就能讓蛔蟲安靜下來),去掉甘草(因為蛔蟲吃到甜味會往上動)。或是搭配解毒湯(蛔蟲遇到苦味會安靜),全部都要加入烏梅(蛔蟲遇到酸味會靜止)。這個症狀千萬不要當成胃寒而誤用薑、桂等溫熱藥。
這是一個治療夾雜熱邪嘔吐的好方子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導致陽明經虛寒,出現口不渴、小便清白等症狀,才能暫時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上逆的氣,並用人參、生薑、紅棗來培補胃氣。如果是停滯的痰液和積飲導致嘔吐,則使用芩連二陳湯,如果是虛弱的病人,則使用六君子湯,都可加入竹茹、薑汁。如果病後身體虛弱、氣短、氣逆而嘔吐,則應使用張仲景的竹葉石膏湯。竹葉、石膏用來清除殘餘的熱邪,人參、甘草、粳米用來補足不足,半夏用來疏散上逆的氣。
此外,竹葉能消除新舊風邪引起的煩熱,也能止喘促氣盛的上衝,與人參、麥冬等藥物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熱病而不會損傷正氣,疏導上逆的氣而不會傷害氣機。如果使用生薑,雖然可以疏散一時鬱結的火氣,但卻不能散開久積的熱邪;枳實、厚朴雖然可以攻下外來的實邪,卻不能降下因熱邪引起的上逆之氣,所以都不適合使用。石膏藥性大寒,病後反而使用它的原因,是因為外感病邪都屬於陽經,陽經的邪氣不是一般苦寒藥物能克服的,其他邪氣上逆也是同樣道理,所以必須使用石膏來清除邪氣的根源。現在的人不忌諱黃芩、黃連,卻只害怕石膏,總是不懂得辨別病情。
梔子豉湯,用來治療邪氣停留在胸膈,導致心中煩悶疼痛的症狀(「懊」是指煩惱,「憹」是指鬱悶,邪氣鬱結在胸中,心神不安)。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探吐出邪氣。
梔子(用苦味使邪氣湧出),淡豆豉(解除煩躁、消除胸悶)。如果陽明病沒有汗,小便不利,心中煩悶,應該會發黃,要加上麥冬;如果已經出現黃疸,則要加入茵陳作為主藥。
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胸膈,所以用梔子、豆豉來湧吐邪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在上者因而越之」。凡是用這個方子,如果病人之前有輕微的腹瀉,則大腸容易被牽動,服藥後邪氣不能往上湧出,反而會往下瀉,因此不可以使用。脈象虛弱的人、乾嘔的人、平時容易出血的人、氣息短淺的人、頭暈目眩的人、身體虛弱的人,都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來催吐。
豬苓湯,用來治療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順暢的症狀(陽明經的熱邪傳到下焦,導致膀胱熱結,氣化功能受阻)。也能治療少陰經的腹瀉(少陰經的熱邪傳入陽明經,逼迫水穀下行而導致腹瀉)。
豬苓、澤瀉(各用一錢左右)、茯苓(用二到三錢)、滑石(宣導熱邪,使其從膀胱排出,用三到五錢)、阿膠(因為前面四味藥可能太過滲利,會損傷陰液,所以加入滋陰潤燥的藥物,用一錢。可以用生雞蛋代替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