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九·御集 (5)
卷九·御集 (5)
1. 泄瀉
補中益氣湯,治勞倦傷脾,〔脾主四肢故也。〕中氣不足,懶於言語,〔脾為後天生氣之原中氣虛則懶言,以聲由氣發故也。〕惡食溏泄,〔胃虛不能勝穀氣,故惡食,脾虛不能制土濕,故溏泄。〕日漸瘦弱。〔脾主肌肉也。〕
人參,黃耆〔益其氣。〕,白朮〔各一、二錢。〕甘萆〔補其中。〕,當歸〔脾苦無血,故以養之,土恐太燥,故以澤之。瀉者去之亦可。〕橘紅〔一以理脾胃之氣,一以行甘溫之滯,各七分至錢許。〕,升麻〔提下陷之清氣,從右而旋。〕柴胡〔提下陷之清氣,從左而旋。各三、五分。〕
此補之、益之而兼升提之法也。嘉言云:此方後人謂其升清降濁,殊謬。夫以升清之藥,豈有降濁之能,若陽氣未必下陷,反升舉其陰氣,干犯陽位,為害不小。更有陰氣素慣上干清陽,而胸中之肉隆聳為䐜,胸中之氣,漫散為脹者,誤施此法,天翻地覆矣。夫補其中氣,以聽中氣之自為升降,不用升、柴,亦無不可,必清氣下入腹中為泄,則可多用而升舉之,為合法也。若四君、六君、理中、歸脾、桂附理中、連茯理中,皆補脾虛泄瀉之聖劑,隨宜用之。
理中湯,治中寒騖泄。〔狀如鴨糞。〕糟粕不化,澄澈清冷,小便清白。
人參,白朮,甘草〔補脾。〕乾薑〔溫中。〕裡寒甚者,可加肉桂。本方加附子,名附子理中湯,加黃連、茯苓,名連茯理中湯。溫補之法,果屬虛寒者,投之自效。
四神丸,治腎虛泄瀉,其瀉多在子後五更,溏而弗甚,累年弗瘳,服補脾胃藥不效,是其候也。
破故紙〔溫腎,炒,四兩。〕肉豆蔻〔固澀,麵包煨。〕五味子〔酸收,炒,各二兩。〕吳茱萸〔能暖膀胱,水道即清,大腸自固。他藥雖熱,不能分解清濁,五錢。〕可加人參、沉香,甚者加附子、茴香、川椒。
脾腎雙補丸,治腎泄。
人參,蓮肉〔去心炒黃。〕山藥〔炒黃。〕肉果〔補脾,煨。〕補青脂〔鹽水炒。〕五味子〔蜜炙透。〕菟絲子〔制。〕,巴戟天〔去骨甘草汁煮。〕萸肉〔補腎,各四兩。〕橘紅,砂仁〔香能醒脾,各二兩。〕車前子〔利水與茯苓同功,水道利則清濁分,而瀉止。四兩〕〔煉蜜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五錢,空心飢時服。
〕如虛,而有火者,火盛肺熱者,去人參、肉果、補骨脂、巴戟。
此二方、補脾溫腎,酸收固澀,四法同用。經所謂虛者補之,寒者溫之,散者收之,滑者澀之,是也。仲淳治一人。茹素、患內熱,每食腸鳴,清晨作泄。以此方去肉果,用白芍代之,外加扁豆六兩,服之而愈。白朮雖云健脾除濕,救標則可,多服反能瀉脾,以其燥能損津液故耳。
仲景有赤石脂、禹餘糧丸,專固下焦之脫,亦可取用。凡治泄瀉,多用丸散者,取其實脾土之義也。
白話文:
泄瀉
補中益氣湯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過度勞累損傷脾胃,導致中氣不足、身體虛弱,出現不想講話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稀,以及身體逐漸消瘦等症狀。(脾主管四肢,中氣不足所以四肢無力,脾是後天能量的來源,中氣虛弱就懶得講話,因為聲音是靠氣發出的。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食慾不佳,脾虛弱不能控制體內的濕氣,所以大便溏稀。脾主管肌肉,所以脾虛會導致肌肉消瘦。)
藥物組成:人參、黃耆(用來補氣),白朮(各用一到二錢),甘草(用來補益中焦),當歸(因為脾虛容易導致血虛,所以用當歸來養血,也避免過於乾燥,另外,如果有腹瀉可以不用當歸),橘紅(用來理順脾胃之氣,並消除溫補藥的滯膩感,用七分到一錢左右),升麻(用來向上提舉下陷的清氣,從右邊向上升),柴胡(用來向上提舉下陷的清氣,從左邊向上升,各用三到五分)。
這是一個補氣、益氣並兼具升提作用的方子。有人說這個方子是升清降濁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升清的藥物不可能有降濁的作用,如果陽氣沒有下陷,反而用升提的藥物去提升陰氣,就會干擾陽氣,造成不良影響。另外,如果本身陰氣就習慣向上干擾清陽,導致胸部肌肉隆起變成硬塊,胸中氣機散亂導致腹脹,誤用這個方子就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。補中氣,應該讓中氣自己運轉升降就好,不一定要用升麻、柴胡,如果清氣下陷到腹部導致腹瀉,才可以多用升舉的藥物,才是正確的用法。像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、理中湯、歸脾湯、桂附理中湯、連茯理中湯,都是治療脾虛腹瀉的良方,可以根據情況選用。
理中湯:用來治療中焦虛寒導致的腹瀉。(大便像鴨糞一樣,食物沒有消化完全,排出來的都是清澈的水液,小便清澈顏色淡白。)
藥物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甘草(用來補脾),乾薑(用來溫中)。如果體內寒氣很重,可以加肉桂。這個方子如果加附子,就叫附子理中湯,如果加黃連、茯苓,就叫連茯理中湯。溫補的藥方,如果確實屬於虛寒的體質,服用後就會有效。
四神丸:用來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,通常腹瀉發生在凌晨五更時分,大便溏稀但不是非常嚴重,多年都無法治癒,服用補脾胃的藥也沒有效果,這就是腎虛腹瀉的徵兆。
藥物組成:補骨脂(用來溫腎,炒過,用四兩),肉豆蔻(用來固澀,用麵包裹著煨過),五味子(用來收斂,炒過,各用二兩),吳茱萸(可以溫暖膀胱,小便通暢,大腸自然就會固澀,其他藥雖然溫熱,但沒有分解清濁的作用,用五錢)。可以加人參、沉香,嚴重者可以加附子、茴香、川椒。
脾腎雙補丸:用來治療腎虛導致的腹瀉。
藥物組成:人參、蓮子肉(去除蓮心後炒黃)、山藥(炒黃)、肉果(用來補脾,煨過)、補骨脂(用鹽水炒過)、五味子(用蜂蜜炙透)、菟絲子(製過)、巴戟天(去除骨頭,用甘草汁煮過)、山茱萸(用來補腎,各用四兩)、橘紅、砂仁(香味可以醒脾,各用二兩)、車前子(利水的作用和茯苓相同,小便通暢,清濁就能夠分離,腹瀉也就會停止,用四兩),(將藥材煉成蜜丸,像綠豆一樣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空腹飢餓時服用。)
如果身體虛弱,又有火氣,或者肺部發熱,就要去除人參、肉果、補骨脂、巴戟天。
這兩個方子,都同時採用補脾、溫腎、酸收、固澀這四種方法。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,虛弱的要補益,寒冷的要溫暖,散亂的要收斂,滑利的要澀固。有人素食、體內有熱,每次吃飯就腸鳴,清晨就腹瀉,用這個方子去除肉果,改用白芍代替,外加扁豆六兩,服用後就痊癒了。白朮雖然可以健脾除濕,可以用來應急,但如果長期服用反而會損傷脾胃,因為它過於乾燥會損耗津液。
張仲景還有赤石脂丸、禹餘糧丸,專門用來固澀下焦脫滑的,也可以選用。凡是治療腹瀉,多用丸劑或散劑,是為了強調脾土的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