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九·御集 (4)
卷九·御集 (4)
1. 泄瀉
黃芩湯,治火熱作瀉,糞色黃褐,肛門燥澀,小便黃赤。
黃芩〔清熱。〕白芍,甘草,大棗〔和脾。〕熱甚者加黃連。
辰砂益元散,〔見暑。〕治傷暑作瀉,其瀉必暴注,大孔作痛,口渴溺赤。
此二方皆清涼之法。經曰:熱者寒之是也。仲淳云:此症桂苓甘露飲亦可去桂加減用之。以方中有石膏、滑石、寒水石清暑熱,五苓利濕邪故也。張子和加參、甘,因其脈虛也。又謂九制黃連,最止熱瀉,須與人參等分乃可。蓋久瀉不止,多緣氣虛,純用苦寒,胃氣愈閉。又下多亡陰,必用人參,亦陽生陰長之意。
胃苓湯,〔見濕。〕治濕盛作瀉,其瀉多水,〔凡瀉水腹不痛者濕也,瀉一陣,痛一陣者,濕而兼火也。〕小便不利。〔水穀並趨一路故也。〕
此燥脾淡滲,二法同用。經曰:濕者燥之。故用平胃。又曰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故用四苓。隨症分用亦可。如脾胃虛弱者,用白朮茯苓湯,〔方只二味。〕加米仁、車前、香、砂之屬。
保和丸,〔亦可小劑作湯。〕治傷食泄瀉。〔腹痛甚而瀉,瀉後痛減者,食也。〕
山楂〔消肉積。〕麥芽〔消米麵菜積。〕神麯〔消糯米食積,各三兩。〕卜子〔消面積。〕橘紅〔疏脾胃之滯氣,各二兩。〕茯苓〔滲脾胃之水濕。三兩。〕連翹仁〔祛脾胃之濕熱。〕半夏〔除脾胃之濕痰,各二兩。無濕痰者去之。〕加白朮〔三兩。〕名大安丸。可加木香、砂仁。如因傷酒作瀉,加葛花〔解酒毒。〕豬苓澤瀉〔利水濕。〕
蒼白二陳湯,〔即二陳加二術。〕治濕痰泄瀉,〔肥人滑泄責之痰,脈滑不調責之痰,不食不飢責之痰,昔肥今瘦責之痰。《金質》云: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者,曰痰飲。〕虛者加人參。
趙以德云:有積痰在肺,以致大腸之氣不固者,宜湧出上焦之痰,而瀉自愈。非蒼白二陳之所治也。
此二方消之、祛之之法也。食積酒傷痰飲,皆令人瀉,隨症祛逐,勿使稽留,經所謂實者瀉之是也。
枳朮丸,消食止瀉。又治心下痞滿。
白朮〔強胃健脾,二兩。〕枳實〔消積除痞,一兩。〕荷葉〔裨助脾胃,升發陽氣,荷葉包陳米飯,煨乾為末,打糊為丸。〕加木香,砂仁〔各一兩,〕名香砂枳朮丸。
此七補三攻之法,隨症加藥用之。
歸脾湯,〔見虛勞。〕治憂思太過,脾氣鬱結,不能升舉,陷入下焦,泄瀉。
原方〔補養心脾,〕加砂仁,豆蔻〔開散鬱結。〕葛根,荷蒂〔升發陽氣。〕
獨參膏,〔一味熬膏。〕參朮膏〔二味,熬膏。〕治氣暴脫而虛,頓瀉不知人事,口眼俱閉,呼吸甚微,脈欲絕者,大劑頻與之。〔甚至有服參十餘斤,而後得愈者。〕
此三方皆補之、益之之法。經云:虛者補之,是也。
白話文:
泄瀉
黃芩湯:治療因火熱引起的腹瀉,大便呈現黃褐色,肛門乾燥緊澀,小便呈現黃色或赤色。
- 黃芩:清熱。
- 白芍、甘草、大棗:調和脾胃。
- 如果熱象嚴重,可以加入黃連。
辰砂益元散:(參見暑邪篇)治療因中暑引起的腹瀉,這種腹瀉通常來勢兇猛,排泄時肛門會劇烈疼痛,伴隨口渴、小便赤紅。
這兩個方子都是屬於清涼降火的療法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「熱證,要用寒涼藥物來治療」。張仲淳認為,這種情況也可以使用桂苓甘露飲,但需要去除桂枝並進行加減調整。因為方中有石膏、滑石、寒水石等清熱藥物,以及五苓散能利水祛濕。張子和會加入人參、甘草,是因為病人氣虛。他也說,經過九次炮製的黃連,對於治療熱性腹瀉效果很好,但必須和人參等量使用。因為長期腹瀉不止,多半是由於氣虛引起的,如果單純使用苦寒藥物,反而會讓胃氣更加閉塞。而且,腹瀉過多容易耗傷陰液,所以必須使用人參,也是為了利用陽氣來促進陰液的恢復。
胃苓湯:(參見濕邪篇)治療因濕邪過盛引起的腹瀉,這種腹瀉大便多是水樣的。(凡是腹瀉時排出水樣大便,但肚子不痛,通常是濕邪引起的;如果腹瀉一陣,肚子痛一陣,則可能是濕邪同時夾雜火熱。)同時會有小便不順暢的情況。(這是因為水穀都走同一條路向下排泄的緣故。)
這個方子的原理是燥濕健脾和淡滲利濕同時進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濕證,要用燥濕的藥物來治療。」所以使用了平胃散。又說:「治療濕邪,如果沒有把小便疏通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」所以使用四苓散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。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用白朮茯苓湯(只有兩味藥),再加入薏苡仁、車前子、木香、砂仁等。
保和丸:(也可以少量做成湯劑)治療因飲食積滯引起的腹瀉。(通常是腹痛很厲害,腹瀉後疼痛會減輕,這是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。)
- 山楂:消除肉類的積滯。
- 麥芽:消除米飯、麵食、蔬菜等積滯。
- 神麯:消除糯米等食物的積滯。(以上各用三兩。)
- 萊菔子:消除麵食類的積滯。
- 橘紅:疏通脾胃的氣機。(以上各用二兩。)
- 茯苓:滲濕健脾。(三兩。)
- 連翹:去除脾胃的濕熱。
- 半夏:消除脾胃的濕痰。(以上各用二兩,如果沒有痰濕,可以不用半夏。)
- 加入白朮(三兩),名為大安丸。也可以加入木香、砂仁。如果是因為喝酒引起的腹瀉,可以加入葛花(解酒毒)、豬苓、澤瀉(利水濕)。
蒼白二陳湯:(也就是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)治療因痰濕引起的腹瀉。(體型肥胖的人容易因痰濕而滑瀉;脈象滑而不調,也可能是痰濕引起的;不覺得餓也不覺得飽,可能是痰濕引起的;從前肥胖現在消瘦,也可能是痰濕引起的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水在腸道中流動,發出瀝瀝的聲音,就是痰飲。)如果體虛,可以加入人參。
趙以德說:如果是有痰積在肺部,導致大腸的功能不穩固,應該要設法把上焦的痰排出來,腹瀉自然就會痊癒,這種情況並不是蒼白二陳湯所能治療的。
以上兩種方子都是採用消除和祛除的方法。飲食積滯、飲酒過量、痰飲都會引起腹瀉,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消除和祛除,不要讓它滯留在體內,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「實證,要用瀉的方法來治療」。
枳朮丸:能夠消食止瀉,也可以治療心下痞滿。
- 白朮:強健脾胃(二兩)。
- 枳實:消積去除痞塊(一兩)。
- 荷葉:輔助脾胃,升發陽氣。將荷葉包裹陳米飯,烘乾後磨成粉,再用米糊做成藥丸。
- 可以加入木香、砂仁(各一兩),名為香砂枳朮丸。
這個方子是七分補、三分攻的原則,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
歸脾湯:(參見虛勞篇)治療因為思慮過度,導致脾氣鬱結,不能向上升發,反而向下沉降,從而引起的腹瀉。
原方主要功效是補養心脾,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砂仁、豆蔻(疏散鬱結),葛根、荷蒂(升發陽氣)。
獨參膏:(單用人參熬製成膏)參朮膏:(用人參和白朮熬製成膏)治療因氣虛暴脫,導致突然腹瀉、不省人事、口眼緊閉、呼吸微弱、脈搏將絕的情況,需要大量頻繁地服用。(甚至有服用人參十幾斤才痊癒的案例。)
以上三種方子都是屬於補益的方法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虛證,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