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九·御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御集 (1)

1. 卷九·御集

2. 腫脹

腫者,肌肉之腫,腫於面目四肢者也。脹者,腹中之脹,脹於胸腹之間者也。腫為輕而脹為重。腫脹兼有,雖重猶可十全其五。此症有虛有實,若面目四肢,咸無腫形,但腹脹大如鼓,是名單腹脹,亦曰鼓脹,屬虛者多重而難治。經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、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

腫脹者,或因食積,或因滯,或因瘀血,或因濕熱,或因燥熱,阻滯中宮,脾不散精,肺不通調,以致清濁不分,水道不利,遂成腫脹。然脾胃元氣,猶未衰憊,苟能辨其食積痰血,濕熱燥熱而治之,更當察其在氣者,破其結氣,則氣道通行,而三焦不致壅閉,在水者,清其肺金,則膀胱氣化,而水濕不致淫溢,內邪一行,腫脹隨消。即挾虛所致,如飲食頻傷,或寒涼太過,或病後產後,總以理脾為主,視所挾症加減。

無不獲效。故脾虛不能運化,氣虛腫脹者,脾健自能運氣也,土虛不能制水,氾濫腫脹者,土旺自能制水也。觀《金匱》治腫之大法,謂諸有水者,腰以上腫,當發汗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,開鬼門,潔淨府。蓋邪從汗散,水向便通也。按喻沈二氏之論,欲發汗者,當兼實表,如人參敗毒散之類。

欲利小便者,當兼養陰,如四苓散加地、冬之類,方為良手。大抵此症初起易治,以正未虛,而邪未甚也。久遂難痊,以邪已熾,而正已衰也。賈洛陽謂病腫不治,必為錮疾,雖有扁盧,亦莫能為。腫之危害,猶尚如此,況鼓脹乎。鼓脹一症,東垣主寒,河間主火,丹溪主脾虛,論似有異,然各發明《內經》,同出一原。

經曰:臟寒生滿病。又曰:胃中寒主脹滿。蓋人身之氣,熱則流通,寒則凝結,凝結則脹滿生焉。經曰: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大凡物熱盛則豐隆,寒盛則斂縮。故熱氣內盛則脹滿,但有濕熱燥熱之分。經曰:脾虛則腹脹腸鳴,飧泄食不化。所謂氣虛中滿者是也。此則宜遵丹溪扶脾補氣之治。

故三子之說,不可偏廢,並宜詳究。按虞天民論鼓脹,屬寒者少,屬熱者多。又謂鼓脹起於脾虛氣損,治之當以大補之劑,培其根本,少加順氣,以通其滯,有挾積者,佐消導以祛其積,有挾熱者,加寒涼以清其熱。如單用大補,而佐使不明,則反成壅滯,而脹愈甚矣。故此症脾雖損,而無熱以擾之,則一補脾而獲愈;熱雖有而脾未損,則一清熱而奏功。

如二者俱有,則將大補脾之正氣,而正氣未受補,邪熱先熾矣;將清熱以伐邪,而邪未退,正氣愈虛矣。故虛症醫治最難,而虛症之不可用溫補,而宜用清補者之尤難也。茲而間遇實症,則因氣鬱者理氣,因食積者消積,因瘀血者消瘀,因痰滯者化痰,對症投劑,自無不效。但虛實之辨,不可不明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腫」,指的是肌肉的腫脹,常見於臉部、四肢等部位。「脹」則是腹部的脹滿,主要發生在胸部和腹部之間。腫的情況比較輕微,而脹則較為嚴重。如果同時出現腫和脹,情況雖然嚴重,但仍有五成痊癒的機會。

這種症狀有虛證和實證之分。如果臉部和四肢沒有腫脹,但腹部卻像鼓一樣脹大,這就叫做「單腹脹」,也稱為「鼓脹」,多屬於虛證,比較嚴重且難以治療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飲食進入胃部後,會將精微物質輸送到脾臟,脾臟會將精華散布到全身,再上輸到肺部,由肺來調節水分的運行,最後下輸到膀胱。

腫脹的發生,可能是因為飲食積滯、氣機不暢、瘀血、濕熱或燥熱等因素,阻礙了中焦(脾胃)的運作,導致脾臟無法正常散布精華,肺臟也無法正常調節水分,進而造成體內清濁不分、水道運行不暢,最終形成腫脹。然而,如果脾胃的元氣還沒有衰敗,只要能辨別出病因是食積、痰、瘀血、濕熱或燥熱,並對症治療,同時還要觀察是否為氣滯所引起,並疏通氣結,使氣道暢通,三焦就不會阻塞;如果是水分代謝異常,則要清理肺部的功能,使膀胱的氣化正常,水濕就不會氾濫。當內在的邪氣被排除後,腫脹自然會消退。

即使是由於虛弱所引起的腫脹,例如飲食不節制、過食寒涼食物,或者產後體虛等情況,治療的重點仍然要以調理脾胃為主,再根據所伴隨的其他症狀進行加減。通常都能取得療效。因為脾虛無法正常運化,氣虛導致腫脹,只要脾胃健壯,就能自行運氣;土(脾胃)虛弱無法制約水,導致水液氾濫腫脹,只要土氣旺盛,就能制約水分。

《金匱要略》治療腫脹的大原則是:身體腰部以上腫脹,應當發汗;腰部以下腫脹,應當利小便,打開毛孔使汗液排出,並清理膀胱使小便通暢。這樣一來,邪氣就能從汗液排出,水分也能從小便排出。根據喻氏和沈氏的觀點,如果要發汗,應當使用兼具解表作用的藥物,如人參敗毒散之類;如果要利小便,應當同時兼顧滋養陰液,如四苓散加地黃、麥冬之類,才是高明的用藥方法。

總的來說,這種症狀在初期比較容易治療,因為正氣還沒有虛弱,邪氣也還不嚴重;如果拖延太久,就會變得難以治癒,因為邪氣已經旺盛,正氣也已經衰敗。賈洛陽說,腫脹不治療,就會變成頑固的疾病,即使有扁鵲、盧醫這樣的名醫也無能為力。腫脹的危害尚且如此,更何況是鼓脹呢?

關於鼓脹這個病症,東垣認為是寒證,河間認為是火證,丹溪則認為是脾虛所致,觀點似乎不同,但他們各自都闡明了《黃帝內經》的觀點,其實是同出一源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內臟寒冷會產生脹滿的病症。」又說:「胃中寒冷主要導致脹滿。」人體內的氣,遇到熱就會流通,遇到寒就會凝結,凝結就會產生脹滿。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。」一般來說,物體遇到熱就會膨脹,遇到寒就會收縮。所以熱氣在體內過盛就會脹滿,但熱證又有濕熱和燥熱之分。《黃帝內經》還說:「脾虛就會腹脹、腸鳴、腹瀉,食物不能消化。」這就是所謂的「氣虛中滿」。這種情況應當遵循丹溪扶脾補氣的治療原則。

所以,以上三位醫家的觀點,不能偏廢,都應當仔細研究。根據虞天民的觀點,鼓脹屬於寒證的比較少,屬於熱證的比較多。他又認為,鼓脹是由於脾虛氣損引起的,治療時應當使用大補的藥物,培補其根本,並稍微加入順氣的藥物來疏通氣機的阻滯。如果兼有食積,則要加入消食導滯的藥物來去除積滯;如果兼有熱,則要加入寒涼的藥物來清除熱邪。如果只使用大補的藥物,而沒有明確的輔助藥物,反而會導致壅塞,使脹滿更加嚴重。所以,這種病症,如果脾雖然虛弱,但沒有熱邪的干擾,只要補益脾氣就能治癒;如果有熱邪,但脾臟沒有虛損,只要清除熱邪就能見效。

如果脾虛和熱邪同時存在,想要補益脾氣,卻因為邪熱太盛,補益之氣反而無法吸收;想要清熱祛邪,卻因為邪氣沒有退去,正氣反而更加虛弱。所以,虛證的治療最為困難,而虛證不宜使用溫補之藥,而宜使用清補之藥就更加困難。如果遇到實證,則因氣滯引起的就理氣,因食積引起的就消積,因瘀血引起的就消瘀,因痰滯引起的就化痰,對症下藥,自然就能見效。但虛證和實證的辨別,必須要清楚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