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八·御集 (5)
卷八·御集 (5)
1. 瘧
瘧者,虐也。寒則湯火不能溫,熱則冰水不能寒,寒熱令人難當,故曰:瘧也。凡人從未發瘧者,名為胎瘧。自幼發者多輕,中年發者必重,老年發者多危。經言:瘧之始發,必先毫毛豎立,伸欠,乃作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。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飲冷。或一日一發,或間日,或三日而發。
戴氏云:寒熱發作有期者,瘧也,無期者,雜病也。不可不辨。經論: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汗出腠開,當風浴水,悽愴之寒,伏於皮膚,及遇秋風,新涼束之,表邪不能外越,陰欲入而陽拒之,陽欲出而陰遏之,陰陽相搏,而瘧作矣。故曰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又曰,痎瘧皆生於風。
言盛暑之時,貪涼取快,暑邪內郁,秋傷於風,則病成矣。淺者,病在三陽,隨衛氣以為出入,而一日一作。經云:衛氣者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。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搏,內外相搏,是以日作。深者病在三陰,邪氣不能與衛氣並出,或間日,或三、四日而作。經云:由邪氣內搏五臟,橫連募原,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並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。作愈遲者,病愈甚也。
其論先。熱後寒之溫瘧,一者因先傷於風,而後傷於寒,先受陽邪,後受陰邪,故先熱後寒。一者因冬感風寒,深藏骨髓,內舍於腎,或遇春溫,或遇大暑,隨觸而發。其發也,邪氣從腎出之於外而大熱,內已如焚;俟其勢衰,復返於腎,而陰精與之相持,乃始為寒,故亦先熱後寒。其但。
熱無寒之癉瘧,因肺素有熱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而心肺病;手足熱,欲嘔,而胃自病。所以繼之曰:邪氣內藏於心,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灼脫肉。經之論瘧,無漏義矣。而立齋、丹溪,又分痰,瘧、食瘧,及飲水敗血為瘧等症。雖古人有無痰不成瘧,無食不成瘧之說,然不過瘧疾之兼症耳,豈果因此而成瘧者哉!此外有謂瘴,瘧者。惟嶺南地方,天氣炎,山氣溫,多有嵐瘴之氣,感之而病,乃濕熱之外入也。
有謂牝瘧者,但寒無熱,以陽氣不充,乃陰邪之勝也。有謂勞瘧者,因勞即發,以裡氣虛,而感邪之易也。凡邪自外入,當從汗解。然治法云:有汗要使無汗,扶正為先;無汗要使有汗,散邪為急。又熱多者,涼藥為君;寒多者,溫藥為主。至於痰食飲血,各隨其甚者而兼理之。
若冬感風寒藏腎,至春夏發為先熱後寒之溫瘧,宜壯水之主,以急救其陰,不然,則十數發,陰精盡而死矣。世俗又有鬼瘧之名,此為時行疫氣,投平胃散,加桃仁、雄黃、無不截者。總之脈實症實者,攻邪以治標;脈虛症虛者,養正以治本。久瘧必虛,惟用人參一、二兩,姜皮三、五錢,於未發二時之前,連投二服,莫不應手取效,貧困者,則耆、朮、當歸,亦可隨宜擇而用之。若陰虛水虧之人,則多用熟地,或少佐生薑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瘧」,就是指反覆發作的意思。患者發冷時,用熱湯或火都無法感到溫暖,發熱時,連冰水都不能使他感到涼快。這種忽冷忽熱的感覺讓人難以忍受,所以稱為「瘧」。一般來說,從來沒有得過瘧疾的人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胎瘧」。從小就發作的通常病情較輕,中年發作的病情一定較重,老年發作的則多數很危險。古籍記載,瘧疾剛開始發作時,一定會先感覺到身上汗毛豎立,想伸懶腰打哈欠,接著會開始發冷顫抖,牙關緊閉,腰背也跟著疼痛。等到寒冷感退去後,就會感到全身內外發熱,頭痛欲裂,口渴想喝冰水。發作的時間可能是一天一次,也可能是隔一天,或隔三天一次。
戴氏說:「寒熱發作有規律性的,就是瘧疾;發作沒有規律性的,是其他的雜病,一定要分辨清楚。」古籍認為,這些都是因為夏天受了暑氣,導致毛孔張開出汗,這時又吹風或洗冷水澡,讓寒氣侵入皮膚,等到秋天涼風吹來,寒氣被束縛在體內無法散發。體內的陰氣想要進入,陽氣卻抗拒它;陽氣想要散發,陰氣卻阻礙它,導致陰陽之氣互相搏鬥,於是就發作瘧疾了。所以說:「夏天因為天氣熱出汗,卻又沒有及時散發,到了秋天就容易形成風瘧。」也說:「所有的瘧疾都是因為風邪引起的。」
當盛夏時節,人們貪圖涼快,暑氣積在體內,到了秋天又受到風邪侵襲,就會發病。病情較輕的,病邪在三陽經,隨著衛氣的運行而發作,所以一天發作一次。古籍說:「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,夜晚在陰經運行。」衛氣得到陽氣的幫助而向外散發,得到陰氣的阻礙而向內收斂,內外之氣互相搏鬥,所以每天發作。病情較深的,病邪在三陰經,邪氣無法和衛氣一起運行,所以發作的時間可能是隔一天,或是三、四天才發作。古籍說:「因為邪氣侵入五臟,橫向侵擾募原,侵入的途徑較遠,邪氣較深,運行也較慢,所以無法和衛氣同步運行,無法同時散發出來,因此發作時間會間隔數日。發作時間越晚的,病情就越嚴重。
關於瘧疾的發作順序,先發熱後發冷的溫瘧,一種是因為先受到風邪侵襲,之後又受到寒邪侵襲,先受陽邪,後受陰邪,所以先發熱後發冷。另一種是因為冬天感受風寒,病邪深藏在骨髓,內在依附在腎臟,等到春天或盛夏時,又受到外邪刺激而發作。發作時,邪氣從腎臟向外散發,導致發高燒,身體內部像火燒一樣;等到邪氣衰退時,又返回腎臟,陰精與之相抗衡,才會開始感到發冷,所以也是先發熱後發冷。
還有一種只發熱不發冷的癉瘧,是因為患者肺部原本就有熱,陰氣先耗盡,陽氣獨自發動,導致呼吸短促、煩躁不安,影響心肺功能;手腳發熱、想嘔吐,影響到胃的功能。所以說:「邪氣內藏在心臟,向外蔓延到肌肉之間,使人消瘦。」古籍關於瘧疾的論述,已經很完整了。而李東垣、朱丹溪又將瘧疾分為痰瘧、食瘧,以及因飲水或敗血而引起的瘧疾等症狀。雖然古人有「無痰不成瘧,無食不成瘧」的說法,但這些都只是瘧疾的兼症,並不是導致瘧疾的真正原因!另外,還有所謂的瘴瘧,這種情況只在嶺南地區比較多見。因為當地天氣炎熱,山區濕氣重,有很多瘴氣,人們受到這些濕熱之氣的侵襲而發病,這是因為外感濕熱引起的。
還有所謂的牝瘧,這種情況只發冷不發熱,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,導致陰邪旺盛。還有所謂的勞瘧,這種情況是因為勞累而發作,是因為體內正氣虛弱,容易被邪氣侵入。凡是從外部侵入的邪氣,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。但治療原則是:「有汗的時候,要設法讓汗停止,以扶正氣為先;沒有汗的時候,要設法讓身體發汗,以驅散邪氣為急。」發熱較嚴重時,要以寒涼的藥物為主;發冷較嚴重時,要以溫熱的藥物為主。至於痰、食積、水飲或敗血等問題,要根據病情輕重來加以處理。
如果冬天感受風寒,病邪藏於腎臟,到春夏發作時,出現先發熱後發冷的溫瘧,應該用滋養腎陰的藥物來急救,不然,發作十幾次之後,陰精耗盡就會死亡。民間還有所謂的鬼瘧,這種情況其實是時疫引起的,服用平胃散,加上桃仁、雄黃等藥,幾乎都可以治好。總之,脈象強盛、病情屬於實證的,要用驅邪的方法來治標;脈象虛弱、病情屬於虛證的,要用養正的方法來治本。久病不癒的瘧疾,一定是身體虛弱,可以服用人參一、二兩,搭配姜皮三、五錢,在發作前兩小時服用兩劑,通常都會有很好的效果。家境貧困的人,可以使用黃耆、白朮、當歸等藥材來代替,效果也還可以。如果體內陰虛、津液不足的人,可以使用熟地黃,或少量搭配生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