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八·御集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御集 (4)

1.

其有可下者,用附子合細辛、大黃以驅之下出。在中之濕,則用附子合白朮,以溫中而燥其脾。若不固護其陽,縱以風藥勝濕,是為操刃,即從溫藥理脾,亦為待弊,其識高,其論甚精,然非常用之法,備此以俟對症採用。

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。〔治濕始終不可下,若陽虛之人,誤用汗、下之藥,腎陽先脫,經曰:腎先病,心為應,額為心部,而腎水乘之,則額上汗出微喘,孤陽上脫也。小便利,則上下交脫,故死。〕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〔腎主二便,誤下而利不止,腎陰脫也,亦死。〕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有可以往下排除的濕邪,就用附子搭配細辛、大黃來幫助排出。如果濕邪停留在體內中部,就用附子搭配白朮,來溫暖脾胃並去除濕氣。如果沒有好好保護陽氣,縱然使用祛風藥來去除濕氣,就像拿著刀子亂砍一樣,即使使用溫補藥來調理脾胃,也是在等待弊端出現。這個觀點很高明,理論非常精闢,但並不是常用的方法,只是為了應對特殊情況而準備的。

如果濕邪病患使用了瀉下的方法,結果額頭出汗,稍微喘氣,小便順暢,這個人就會死亡。〔治療濕邪從頭到尾都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,如果陽虛的人誤用了發汗或瀉下的藥物,腎陽會先脫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腎臟先發病,心臟會跟著受影響,額頭是心臟的部位,如果腎水侵犯,就會出現額頭出汗和輕微喘氣的症狀,這是陽氣單獨向上脫失的表現。小便順暢,則是上下的氣機都脫失了,所以會死亡。〕如果腹瀉不止,也會死亡。〔腎臟主導大小便,如果誤用瀉下藥導致腹瀉不止,就是腎陰脫失,也會死亡。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