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八·御集 (6)
卷八·御集 (6)
1. 瘧
近世不明表裡虛實,輒用芩、連、梔、柏,若表未解而得者,寒涼則寒邪愈固;或用常山、草果,若正已虛而得者,克伐則元氣轉虛。故夫纏綿不已者,皆醫之咎也。
小柴胡湯,〔見傷寒。〕治瘧主方,加減用之。
渴者,去半夏加花粉,勞虛亦如之。熱多者,合竹葉石膏湯。寒多者,加姜皮,甚者或再加桂枝。有痰加花粉、橘紅、竹瀝。有食加枳實、青皮、豆蔻。若多熱而久不解者,〔必本陰虛。〕加鱉甲、牛膝。〔大劑益陰除熱,自愈。〕若多寒而久不解者,〔必本陽虛。〕合露姜飲,或再加耆、術。
〔益陽氣則寒自止,邪自散。〕夜發者,〔邪在陰分。〕合四物湯加紅花。〔必用血藥提起陽分,則易愈。〕婦人久瘧,或產後亦如之。如強壯人慾截,必俟三、四發後,瘧勢稍減,方可加常山。〔錢許,用酒炒透,則不發吐。其虛弱之人,始終不可截,誤截,每致腹脹。〕
此和解表裡之劑,乃治少陽病,全體大用之一方也。嘉言謂:外邪相干,每伏藏於半表半裡,入而與陰爭則寒,出而與陽爭則熱,所以寒熱往來,乃少陽所主。內經論瘧,雖分五臟及足三陽、然少陽而兼他經之症則有之,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,則不成其為瘧矣。所以仲景云:瘧脈自弦,弦數者,多熱,弦遲者、多寒。
此不但初病之脈乃爾,即久瘧正虛,脈不鼓指,而弦象亦隱然在中。故始之似瘧非瘧,與後之經年不解,總一少陽主之。偏陰則多寒,偏陽則多熱,即其純熱無寒而為癉瘧,純寒無熱而為牝瘧,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。補偏救弊,亦必返還少陽之界,陰陽協和,然後可愈,故以小柴胡湯為主,熱多者,加寒藥,寒多者,加熱藥,乃天然不易之法也。
王太史治瘧神方,主治加減,所投輒效。
柴胡〔少陽寒熱往來之主藥。〕羌活〔太陽發表之主藥,以頭、項、腰、脊、背痛,太陽經也。〕葛根〔陽明解表之主藥,寒慄鼓頷責之陽明,其脈循頤領故也。〕防風〔風濕交攻,以痎瘧皆生於風也。〕升麻〔同柴、葛、羌、防,俱辛甘氣清,使陽氣上升,離於陰而寒自己。
咳家、嘔家、血家忌之。無汁加藕葉。〕石膏〔煩渴者必用。〕知母,黃芩〔三味俱性寒下行,引陰氣下降,離於陽而熱自己〕豬苓〔分利陰陽,使不交併。〕穿山甲〔恐經絡陰陽相阻,藥力難入故也。此味最妙,孕婦忌之。〕厚朴〔下氣消痰、以無痰不成瘧也。〕神麯〔下氣消食,以無食不成瘧也。
隔夜先煎,露一宿。蓋瘧因暑邪,得露則解。臨發前一時,重湯燉溫服,避其銳氣也。然勢將退,服二煎,擊其惰懈也。若瘧勢正盛,服藥與之混戰,徒自苦耳。〕
此治瘧之神劑也。王宇泰云:衛氣與邪氣相併則病作,與邪相離則病休。並於陰則寒,並於陽則熱。故寒多者宜升其陽,使不並於陰,則寒自己;熱多者,宜降其陰,使不並於陽,則熱自己,寒熱交作者,一升一降,而以滲利之藥,從中分利之,使不交併則愈。其制此方,深得治瘧之竅,學者能悟其旨,而善為加減之,則不可勝用矣。
白話文:
近年來有些醫生不明白瘧疾的表裡虛實,動不動就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等寒涼藥,如果是在表邪還沒解開的情況下用這些藥,寒涼的藥反而會使寒邪更加凝固;或者使用常山、草果等藥,如果是在正氣已經虛弱的情況下用這些藥,這些克伐的藥反而會使元氣更加虛弱。所以那些瘧疾纏綿不斷的,都是醫生的過錯。
小柴胡湯(見《傷寒論》)是治療瘧疾的主要方子,可以根據情況加減使用。
如果口渴,就去掉半夏,加入花粉;勞累虛弱的人也是這樣。如果熱象很明顯,就合用竹葉石膏湯。如果寒象很明顯,就加入薑皮,寒象更嚴重的,可以再加桂枝。如果有痰,就加入花粉、橘紅、竹瀝。如果有食積,就加入枳實、青皮、豆蔻。如果發熱很嚴重且持續不退,(必定是陰虛的本質)就加入鱉甲、牛膝。(使用大劑量來滋養陰液、清除熱邪,自然就會好)。如果發寒很嚴重且持續不退,(必定是陽虛的本質)就合用露薑飲,或者再加黃耆、白朮。(補充陽氣,寒邪自然停止,邪氣自然散去)。如果是晚上發作的,(是邪氣在陰分)就合用四物湯,加入紅花。(必須用補血的藥來提振陽氣,這樣就容易治好)。婦女久病瘧疾,或者產後得瘧疾,也像這樣治療。如果是身體強壯的人想要用藥截斷瘧疾,必須等到發作三四次後,瘧勢稍微減弱時,才可以加常山。(大約一錢,用酒炒透,這樣就不會引起嘔吐。如果是虛弱的人,始終不能用截法,如果誤用截法,往往會導致腹脹)。
這個方子是調和表裡的藥,是治療少陽病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子。有人說:外來的邪氣與人體相互干擾,常常潛伏在半表半裡之間,進入與陰氣相爭就會發寒,出來與陽氣相爭就會發熱,所以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,這是少陽經所主導的。內經討論瘧疾,雖然分了五臟以及足三陽,但少陽經兼雜其他經的症狀是有的,如果說其他經完全不涉及少陽經,那就不能稱作瘧疾了。所以仲景說:瘧疾的脈象是弦脈,弦而數的,多為熱象,弦而遲的,多為寒象。
這不僅是初病時的脈象,即使是久病瘧疾正氣虛弱,脈象摸起來不夠有力,弦脈的象仍然隱約可見。所以開始時的症狀像瘧疾又不像瘧疾,以及後來經年不好的,都是少陽經在主導。偏向陰就多發寒,偏向陽就多發熱,即使是純熱沒有寒的癉瘧,或者純寒沒有熱的牝瘧,都是從少陽經發展到極端偏頗的狀態。要糾正這種偏頗,也必須回到少陽的界限,使陰陽協調,然後才能治好,所以以小柴胡湯為主,熱象明顯的,就加寒性藥,寒象明顯的,就加溫性藥,這是自然而然不易的法則。
王太史治療瘧疾的方子非常有效,無論加減使用,往往都能奏效。
柴胡(是治療少陽經寒熱往來的主要藥)。羌活(是治療太陽經表證的主要藥,頭痛、項痛、腰痛、脊背痛,都是太陽經的病症)。葛根(是治療陽明經表證的主要藥,寒顫鼓頷,屬於陽明經的症狀,因為陽明經的脈絡循著下巴和脖子)。防風(治療風濕侵襲,因為痎瘧大多是因風邪而生)。升麻(與柴胡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等藥一起使用,都是辛甘清氣的藥,能使陽氣上升,離開陰氣而寒象自止。咳嗽、嘔吐、出血的人忌用。沒有汁液,就加藕葉)。石膏(有煩躁口渴的人必須使用)。知母、黃芩(這三味藥都是寒性下降的藥,能引導陰氣下降,離開陽氣而熱象自止)。豬苓(能分利陰陽,使陰陽不相交合)。穿山甲(擔心經絡陰陽阻礙,藥力難以到達,所以使用穿山甲。這味藥非常妙,但孕婦忌用)。厚朴(能降氣、消痰,因為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)。神麯(能降氣、消食,因為沒有食積也不會得瘧疾)。
藥物隔夜先煎好,放置露天一夜,因為瘧疾是暑邪引起的,得到露水就容易化解。在瘧疾發作前一個時辰,將藥物隔水加熱溫服,避免藥性過於猛烈。如果瘧勢將要退去,就服用第二煎,來擊退殘餘的邪氣。如果瘧勢正盛,服用藥物與邪氣混戰,只是徒增痛苦。
這個方子是治療瘧疾的神奇藥方。王宇泰說:衛氣與邪氣相合就會發病,與邪氣分離就會停止發病。與陰相合就會發寒,與陽相合就會發熱。所以寒象明顯的,應該提升陽氣,使它不與陰氣相合,這樣寒象自然停止;熱象明顯的,應該下降陰氣,使它不與陽氣相合,這樣熱象自然停止。寒熱交替發作的,要一升一降,並用滲濕利水的藥,從中分利,使陰陽不相交合就能治癒。這個方子,深刻掌握了治療瘧疾的要訣,學習的人如果能領悟其中的含義,並善於加減運用,那就會有無限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