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四·樂集 (16)
卷四·樂集 (16)
1. 病機
〕寒盛則浮。〔寒盛者,陽氣不行,為脹滿浮虛之病。〕春氣病者在頭,〔陽氣上升也。〕夏氣者病在臟,〔在臟言心,心通夏氣,為諸臟之主也。〕秋氣病者在肩背,〔肺之應也。〕冬氣者病在四肢。〔四肢氣薄,易於受邪。〕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滿;〔水穀留滯子中也〕。
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穀食。〔胃虛不納,脾虛不運。〕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;〔自有過人之度也。〕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〔腦空而暈,似旋轉也。髓虛者精必衰,陰虛則耳鳴也。〕脛酸眩冒,〔髓空無力,則脛酸,精衰則氣去,故眩冒不知人。〕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
〔皆精氣衰之故。〕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〔沉重不能安也。〕目為之眩,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〔水由氣化故也。或赤黃或短澀,多有情欲勞倦,過傷精氣而然,概認為火,非也。〕腸為之苦鳴;下氣不足,乃為痿厥心悗。〔經言腎氣熱則腰脊不舉,枯骨而髓減,故足不任身,發為骨痿。
厥有寒熱之分,陰衰於下,則為熱厥,陽衰於下,則為寒厥。升降不交,故心氣不舒而悶。〕脾病而四肢不用,何也?曰:四肢皆秉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秉也,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秉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,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,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
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。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,〔不能以時臥也。〕上為喘呼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〕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。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,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陽虛則外寒,〔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陽虛無以衛外,雖不感邪,亦必畏寒。
〕陰虛則內熱,〔五臟失守則傷精,精傷則水虧不能制火,內熱自生。〕陽盛則外熱,〔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泄越,所謂人傷於寒,則病為熱,此外感症也。〕陰盛則內寒。〔溫氣去,寒獨留,故內寒。〕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澀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。〔消散而運行也。
〕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〔陽氣不化,水穀不得停留。〕故後泄腹痛矣;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痛,瘴熱,焦渴,則堅幹不得出,故痛而閉不通矣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〔邪必因虛而入。〕風者百病之長,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也。〔故曰風為百病之始。〕無常方,然致有風氣也。
〔言變化之多,而其致之者,皆因風氣。〕
勞風,〔因勞傷風。〕法在肺下,〔凡人勞則氣喘,勞能動肺可知。〕其為病也,使人強上冥視,〔邪在肺下,則為喘逆,故令人強上不能俯首,風熱上壅,則畏風羞明,故令人冥目而視。〕唾出若涕,〔風熱傷陰,則津液稠濁。〕惡風而振寒。〔肺主皮毛,衛氣受傷。〕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救俯仰。
白話文:
病機
寒氣旺盛就會導致身體浮腫。這是因為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造成身體脹滿、浮腫虛弱的病症。
春天發生的疾病多在頭部,這是因為陽氣向上升發的緣故。夏天發生的疾病多在內臟,這裡指的是心臟,因為心臟與夏天的氣息相通,是所有內臟的主宰。秋天發生的疾病多在肩背部,這與肺的功能有關。冬天發生的疾病多在四肢,因為四肢的氣血較薄弱,容易受到邪氣侵襲。
如果消化系統功能過強,導致水穀積滯,就會腹部脹滿。如果消化系統功能不足,則會感到飢餓卻無法進食,這是因為胃虛弱而不能納食,脾虛弱而不能運化。
如果骨髓充足,就會身輕矯健、力氣大,甚至超過常人。如果骨髓不足,就會頭暈耳鳴,感覺腦袋空空,像在旋轉一樣。骨髓虛弱會導致精氣衰退,陰虛也會引起耳鳴。還會出現小腿痠軟、頭暈眼花、看不清東西、疲倦想睡等症狀,這些都是因為精氣衰退的緣故。
如果上焦氣不足,腦袋就會感到不充實,耳朵會嗡嗡作響,頭也會因為沉重而不能安穩。眼睛也會感到眩暈。如果中焦氣不足,大小便會出現異常,例如顏色變紅黃或排尿困難,這多是因為情慾過度、勞累過度損傷精氣所致,容易被誤認為是火氣大。腸道也會發出鳴叫聲。如果下焦氣不足,就會導致肢體痿軟無力、昏厥、心煩。古籍記載,腎氣過熱會導致腰部僵硬,骨髓減少,所以雙腿無力支撐身體,導致骨痿。
昏厥有寒熱之分,陰氣衰弱在下就會導致熱厥,陽氣衰弱在下就會導致寒厥。陰陽升降失調,導致心氣不舒暢而感到悶悶不樂。
脾臟有病會導致四肢無力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四肢的氣血都來源於胃,但必須通過脾臟才能到達經脈。現在脾臟生病,不能為胃運化津液,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,氣血日漸衰退,經脈不通暢,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氣血的供給,所以就無法正常活動。
如果感受到賊風或虛邪,就會導致陽氣受損;如果飲食不規律、作息不正常,就會導致陰氣受損。陽氣受損,邪氣就會進入六腑;陰氣受損,邪氣就會進入五臟。邪氣進入六腑會導致身體發熱、難以入睡,呼吸急促;邪氣進入五臟會導致腹部脹滿閉塞,或腹瀉不止,久而久之會形成痢疾。陽氣病變會由上而下發展,陰氣病變會由下而上發展。
受到風邪侵襲,通常是上部先受影響;受到濕邪侵襲,通常是下部先受影響。陽氣虛弱,體表就會感到寒冷。這是因為陽氣從上焦獲取能量,用來溫養皮膚肌肉,陽氣虛弱無法保護體表,即使沒有感受邪氣,也會感到怕冷。陰氣虛弱,體內就會感到燥熱,這是因為五臟失調會損傷精氣,精氣受損導致體內水分不足,無法制約體內的火氣,自然就會產生內熱。陽氣旺盛,體表就會感到燥熱,這是因為毛孔閉塞,衛氣無法正常散發,就像古人說的「人受寒,則病為熱」,屬於外感疾病。陰氣旺盛,體內就會感到寒冷,這是因為陽氣被驅散,寒氣獨留體內。
血氣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。寒冷會導致血氣凝滯不暢,溫暖會使血氣消散而運行。寒氣停留在小腸,小腸就無法正常運化,導致腹瀉腹痛;熱氣停留在小腸,會導致腸道疼痛、發熱口渴、大便乾結,導致疼痛和便秘。
邪氣所侵入的地方,一定是身體虛弱的地方。風是各種疾病的源頭,它的變化可以引起其他疾病,所以說「風為百病之始」。風的變化是沒有常規的,但引起疾病的原因都與風邪有關。
勞累過度引起的風邪,病位在肺下。凡是勞累過度都會氣喘,因此可知勞累會影響肺臟。這種疾病會使人頸部僵硬、抬頭仰視,這是因為邪氣在肺下導致氣喘逆行,讓人難以低頭。風熱上壅會怕風、眼睛怕光,所以會讓人瞇著眼睛看東西,還會吐出像鼻涕一樣的痰液。肺主皮毛,衛氣受損就會怕冷發抖。如果問如何治療,應該通過調整俯仰的動作來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