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17)
卷六·射集 (17)
1. 舉例
一,一人每酒後腹痛,漸至堅硬,得食則痛。士材曰:脈浮大而長,脾有大積矣,然兩尺按之軟,不可峻攻。令服四君子湯七日,投以攻積丸〔三錢。〕但微下,更服〔四錢。〕下積十餘次,皆堅黑者。察其形不倦,又進〔四錢。〕而腹痛,所下甚多。服四君子湯十日,又進丸藥〔四錢。
〕去積三次,又進〔二錢。〕而下積至六、七碗。脈大而虛,按之關部豁如矣。乃以補脾之劑,調理一月而愈。
二,一婦久患痞積,兩年之間,凡攻擊之劑,無遺用矣,而積未盡除,形體尪羸。士材曰:積,消其半,不可伐也,但用補劑,元氣一復,病祟全祛耳。遂作補丸,服畢而病果痊愈。逾三年,調理失宜,胸腹痛甚。咸謂痛無補法,用理氣化痰藥,痛不減,脈大無力,此氣虛也。投歸脾湯,用參二錢,其痛立止。
三,一人腹中嘈痛,左脅手不可按,凡飲食到口,喉間若有一物接之者然。士材曰,脈大而數,腹痛嘔涎,面色痿黃,此虛而有濕,濕熱相兼,蟲乃生焉。宜人參湯送檳丸以下蟲積,蟲若不去,雖服補湯,竟何益乎?言之不聽,終莫能起。
四,一人年二十餘,生痞塊,臥床數月,日進削痞之藥,漸至毛悴肉脫,面黧髮捲,殆無生理。嘉言視其塊,自少腹至臍傍。分為三歧,皆堅如石,以手拊之,痛不可忍。其脈兩尺洪盛,余俱微細。謂曰:是病由見塊,醫不究其源而誤治也。初時塊必不堅,誤以破血之藥,兼破其氣,其氣不能轉運,而結為石塊,其實全是空氣聚成。用理中湯,加附子五分,一劑塊減十之三。
再用桂、附藥一大劑,腹中氣響如喧,頃之三塊一時頓沒,又一劑而全愈。調攝月餘,肌肉復生。每遇天氣陰寒,必用厚被蓋復,不敢起身。此病根尚在,蓋以腎氣之收藏未固,膀胱之氣化未旺,倘犯房室,其塊復作,仍為後累。更用補腎藥,加入桂、附而多用河車為丸,取其以胞補胞,而助膀胱之化源也。
服之竟不畏寒,體加充盛。
五,一人病腹中有癥瘕,不食不眠,煩悶身熱,仲淳投以參、苓、芍、斛、麥冬、棗仁。病家見多用人參,駭曰:向因投參至劇,此得無謬乎?仲淳曰:病勢先後不同,當時邪未退,滯未消,故不宜。今病久飽脹煩悶者,氣不歸元也,不食者,脾元虛也,不眠而煩者,內熱津液少也,今急宜用此藥矣,四劑而瘳。後復病,仲淳診之曰:此陰虛也,非前症矣。
更用地、冬、杞、芍、五味,車前,而熱遂退。
白話文:
[舉例]
一,有個人每次喝酒後都會肚子痛,而且越來越嚴重,腹部摸起來也變得硬邦邦的,一吃東西就痛。醫生說:他的脈象浮大且長,這是脾臟有很大的積聚。但是摸他的兩腳踝脈搏卻是軟的,不能用太強烈的藥物去攻打。所以先開了四君子湯,讓他吃了七天。然後再給他吃攻積丸,第一次吃了三錢,結果只稍微拉了幾次肚子。再吃四錢,拉出了十幾次,都是又硬又黑的糞便。觀察他的身體狀況沒有疲憊,再給他吃四錢,結果肚子痛得更厲害,拉出更多積滯。之後又吃四君子湯十天,再吃丸藥四錢,排了三次積滯。接著又吃二錢,拉出了六、七碗的積滯。這時他的脈搏雖然還是很大,但是已經變得虛弱,摸他的關部脈搏感覺空空的。所以改用補脾的藥來調理,吃了一個月就好了。
二,有一個婦人長期患有腹部腫塊,兩年之間,各種攻打的藥都用過了,腫塊卻沒有完全消除,身體也變得非常虛弱。醫生說:腫塊已經消了一半,不能再用太強的藥去攻擊了,現在只能用補藥。只要元氣恢復,病自然就會好了。所以開了補藥丸給她吃,吃完病果然痊癒了。過了三年,因為沒有好好調理,胸腹又痛得非常厲害。大家都說痛沒有補的辦法,所以用理氣化痰的藥,但是痛都沒有減輕。摸她的脈搏又大又無力,這是氣虛了。所以改用歸脾湯,加了二錢的人參,疼痛立刻就停止了。
三,有個人肚子裡面隱隱作痛,左邊的肋骨用手按都按不得,而且吃東西的時候,感覺喉嚨好像有東西堵住一樣。醫生說,他的脈象又大又快,肚子痛而且想吐,臉色萎黃,這是身體虛弱又有濕氣,濕熱相互夾雜,所以體內才會有蟲。應該用人參湯配檳榔丸來殺蟲,如果蟲沒有去除,就算吃再多補藥也沒有用。但是他不聽醫生的話,最後病也沒有好。
四,有個人二十多歲,肚子裡長了腫塊,臥床了好幾個月,每天都吃消腫塊的藥,結果變得毛髮枯槁,肌肉消瘦,臉色發黑,頭髮捲曲,幾乎沒有活下去的希望。醫生看了他的腫塊,從下腹部一直延伸到肚臍旁邊,分成了三個岔,都像石頭一樣硬,用手輕輕按一下就痛到不行。摸他的脈搏,兩腳踝的脈搏很強盛,其他的脈搏卻很微弱。醫生說:這個病是因為只看到腫塊就治,沒有追究病因才導致的錯誤治療。剛開始腫塊一定不硬,是因為誤用了破血的藥,也把氣給破壞了。氣不能順利運行,所以才結成硬塊,其實腫塊全是氣聚成的。所以給他吃理中湯,加五分的附子,吃了一劑,腫塊就減少了十分之三。再用桂枝、附子的藥一大劑,肚子裡面的氣像雷鳴一樣響,不久,三個腫塊就全部消失了。又吃了一劑,病就完全好了。調理一個多月之後,肌肉也重新長出來了。但是每次遇到天氣陰冷,就一定要蓋很厚的被子,不敢下床。這是因為病根還在,腎氣的收藏沒有固好,膀胱的氣化功能也不旺盛。如果發生性行為,腫塊很可能又會出現。所以又用補腎的藥,加入了桂枝、附子,而且多用了胎盤粉做成丸藥,用以形補形,來幫助膀胱的氣化功能。吃完藥之後,就不再怕冷了,身體也更加強壯了。
五,有個人肚子裡面長了腫塊,吃不下飯,睡不著覺,心情煩躁而且發熱。醫生給他開了人參、茯苓、白芍、石斛、麥冬、酸棗仁。病家看到用了這麼多人參,嚇得說:之前吃了人參就變得更嚴重了,這次會不會錯了?醫生說:病情的發展不同,之前是邪氣未退,瘀滯沒有消除,所以不適合用人參。現在病人長期飽脹,煩悶,這是氣不能歸根了,吃不下飯,這是脾氣虛了,睡不著覺,煩躁,這是體內有熱而且津液不足。所以現在急需用這些藥,吃了四劑病就好了。後來他又生病了,醫生診斷說,這是陰虛,和之前的病症不一樣了。所以改用熟地、麥冬、枸杞、白芍、五味子、車前子,發熱就退了。
2. 三消
三消者,凡多飲而渴不止,為上消。經云:心移熱於肺,傳為鬲消。鬲消者,鬲上焦煩,飲水多而善消也。消穀善飢為中消,驗云:胃中熱,則消穀;令人懸心善飢。蓋胃熱則穀食易消,故令人善飢,胃火上炎,心血燥灼,而懸懸不寧也。溲便頻而膏濁不禁為下消。經云:腎脈微小為消癉。
陰精衰少,故腎脈微小。癉者熱也,熱則消肌膚,故為消瘴。景岳又言消瘴者,三消之總稱也。按張戴人云:三消當從火斷,觀《內經》論消症不同,歸之於火則一也。河間論治三消大法,當瀉心火,除胃熱,補腎水。又按《袖珍方》云:消渴皆因腎水沽竭,心火燔盛,三焦猛烈,五臟乾燥,由是消渴生焉。
觀此諸論,則知清金、壯水二法,為治消症之大綱也。景岳引內經心移寒於肺為肺消,飲一溲二,死不治之條,言消有陰陽,不得盡稱為火症。此以示人當知病情之變幻耳。勿執是說,而浪用熱劑,則不致以火濟火而殺人矣。
二冬二母散,〔見小便不通。〕
瀉白散,〔見火。〕多飲而渴不止,甚者舌上赤裂,急合
二方,加減大劑治之。宜加五味,花粉〔生津。〕生地,玄參〔補水。〕,蘆根汁〔降火。〕,生雞子白〔除熱。〕甚者可加石膏、芩、連。
此清金、壯水、生津、除熱之劑。《總錄》謂不能食而渴者,末傳中滿,勿過用寒涼瀉火之藥。能食而渴者,必發腦疽,背癰。故消渴病少愈,急宜用忍冬,少佐甘草熬膏,頻飲預防,可免。
竹葉石膏湯,〔見傷寒。〕治消穀善飢,飲食晝夜無度。〔經言:善黃而瘦,火之故也。〕大便硬少。〔戴人所謂烈火煅石,則消為灰是也。〕口渴飲水,〔陽明症本渴炊。〕宜參前方加用之藥。〔嘉言云:治中消病,當知急救金、水二臟,故須地、冬之品。〕
此方上、中、二消通可用之。昔東垣以之治鬲消,潔古以之治中消,嘉言謂人參白虎湯,治火熱傷其肺、胃,乃清熱救渴之良劑也。
六味加知柏湯,〔見火。〕
八仙長壽丸,〔見虛勞。〕,溲溺頻數,〔水虛火旺,逼迫膀胱下注故也。〕膏濁不禁,煩渴引飲,〔腎水虛,故引飲自救。〕甚者耳輪焦枯,〔耳為腎之外候。〕二方通可加減用之。
此方壯水滋陰降火,為下消正治之方。宜加清金潤燥之品,大劑次之。按《金匱》治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,八味丸主之。沈目南注云:男子房勞傷腎,水虧火旺,而成消渴,水虧則相火無制,胃關大開,逼迫水飲,直從膀胱溺出而無底止,用六味滋起腎水;因相火散漫不收,借桂附收攝元陽入腎,蒸騰腎水而治中、上二焦之火,則消渴自止。此乃兵之以奇勝者也,不善用之,反致禍敗。
又按昔人每用八味丸以治消渴。云因命門火衰,不能蒸腐水穀,水穀之氣,不能熏蒸上潤乎肺。如釜底無薪,鍋蓋乾燥,故渴。至於肺亦無所稟,不能四布水精,並行五經,其所飲之水,未經火化,直入膀胱,故飲一斗、溺一斗,試嘗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。桂、附壯其少火,如釜底加薪,熱氣蒸騰,鍋蓋濕潤。
雖至理攸寓,然今人之病,火衰者絕少,不可輕試。
忍冬丸,〔亦可作膏。〕
忍冬花〔根莖葉皆可用。入壇內,酒浸足,泥固,糠火微煨一宿,取出曬乾。入甘草少許為末。即以所浸酒煮糊為丸,如桐子大,或湯或酒送下。〕
此養陰退陽,調和榮衛血脈,凡系火熱熾盛之體,允為服食仙方。
三消之脈,數大者生,細微者凶。
白話文:
所謂「三消」,是指有多喝水卻仍然口渴不止的情況,這稱為「上消」。依照醫書所說,這是因為心臟的熱氣轉移到了肺部,進而變成了「鬲消」。所謂「鬲消」,指的是胸腔上部感到煩躁,喝很多水卻仍然容易感到口渴。另一種情況是「中消」,指的是吃很多東西卻仍然容易感到飢餓。根據經驗,這是因為胃裡有熱氣,導致食物快速消化,因此容易感到飢餓,而且胃火旺盛時,也會向上竄燒到心臟,導致心血乾枯,讓人感到心神不寧。最後一種是「下消」,指的是小便頻繁,而且小便混濁不清。醫書上說,這是因為腎臟的脈象微弱,這是由於體內陰液減少所導致的。這裡的「癉」指的是熱,熱會消耗肌肉,所以稱為「消癉」。還有人說「消癉」其實是「三消」的總稱。有人認為「三消」應該從火熱的角度來診斷,雖然《內經》對於「消症」的論述不同,但歸根究底都是因為火熱引起的。治療「三消」的大原則,應該是瀉心火、清除胃熱、補充腎水。也有人說「消渴」都是因為腎水枯竭,心火旺盛,三焦熱氣猛烈,五臟乾燥,因此才會產生「消渴」這種疾病。
綜合以上各種說法,可以知道清肺熱和滋養腎水是治療「消症」的兩大重點。還有人引用《內經》提到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會變成肺消,症狀是喝一杯水卻排出兩杯小便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,這表示「消」也有陰陽之分,不能全都歸類為火熱症狀,這是要提醒大家要了解病情的變化,不要執著於某種說法,而濫用溫熱的藥物,以免火上加油而導致死亡。
「二冬二母散」這個藥方(可參考小便不通的治療方法)和「瀉白散」(可參考火熱的治療方法),對於喝很多水卻仍然口渴不止,嚴重到舌頭紅裂的情況,可以合併使用這兩個藥方,並加大劑量來治療,另外可以加上五味子、花粉(用來生津)、生地、玄參(用來補水)、蘆根汁(用來降火)、生雞蛋清(用來退熱)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再加上石膏、黃芩、黃連。
這些藥方都是用來清肺熱、滋養腎水、生津液、退熱的。「總錄」裡面提到,如果不能吃東西卻感到口渴,表示病情即將轉變成中滿,不要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火;如果能吃東西卻感到口渴,可能會有腦疽或背癰等問題。因此「消渴」的病剛開始好轉,就要趕緊使用忍冬,加上少許甘草熬成膏狀,經常飲用來預防,可以避免病情惡化。
「竹葉石膏湯」(可參考傷寒的治療方法)可以用來治療吃很多卻容易感到飢餓,而且飲食沒有節制的情況。(醫書說,臉色發黃又消瘦,是因為火熱引起的。)如果大便乾硬量少(有人認為,這是因為烈火燒烤石頭,石頭會變成灰燼),而且口渴想喝水(這是陽明症的典型症狀),可以參考上述藥方,並加上適合的藥物。(有人認為,治療「中消」的關鍵是及早保護肺和腎,因此需要用到生地、天冬這類的藥物。)
這個藥方,上消和中消的情況都適用。以前有醫師用這個藥方來治療「鬲消」,也有醫師用它來治療「中消」,還有人認為「人參白虎湯」可以治療火熱傷害到肺胃的症狀,是很有效的清熱解渴藥方。
「六味加知柏湯」(可參考火熱的治療方法)和「八仙長壽丸」(可參考虛勞的治療方法),對於小便頻繁(這是因為腎水不足,火氣旺盛,逼迫膀胱排尿)、小便混濁不清、口渴想喝水(這是因為腎水不足,所以想喝水來自我補救),嚴重的話耳朵會變得焦黑乾枯(耳朵是腎臟的外在表現),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這兩個藥方,並根據情況加減藥物。
這些藥方可以用來滋養腎水,滋陰降火,是治療「下消」的主要藥方。可以加上清肺熱和潤燥的藥物,並加大劑量。醫書上記載,治療男性「消渴」導致小便頻繁的,可以使用「八味丸」。有人解釋說,這是因為男性縱慾過度傷到腎,導致腎水不足、火氣旺盛而產生「消渴」,因為腎水不足導致火氣無法控制,胃的功能過於旺盛,逼迫喝下去的水直接從膀胱排出,無法停止。可以使用「六味丸」來滋養腎水,並用桂枝和附子來收斂散漫的火氣,讓元陽回到腎中,蒸發腎水來治療中、上焦的火熱,這樣「消渴」的情況就會停止。這是用奇特的策略來取勝的方法,如果不善用,反而會導致失敗。
還有人說,過去的人經常使用「八味丸」來治療「消渴」,認為這是因為命門的火衰弱,無法蒸化水穀,導致水穀的精氣無法上升滋潤肺部,就像鍋底沒有柴火,鍋蓋就會乾燥一樣,因此會感到口渴。肺臟因為沒有得到滋養,無法將水分輸送到全身各處,喝下去的水沒有經過火的蒸化,就直接從膀胱排出,因此會喝一杯水就排一杯小便,嚐起來味道是甜的而不是鹹的。使用桂枝和附子來增強命門的火氣,就像鍋底加了柴火一樣,熱氣會蒸發上升,鍋蓋也會變得濕潤。
雖然這個道理很深奧,但現在的人火氣衰弱的情況很少,所以不能輕易嘗試這個方法。
「忍冬丸」(也可以做成膏狀),將忍冬花(根莖葉都可以使用)放入壇中,用酒浸泡足夠的時間,用泥封口,用微火煨烤一個晚上,取出曬乾,加入少許甘草磨成粉,再用浸泡的酒煮成糊狀,做成丸子,像桐子一樣大,可以用湯或酒送服。
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滋養陰液、退散陽熱,調和身體的氣血,對於體內火熱旺盛的人來說,確實是很好的養生藥方。
「三消」的脈象,脈搏數而有力的屬於生機,脈象細微的屬於凶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