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三·樂集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樂集 (13)

1. 內景詳解

中焦當胃之中脘,主腐熟水穀,中焦如漚者,言榮血化於中焦,隨氣流行,以奉生身,如水泡處浮沉之間也。下焦起於闌門之下,主出而不納,下焦如瀆者,如川瀆之水,逝而不返也。學者但能熟此,則臟腑之內景,便照然於心目矣。

白話文:

中焦指的是胃部的中脘穴位置,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。中焦就像浸泡東西一樣,說明營養物質在這裡被轉化成血液,隨著氣的運行流遍全身,用來滋養身體,就像水泡在水中浮浮沉沉的樣子。下焦從闌門(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迴盲瓣)以下開始,主要功能是排泄而不吸收,下焦就像溝渠一樣,裡面的水流走了就不再回來。學習的人如果能熟悉理解這些,那麼身體內臟的狀況,就能清楚地呈現在心中了。

2.

肺形四垂,附著於脊之第三椎,中有二十四空,行列分布,以行諸藏之氣,為藏之長,為心之蓋。肺葉白瑩,謂為華蓋,以復諸臟,虛如蜂窠,下無透竅,吸之則滿,呼之則虛,一呼一吸,消息自然,司清濁之運化,為人身之橐。引經報使用升麻、白芷、桔梗、蔥白。寅時氣血注於肺。

手太陰肺中焦生,〔起於胃之中脘也。手之三陰,從臟走手〕。下絡大腸還賁門,〔在本經曰脈,在他經曰絡〕。上膈屬肺從肺系,〔喉嚨也。〕橫出腋下臑內行,〔脅之上曰腋,臑內,膊之內也。凡諸經脈,陽行於外,陰行於內。〕肘臂寸口上魚際,〔寸口,即動脈也。魚際,手腕之肥肉隆起者是也。

〕大指內廉爪甲根。支者別從脘後出,〔支者,如木之有枝也。〕次指內廉接陽明。〔十二經者營也,故曰營行脈中。首言肺者,肺朝百脈也。循序相傳,盡各經行盡,終而復始,又傳於肺,是為一周。〕

白話文:

肺的形狀像四片下垂的葉片,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,內部有二十四個孔洞,排列分佈,用來運行各個臟器的氣。肺是臟器之首,如同心臟的蓋子。肺葉呈現白色光澤,被稱為華蓋,用來覆蓋各個臟器,內部空虛像蜂巢一樣,下方沒有通道可以透出。吸氣時肺會充滿,呼氣時肺會空虛,一呼一吸,氣息自然運行,負責清濁之氣的轉化,是人體像風箱一樣的器官。引導藥效到達肺部的藥材可以使用升麻、白芷、桔梗、蔥白。寅時(凌晨三點到五點)的氣血會注入肺。

手太陰肺經的氣,在中焦(胃部)產生,從胃的中脘開始。手部的三條陰經,都是從臟腑走向手部。肺經向下連繫大腸,再回到賁門(胃的入口處)。向上穿過橫膈膜,歸屬於肺,從肺的脈絡發出(這裡的脈絡指的是喉嚨)。橫向從腋下出來,走到上臂的內側(腋下,指的是肋骨上方,上臂的內側,指的是肩膀內側)。之後經過手肘、前臂、寸口(手腕的動脈處)、手掌的魚際(大拇指下方隆起處),最後到達大拇指內側的指甲根部。其中有一分支,從胃部後面分出,到達食指內側,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。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途徑,因此說氣血運行在經脈中。首先講肺經的原因是,肺是百脈之首。氣血按照順序傳遞,走遍各條經脈,終點回到起始點,再次傳到肺部,這就是一個循環。

3. 大腸

大腸,即迴腸,當臍,左回十六曲,廣腸附脊,以受迴腸,乃出滓穢之路。曰迴腸者,以其回疊也。廣腸者即迴腸之更大者,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也。下連肛門,是為穀道,後陰一名魄門,總皆大腸也。大腸上口,即小腸之下口也。引經報使用升麻、白芷、石膏。卯時氣血注於大腸。

手陽明經及大腸,次指內側起商陽〔穴名,在食指內側。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。〕循指上廉出合谷,〔上廉,即上側也。合谷,穴名,俗名虎口。〕岐骨兩筋循臂肪,〔循臂上廉。〕入肘外廉循臑外,〔上臑外前廉。〕肩喘前廉柱骨傍,〔背之上,頸之根,為天柱骨。〕從肩下入缺盆內,絡肺膈屬大腸。

支從缺盆上入頸,斜貫頰前下齒當,環出人中交左右,上挾鼻孔注迎香。〔穴名,言左右互交,上挾鼻孔〕。

白話文:

大腸,就是迴腸,位置在肚臍周圍,往左彎曲十六次,廣腸則附著在脊椎,用來接收迴腸的內容物,是大便排出的通道。之所以稱為迴腸,是因為它彎彎曲曲地堆疊在一起。廣腸是迴腸較粗大的部分,直腸則是廣腸的末端。往下連接肛門,也就是糞便排出的通道,肛門又稱為魄門,這些都屬於大腸。大腸的開口,就是小腸的末端。要引導藥物進入大腸,可以使用升麻、白芷、石膏。卯時(早上五點到七點)的氣血會流注到大腸。

手陽明大腸經,從食指內側的商陽穴開始(商陽穴位於食指內側)。手的陽經,都是從手走向頭部。這條經脈沿著食指上側邊緣,經過合谷穴(俗稱虎口),沿著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向上走,接著沿著手臂外側向上,進入手肘外側,然後沿著上臂外側向上,再沿著肩膀前方的柱狀骨頭(即背部上方,頸部的根部)旁,從肩膀下方進入鎖骨上方的凹陷處,連結到肺部,穿過橫膈膜,歸屬於大腸。

有一分支從鎖骨上方的凹陷處向上進入頸部,斜向穿過臉頰前方,到達下牙齒的部位,然後繞出來到人中,左右交叉,沿著鼻孔兩側,到達迎香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