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三·樂集 (14)
卷三·樂集 (14)
1. 胃
胃之上口,名曰賁門,飲食之精氣,從此上輸於脾肺,宣播於諸脈,當中脘,主腐熟水穀。胃之下口,即小腸之上口,名曰幽門。引經報使用升麻、葛根、白芷、石膏。辰時氣血注於胃。
足陽明胃交鼻起,〔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。〕下循鼻外入上齒,還出挾口交承漿〔在唇下。〕頤後下廉頰車是,耳前髮際至額顱,支循喉嚨入缺盆,下膈屬胃絡脾宮,直者缺盆下乳中。〔下乳內廉,下挾臍,入氣街中。〕一支幽門循腹裡,下行直合氣街逢,〔支者與直者會合,氣街在毛際兩傍。
〕遂由髀關抵膝臏,〔脾關,膝上穴名,膝蓋曰臏。〕脛胕中指內間終。〔髓骨曰脛,足面曰跗。〕一支別走足跗上,大指之端太陰同。〔端,指尖也。〕
白話文:
胃的上口叫做賁門,食物消化吸收後的精華之氣,從這裡向上輸送到脾和肺,再擴散到全身的經脈。胃的中部,稱為中脘,主要負責腐熟消化水穀食物。胃的下口,也就是小腸的上口,叫做幽門。引導藥物歸經時,會使用升麻、葛根、白芷、石膏這些藥材。早上七點到九點,氣血會注入胃經。
足陽明胃經從鼻子的兩側開始,(足部的三條陽經都是從頭部走向足部的),向下沿著鼻子的外側進入上齒,然後再出來挾著口角匯合於承漿穴(在嘴唇下方)。經過下巴的後方,再經過頰車穴,到達耳朵前面的髮際,再到額頭,一支脈絡沿著喉嚨進入缺盆(鎖骨上窩),向下穿過膈膜,歸屬於胃,聯絡脾臟。直行的脈絡,從缺盆向下,經過乳中(乳頭),(沿著乳頭內側,向下挾著肚臍,進入氣街中),一支脈絡,沿著幽門,繞行於腹部內側,向下匯合於氣街(大腿根部動脈搏動處)。(這一支脈絡與直行的脈絡在此會合,氣街在陰毛邊緣的兩側。)
接著從髖關節抵達膝蓋骨,(髖關節又名髀關,膝蓋骨又名臏骨),沿著小腿的脛骨前緣,到腳背,最終止於腳中趾的內側。(小腿的骨頭叫做脛骨,腳背叫做跗。)另外有一支脈絡,從腳背分出,走向大腳趾的末端,和足太陰脾經交會。 (末端,指的是指尖。)
2. 脾
形如刀鐮,與胃同膜,而附其上之左俞,當十一椎下。聞聲則動,動則摩胃而主運化。引經報使,用升麻、葛根、蒼朮、白芍。已時氣血注於脾。
足太陰脾起大指,〔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。〕上循內側白肉際,核骨之後內踝前,〔核骨,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。踝有內外之分,即螺螄骨也。手腕兩旁圓骨,亦名踝骨,〕上腨循脛至膝里,〔足肚曰腨。〕股內前廉入腹中,〔大腿曰股。〕屬脾絡胃與膈通,挾咽連舌散舌下,支絡從胃注心宮。
白話文:
脾的形狀像鐮刀,和胃有相同的薄膜相連,附著在胃的左上方,大約在第十一胸椎下方的位置。當聽到聲音時,脾會跟著震動,震動時就會摩擦胃部,主要負責運化食物。如果要引導藥性到達脾,可以選用升麻、葛根、蒼朮、白芍等藥材。巳時(上午九點到十一點)是氣血流注於脾的時間。
足太陰脾經從腳的大拇指開始,(足部的三條陰經,都是從腳走到腹部),往上沿著腳內側的紅白肉交界處,經過大拇指本節後內側的圓骨後,再經過內踝骨的前方,(大拇指本節後內側的圓骨叫做核骨。踝骨有內外之分,也就是腳踝處的螺絲骨。手腕兩旁的圓骨也叫做踝骨),向上沿著小腿肚,順著脛骨到膝蓋內側,(小腿肚叫做腨),再沿著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,(大腿叫做股),歸屬於脾,聯絡胃,並與橫膈膜相通,向上挾著咽喉,連接舌頭,散布到舌頭下方,其中一個分支從胃部流入心臟。
3. 心
心居肺管之下,膈膜之上,附著脊之第五椎。心象尖圓,形如蓮蕊,其中有竅,多寡不同,以導引天真之氣。下無透竅,上通乎舌。共有四系,以通四臟。心外有赤黃里脂,是為心包絡。心下有膈膜,與脊脅周迴相著,遮蔽濁氣,使不得上熏心肺也。引經報使,用黃連、細辛,午時氣血注於心。
手少陰脈起心中,下膈直與小腸通。支者還從心系走,上挾咽喉系目瞳。直者上肺出腋下,臑內後廉時內從,臂內後廉抵掌後,手腕下踝注少衝。〔在手小指內側端。〕
白話文:
心臟位於肺臟下方,橫膈膜之上,附著在脊椎骨第五節。心臟的形狀像尖圓的蓮花花蕊,內部有許多孔竅,數量不一,用來引導先天的真氣。心臟下方沒有開孔,上方則與舌頭相通。心臟有四條脈絡,分別與其他四個臟器相連。心臟外層有赤黃色的脂肪組織,稱為心包絡。心臟下方有橫膈膜,與脊椎和肋骨周圍相連,用來遮蔽濁氣,使其無法向上薰蒸心肺。引導藥物到達心臟,以及作為藥物嚮導的藥材,會使用黃連和細辛。午時(中午11點到下午1點)是心臟氣血最旺盛的時候。
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,向下穿過橫膈膜,直接與小腸相連。其中一條分支,從心臟脈絡返回,向上夾著咽喉,連結到眼睛的瞳孔。另一條主幹,向上經過肺臟,從腋下出來,沿著上臂內側的後緣向下,經過肘關節內側,再到前臂內側的後緣,抵達手掌後方,經過手腕的下踝,注入到少衝穴。(少衝穴位於手的小指內側指端。)
4. 小腸
小腸後附於脊,前附於臍上,左回疊積十六曲。小腸上口,在臍上二寸近脊,水穀由此而入。復下一寸,外附於臍,為水分穴,當小腸下口,至是而泌別清濁,水液滲入膀胱,滓穢流入大腸。引經報使,用藁本、黃柏。未時氣血注於小腸。
手太陽經小腸脈,小指之端起少澤,〔在手小指外側端。〕循手外廉出踝中,直循臂骨肘內側,上循臑外後廉行,直過宥解繞胛,交肩下入缺盆內,遂絡心宮循咽喉,下膈抵胃屬小腸,一支缺盆貫頸頰,目銳眥過卻入耳,〔目外角為目銳眥。〕一支循頰走目下,抵鼻上至目內眥。〔目內角為目內眥。〕斜絡於顴太陽接。
白話文:
小腸的後方連接脊椎,前方連接肚臍上方。小腸在左側迴旋彎曲,堆疊成十六個彎。小腸的上口,在肚臍上方兩寸靠近脊椎的位置,水穀(食物)從這裡進入。再往下走一寸,外側連接肚臍,這是水分穴,相當於小腸的下口,在這裡將清濁分開,水液滲入膀胱,糟粕排入大腸。引導藥性到達小腸並發揮作用,可以使用藁本、黃柏。下午一時至三時,氣血會注入小腸。
手太陽小腸經脈,起於小指末端的少澤穴(在手小指外側端)。沿著手的外側邊緣,經過手腕,沿著手臂骨的內側,向上沿著手臂外後側邊緣行走,直接經過肩關節,繞過肩胛骨,與肩部交會後進入鎖骨上窩內。然後它與心臟相連,沿著咽喉向下,穿過橫膈膜到達胃,歸屬於小腸。其中一條支脈從鎖骨上窩貫穿頸部和面頰,到達眼睛外角,再經過耳部(眼睛外角叫做目銳眥)。另一條支脈沿著面頰走向眼睛下方,抵達鼻部,再到眼睛內角(眼睛內角叫做目內眥),然後斜向顴骨,與太陽穴的經脈相接。
5. 膀胱
膀胱當十九推,在腎之下,大腸之前。有下口,無上口。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,為小腸下口,乃膀胱上際。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沁滲而入:其出其入,皆由氣化。入氣不化,則水歸大腸,而為泄瀉;出循不化,則閉塞下竅,而為癃腫。下連前陰,溺之所出。引經報使,用羌活。申時氣血注於膀胱。
足太陽經膀胱連,目內眥起過額顛,支者從巔至耳角,〔至耳上角。〕直者從巔腦後懸,絡腦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挾脊邊,抵腰膂腎膀胱內,〔夾脊兩旁之內曰膂。〕支者從腰下脊間,貫臀斜入委中穴,〔在膕中央。〕一支膊內左右別,〔後膊內左右別下貫胛。〕貫胛挾脊過髀樞,〔股骨曰髀,髀之上曰髀樞,當環跳穴。
〕循髀後廉膕中合,〔膝後曲處曰膕。〕下貫踹內外跺後,遂循京骨指外側。〔足小指本節後大骨曰京骨。〕
白話文:
膀胱位於肚臍下方約兩寸的位置,在腎臟下方,大腸前面。膀胱有下方的開口,沒有上方的開口。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處,是小腸的下口,也是膀胱的上緣。水液從這裡被分離,一部分迴流到小腸,隨著氣的運行滲入體內;水液的排出和進入,都依靠氣的轉化作用。如果進入體內的水液不能被氣化,水就會流向大腸,導致腹瀉;如果排出的水液不能被氣化,就會阻塞下方的通道,導致小便不通或腫脹。膀胱下方連接到前陰,是排尿的地方。如果要引導藥效到達膀胱,可以選用羌活這味藥。下午三點到五點,氣血會注入膀胱。
足太陽膀胱經脈絡連接到膀胱,起於眼睛內側,向上經過額頭頂部。其中一支從頭頂分出,到達耳朵的上方;另外一支從頭頂沿著後腦向下延伸,進入腦部,又出來到達頸後,沿著肩背內側靠近脊椎,到達腰部和腎臟,進入膀胱內部。其中一支從腰部向下,穿過臀部,斜向下進入膝蓋後方的委中穴。另外一支從肩膊內側分出左右兩條分支,向下貫穿肩胛骨,夾著脊椎通過股骨的上方,然後沿著大腿後側,在膝蓋後方匯合,向下穿過小腿內外側腳踝的後方,最終沿著足小趾外側到達京骨這個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