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三·樂集 (15)
卷三·樂集 (15)
1. 腎
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。腎有兩枚,形如豇豆,相併而曲,附於脊之兩旁,相去各一寸五分,外有黃脂包裹,各有帶二條,上條繫於心,下條趨脊下。大骨在脊骨之端,如半手許,中有兩穴,是腎帶經過處,上行脊髓至腦中,連髓海。引經報使,用獨活、細辛、知母、桂。酉時氣血注於腎。
足少陰脈屬腎經,小指之下走足心,然谷之下內踝後,〔然谷內在踝前大骨下。〕別入跟中踹內行,出膕內廉上股內,〔上股內後廉。〕貫脊旁屬膀胱臨,直者從腎貫肝膈,入肺循喉舌本尋。支者從肺出絡心,注於胸中接厥陰。
白話文:
腎臟位於脊椎第十四節椎骨的下方。腎臟有兩個,形狀像豇豆,並排彎曲,附著在脊椎兩側,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。腎臟外面有黃色脂肪包裹,各自有兩條帶狀物,上方的帶狀物連接心臟,下方的帶狀物延伸至脊椎下方。在脊椎末端有一塊大骨,大約半個手掌大小,其中有兩個孔穴,是腎臟的帶狀物經過的地方。帶狀物向上延伸,經過脊髓到達腦部,連接腦髓之海。引導藥性到達腎臟的藥物,可以使用獨活、細辛、知母、桂枝。傍晚五點到七點,氣血會注入腎臟。
足少陰腎經,從小腳趾下方開始,經過腳心,然後到然谷穴(然谷穴位於腳踝前方的突起大骨下方),再進入腳跟,沿著小腿內側向上,到膝蓋內側,然後沿著大腿內側後方向上,貫穿脊椎兩側,屬於膀胱經。其中一條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,進入肺臟,沿著喉嚨到舌根。另一條分支從肺臟出來,聯絡心臟,進入胸腔與足厥陰肝經相接。
2. 心包
心包一名手心主,在心下橫膜之上,豎膜之下。其與橫膜相黏,赤黃脂里者,心也。脂漫之外,有細筋膜如絲,與心肺相連者,心包也,正值膻中之所經,所謂膻中者,臣使之官是也。引經報使,用柴胡、丹皮。戌時氣血注於心包絡。
手厥陰經即膻中,起胸中屬心包宮,下膈歷絡三焦腑,支者循胸出脅通,上抵腋下循臑內,過肘下臂入掌中,直透中指支掌別,小指次指絡相通。〔支者別掌中至無名指。〕
白話文:
心包,又名手心主,它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的上方,以及豎膈膜的下方。心臟與橫膈膜緊密相連,呈紅色並帶有黃色脂肪的組織,是心臟本身。而心臟外圍,有如絲般細密的筋膜,這些筋膜與心臟及肺部相連,就是心包。它正好位於膻中穴所經過的位置,而膻中穴是臣使之官,也就是輔佐君主的重要官員。要引導藥力直達心包,可使用柴胡、丹皮等藥材。戌時(晚上七點到九點)氣血會注入心包絡。
手厥陰心包經,也就是膻中穴,起於胸腔之中,歸屬於心包宮,往下穿過橫膈膜,遍布三焦腑,其中一個分支沿著胸腔出去,經過肋骨,向上到達腋下,沿著上臂內側,經過手肘,進入手掌,一直通到中指指尖。另外一個分支在掌中分開,連接到無名指,再與小指及次指的經絡相通。 (分支從掌中分開,到達無名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