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射集 (29)

1. 舉例

如法治之,更一晝夜,而病者熱退神清,脈和食進,其斑自化。

六,一人頭痛腹脹,身重不能轉側,口內不和,語言譫妄。士材曰:此三陽合病也,頭病太陽症也,腹脹身重口不仁譫語,陽明症也,難以轉側少陽症也。乃以白虎湯連進兩服,諸症漸減,更加麥冬、花粉,二劑而安。

七,一人犯房勞,病傷寒,守不服藥之戒,身熱已退,十餘日外,忽然昏沉,渾身戰慄,手足如冰。一醫欲役薑、附之藥,主家自疑陰症,遂欲用之。嘉言力辨其為熱厥,止而弗服。以調胃承氣湯約重五錢,煎成熱服半盞。少頃,又熱服半盞,厥漸退,人漸蘇,仍與前藥,服至劑終,人事大清,忽然渾身壯熱,又與大柴胡一劑,熱退身安。

蓋凡傷寒病,初起發熱,煎熬津液,鼻乾口乾渴便秘,漸至發厥者,不問知其為熱也,若陽症忽變陰厥者,萬中無一也。蓋陰厥得之陰症,嚴冬寒邪,一起便直中少陰,無頭疼身熱,而見唇青面白,凜慄無汗,〔若腠理素虛,則冷汗淋漓,或煩假熱煩躁,迫其陽亡於外之假症。

〕騖溏自利,溺清不渴,身蜷多睡,醒則人事了了,與傷寒傳經之熱邪,轉入轉深,人事昏惑,萬萬不同。〔此症正宜四逆湯急救之,宜參醫門法律中寒門用藥。〕諸書載陰陽二厥為一門,即明者猶為所混,況昧者乎?如此病,先犯房勞後成傷寒,世醫無不為陰症之名所惑,往往投以四逆等湯,而促其暴亡。

蓋犯房勞而病外感者,其勢不過比常較重,如發熱則熱之極,惡寒則寒之極,所以然者,以陰虛陽往乘之,非陰盛無陽之比。仲景傷寒論中所載辛熱諸方,原為妄汗下吐而制。如汗多亡陽,吐利煩躁,四肢逆冷者,皆因用藥差誤所致,不以真武四逆等湯挽之,則陽不能回,非為傳經傷寒中有陰症而立方也。

蓋傷寒才一發熱發渴,定然陰分先虧,以其誤治,陽分比陰分更虧,不得已從權用辛熱,先救其陽,與純陰無陽,陰盛格陽之症相去天淵。後人不窺制方之意,見有成法,轉相效尤,不知治陰症以救陽為主,治傷寒以救陰為主。傷寒縱有陽虛當治,必看其人血肉充盛,陰分可受陽藥者,方可回陽。

若面黛舌黑,身如枯柴,一團邪火內燔者,則陰已先盡,何陽可回耶?故見厥除熱,存津液元氣於什一,已失之晚,況敢助陽劫陰乎?

八,一人傷寒,九日以來口不能言,目不能視,體不能動,四肢俱冷,皆曰陰症。士才診之,六脈俱無,以手按腹,兩手護之,眉皺作楚,按其衝陽,〔在足面上五寸高骨間動脈也。〕大而有力,乃知腹有燥糞也。遂與大承氣湯下之,得燥糞六、七枚,口能言,體能動矣。

九,一人傷寒,至五日下利不止,懊憹目脹,諸藥不效。有以山藥茯苓與之,慮其瀉脫也。士才診之,六脈沉數,按其臍則痛,此協熱自利,中有結糞,以小承氣倍大黃服之,果得結糞數枚,下利遂止,懊憹遂安。

白話文:

[舉例] 如果依照正確的方法治療,大約過了一天一夜,病人的發燒就會退去,神智也會變得清醒,脈象平和,食慾也恢復,身上的斑點也會自然消退。

六、有個人頭痛、肚子脹,身體沉重難以翻身,嘴巴裡不舒服,說話也語無倫次。醫生說:這是三陽經的病合在一起發作。頭痛是太陽經的症狀,肚子脹、身體沉重、嘴裡沒味覺、說胡話,是陽明經的症狀,難以翻身是少陽經的症狀。於是就開了白虎湯,連續喝了兩帖,各種症狀逐漸減輕,再加入麥冬和花粉,兩帖藥就痊癒了。

七、有個人因為性生活過度,得了傷寒,卻不遵守生病時不能亂吃藥的禁忌,發燒退了十幾天後,突然昏迷不醒,全身發抖,手腳冰冷。有個醫生想用薑和附子的藥來治療,病人家屬懷疑是陰症,也想用這個方法。醫生極力辯解說這是熱厥,阻止了他們用藥。他開了調胃承氣湯,大約用了五錢的藥量,煎好後趁熱喝了半碗。過一會兒,又趁熱喝了半碗,厥逆的情況慢慢退去,人也漸漸清醒。接著繼續服用之前的藥,直到藥都喝完,意識完全恢復清醒。忽然,全身又發高燒,於是又給他喝了一帖大柴胡湯,發燒就退了,身體也平安無事了。

大凡傷寒病,剛開始會發燒,發燒會消耗體內的津液,導致鼻子乾燥、口渴、大便不通,漸漸地會出現厥逆。這種情況一定是因為發熱引起的,但如果是陽症突然轉變為陰厥,那是非常罕見的。陰厥通常是由陰症引起的,嚴寒的冬天,寒邪一來就直接侵犯少陰經,不會有頭痛、發燒的症狀,而是出現嘴唇青紫、臉色蒼白、全身寒顫、沒有汗的現象。(如果身體虛弱,則可能出現冷汗淋漓,或者假熱煩躁,這是因為陽氣被逼到體外而產生的假象。)另外,還會有腹瀉、小便清澈且不口渴、身體蜷縮、嗜睡,但醒來時意識清醒,這和傷寒引起的熱邪,由淺入深,導致意識昏亂的情況完全不同。(這種陰厥的症狀應該用四逆湯來緊急搶救,可以參考醫書中關於寒症用藥的相關內容。)很多醫書把陰陽兩種厥逆歸為一類,就算是明白的人也容易混淆,更何況是不懂的人呢?像這個病例,因為先有房勞,後才得了傷寒,很多醫生都會被陰症的說法迷惑,常常用四逆湯之類的藥,反而加速病人的死亡。

因為房勞而引起外感的人,病情不過是比一般情況更嚴重一些,比如發燒會燒得更厲害,怕冷會怕得更嚴重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過度旺盛,而不是陰氣太盛而沒有陽氣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所記載的那些辛溫藥方,原本是為那些因為亂發汗、亂瀉下、亂催吐而導致的病症所設的。比如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虛脫、嘔吐腹瀉導致煩躁、四肢冰冷,都是因為用藥錯誤造成的。如果不用真武湯、四逆湯之類的藥來挽救,陽氣就不能恢復。這不是因為傷寒病有陰症的表現而創立的藥方。

傷寒病只要一出現發燒、口渴,必定是體內的陰分先虛虧。如果誤治,陽分會比陰分更加虛虧,不得已才要暫時用辛溫藥來先救陽氣。這和純粹陰盛沒有陽氣,導致陰氣排斥陽氣的陰症,有著天壤之別。後人不了解古人設立藥方的用意,只看到現成的藥方,就互相效仿,卻不知道治療陰症要以救陽氣為主,治療傷寒要以救陰氣為主。傷寒即使有陽虛的症狀,也要看看病人的氣血是否充足,陰分是否能承受陽藥,才能用溫陽的藥。

如果病人面色發黑、舌苔發黑、身體像枯柴一樣,體內卻有一團邪火在燃燒,這就說明陰氣已經耗盡,哪裡還有陽氣可以恢復呢?所以看到有厥逆就馬上退熱,還能夠保存十分之一的津液元氣,這已經是很晚了,更何況還敢用助陽的藥來劫耗陰氣呢?

八、有個人得了傷寒,九天以來都不能說話,眼睛看不見東西,身體不能動彈,四肢冰冷。大家都說是陰症。醫生把脈,六脈都摸不到,用手按病人的肚子,病人會用兩手護住肚子,皺著眉頭表示疼痛,再按他的衝陽穴(在腳背上,高骨之上五寸的動脈處),發現脈搏強勁有力。醫生就知道是肚子裡有乾燥的大便了。於是就開了大承氣湯讓他瀉下,瀉出了六七枚乾燥的大便,病人就能說話、身體也能動了。

九、有個人得了傷寒,到第五天的時候腹瀉不止,煩躁不安、眼睛脹痛,各種藥物都無效。有人用山藥和茯苓給他吃,擔心他會因為腹瀉而虛脫。醫生把脈,發現六脈沉而快,按壓他的肚臍會痛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邪導致的腹瀉,體內有積滯的糞便。於是就開了小承氣湯加大黃,讓他服用。果然瀉出了幾枚乾燥的糞便,腹瀉就停止了,煩躁不安的情況也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