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五·數集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數集 (2)

1.

海藏防風當歸湯,治汗下後及產後,中〔同傷。〕風病痙。並一切破傷風發痙。

防風〔風藥之潤劑,故用以疏風。〕當歸,地黃〔養血。〕川芎〔治一切風,一切血。〕宜加荊芥〔能入血分而驅風。〕秦艽,甘菊,胡麻〔養血驅風。〕黑豆〔活血散風。〕竹瀝〔逐痰除熱,產後及小兒中風,並破傷風發痙皆用。〕

此養血疏風之劑,果有冒風的症,可用此加減治之。

熱而痙者死。〔此係熱極生風,大傷陰血而然,既熱且痙,乃為死候。〕痙病有灸瘡難治。〔火熱內盛,陰血太虧故也。〕

白話文:

海藏防風當歸湯,可以用來治療因為發汗或瀉下後,以及產後,身體受到損傷而引起的風病痙攣。也適用於所有破傷風引起的痙攣。

方中用防風,因為它是風藥中較為滋潤的藥,所以用來疏散風邪。當歸和地黃用來滋養血液。川芎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風病和各種血病。可以適當加入荊芥,因為它能進入血分而驅散風邪。秦艽、甘菊、胡麻則是用來養血並驅散風邪。黑豆可以活血並散風。竹瀝可以化痰清熱,產後婦女和小兒中風,以及破傷風引起的痙攣都可以使用。

這個方劑是屬於養血疏散風邪的藥,如果確實有受到風邪侵襲的症狀,可以使用這個方劑來加減治療。

如果發熱而產生痙攣,通常是危險的,難以治癒。這是因為熱邪太盛而生風,嚴重耗損陰血,既然發熱又痙攣,就是瀕臨死亡的徵兆。痙攣這種病,如果有灸瘡(因灸療產生的傷口)則更難治療,這是因為體內火熱過盛,陰血太過虧虛的緣故。

2. 腳氣

腳氣皆由濕熱所致。經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濕鬱成熱,濕熱相搏,其病生矣。然濕有因外而得者,有自內而生者,其致病不同,見症則一。發熱惡寒,或亦頭痛,狀若傷寒,但起於腳脛紅腫,筋攣掣痛,舉步艱難為異耳。輕者,止於足痛,重者,由足痛入陰器,抵少腹,歷脅肋上頭。

又重者,則腳氣衝心,神昏譫語,喘急不止,嘔吐不休,每多致斃。治宜清熱除濕利水為主。蓋腳氣之疾壅疾也。喜通而惡塞,故孫真人云:腳氣病皆由氣實而死,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死。仲淳論治腳氣,忌用補氣溫燥升提等藥,然又不可大瀉,及純用破氣之劑。按《金匱》治腳氣上入,少腹不仁,責之寒濕上逆,痹著少腹,用八味丸以壯真陽,逐寒濕。然腳氣之屬寒濕者絕少,誤投溫熱,必立致禍,審之慎之。

昔人論腳氣之原本於濕,若因外而得者,如涉水驟雨,居處卑濕,足先受之,濕鬱為熱,故發動為痛;自內而生者,如飲食之濕,酒水瓜果乳酪,有濕有熱,先入於胃,上輸於脾,脾主四肢,水性就下,故脾流濕熱,直入於足。總之腳氣病以腫為濕,痛為熱,乃不易之論也。

防己飲,〔重訂。〕治濕熱在足,腳脛紅腫,〔亦有不紅者。〕筋攣掣痛,發熱惡寒,主此加減。

漢防己〔通下焦濕熱,壅遏腳氣,非此不除。錢許。〕黃柏〔治下焦濕熱腫痛。二錢。〕忍冬花〔療腳氣筋骨引痛。鮮藤數兩,煎湯代水更效。〕川萆薢〔祛濁分清。各五錢。〕木瓜〔祛濕舒筋,〕白茯苓〔各三錢。〕澤瀉,木通〔利水除濕,各錢許。〕石斛,米仁〔益脾除濕。

各五錢。〕如紅腫加犀角,衝心煩悶,亦用。再加檳榔〔降氣下行。〕羚羊角〔下逆氣治熱悶。〕如喘嘔,加麥冬,枇杷葉。如頭痛加甘菊。

此清熱除濕利水之劑,腳氣皆由濕熱,通宜以此方為主,隨兼症而擴充以加減之則善。

《金匱》礬石湯,治腳氣衝心。〔濕熱之氣,上衝於心,即地氣加天之謂也。〕

白礬〔收濕澄濁,清熱解毒。四兩。〕煎湯浸腳。〔使濕熱不上衝。〕可加苦參〔四錢。〕

白話文:

腳氣這種病,都是因為體內濕氣和熱氣造成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受到濕氣侵襲,通常是身體下部先受影響。」濕氣鬱積久了會變成熱,濕和熱互相結合,就會產生這種病。濕氣的來源,有的是因為外在環境,有的則是體內自己產生,雖然成因不同,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很類似。病人會發燒、怕冷,有時候也會頭痛,看起來很像感冒,但不同的是,腳和小腿會紅腫、筋脈抽搐疼痛,走路都很困難。輕微的只會腳痛,嚴重的會從腳痛蔓延到陰部,再到小腹、脅肋,甚至到頭部。

更嚴重的,腳氣會向上衝到心臟,導致神智不清、胡言亂語、呼吸急促、不停嘔吐,常常會因此喪命。治療上應該以清熱、去除濕氣、利小便為主。因為腳氣這種病是一種阻滯的疾病,喜歡暢通而不喜歡阻塞,所以孫真人說:「腳氣病都是因為體內氣太實造成的,沒有人是因為吃藥吃到身體虛弱而死的。」仲淳在治療腳氣時,告誡不能用補氣、溫燥、升提等藥物,但也不能過度瀉下,或是單用破氣的藥。不過,《金匱要略》治療腳氣向上衝,導致小腹麻木,認為這是因為寒濕向上逆行,阻礙了小腹,所以用八味丸來增強陽氣,驅散寒濕。但腳氣屬於寒濕的情況非常少,如果誤用溫熱的藥物,一定會立即產生災禍,要仔細審慎。

古人認為腳氣的根本原因是濕氣,如果是外在因素造成的,例如踩到水、淋雨,或是住在潮濕的地方,腳就會先受到影響,濕氣鬱積變成熱,就會發作疼痛;如果是體內自己產生的,例如飲食中的濕氣,像是酒、水、瓜果、乳酪,這些食物既有濕氣又有熱氣,會先進入胃,再輸送到脾,脾主管四肢,而水的性質是向下流動,所以脾會把濕熱送到腳部。總之,腳氣這種病是以腫脹為濕,疼痛為熱,這個論點是不會錯的。

「防己飲」這個方子,可以治療濕熱在腳部,導致腳和小腿紅腫(也有不紅腫的情況),筋脈抽搐疼痛、發燒怕冷等症狀,可以根據病況加減藥材使用。

漢防己(可以疏通下焦的濕熱,阻遏腳氣,非用它不可,用一些就可以了)、黃柏(治療下焦濕熱引起的腫痛,用兩錢)、忍冬花(可以治療腳氣引起的筋骨疼痛,新鮮的藤蔓多用一些,煎湯代替水喝效果更好)、川萆薢(可以去除濁氣、分辨清濁,各用五錢)、木瓜(可以祛濕舒筋)、白茯苓(各用三錢)、澤瀉、木通(利尿除濕,各用少許)、石斛、薏仁(可以健脾除濕,各用五錢)。如果紅腫加重,可以加入犀角;如果腳氣向上衝,導致心煩悶,也可以用犀角,再加入檳榔(讓氣往下走)、羚羊角(降逆氣、治療熱悶)。如果出現喘氣、嘔吐,可以加入麥冬、枇杷葉。如果頭痛,可以加入甘菊。

這個方子是清熱、除濕、利尿的藥劑,腳氣病都是因為濕熱,通常都應該以這個方子為主,再根據其他兼有的症狀來加減藥材,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
《金匱要略》裡面的「礬石湯」,可以治療腳氣向上衝到心臟的症狀(這是濕熱的氣,向上衝到心臟,就像地氣加上天上的氣一樣)。

白礬(可以收濕氣、清除濁氣、清熱解毒,用四兩),煎湯泡腳(可以讓濕熱不向上衝),可以加入苦參(四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