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五·數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數集 (1)

1.

痙者,筋病強勁不柔和也。甚者,頭動搖,背反張,腳攣急,口噤齘齒。按經言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又言:痙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。又言: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考《金匱》論痙。亦以風、寒、濕立言。謂:太陽病發熱無汗為剛痙,太陽病發熱汗出為柔痙。又謂: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,名為痙,為難治。

蓋太陰濕邪,淫於太陽,故令背項強直。若寒、濕相合,則成剛痙:風、濕相合,則成柔痙:以太陽為病,而見太陰賊克之脈,故曰難治。徐忠可注云:痙雖概為風、寒、濕所中,然原其因,多由亡血,筋無所榮,故邪得以襲之。故仲景復原痙病之由,而曰:太陽病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

夫風病下之則痙,復發汗必拘急,瘡家發汗則痙。雖汗下後,或有邪乘,總由陰虛液脫筋燥致痙,則一也。此丹溪論治痙,所以有不可純用風藥之戒。景岳注《內經》,亦言肝主筋,其化風,故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,非外來之風。內風多燥,若與風劑則益燥,宜補陰以制陽,養榮以潤燥。

故有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之說也。《千金》謂:溫病熱入腎中,亦為痙,小兒癇熱盛,亦為痙,俱當養陰清熱潤燥。蓋痙病皆屬陰虛液脫筋燥所致。忠可之說,深得病情,所以產後及金瘡折傷,失血過多,癰疽膿潰之後,每有此症,亦宜養陰清熱潤燥為主。或金瘡所傷,癰疽潰後,冒風致痙者:即所謂破傷風也。

當養血疏風,方為善治。產後血舍空虛,外風襲入而成痙者,即《金匱》所言:新產血虛,多汗出,易中風,故令病痙是也。宜海藏防風當歸為主治之。嘉言謂:庸愚不知此症,昔賢各從血舍驅風,自有成法可遵。輒稱產後驚風,妄用鎮驚之藥。千中千死而不悟,深為可慨。

又小兒體脆神怯,不耐外感壯熱,多如痙病,後世妄以驚風立名,不治外淫之邪,反投金石腦麝等藥,鎮墜外邪,深入臟腑,亦千中千死,此通國所當共禁。沈氏謂:此乃少陰、少陽客邪所至,為驚為瘛,感冒熱邪所致,實非驚風,並非痙病,治者審焉。

養陰清熱潤燥湯,〔見燥。〕治汗、下後,產後及金瘡折傷,失血過多,癰疽潰後,一切發痙,可用此方。

宜加牛膝〔入肝養血,拘攣可解。〕木瓜〔入肝養筋,緩急皆宜。〕豬脂〔甘寒潤燥養筋。〕羚羊角〔入血除熱舒筋。〕汗多酌加參、耆、〔實表斂汗。〕棗、芍。〔收陰斂汗。〕此養血清熱之劑,須對症加減,活潑潑地用之可也。按嘉言云:痙病之壞,不出亡陰亡陽兩途。

亡陰者,精血津液素虧,不能榮養其筋脈,此宜急救其陰。亦間有亡陽者,陽氣素虛,不能充養柔和其筋脈,此宜急救其陽,參、耆之品,在所必用。以氣主煦之,故益氣則津自生也。

白話文:

痙病,指的是肌肉筋脈出現強硬、僵直,不柔和的病症。嚴重時,會出現頭部搖晃,背部向後反張,腳部抽筋、攣縮,嘴巴緊閉、牙關緊咬等症狀。醫書上說,凡是突然出現肌肉強直的,都屬於風邪所致。又說,痙病是因為筋脈受到寒邪侵襲,導致筋脈攣縮、彎曲。還說,所有頸部僵硬的痙病,都與濕邪有關。

參考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痙病的論述,也是從風、寒、濕這三方面來探討病因。書中提到,太陽病發熱但不出汗的,稱為剛痙;太陽病發熱且有汗出的,稱為柔痙。又說,太陽病發熱,脈象沉細的,也稱為痙,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。

一般來說,太陰的濕邪侵入太陽經脈,就會導致背部、頸部僵硬。如果寒邪和濕邪結合,就會形成剛痙;風邪和濕邪結合,就會形成柔痙。因為疾病發生在太陽經,卻出現太陰經脈受損的現象,所以說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徐忠可認為,痙病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風、寒、濕邪侵襲所致,但追溯根本原因,多半是因為失血過多,導致筋脈失去滋養,邪氣才能趁虛而入。所以,張仲景重新探討了痙病的成因,認為太陽病發汗過多,也會導致痙病。

如果本身有風邪的病,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痙病;如果再用發汗的方法,肌肉筋脈必定會更加拘緊。身上長瘡的人,如果發汗也容易導致痙病。總之,無論是發汗還是瀉下後,如果邪氣趁虛而入,都可能是因為陰液虧虛、筋脈乾燥而導致痙病,這是同一種病理機制。所以,朱丹溪認為治療痙病,不能只用祛風的藥物。張景岳在註解《內經》時也說,肝臟主管筋脈,肝氣化風,所以所有突然出現的肌肉強直,都屬於風邪所致,但這種風邪不是外來的,而是體內產生的。內風多為燥熱,如果再用祛風藥,會使燥熱更加嚴重,應該用滋陰的方法來抑制陽氣,用養血的方法來滋潤乾燥的筋脈。

所以有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的說法。《千金方》認為,溫熱病熱邪侵入腎臟,也會導致痙病;小兒高熱驚厥,也會出現痙病,這些情況都應該用滋陰清熱、潤燥的方法治療。總而言之,痙病多是因為陰液虧虛、筋脈乾燥所引起的。徐忠可的觀點,深入地說明了病情的本質。所以,產後、外傷失血過多、癰疽膿液潰破之後,常常會出現這種症狀,也應該以養陰清熱、潤燥的方法為主來治療。如果是外傷、癰疽潰破後,又感受風邪而導致痙病的,就是所謂的破傷風。

此時應該用養血疏風的方法來治療。產後因為身體空虛,外邪侵入而導致痙病的,就如同《金匱要略》所說,「產後血虛,多汗出,容易感受風邪,所以會導致痙病」。應該用海藏防風當歸湯來治療。醫者告誡說,庸醫不了解這種病症,以前的醫生都是從補益血分、驅除風邪的角度來治療,這是可以遵循的有效方法。庸醫卻把產後痙病當成小兒驚風來治療,胡亂使用鎮驚的藥物,導致病人大量死亡卻不明白原因,實在令人悲痛。

小兒身體虛弱,神經也比較脆弱,承受不了外感引起的壯熱,多半會出現類似痙病的症狀。後世的庸醫錯誤地把這種情況稱為驚風,不治療外來的邪氣,反而使用金石、麝香等藥物來鎮壓,導致邪氣深入臟腑,也造成了大量的死亡,這是全國上下都應該禁止的錯誤做法。有位醫生說,這種情況是少陰、少陽經脈受到邪氣侵擾所致,表現為驚厥或抽搐,是由於感受熱邪引起的,實際上並非驚風,更不是痙病,治療時應該仔細辨別。

養陰清熱潤燥湯 (方劑內容略去)

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發汗、瀉下後,產後、外傷失血過多、癰疽潰破後,各種原因引起的痙病。

可適當加入牛膝(入肝經養血,能解除筋脈拘攣)、木瓜(入肝經養筋,能緩解肌肉的拘急)、豬脂(甘寒滋潤,養筋脈)、羚羊角(入血分,能清熱舒筋)。如果汗多,可以酌情加入人參、黃耆(能固表止汗),紅棗、芍藥(能收斂陰液、止汗)。這是養血清熱的方子,必須根據病症加減藥物,靈活運用。有醫生說,痙病的不良轉歸,不出於亡陰和亡陽這兩個方面。

亡陰,是指精血津液長期虧損,不能滋養筋脈,此時應該盡快滋陰。偶爾也有亡陽的情況,是指陽氣長期虛弱,不能溫養筋脈,此時應該盡快補陽,人參、黃耆等藥物是必須使用的,因為陽氣可以溫煦身體,補益陽氣,津液自然會生成。

海藏防風當歸湯 (方劑內容略去)

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發汗、瀉下後,以及產後感受風邪引起的痙病,以及各種破傷風引起的痙病。

其中包含防風(祛風藥中較為滋潤的,所以用來疏散風邪)、當歸、地黃(養血)、川芎(能治療各種風邪、各種血病)。可適當加入荊芥(能入血分驅散風邪)、秦艽、甘菊、胡麻(養血驅風)、黑豆(活血散風)、竹瀝(能化痰清熱,產後、小兒中風以及破傷風導致的痙病都可以用)。

這是養血疏風的方子,如果確實有感受風邪的症狀,可以用這個方子加減藥物來治療。

因為熱邪極盛而導致的痙病,往往預示著死亡(這是因為熱邪極盛會產生風邪,嚴重損傷陰血,既然出現發熱又出現痙攣,就表示病情危重)。患有痙病,如果皮膚有灸瘡,則很難治癒(因為火熱內盛,陰血過於虧虛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