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五·樂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樂集 (1)

1. 卷五·樂集

2. 論治大綱

醫者,意也。如對敵之將,操舟之工,貴乎臨機應變。方固難於盡用,然非方則古人之心不傳,茫如望洋,如捕風,必有率意而失之者矣,方果可以不用乎?雖然方固良矣,然必熟之素問,以求其本;熟之本草,以究其用;熟之診視,以察其症;熟之治療,以通其變。始於用方,而終至於無俟於方,夫然後醫之道成矣。

善為醫者,行欲方而智欲圓,膽欲大而心欲小。

七方者,奇、偶、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復是也。單用一味,或君一臣二,或君二臣三,藥合陽數者,謂之奇方。兩味合用,或君二臣四,或君二臣六,藥合陰數者,謂之偶方。大方,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,有分兩多而頓服之大方。小方,有君一臣二之小方,有分兩少而頻服之小方。

緩方,有甘以緩之,有丸以緩之,有藥品眾多,互相拘制以緩之,有氣味薄之緩方,有無毒之緩方。急方,有急病急攻之急方,有湯散行速之急方,有氣味厚之急方,有毒藥之急方。複方,有二方三方及數方相合之複方,有分兩等分之複方。有本方外另加余藥之複方。

十劑者,宣、通、補、瀉、輕、重、滑、澀、燥、潤是也。宣可祛壅,橘皮、生薑之屬;宣者升而上也,即吐劑也。通可祛滯,木通、豬令之屬,味薄者通,淡味之藥,謂之通劑。補可祛弱,人參、羊肉之屬。瀉可去實,大黃、芒硝之屬,即下劑也。輕可祛閉,麻黃、葛根之屬,即汗劑也。

重可祛怯,硃砂、磁石之屬。滑可祛著,滑石、葵子之屬。著者有形之邪留著不去,故用滑劑以利之,與豬苓祛濕熱無形之邪不同。澀可祛脫,尤骨、牡蠣之屬。燥可去濕,二術之屬,潤可去燥,地、冬之屬。

十劑之後,陶隱居續入寒、熱二劑。豈知寒有時而不可以治熱,熱有時而不可以治寒。何則?陰虛內熱,當用甘寒滋腎家之水,是壯水以制火也;設用芩、連、梔子苦寒之劑以攻熱,則徒損胃氣而傷陰血,陰愈不足而熱愈熾,胃氣傷則後天之根本敗,而病轉增劇也。

陽虛中外俱寒,當用參、耆益表裡之氣氣,而少佐桂、附以回陽,則其寒自解,是益火以祛寒也;設專用吳萸、薑、椒辛熱之屬以散寒,則辛能走散,真氣愈虛,其寒愈甚,王安道所謂辛熱愈投,而沉寒愈甚也。二者非徒無益而又害之,顧不悖歟!

藥之治病,有君,臣佐使。如治寒病用熱藥為主,則熱藥君也,凡溫熱之藥皆輔君者也,臣也。然或熱藥之過甚而有害也,須少用寒涼藥以監製之,此則所謂佐也。至於五臟六腑及病之所在之處,各須有引導之藥,使藥與病相遇,此所謂使也。余推此。

苦者直行而泄,辛者橫行而散,酸者束而收斂,咸者止而軟堅,甘之一味,可上可下,土位居中,而兼五行也,淡之一味,五臟無歸,專入太陽,而利小便。

白話文:

醫者,講究的是意會。就像面對敵人的將領,或是操作船隻的工匠,最重要的是能隨機應變。固定的藥方雖然難以完全適用於所有情況,但如果不用藥方,就無法傳承古人的智慧,會像在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,或像在捕捉風一樣毫無頭緒,必然會因為隨意而犯錯。那麼藥方真的可以不用嗎?雖然藥方確實很好,但必須要熟讀《素問》,以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;熟讀《本草》,以研究藥物的功效;熟練診斷,以觀察病情;熟悉治療方法,以通曉各種變化。開始時使用藥方,最終達到不需要依賴藥方的境界,這樣醫學之道才算真正有所成就。

善於行醫的人,行為要符合規矩,但心思要靈活變通;膽識要大,但內心要謹慎細微。

藥方有七種:奇方、偶方、大方、小方、緩方、急方、複方。單用一味藥,或者以一味藥為主,搭配兩味輔助藥,或者以兩味藥為主,搭配三味輔助藥,藥物的數量是陽數的,稱為奇方。用兩味藥合用,或者以兩味藥為主,搭配四味或六味輔助藥,藥物的數量是陰數的,稱為偶方。大方,有以一味藥為主,搭配三味輔助藥和九味佐藥的大方,也有藥量大而一次服用的方法。小方,有以一味藥為主,搭配兩味輔助藥的小方,也有藥量小而多次服用的方法。

緩方,有使用甘味藥來緩和的,有使用丸劑來緩和的,有使用多種藥物互相制約來緩和的,有使用氣味薄弱的緩方,也有使用無毒藥物的緩方。急方,有針對急病而快速攻擊的急方,有使用湯藥或散劑快速發揮藥效的急方,有使用氣味濃厚的急方,也有使用毒性藥物的急方。複方,有將兩個、三個或多個藥方組合在一起的複方,有藥物劑量等分的複方,也有在原有藥方外再加入其他藥物的複方。

藥物有十種作用:宣、通、補、瀉、輕、重、滑、澀、燥、潤。宣可以疏通壅塞,如橘皮、生薑等,宣具有向上升發的作用,所以也是催吐劑。通可以疏導阻滯,如木通、豬苓等,味道淡薄的藥物可以通利,淡味的藥物稱為通劑。補可以補養虛弱,如人參、羊肉等。瀉可以排除實證,如大黃、芒硝等,也就是瀉下劑。輕可以疏散閉塞,如麻黃、葛根等,也就是發汗劑。

重可以鎮定虛怯,如硃砂、磁石等。滑可以祛除黏著,如滑石、葵子等。黏著是指有形的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去,所以用滑劑來疏通,這與豬苓祛除濕熱這種無形的邪氣不同。澀可以固澀脫落,如龍骨、牡蠣等。燥可以去除濕氣,如蒼朮、白朮等。潤可以滋潤乾燥,如地黃、麥冬等。

在這十種作用之後,陶弘景又增加了寒、熱兩種作用。但實際上,寒性藥物有時不適合治療熱證,熱性藥物有時也不適合治療寒證。為什麼呢?因為陰虛導致內熱時,應該使用甘寒滋補腎水,這是用滋陰來制約虛火;如果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苦寒藥物來攻熱,只會損耗胃氣和陰血,導致陰液更加不足,虛火更旺,胃氣受損則後天的根本敗壞,病情反而會更加嚴重。

陽虛導致內外皆寒時,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來補益體表的氣和裏氣,少量輔以桂枝、附子來回陽,這樣寒證自然會解除,這是用補陽來祛除寒氣;如果單純使用吳茱萸、生薑、花椒等辛熱藥物來散寒,辛味會導致氣機外散,真氣更加虛弱,寒證反而會更加嚴重,就像王安道所說的,辛熱藥物用得越多,沉寒反而越發嚴重。這兩種情況不僅沒有益處,反而有害,難道不是錯誤的嗎?

藥物治療疾病,有君藥、臣藥、佐藥和使藥。比如治療寒證,以熱性藥物為主,那麼熱性藥物就是君藥,所有溫熱性的藥物都是輔助君藥的,是臣藥。但是,熱性藥物使用過量也會有害,需要少量使用寒涼藥物來監製,這就是佐藥。至於五臟六腑以及疾病所在之處,都需要有引導的藥物,使藥物能夠到達病灶,這就是使藥。我推論出以上這些。

苦味藥性直接下行而瀉泄,辛味藥性橫向發散,酸味藥性收斂,鹹味藥性軟堅散結,甘味藥性平和,可上可下,土位居中,兼具五行的特性。淡味藥性沒有歸經,專入太陽經,利小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