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五·樂集 (13)
卷五·樂集 (13)
1. 辨證大綱
夫人之病痰火者,十之八、九,老人不宜速降其火,虛人不宜盡祛其痰,攻之太甚,則病轉劇而致危殆,須以固元氣為本。凡病推類而行之,亦思過半矣。蓋藥以勝病,乃致脾胃不能勝藥,猶不加察,元氣一壞,變症多端。
如脾虛而氣短不能續,變而似喘促,尚用降氣定喘之藥;如脾虛衛氣不行,變而為浮腫,尚用耗氣利水之藥:如脾虛菀滯,變而作寒熱,尚謂外感,用發散之藥,虛而益虛,直令氣盡身亡,全不悔悟,復以此法施之他人,展轉殘生,可勝誅哉!經論人有逆氣喘息不能臥,有肺胃腎三臟之異。
在肺絡者,起居如故,而息有音也,病之微者也;在胃者不得臥,而息有音也,甚於肺者也:在腎者不得臥,臥則喘也,又其甚者也。夫息之有音者,即喘之漸,喘出於腎,則病在根本矣,故愈深煮必愈甚。凡虛勞之喘,義亦猶此,不可不察也。酸者肝木之味,由火盛刑金,不能平木,則肝自盛,故為酸也。
如飲熱則酸矣,或言吐酸為寒者非也。是以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或口淡者胃熱也。胃屬土,土為萬物之母,故胃為一身之木,淡為五味之本,然則吐酸豈為寒者歟!
五臟逆氣,上干於心,而為痛者謂之厥心痛。蓋腎心痛者,多由於陰邪上衝,故善瘈,如從背後觸其心而傴僂。胃心痛者,多有停滯,故胸腹滿脹。脾心痛者,多由寒逆中焦,故如錐針刺其心而痛甚。肝心痛者,多有木火之郁,病在血分,故色蒼蒼如死狀。肺心痛者,多由上焦不清,病在氣分,故動作則痛益甚。
若知其在氣則順之,在血則行之,鬱則開之,滯則逐之。火多實,則或散或清之,寒多虛,則或溫或補之,必真心痛,乃不可治,否則但得其本,則必隨手而應。
少年有陽痿,有因志意不遂所致者,宣其抑鬱,則陽氣舒而痿立起,勿概作陽虛補火。又有膏粱富貴人,暑月陽事痿頓,此屬濕熱,皆不可不知。
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說謬也。夫人之血氣,運行周身,流注不息,豈傳遇手經而邪有不入者哉?且寒之中人,必先皮毛,皮毛者肺之合,故在外則有寒慄鼻塞等症,在內則有咳喘短氣等症,謂不傳於肺乎?其入手少陰厥陰也,則有舌苔拂鬱,神昏錯亂等症,謂不傳於心主包絡乎?其入手陽明也,則有泄瀉秘結等症,謂不傳於大腸乎?其入手太陽也,則有癃閉不化等症,謂不傳於小腸乎?其入手少陽也,則有上下不通,五官失職,痞滿燥實俱全等症,謂不傳於三焦乎?觀經言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皆受病,豈手經不在內乎?所以仲景有五臟絕症,義又可知。
經論兩感於寒,而病必不免於死者,本言一腑一臟,表裡感邪同病,愚請廣其義,而謂臟腑內外俱傷,亦便是兩感。今見少陰先潰於內,而太陽繼感於外者,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;太陰受傷於裡,而陽明重感於表者,即勞倦竭力,飲食失調之兩感也;厥陰氣逆於臟,而少陽傷感於腑者,即七情不慎,疲筋敗血之兩感也。人知兩感為傷寒,而不知傷寒之兩感,內外俱困,病斯劇矣。
白話文:
一般人得病,如果病因是痰火,十之八九都是這樣。但是老年人不適合快速用藥來降火,體虛的人也不適合完全清除痰,如果過度使用攻伐的藥物,反而會讓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,必須以鞏固元氣為根本。所有疾病都可以這樣推論,那麼對於病情也就能了解一半以上了。藥物本來是用來對抗疾病的,但如果用藥過猛,就會導致脾胃無法承受藥力,而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點,元氣一旦受損,就會出現各種變化。
例如,脾虛導致氣短,呼吸不順暢,看起來像喘促,卻還用降氣平喘的藥物;脾虛導致衛氣運行不暢,變成水腫,卻還用耗氣利水的藥物;脾虛導致氣機鬱滯,變成忽冷忽熱,卻還當成外感,用發散的藥物,這樣虛上加虛,最終會導致氣盡身亡,而且還不悔改,又用同樣的方法去醫治別人,真是太可惡了!醫書上說,有人會因為氣逆而喘息不能躺臥,原因在肺、胃、腎三個臟腑有所不同。
病在肺絡的,日常起居正常,只是呼吸時有聲音,這是比較輕微的;病在胃的,不能躺臥,呼吸有聲音,比肺的更嚴重;病在腎的,不能躺臥,躺下就會喘,是最嚴重的。呼吸有聲音,是喘的開始,而喘如果源自於腎,就表示病在根本了,所以治療越深入,病情反而越嚴重。所有虛勞引起的喘,道理也是一樣,不可不注意。酸味屬於肝木,是由於火盛克金,無法平息肝木,所以肝氣才會旺盛,產生酸味。
比如喝熱水會感到酸味,或者有人說吐酸是寒證,這是錯誤的。肝熱會口酸,心熱會口苦,脾熱會口甘,肺熱會口辛,腎熱會口鹹,如果口淡,則是胃熱。胃屬土,土是萬物之母,所以胃是身體的根本,淡味是五味之本。那麼吐酸怎麼會是寒證呢!
五臟的氣逆行,上擾到心,引起的疼痛稱為厥心痛。腎心痛大多是陰邪上衝所致,所以容易抽搐,身體會像從背後觸碰到心臟一樣彎曲。胃心痛大多是有停滯,所以胸腹會脹滿。脾心痛大多是寒氣逆行到中焦,所以會像錐子刺到心臟一樣疼痛。肝心痛大多是木火鬱結,病在血分,所以臉色蒼白像死人一樣。肺心痛大多是上焦不清,病在氣分,所以活動時疼痛會加劇。
如果知道病在氣分就應該順氣,病在血分就應該活血,有鬱結就應該疏散,有停滯就應該排除。火熱偏盛就應該用發散或清熱的方法,寒氣偏盛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只有真正的心痛才是不可治的,否則只要找到病因,就能夠藥到病除。
年輕人有陽痿,有的是因為意志不遂引起的,只要疏解他們的抑鬱,陽氣就會舒暢,陽痿也就會好轉,不要一概當成陽虛來補火。也有一些富貴人家,在炎熱的夏天出現陽痿,這是屬於濕熱,這些都不可不知。
傷寒只傳到腳不傳到手的說法是錯誤的。人的血氣運行全身,不停流動,怎麼可能傳到手經卻不入呢?而且寒邪侵入人體,一定先從皮毛開始,而皮毛是肺所主的,所以在外會有怕冷發抖、鼻塞等症狀,在內則會有咳嗽、氣喘、氣短等症狀,這能說不傳到肺嗎?如果寒邪傳入手少陰和厥陰經,就會有舌苔不正常、神智不清等症狀,這能說不傳到心包嗎?如果傳入手陽明經,就會有腹瀉或便秘等症狀,這能說不傳到大腸嗎?如果傳入手太陽經,就會有小便不暢等症狀,這能說不傳到小腸嗎?如果傳入手少陽經,就會有上下不通、五官失調、痞滿、乾燥等症狀,這能說不傳到三焦嗎?醫書上說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都會生病,難道手經不在其中嗎?所以仲景有五臟絕症的說法,道理也很明顯了。
醫書上說,同時感受兩種寒邪,病情一定會危險,本意是指一個臟腑或一個經絡,內外同時感受病邪。我認為應該擴展這個意思,認為臟腑內外都受傷,也算是兩感。現在看到少陰先從內衰弱,而太陽接著從外感受病邪的,就是因為縱情慾望造成的兩感;太陰在內受傷,而陽明又從外受到影響的,就是因為過度勞累、飲食失調造成的兩感;厥陰的氣在臟腑逆亂,而少陽在腑也受到影響的,就是因為情緒不穩定、氣血損傷造成的兩感。人們只知道兩感是傷寒,卻不知道傷寒的兩感是內外都困頓,病情才會如此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