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二·書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·書集 (1)

1.

汗症有自汗、盜汗之不同。自汗者,無時自出,動則為甚。此由衛氣虧而不能固衛於外,以致津液自滲瀉而出,屬氣虛者多。然亦有服參、耆而自汗如故者,此為陰虛,水不制火,心液自瀉。《原病式》所云:病心熱則汗出是也。盜汗者,睡中盜出,至醒方知。蓋陰虛之人,睡去則衛外之陽,乘虛陷入陰中,表液失其固衛而盜出,覺則陽復用事,衛氣復出於表,表實而汗自止。此屬陰虛。

丹溪亦曰:自汗屬氣虛,盜汗屬血與陰虛。外有痰症自汗者,所謂痰飲內動,身必有汗也。有濕熱自汗者,譬之土氣,濕熱蒸為雨露,故濕無熱不作汗,濕得熱而蒸之,則自汗矣。若止心空孔一片,因暑有汗名曰心汗。良由思慮過度,致傷心血而然。考《內經》之論,五臟皆能令人汗。

故士材云:肺虛者,固其皮毛,黃耆六一湯之屬:脾虛者補其中氣,玉屏風散之屬;心虛者,益其血脈,天王補心丹之屬,肝虛者,禁其疏瀉,白芍、棗仁之屬;腎虛者,助其封藏,八仙長壽丸之屬。至若因外感六淫所致者,自有本門治法可遵。故致汗之因甚多,宜各隨其兼症而理之,不可膠執。

按沈氏云:汗為心之液,凡汗出無有不從心液而來。故治諸汗,皆宜養心液,固表氣為主。亦知要之言也。

玉屏風散

白朮〔補中氣,止自汗。二兩。〕黃耆〔益衛氣,實皮毛。〕防風〔取其達於表,又耆得防風,其功愈大。各一兩。〕加麻黃根、浮小麥。〔止諸汗必愈。〕或再加人參。如因濕熱自汗者,本方加芩、連、柏,苓之屬。

此氣虛自汗之方也。如糯米、圓肉、棗仁、白芍、龍骨、牡蠣之屬,皆可採用。若果氣虛陽衰者,方可參用參附湯、耆附湯、黃耆建中湯〔即桂枝湯加黃耆,倍飴糖。〕之屬。本草云:凡服固表藥而汗不止者,用炒棗仁一兩,同地、冬、白芍、五味、圓肉、竹葉大劑多服自效。

加味生脈散

生脈數加黃耆,甘草〔用參、耆補氣實表。納五味,甘草用錢許。余各三、五錢。〕白芍〔同五味,收陰斂氣汗。〕棗仁,圓肉〔同麥冬,清心養液,〕如肺有熱者,去參、耆合六味湯。

此治盜汗之神藥也。一婦幼患此症,仲淳以二劑投之,二十餘年不發。〔方中有制香附二錢。〕

當歸六黃湯

當歸,生地黃,熟地黃〔滋陰養血。〕黃連,黃芩,黃柏〔去火各等分。〕黃耆〔實表倍用。〕

此亦治盜汗之方也。余謂陰虛有火,非苦寒之品所宜。按沈氏云:若外感症中盜汗,宜用此方,陰虛盜汗,則宜六味、左歸方中,加滋陰收斂之屬。

止汗紅粉

炒糯米〔半斤。〕龍骨,牡蠣,麻黃根,赤石脂〔各一兩,為末,絹包撲之。〕

此外治之法,汗出不止者,急用此閉塞其汗孔,乃衛外之兵也。

白話文:

汗症分為自汗和盜汗兩種。自汗是指不論何時都會出汗,活動時更加嚴重。這是因為衛氣虛弱,無法固守體表,導致體內津液滲漏而出,多屬於氣虛的表現。但也有人服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後,自汗的情況依舊,這屬於陰虛,陰液不足無法制約陽火,導致心液外泄。《原病式》所說的「心熱則汗出」就是這個道理。盜汗是指睡著時出汗,醒來時才發覺。這是因為陰虛的人,睡著後體表的陽氣會趁虛進入陰分,導致體表津液失去固守而外泄,醒來後陽氣恢復,衛氣重新回到體表,體表充實後汗就自然停止。這屬於陰虛。

朱丹溪也說過,自汗屬於氣虛,盜汗屬於血虛和陰虛。此外,還有痰症引起的自汗,是因為體內有痰飲作祟,身體必定會出汗。另外,還有濕熱引起的自汗,好比地氣濕熱蒸騰化為雨露,因此沒有熱就無法形成汗液,濕氣遇熱蒸騰就會導致自汗。如果只是心口處一點出汗,是因為暑熱引起的,稱為心汗。這是由於思慮過度,導致心血受損所造成的。《內經》認為五臟都能使人出汗。

所以醫家張士材說:肺虛的要固表皮毛,用黃耆六一湯之類的藥方;脾虛的要補益中氣,用玉屏風散之類的藥方;心虛的要補益血脈,用天王補心丹之類的藥方;肝虛的要禁止其疏泄,用白芍、酸棗仁之類的藥方;腎虛的要幫助其封藏,用八仙長壽丸之類的藥方。至於因為外感六淫邪氣所導致的汗症,則有其專門的治療方法可以遵循。因此,導致出汗的原因有很多,應該根據具體兼有的症狀來治療,不能固執一端。

醫家沈氏認為:汗是心臟的液體,所有的汗液都來自於心液。所以治療各種汗症,都應該以養心液、固表氣為主。這說到了治療的要點。

玉屏風散

白朮(補益中氣,止自汗,用二兩),黃耆(補益衛氣,充實皮毛),防風(取其疏通體表的作用,而且黃耆與防風合用,功效更強,各用一兩)。可以加入麻黃根、浮小麥,止各種汗效果更好。也可以加入人參。如果是濕熱引起的自汗,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加入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茯苓等藥材。

這是治療氣虛自汗的方子。像糯米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白芍、龍骨、牡蠣等藥材,都可以選用。如果確實屬於氣虛陽衰,可以使用參附湯、耆附湯、黃耆建中湯(就是桂枝湯加黃耆,並加倍飴糖)之類的藥方。本草藥典說,如果服用固表藥還不能止汗的,可以用炒酸棗仁一兩,與生地黃、麥冬、白芍、五味子、龍眼肉、竹葉等藥材一起煎服,大劑量服用,效果就會顯現。

加味生脈散

生脈散加上黃耆、甘草(用人參、黃耆補氣、固表,五味子用少許,甘草用一錢左右,其他各用三到五錢),白芍(與五味子合用,收斂陰液,止汗),酸棗仁、龍眼肉(與麥冬合用,清心養液)。如果肺有熱,去掉人參、黃耆,改用六味地黃湯。

這是治療盜汗的特效藥。曾有一位婦女患有此病,名醫仲淳用了兩劑藥就治好了,二十多年都沒再復發(方中有制香附二錢)。

當歸六黃湯

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(滋陰養血),黃連、黃芩、黃柏(清火,各用等分),黃耆(固表,用量加倍)。

這也是治療盜汗的方子。我認為,陰虛有火不適合用過於苦寒的藥物。醫家沈氏認為,如果外感病引起的盜汗,可以用這個方子,而陰虛引起的盜汗,則應該用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等方劑,並加入滋陰收斂的藥材。

止汗紅粉

炒糯米(半斤),龍骨、牡蠣、麻黃根、赤石脂(各一兩,磨成粉末,用絹布包好撲在身上)。

這是外治的方法,如果汗出不止,要立即用這個方法閉塞汗孔,相當於保衛體表的士兵。

如果汗液黏稠如膠,或者汗珠滾滾而下,或者汗水淋漓如雨,擦拭都來不及的,都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