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三·樂集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樂集 (5)

1. 先哲名言

陰陽互為其根,陰既絕矣,孤陽其能獨存乎?二說似乎不同,實則一致。兩尺為腎部,王宗正云:診脈之法,當從心肺俱浮,肝腎俱沉,脾在中州,是沉候之六脈皆也。然則兩尺之無根,與沉取之無根,總之腎水絕也。

難經曰: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,一臟無氣也。何臟也?蓋人吸者隨陰入,呼者隨陽出,今吸不能至腎,至肝而還,故知一臟無氣者,腎氣先絕也。然則五臟和者氣脈長,五臟病者氣脈短,觀此一臟無氣,必先乎腎,如下文所謂二臟三臟四臟五臟者,當自遠而近,以次而短,則由腎而肝,由肝而脾,由脾而心,由心而肺,故凡病將危者,必氣促似喘,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,蓋其真陰絕於下,孤陽浮於上,此氣短之極也。醫於此際,而欲平之散之,未有不隨撲而滅者,良可哀也。

浮沉遲數滑澀,即此六者之中,而復有大相懸絕之要,夫浮為表矣,而凡陰虛者,脈必浮而無力,是浮不可一概言表,可升散乎?沉為里矣。而凡表邪初感之甚者,陰寒束於皮毛,陽氣不能外達,脈必見沉緊,是沉不可一概言里,可攻內乎?遲為寒矣,而傷寒陽明病,脈遲不惡寒而發熱,身重腹滿氣喘,手足濈然汗出,此屬攻裡之候,是遲不可一概言寒,可溫中乎?數為熱矣,而凡虛損之候,陰陽俱虧,血氣敗亂者,脈必急數,愈數者愈虛,愈虛者愈數,此宜壯水之主,是數不可一概言熱,可寒涼乎?微細類虛矣,而痛極壅閉者,脈多伏匿,是微細不可一概言虛,可驟補乎?洪弦類實矣,而真陰大虧者,脈見關格,〔盛於平脈四倍。

〕是弦不可一概言實,可消伐乎?是於綱領之中,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,善為診者,所宜察也。

有從症不從脈者,如陽明病,脈遲而見下症,用承氣湯是也。有從脈不從症者,如結胸症具,本當下以開其結,若脈浮大,則表邪未盡,下之是令其結而又結,故下之則死。此宜從脈而治其表邪是也,舉此逐例而推之。

脈有亢制。經曰:亢則害,承乃制。亢者,過於上而不能下也。承者受也,亢極則反受者也。如火本剋金,克之太過則為亢;而金之子為水,可以制火,乘其火虛來復母仇,而火反受其制矣。如陽盛者,脈必洪大,至陽盛之極,脈反伏匿,陽極似陰也。陰盛者,脈必細微,至陰盛之極,脈反燥疾,陰極似陽也。凡過極者,反兼勝已之化也。

富貴之人,中虛而體嬌,脈常不足,貧賤之人,中實而堅強。脈常有餘。肥人氣居於表,脈常浮洪,瘦人氣斂於中,脈常沉數。性躁者五至方為平脈,性緩者四至便作熱醫。北方之人,每見實強,南方之人,恆多軟弱。少壯之脈多大,老羸之脈多虛。酒後之脈常數,飯後之脈常洪,遠行之脈必疾,久飢之脈必虛。

白話文:

先哲名言

陰陽是互相依存的根本,如果陰氣完全消失,孤立的陽氣又怎麼能獨自存在呢?這兩種說法看似不同,其實道理是一致的。兩手寸關尺的尺部,代表腎臟的部位,王宗正說:「診脈的方法,應該是心肺的脈象浮在上面,肝腎的脈象沉在下面,脾胃的脈象位於中間。」這表示沉取才能診得出的六個脈象。因此,兩手尺部都沒有脈,或沉取時沒有脈,總而言之,都是腎水枯竭的表現。

《難經》說:「經典上說,脈搏不到五十次就停止一次跳動,代表一個臟器沒有氣了。」這是哪個臟器呢?因為人吸氣時,陰氣會隨著進入體內;呼氣時,陽氣會隨著呼出體外。如果吸氣不能到達腎臟,只到肝臟就返回,就知道是腎臟的氣先衰竭了。如果五臟的功能協調,那麼氣脈就會悠長;如果五臟生病了,氣脈就會短促。由此可見,一個臟器沒有氣,一定是從腎臟開始的。就像下文所說的,兩個、三個、四個、五個臟器相繼沒有氣,應當是從遠到近,一個接一個地變短,先是腎臟,接著是肝臟,再到脾臟,然後是心臟,最後是肺臟。所以,凡是病情危急的人,一定會呼吸急促,好像喘不過氣來,只能在胸部幾寸之間呼吸。這是因為下方的真陰耗盡,孤立的陽氣浮在上面,這是氣短到了極點。如果醫生在這個時候,還想用平穩或發散的方法治療,沒有不跟著快速滅亡的,真是可悲啊。

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,這六種脈象中,又存在著差異極大的重要細節。浮脈本來是代表表證,但凡是陰虛的人,脈象必定是浮而無力,所以浮脈不能一概而論是表證,可以用升散的方法治療嗎?沉脈本來是代表裡證,但凡是外感風寒初期很嚴重的人,陰寒束縛在皮膚毛髮,陽氣無法向外散發,脈象必定是沉而緊,所以沉脈不能一概而論是裡證,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嗎?遲脈本來是代表寒證,但是傷寒中的陽明病,脈象遲緩卻不惡寒反而發熱,身體沉重腹部脹滿、氣喘,手足濕熱而汗出,這種情況屬於攻下裡證的時候,所以遲脈不能一概而論是寒證,可以用溫中的方法治療嗎?數脈本來是代表熱證,但是虛損的情況,陰陽都虧虛,氣血衰敗紊亂的人,脈象必定是急促,越急促就越虛弱,越虛弱就越急促,這種情況應當用滋養陰液的方法,所以數脈不能一概而論是熱證,可以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嗎?微細的脈象,好像是虛證,但是疼痛劇烈而氣血壅塞的人,脈象常常會隱伏,所以微細的脈象不能一概而論是虛證,可以用峻補的方法治療嗎?洪大和弦急的脈象,好像是實證,但是真陰虧虛得很嚴重的人,脈象會出現阻塞的現象,比正常的脈象強盛四倍,所以弦脈不能一概而論是實證,可以用消伐的方法治療嗎?這是在脈象綱領中,又存在著更重要的綱領,善於診脈的人,應該要仔細觀察。

有時候要依照症狀而不是脈象來判斷疾病,例如陽明病,脈象遲緩,但卻出現了應該下瀉的症狀,就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。有時候要依照脈象而不是症狀來判斷疾病,例如結胸的症狀雖然很明顯,本來應該用下法來疏通,但如果脈象是浮大的,表示表邪還沒有解除,如果用下法,反而會使結胸更加嚴重,因此會導致死亡。這時應該依照脈象來治療表邪。可以依照這個例子來推斷其他情況。

脈象有亢奮和制約的關係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亢奮則有害,順承才能制約。」亢奮指的是,陽氣過於上浮而無法下降。順承指的是,承受。亢奮到極點,反而會受到制約。例如火本來是剋金的,如果剋制太過,就變成亢奮;而金的兒子是水,可以制約火,當火虛弱時,水就會趁虛來報復母親的仇,火反而會被水制約。例如陽氣旺盛的人,脈象必定是洪大,但是陽氣旺盛到極點,脈象反而會隱伏,陽氣太盛就會像陰氣一樣。陰氣旺盛的人,脈象必定是細微,但是陰氣旺盛到極點,脈象反而會乾燥而急促,陰氣太盛就會像陽氣一樣。凡是過於極端的情況,反而會出現相反的變化。

富貴人家,身體虛弱且嬌貴,脈象常常不足;貧賤人家,體質強健,脈象常常有餘。肥胖的人,氣在體表,脈象常常是浮而洪大;消瘦的人,氣在體內,脈象常常是沉而數。性情急躁的人,脈象五次跳動才算正常;性情和緩的人,脈象四次跳動就已經算熱。北方人,脈象常常表現得充實而強勁;南方人,脈象常常表現得軟弱無力。年輕人的脈象多為洪大,老年人或體弱者的脈象多為虛弱。酒後的脈象常常是急促的,飯後的脈象常常是洪大的,長途跋涉後的脈象必定是快速的,長期飢餓的脈象必定是虛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