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一·書集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·書集 (9)

1. 虛勞所忌飲食諸物及卻病之法並忌火炙

加麥冬、五味,〔或同生雞子玄參。〕大劑作湯飲之,褚氏所謂上病療下也。又云:陰虛失血一症,分而言之,則有嘔血、吐血,或出胃經,或出肝經。咯血出於腎經,或出心經。咳血出於肺經,唾血出於腎經,或出胃經。衄血出於肺經,或出胃經,痰涎血者,出於脾經。合而言之,皆屬於腎。

蓋腎中之真水乾,則真火炎,血亦隨火沸騰,故錯經而妄行,越出諸竅。褚氏謂服寒涼,百不一生,飲溲溺百不一死。愚謂六味湯獨補腎水,性不寒涼,不損脾胃,久服則水升火降而愈。又須人參救肺補胃藥以收功。

蓋初時忌用人參者,不欲其補助陽氣也,及火已歸原,人參又所不禁,然亦宜同滋陰藥中用之則善,又云:陰虛小便不通,因汗多五內枯燥,膀胱原無水積,強欲通之,如向乞人而求食,豈能得乎?惟六味滋水,則小水自來,切忌淡味滲泄之藥。

又云:陰虛之人,大便秘結者,是因腎之津液虧少,惟六味加二冬、人乳、牛乳,滋陰潤燥,而便自如常,又云:腎為陰,主藏精,陰虛則精不藏;肝為陽,主疏泄,陽強則火不秘。以不秘之火,加不藏之精,故夢交即泄。惟用六味補水,總有相火,水能滋木,水升而木火自熄。

沈氏謂因心若一動,相火隨之,則成夢境,而氣搖精瀉。治法總不越補腎水,斂元精,安心神,清相火為主。余因世人喜用六味之方而未能盡明用方之旨,故詳及之。

左歸丸,治症同六味丸。

熟地〔自制,八兩。〕萸肉〔蒸。四兩,〕枸杞菟絲子〔酒煮,焙乾。〕牛膝〔酒蒸,各三兩。〕山藥〔人乳拌蒸。〕龜甲膠〔各四兩。〕鹿角膠〔鹿角補陽,右腎精氣不足者宜之,麋角補陰,左腎血液不足者宜之。此味則兼補陽矣。節齋云:左尺常虛,右尺常旺,若左右兼補,依舊火勝於水,只補其左,制其右,庶得水火相平。余治真陰不足之症,每以糜角膠代之。

三兩俱酒化,共八味丸如梧桐子大,空心服,煎膏服亦可。〕如真陰失守,虛火炎上者,〔宜用純陰至靜之劑。〕去枸杞、鹿角膠,加女貞子、麥冬。〔各三兩。〕火灼肺金,乾枯多嗽者,加百合。〔三兩。〕夜熱骨蒸加骨皮。〔三兩。〕小水不利加白茯苓。〔三兩。〕大便燥澀去菟絲子,加肉蓯蓉。

〔四兩。〕血虛有滯者加當歸。〔四兩。〕

此方壯水之主,以培左腎之元陰。凡精氣大損,年力俱衰,真陰內乏,不能滋溉榮衛,漸至衰羸,即從純補,猶嫌不足,若加苓、澤、滲利,未免減去補力,奏功為難。故群隊補陰藥中,更加龜、鹿二膠,取其為血氣之屬,補之效捷耳。景岳云:余及中年,方悟補陰之理,因推廣其義,而制左歸丸飲,但用六味之義,而不用六味之方,活人應手之效,不能盡述。凡五液皆主腎,故凡屬陰分之藥,亦無不皆能走腎,有謂必須引導者,皆屬不明耳。

白話文:

虛勞(身體虛弱)的人應該忌吃的食物和卻病的方法,以及避免用火烤:

如果虛勞的人用麥冬、五味子,或加入生雞蛋黃和玄參一起,大量煎煮成湯藥服用,這就是褚氏所說的「上病下治」的方法。另外,還有人說:陰虛導致失血的病症,如果分開來看,有嘔血、吐血,可能是從胃經或肝經而出;咯血是從腎經或心經而出;咳血是從肺經而出;唾血是從腎經或胃經而出;鼻出血是從肺經或胃經而出;痰中帶血,是從脾經而出。但如果合起來看,這些都屬於腎的問題。

因為腎中的真水枯竭,就會導致真火旺盛,血液也會隨著火氣沸騰,所以會錯亂經脈而胡亂運行,從各個孔竅流出。褚氏認為,服用寒涼的藥物,幾乎沒有生還的機會,而飲用自己的尿液,反而比較不會死。我認為,六味湯能夠單獨補腎水,藥性不寒涼,不會傷害脾胃,長期服用,就能夠使水氣上升,火氣下降而痊癒。還需要人參來救肺,加上補胃的藥物才能夠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一開始不使用人參,是因為不想讓它補陽氣,等到火氣已經恢復正常,就可以使用人參了,但最好和滋陰的藥物一起使用比較好。還有人說:陰虛導致小便不通,是因為出汗過多,導致五臟六腑乾燥,膀胱本來就沒有積水,強行想要疏通,就像向乞丐要食物一樣,怎麼可能得到呢?只有用六味湯來滋潤腎水,小便自然就會通暢,千萬要避免使用味道清淡、有滲利作用的藥物。

還有人說:陰虛的人,大便秘結,是因為腎的津液不足,只有用六味湯加上麥冬、天冬、人乳、牛乳,來滋陰潤燥,大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。還有人說:腎屬陰,主藏精;肝屬陽,主疏泄;陽氣旺盛就會導致火氣過盛。用不藏的精氣,加上不秘的火氣,所以就會在做夢的時候遺精。治療的方法總不出補腎水、斂元精、安定心神、清除相火為主要。我因為世人喜歡使用六味湯,但又不能完全明白用藥的宗旨,所以詳細地說明了。

左歸丸,治療的病症和六味丸相同。

熟地黃(自己炮製,八兩)、山茱萸肉(蒸,四兩)、枸杞子、菟絲子(用酒煮過,再烘乾,各三兩)、牛膝(用酒蒸過,各三兩)、山藥(用人乳拌過蒸,各四兩)、龜甲膠、鹿角膠(鹿角補陽,適合右腎精氣不足的人,麋角補陰,適合左腎血液不足的人,此藥可以同時補陽,張節齋說:左脈尺部經常虛弱,右脈尺部經常旺盛,如果左右同時補,仍然會火勝於水,所以應該只補左邊,來抑制右邊,才能使水火平衡。我治療真陰不足的病症,每次都用麋角膠來代替),各三兩,一起用酒化開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空腹服用,也可以煎成藥膏服用。如果真陰失守,虛火上炎,就應該使用純陰而安靜的藥物,去掉枸杞子、鹿角膠,加入女貞子、麥冬(各三兩);火氣灼傷肺部,導致乾燥多嗽,就加入百合(三兩);夜裡發熱,有骨蒸潮熱,就加入地骨皮(三兩);小便不順暢,就加入白茯苓(三兩);大便乾燥難解,就去掉菟絲子,加入肉蓯蓉(四兩);血虛有滯,就加入當歸(四兩)。

這個方子是壯大腎水為主,用來培養左腎的元陰。凡是精氣大損,年老體衰,真陰不足,不能滋養身體,逐漸衰弱,即使單純補益,還是嫌不足,如果再加入茯苓、澤瀉等滲利水濕的藥物,難免會減弱補益的功效,難以達到治療的效果。所以在多種補陰藥中,又加入了龜板膠、鹿角膠,因為它們屬於血氣之屬,補益的效果會更快。景岳說:我到了中年,才領悟到補陰的道理,因此推廣它的意義,而製成了左歸丸飲,只是運用了六味湯的原則,而不是照搬六味湯的藥方,治療效果非常好,無法全部說盡。所有津液都歸屬於腎,所以凡是屬於補陰的藥物,都能夠歸經於腎,有人說必須用藥引導,這都是不明白道理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