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射集 (2)

1. 傷寒

陽明少陽合病,協熱下利者,芍藥黃芩湯,加柴葛治之。大抵二經合病者,必用二經之主藥,三經合病,必用三經之主藥為治。治並病之法,亦如是。並病者,不論多少,或一經見三、五症,或一經見一症二症,即是。必太陽病多,陽明少陽症少,羈留時日,故為並病。若陽明、少陽症多,太陽症少,不羈時日,頃刻傳過它經,不為並病也。

壞病者,乃誤施汗吐下溫針,病仍不解,反增病劇,故為壞病。病在三陽,未及於陰,即汗多亡陽厥逆,筋惕肉瞤,以誤汗之所致;腹中飢不能食,嘔吐不止,以誤吐之所致;結胸痞滿利下,以誤下之所致;驚狂起臥不安,以誤灸之所致。觀其脈症,知犯何逆,隨症治之。

傷寒六、七日,或十二至十四日,經氣旺而當復之時猶未愈,謂之過經不解,正氣多虛,尚有表症宜汗者,微汗之,有里症宜下者,微下之。如其年壯力盛者,不在禁例,隨病制宜。若傳至三陰,邪熱入里,雖云陰分,病屬於熱,總宜清解邪熱為治。渴者竹葉石膏湯,不渴心下痞者,黃連、栝蔞、枳殼,麥冬之屬以清之,分而言之,如見太陰病之腹滿咽乾,吐而食不下,自利而腹痛,宜芍藥黃芩湯加減治之。

若見少陰病之口燥舌乾而渴,身涼欲寐,脈沉細數,宜黃連阿膠湯加地、冬、知、柏之屬,以清解熱邪,滋養腎水為治,如舌苔黑刺,不大便,而小便不利者,乃腎水津液皆竭,急宜大劑煎湯,十中或救一、二。若見厥陰病之煩滿,囊縮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痛熱,飢不欲食,食則吐者,本經之邪,衝心入胃,無所不至,急宜龍膽清肝飲救之。

須知三陰症中,俱有復轉陽明,而成胃實可下之症,如腹中大實滿痛,手不可按者,是太陰轉陽明也,可下。六、七日不大便,腹脹滿者,是少陰轉陽明也,可下。協熱下利譫語者,有燥糞也,是厥陰轉陽明也,可下。

若邪不轉入陽明,大便不堅硬者,慎勿輕下,或邪未結於下焦,少腹不堅痛,而誤用芒硝,以伐真陰,洞泄不已,元氣將脫,宜用大劑理中湯,加白芍、大棗、烏梅,不止,佐以升提固澀之劑。病新愈後,元氣已虛,邪熱未淨,或起居作勞,復發熱者,謂立勞復,宜甘寒益虛清熱之藥,隨症施治。因多食而復發者,謂之食復。

緣脾胃氣弱,不能消穀,輕則健脾消食,重則微下,或用攻補兼施之法可也。但日暮微煩者,當減損穀食,休養脾胃,不藥自愈。以上既明傷寒,既明六經症治,以及合病並病壞病,過經不解,並勞復食復等症,而尤不能無言者,其治法之要,不可不悉也。節庵云:傷寒治法,得其要領,易如拾芥,若求之多岐,則支離破碎,如涉海問津矣。

蓋脈症與理而已。脈以浮大數滑為陽,沉小遲澀為陰。叔和云:指下難明者真言也,誇言通曉者,但能言而不能行也。余嘗法節庵之秘,專以浮沉遲數大小滑澀,察其有力無力,則病之表裡虛實,陰陽寒熱,無遁情矣。證者,如獲賊則證其為盜,故一經有一經之的證,如上文之所述者,皆是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如果病人同時出現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,並且因為協熱而拉肚子,可以用芍藥黃芩湯,再加柴胡和葛根來治療。通常來說,如果兩種經絡同時生病,一定要用這兩條經絡的主要藥物;如果是三條經絡同時生病,就一定要用這三條經絡的主要藥物來治療。治療多種經絡同時生病的方法也是這樣。所謂的「並病」,指的是不論有多少種病症,可能某條經絡只出現三、五種症狀,也可能某條經絡只出現一、兩種症狀,都算是並病。通常是太陽經的病症比較多,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比較少,並且病情拖延了一段時間,所以才會形成並病。如果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症狀比較多,而太陽經的症狀比較少,病情很快就會傳到其他經絡,就不算是並病了。

所謂的「壞病」,指的是因為錯誤地使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或者溫針等方法,導致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更加嚴重。病邪還在三陽經的時候,如果過度發汗,就會導致陽氣耗損,出現手腳冰冷、肌肉顫動等現象;如果錯誤地使用催吐,就會導致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,而且一直嘔吐;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,就會導致胸腹部脹滿、拉肚子等;如果錯誤地使用艾灸,就會導致驚恐不安、睡不著覺等。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,判斷是犯了哪種錯誤的治療方式,然後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

傷寒過了六、七天,或者十二到十四天,正常情況下經絡的氣血應該旺盛而恢復,但如果病還沒好,就叫做「過經不解」。這時病人的正氣通常比較虛弱。如果還有表證需要發汗的,可以稍微發一點汗;如果還有裡證需要瀉下的,可以稍微瀉一點。但如果是年輕力壯的人,可以不用受這些限制,根據病情來決定治療方法。如果病邪傳到三陰經,進入體內深處,雖然屬於陰經的病,但仍然屬於熱證,治療原則還是要以清解熱邪為主。如果出現口渴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;如果不口渴,但覺得心下脹悶,可以用黃連、栝蔞、枳殼、麥冬等藥物來清解。如果具體分析,例如出現太陰病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、嘔吐吃不下東西、拉肚子且腹痛等症狀,可以用芍藥黃芩湯加減來治療。

如果出現少陰病口乾舌燥、口渴、身體發冷想睡覺、脈搏微弱細數等症狀,可以用黃連阿膠湯,再加生地、麥冬、知母、黃柏等藥物來清解熱邪、滋養腎水。如果舌苔黑而有刺,大便不通,小便不利,表示腎水和津液都已經枯竭,要趕快用大量藥湯,或許能救回一、兩個人。如果出現厥陰病煩躁不安、陰囊萎縮、口渴、氣往上衝、心中發熱疼痛、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、吃下去就吐等症狀,表示病邪已經侵入心胃,沒有什麼地方不能侵入,要趕快用龍膽清肝飲來救治。

要知道三陰經的病症,都可能轉變成陽明經的病,形成胃實可以瀉下的情況。例如,如果腹部脹滿疼痛,而且按壓的時候會非常疼痛,這是太陰病轉變成陽明病,可以瀉下。如果六、七天沒有大便,腹部脹滿,這是少陰病轉變成陽明病,可以瀉下。如果出現拉肚子、胡言亂語等症狀,表示有燥屎,這是厥陰病轉變成陽明病,可以瀉下。

如果病邪沒有轉入陽明經,大便也不硬,就不要輕易使用瀉下藥。或者病邪還沒有結聚在下焦,腹部沒有堅硬的疼痛,如果誤用芒硝等瀉下藥,會耗損體內的真陰,導致持續拉肚子,元氣衰竭,這時要趕快用大劑量的理中湯,再加白芍、大棗、烏梅等藥物。如果還止不住,要再用一些升提和固澀的藥物。病剛好之後,元氣虛弱,邪熱還沒完全清除,如果因為操勞過度而再次發燒,就叫做「勞復」。這時候要用甘寒的藥物來補虛清熱,根據症狀來治療。如果因為吃太多東西而再次發病,就叫做「食復」。

因為脾胃虛弱,不能消化食物,如果病情比較輕微,就用健脾消食的方法;如果病情比較嚴重,可以稍微瀉下,或者用攻補兼施的方法。如果只是傍晚時分感到稍微煩躁,應該減少飯量,讓脾胃好好休息,不吃藥也會自己好。以上說明了傷寒的病因、六經的症狀和治療方法,以及合病、並病、壞病、過經不解、勞復、食復等症狀。還有一點不能不說,就是治療方法的重點,一定要知道。節庵說:「傷寒的治療方法,如果掌握了重點,就像撿東西一樣容易,如果考慮太多方面,就會搞得支離破碎,像渡海問路一樣迷茫。」

總體來說,治療傷寒看的就是脈象和症狀以及病理。脈象方面,浮、大、數、滑的脈象屬於陽證;沉、小、遲、澀的脈象屬於陰證。叔和說:「脈象難以理解的才是真理」,而誇口說自己很懂脈象的人,只是能說卻不能做到。我學習了節庵的秘訣,專門從浮、沉、遲、數、大、小、滑、澀等脈象,觀察脈象是否有力,就可以判斷出病在表還是在裡,是虛證還是實證,是陰證還是陽證,是寒證還是熱證。至於症狀,就像抓到賊就要找到證據證明他是小偷一樣,每一條經絡都有它獨特的症狀,就像上面說的那些都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