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3)
卷六·射集 (3)
1. 傷寒
如見何經之症,即發何經之藥。仲景曰:日數雖多,但有表症而脈浮大者,仍宜解表,日數雖少,但有里症,而脈沉實者,即當攻裡。若同而異者明之,似是而非者辨之,用藥當如盤珠,慎勿刻舟求劍。景岳云:余嘗治此症,多非本門正方,輒隨手而應,無他,藥對症而已矣。
所謂理者,知其常,通其變也。得真理則治無一失。昔賢治傷寒立六法,曰:汗、吐、下、溫、清、補。夫表有邪,不汗之何從而出。仲景曰,凡發汗,溫服湯藥,其方雖言日三服,若病劇不解,可半日中盡三服。又曰:凡作湯藥,不可避晨夜,初病即治,不等早晚,則易愈。
此所以汗不嫌早。但汗法有三:一曰溫散。經云:發表不遠熱。又曰:寒無犯寒,故身雖大熱,必用辛溫。二曰涼解。炎熱熾盛,表裡枯涸,陰氣不營,亦不能汗,宜用辛涼。三曰平解。病在陰陽之間,既不可溫,又不可涼,但宜用平解表而已。二曰吐。吐者治在上也。吐中有發散之意,可祛胸中之實邪,若無實邪在上,不可用之。
故所用既少,而法亦無多。三曰下。下者攻其里也。實邪內結,不下從何而去,但當察症之輕重緩急而變通用之,若非大滿燥實堅者,不可輕下,此所以下不嫌遲也。四曰溫。溫者溫其中也。臟有寒氣,不溫之何自而除。然傷寒乃傳經熱症,豈有中反變寒之理,或因過用寒涼,間有可溫之者,所當詳審。
節庵云:誤用薑、附,令人失血發狂,辛熱耗其津液,燥熱助其邪熱,庸醫殺人莫此為甚。五曰清。清者清其熱也。有熱無結,本非下症,若不清之,熱何由散,下後餘邪,亦宜清也。六曰補。
補者救其虛也,蓋人受外感之邪,惟元氣旺者,始能領藥勢以驅邪外出,所以虛弱之人,必用人參三、五、七分,入表藥中,少助元氣,以為驅邪之主,使邪氣得藥,一湧而去,非真取其補養虛弱也。即和解攻裡藥中,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,正氣得伸,則邪氣自不爭而退舍,不過借之以得其平,亦非偏補一邊之意也。
而不知者,方謂傷寒無補法,邪得補而彌熾,斷不敢用,以致體虛病感之人,百無一活!獨不觀古方解表,有參蘇飲,敗毒散,和解有小柴胡湯,白虎湯,攻裡有黃龍湯,皆借人參之力,領出在內之邪,仲景、節庵,未嘗不用,蓋不當用參而用之殺人者,皆是與耆、朮、歸、薑、桂、附等藥同行溫補之所致,不與羌、蘇、柴、葛、芩、羔、硝、黃同用汗下和解之法所致。
汗下和解藥中,兼用人參,並不傷人,嘉言辨之甚明,且誓之曰:今後有以汗下和解藥中,不宜用人參之言誤人者,死入犁耕地獄。景岳亦云:傷寒雖其萬變,虛實二字,可以提綱,正勝則愈,邪勝則死。正氣實者,雖感大邪,其病亦輕,抗力強也。正氣虛者,雖感微邪,其病亦重,抗力弱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看到是哪個經絡的病症,就使用針對那個經絡的藥。張仲景說:即使病程多天,但只要有表證而且脈象浮大,仍然應該用解表的藥;即使病程短,但有裡證而且脈象沉實,就應該用攻裡的藥。如果病症類似但有不同之處,要仔細分辨清楚;看起來像卻不是的,也要仔細辨別。用藥要像在盤子上滾動的珠子一樣靈活,不要像刻在船上的記號一樣死板。張景岳說:我曾經治療這種疾病,大多不是使用原本醫書上的固定方劑,而是隨機應變,之所以有效,沒有別的原因,就是因為藥物對症而已。
所謂的「理」,就是了解疾病的規律,並能靈活變通。掌握了真正的道理,治療就不會出錯。過去的賢人治療傷寒,確立了六種方法,分別是: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溫補、清熱、補益。如果表邪存在,不用發汗的方法,邪氣如何排出呢?張仲景說,凡是發汗,要溫服湯藥,藥方雖然說一天服用三次,但如果病情嚴重沒有緩解,可以在半天內將三次的藥全部服用完。又說:凡是熬製湯藥,不要避諱早晚,剛生病就立刻治療,不要等到早晚,這樣就容易痊癒。
這就是發汗不嫌早的原因。但是發汗的方法有三種:第一種是溫散。醫書上說:「發散不要用熱藥。」又說:「寒病不能用寒藥。」所以即使身體發高燒,也必須用辛溫的藥物。第二種是涼解。如果身體因熱邪而變得極度乾燥,體內陰氣不足,也無法發汗,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。第三種是平解。如果病情在陰陽之間,既不能用溫藥,也不能用涼藥,只能用平性的藥物來解表。第二種方法是催吐。催吐是用來治療上部的疾病。催吐有發散的作用,可以去除胸中的實邪,如果上部沒有實邪,就不能使用催吐的方法。
所以催吐法使用的藥物不多,方法也不多。第三種方法是瀉下。瀉下是用來攻下體內的邪氣。如果體內有實邪結聚,不用瀉下的方法,邪氣如何排出?但是要觀察病情的輕重緩急來靈活使用。如果不是大滿、燥、實、堅的症狀,就不能輕易使用瀉下法,所以瀉下不嫌晚。第四種方法是溫。溫是用來溫暖體內。如果內臟有寒氣,不用溫的方法,寒氣如何去除?然而傷寒是一種熱病,怎麼會有體內反變寒的情況呢?或許因為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偶爾有可以用溫藥的情況,這需要詳細審查。
節庵說:錯誤使用薑、附子等辛熱藥物,會讓人失血發狂,辛熱會消耗津液,燥熱會助長邪熱,庸醫殺人莫過於此。第五種方法是清熱。清熱是用來清除體內的熱邪。如果體內有熱但沒有結聚,本來就不是應該用瀉下的病症,如果不用清熱的方法,熱邪怎麼會消散?瀉下之後如果還有殘餘的邪氣,也應該用清熱的方法。第六種方法是補益。
補益是用來救助體虛。一般來說,人受到外感邪氣,只有元氣旺盛的人,才能夠引導藥力將邪氣排出體外,所以虛弱的人,必須在解表藥中加入人參三、五、七分,少量幫助元氣,作為驅邪的主力,讓邪氣得到藥力,一湧而出,這不是真的為了補養虛弱。即使在調和、攻裡的藥中,有使用人參這種大力藥物,使正氣伸張,邪氣自然會退卻,只不過是藉此達到平衡,也不是偏於補養一方面的意思。
而那些不了解的人,認為傷寒沒有補法,認為邪氣得到補益會更加猖獗,絕對不敢用補法,導致體質虛弱又生病的人,幾乎沒有能活下來的!難道沒看到古方解表,有參蘇飲、敗毒散,調和有小柴胡湯、白虎湯,攻裡有黃龍湯,這些都是藉助人參的力量,將體內的邪氣帶出?張仲景、節庵,都不是沒有用過人參,他們只是認為不應該用人參卻用了,才會害死人,那些是因為和耆、朮、歸、薑、桂、附等溫補藥物同時使用所導致,而不是因為與羌、蘇、柴、葛、芩、羔、硝、黃等一起使用在發汗、瀉下、調和的方法中所導致。
發汗、瀉下、調和的藥中,如果同時使用人參,並不會傷害人,這道理嘉言解釋得非常清楚,並且發誓說:今後如果有人說發汗、瀉下、調和的藥中,不適合用人參而誤導人,死後會下犁耕地獄。張景岳也說:傷寒雖然變化多端,但用「虛實」兩個字就可以概括,正氣旺盛就會痊癒,邪氣旺盛就會死亡。正氣強盛的人,即使感受大邪,病情也會輕微,抵抗力強;正氣虛弱的人,即使感受微小的邪氣,病情也會嚴重,抵抗力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