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射集 (4)

1. 傷寒

氣實而病者,攻之即愈,雖不服藥,經盡即安,何足慮也,所可慮者,惟挾虛耳。但今之人,患挾虛傷寒者,十嘗六、七,而庸淺之輩,不能察其虛而為之補救,且恣意攻之,不死何待。又曰:如表邪不解,屢散之而汗不出者,陰氣不能達也。蓋汗即水也,水既不足,汗自何來?人知汗屬陽分,升陽可以解表,而不知汗生於陰,補陰最能發汗,今有飲水而汗出者,即其驗也。又如內熱不解,屢清之而火不退者,陰不足也。

人知惟寒涼可以祛熱,而不知壯水方能熄火也。故人傷於寒而為熱,則陽勝陰傷,是當補陰,所以傷寒偏死下虛人者,以邪傳少陰,熱涸殘陰也。沈氏云:人有房勞傷其陰,復遇風寒乘虛感入腎間,即病身熱似火燎,口渴煩躁,經謂是人陰氣虛,陽氣盛,少水不能制盛火,而陽獨治,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也。必以大劑先滋其陰,俾陰氣不絕,然後疏表,始為合法。

知此六者,用藥即握傷寒之要,不必求之多岐矣。至若觀病法則之精,無過節庵,姑舉其所言,而補其所未備。凡治傷寒,先問始於何日,以知久近;起於何因,以知病本,時下所見何症,依經斷為何病。次問飲食之喜惡多寡,二便之滑澀有無,以察其腸胃之乖和。口之渴與不渴,飲水之多與不多,以察其津液之存亡。

然後觀神色,以定其吉凶。目赤為熱甚,目黃為疸症,但發黃有濕熱瘀血之不同。次看唇齒潤燥,以及舌上有無苔狀,辨裡熱之輕重,聽其聲之清濁長短若何,識其在中之虛實。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少腹有無痛處,如按之而痛,當審其氣結胸胃與瘀血之異。更當究其服過何藥,效與不效,並平素有無宿疾病症,一一詳明,參之以脈,則有是病,即用是藥,病千變,藥亦千變,無不桴鼓響應矣。但雜症之類傷寒者甚多,嘉言雖云類傷寒名目一出,則頭上安頭,愈求愈失,其言果善。

然後學失此辨症之一法,似為缺文,故仍為拈出以明之。夫類傷寒,節庵分為五症。一曰痰飲。中脘傷痰,亦能憎寒發熱自汗,胸膈滿悶喘逆,但頭不痛,項不強,與傷寒異耳。二曰食積。胃中傷食,亦身體發熱,間有頭痛,但身不痛,必左脈平和,右脈有力,有噯腐吞酸,痞脹滿痛等症,與傷寒異耳。三曰虛煩。

謂諸虛煩熱,如勞倦傷脾,亦發熱自汗,但不頭痛,亦不惡寒,必左脈和平,右脈無力,少氣懶言,四肢倦怠。又如縱欲傷腎,亦微寒發熱,或頭脹微痛,但其發時,必在午後子前,有五心煩熱,腿脛痠軟,腎虛諸症,與傷寒異耳。四曰瘀血。因鬥毆跌僕,負重閃挫,血瘀在外,或即發,或久遠而發,亦寒熱自汗,但心胸或脅下,或少腹,按之滿痛為辨耳。五曰腳氣。

白話文:

體質強壯的人如果生病,用攻邪的方法治療就會好,即使不吃藥,病程結束也會自然痊癒,這沒什麼好擔心的,真正需要擔心的是體質虛弱又感冒的人。但是現在的人,患有體質虛弱又感冒的,十個裡面有六七個,那些醫術不精的人,不能察覺病人的虛弱而給予補養,反而隨意攻伐邪氣,這樣不死才怪。

還有,如果表面的邪氣沒有解除,多次用發散的方法卻不出汗,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無法到達體表。汗水就像水一樣,體內的水分不足,又哪來的汗呢?人們只知道汗是屬於陽氣的,用提升陽氣的方法可以解表,卻不知道汗是從陰液中產生的,補充陰液最能發汗,現在有的人喝水就能出汗,就是這個道理。又比如體內有熱,多次用清熱的方法卻退不了燒,這也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。人們只知道用寒涼的藥物可以驅除熱邪,卻不知道滋養陰液才能平息火熱。

所以人因為受寒而發熱,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液受損,這種情況應該補陰,這也是為什麼感冒容易使體質虛弱的人死亡,因為邪氣會傳入少陰經,熱邪會耗竭剩下的陰液。沈氏說:有的人因為縱慾過度損傷陰液,又遇到風寒趁虛侵入腎臟,就會出現發熱像火燒一樣,口渴煩躁的症狀,這就是體內的陰氣虛弱,陽氣旺盛,體內的水分無法控制旺盛的火熱,導致陽氣獨自旺盛,遇到風就更像被火烤一樣。必須要用大劑量的藥物先滋養陰液,讓陰氣不至於耗盡,然後再疏散表邪,這樣才符合治療的原則。

了解以上六點,用藥就能掌握治療感冒的要點,不必追求其他繁雜的方法。至於觀察病情的方法,沒有人比節庵更精通,我只是引用他所說的,並補充他沒有說到的部分。凡是治療感冒,首先要問病人是從哪一天開始生病的,以此判斷病程長短;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,以此了解病根;問現在出現了什麼症狀,以此根據經絡判斷屬於哪種病症。然後再問飲食的喜好和多少,大小便的通暢與否,以此觀察腸胃功能是否正常。問口渴與否,喝水多不多,以此觀察體內津液的存亡。

然後觀察病人的精神和氣色,以此判斷病情吉凶。眼睛發紅表示熱邪嚴重,眼睛發黃表示有黃疸,但黃疸又有濕熱和瘀血的不同。再看嘴唇和牙齒的潤燥程度,以及舌頭上有沒有舌苔,以此分辨體內熱邪的輕重。聽病人說話的聲音是清晰還是渾濁,是長還是短,以此分辨病情在體內的虛實。然後用手按壓病人的胸口到下腹是否有痛處,如果按壓疼痛,就要分辨是氣結胸胃還是瘀血。更要詢問病人之前吃過什麼藥,有沒有效果,以及平時有沒有慢性疾病,都要詳細了解,再結合脈象,就能做到對症下藥,病情千變萬化,藥物也要隨之變化,沒有不見效的。但是像感冒的雜病有很多,節庵說,如果把這些像感冒的病都叫做感冒,就像在頭上安頭,反而會越求越迷失方向,這個說法確實很有道理。

但是他沒有提到如何分辨這些像感冒的病,這是一個缺漏,所以我要把它補充出來。節庵把這些像感冒的病分為五種:第一種是痰飲。痰飲阻滯中焦,也會出現怕冷發熱、自汗、胸悶氣喘,但是不會頭痛,頸項也不會僵硬,這跟感冒不一樣。第二種是食積。胃中積食也會身體發熱,有時會頭痛,但是身體不會痠痛,而且左脈平和,右脈有力,會有打嗝反酸、腹脹疼痛等症狀,這跟感冒不一樣。第三種是虛煩。各種虛弱導致的煩熱,比如勞累損傷脾胃,也會發熱自汗,但是不會頭痛,也不怕冷,左脈平和,右脈無力,會少氣懶言,四肢倦怠。還有像縱慾過度損傷腎臟,也會有輕微怕冷發熱,或者頭脹微痛,但是這種發熱的時間一定是在下午到子時之前,而且會有五心煩熱、腿腳痠軟、腎虛等症狀,這也跟感冒不一樣。第四種是瘀血。因為打架跌倒,搬重物扭傷,導致瘀血在體內,有的會立刻發病,有的會過很久才發病,也會出現寒熱自汗,但是心胸、脅肋、或者下腹會有按壓疼痛的症狀。第五種是腳氣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