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射集 (1)

1. 卷六·射集

2. 傷寒

傷寒一書,系東漢張仲景先生所著,為歷代醫家施術之藍本,因仲景居北方之地,寒氣凜冽,其藥多用辛甘溫熱重劑。若在南方,寒不甚嚴,且去古漸遠,人之元氣漸薄,故其法可師,而其藥則有時可改。非違仲景也,變而通之,以從時地,斯真善學仲景者也。

治傷寒大法,如見太陽病,頭疼發熱惡寒,身疼腰疼,脊強無汗,脈浮緊而不數,為不傳經,煩躁脈急數者,是欲傳經,宜先發汗以解表邪,香蘇散加羌、防、芎、豉等藥治之,得汗為解,頭疼發熱自汗,脈浮緩為傷風,宜實表,投以羌防香蘇散。即上方去蘇葉,加白芍,汗止為解。

若外症頭疼身疼不解,而見目疼鼻乾,不得臥者,是邪已傳陽明,未離太陽,即系太陽陽明症。治有二法。不嘔無汗,羌防香蘇散加葛根,或羌活湯中加之。喜涼惡熱自汗,煩躁口渴飲冷,羌活湯加石膏知母麥冬,大劑與之,若身熱目疼,鼻乾不得臥,是已離太陽,未接少陽,謂之正陽明經病。不嘔無汗,宜葛根湯辛涼之劑以解肌。

若喜涼惡熱,自汗煩躁,口渴飲冷,咽燥唇裂,舌苔芒刺,譫語潮熱,甚則發呃發厥,發斑發狂,脈洪大者,是屬正陽明腑病。治亦有二法。大便不硬,或雖硬而腹無所苦,宜大劑竹葉石膏湯,解熱生津止渴,而退胃熱。若不大便五、六日,繞臍疼或腹滿疼,手不可按,轉失氣者,此有燥糞也,當承氣湯下之,以開結除熱,而存津液,不可大下,恐傷其正。

下後按其腹中不疼,即病已解,如仍滿疼,是燥糞未盡,病重藥輕故也,當再下之,以腹中和,二便通為度。若脈弱或不能食,其人本虛,勿輕議下,必不得已,或用補瀉兼用之法,寓戰於守可也。或黃龍湯,或承氣養榮湯,隨宜用之。若陽明症未解,兼見少陽症之口苦咽乾,目眩耳聾,是邪已入少陽,未離陽明,謂之少。

陽陽明症,只以小柴胡加葛根,加減為治。若見往來寒熱,頭角微疼,口苦咽乾,目眩耳聾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是邪傳足少陽也,小柴胡湯加減治之。所謂合病者,如太陽症之頭疼惡寒身疼,陽明症之目疼鼻乾不得臥,少陽病之口苦咽乾,目眩耳聾,胸脅苦滿,各有專司,或太陽與陽明,或陽明與少陽,二經表症,各見一半,不偏多少,俱半兼陽明。邪既相合,胃中水穀不安,必自下利,不下利者,亦必有上逆而嘔,或喘而胸滿之裡症。

以太陽邪在胸,陽明邪在胃,兩邪相合,必上攻其肺,所以喘而胸滿。兩經之邪會合胸腹而不傳,真為合病,若無胸腹表裡相合之徵,即是傳經未罷,不為合病矣。治太陽陽明合病,協熱下利者,以羌、葛解兩經之邪,芩、連清在裡之熱,而調服天水散。心下痞者,加栝蔞實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論》這本書,是東漢張仲景先生所寫,是歷代醫生行醫的範本。因為仲景先生住在北方,天氣非常寒冷,所以他用的藥大多是辛辣、甘甜、溫熱的重劑藥。如果在南方,寒冷程度沒那麼嚴重,而且距離古代越來越遠,人們的元氣也越來越虛弱,所以仲景先生的治病方法可以學習,但是藥物有時候需要調整。這並不是違背仲景先生的意思,而是要靈活變通,根據時代和地域的差異來調整,這樣才是真正善於學習仲景醫術的人。

治療傷寒的大原則,如果看到太陽病的症狀,像是頭痛發熱、怕冷、身體疼痛、腰痛、背脊僵硬、沒有汗,脈象是浮緊而不快的,這代表病邪還沒有傳入其他經絡。如果出現煩躁、脈搏急促等症狀,則代表病邪要傳入其他經絡,應該先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表面的邪氣。可以用香蘇散,加上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豆豉等藥來治療,如果出了汗,病就會好轉。如果出現頭痛發熱,並且自己會流汗,脈象是浮緩的,這是傷風,應該用固表的方法,可以用羌防香蘇散來治療,也就是把原方中的蘇葉去掉,加上白芍,當汗止住後,病就會好轉。

如果外在的症狀,像是頭痛、身體疼痛一直沒有好轉,而且出現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無法躺下睡覺的情況,這代表病邪已經傳入陽明經,但還沒有完全脫離太陽經,也就是太陽陽明合併的病症。治療方法有兩種:如果不嘔吐、沒有汗,可以用羌防香蘇散加上葛根,或者在羌活湯中加入葛根;如果喜歡涼爽、怕熱、自己流汗、煩躁口渴想喝冷飲,可以用羌活湯加上石膏、知母、麥冬,用大劑量給藥。如果出現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無法躺下睡覺,代表病邪已經離開太陽經,還沒有進入少陽經,這叫做正陽明經病。如果不嘔吐、沒有汗,可以用葛根湯這種辛涼的藥來解肌。

如果喜歡涼爽、怕熱、自己流汗、煩躁口渴想喝冷飲、喉嚨乾燥、嘴唇乾裂、舌苔有芒刺、胡言亂語、發熱像潮水一樣、嚴重時還會出現呃逆、昏厥、發斑、發狂、脈搏洪大的情況,這就屬於正陽明腑病。治療方法也有兩種:如果大便不硬,或者大便雖然硬但腹部沒有不舒服,可以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,來解熱生津止渴,消除胃熱。如果五六天沒有大便,並且出現繞著肚臍疼痛或腹部脹滿疼痛,手不能按壓,而且會放屁,這代表腸道裡有乾燥的糞便,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,打開阻塞,清除熱邪,保留體液,不可以過度瀉下,以免傷害正氣。

瀉下之後,如果按壓腹部不痛,就代表病已經好了;如果還是脹滿疼痛,就代表乾燥的糞便還沒有完全排出,病還很嚴重,藥的劑量不夠,應該再次瀉下,直到腹部感覺舒服,大小便通暢為止。如果脈搏虛弱或無法進食,代表病人本身體質虛弱,不要輕易使用瀉下的方法,如果逼不得已,可以使用補瀉兼用的方法,一邊鞏固身體正氣,一邊驅邪。可以使用黃龍湯或承氣養榮湯,根據情況來選擇。如果陽明病的症狀還沒有好轉,同時出現少陽病的口苦、咽乾、頭暈、耳鳴等症狀,代表病邪已經進入少陽經,但還沒完全脫離陽明經,叫做少陽陽明合併的病症,只需要用小柴胡湯加上葛根,根據情況來調整藥物。如果出現時冷時熱、頭部角落微微疼痛、口苦咽乾、頭暈耳鳴、胸脅脹滿、沉默不想吃東西、心煩想吐等症狀,代表病邪傳入足少陽經,可以用小柴胡湯根據情況來調整藥物。所謂的合併症,像是太陽病的頭痛怕冷身體痛,陽明病的眼睛痛鼻子乾無法躺下睡覺,少陽病的口苦咽乾頭暈耳鳴胸脅脹滿,各有各的症狀表現,可能是太陽經和陽明經,或是陽明經和少陽經,兩個經絡的表症各出現一半,不偏多也不偏少,都屬於合併陽明經的病。邪氣既然合併,胃腸中的水穀就會不安穩,一定會出現腹瀉,如果沒有腹瀉,也一定會有向上衝逆的嘔吐,或是喘息胸悶等裡症。

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在胸,陽明經的邪氣在胃,兩者邪氣合併,一定會向上侵犯肺部,所以會出現喘息胸悶。兩條經絡的邪氣會合在胸腹,而且不會再傳入其他經絡,這才是真正的合併症。如果沒有胸腹表裡相合的症狀,就代表是傳經還沒有結束,不能算是合併症。治療太陽陽明合併的病,出現腹瀉的症狀,可以用羌活、葛根來解除兩條經絡的邪氣,用黃芩、黃連來清除裡面的熱,然後服用天水散來調和。如果心下痞悶,可以加入栝蔞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