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五·樂集 (15)
卷五·樂集 (15)
1. 辨證大綱
此因熱甚,故傳變速,用藥不得不急,緩則不救,所謂急症急攻是也。治疫之大綱如此,吳又可,《瘟疫論》宜參。
疫邪傳胃,阻礙正氣,火積成熱,因之舌苔生刺,心腹滿痛,大渴煩躁,午後潮熱。宜用承氣逐邪,氣行火泄,而熱自除。若用芩、連、梔、柏,專務清熱,熱終不止。又病熱日久,腹皮貼背,此宜調胃承氣湯,如但用寒涼清熱,有邪不除,耽誤至死,誤人不小。蓋不知大黃與黃連均為寒藥,大黃走而不守,黃連守而不走,一潤一燥,一通一塞,相去遠甚。疫邪以通行為治,若用黃連,反招閉塞,邪毒何由以泄,此以治雜病之法,治外感之道。
疫,病心下脹滿,邪在裡也。若純用青皮、枳實、檳榔破氣之品,殊謬。不知內壅氣閉,原有主客之分,假令根於鬱怒,肝氣上升,飲食過度,胃氣填塞,主氣為病也。投香、砂、豆蔻、枳殼之類,升者即降,閉者即通。疫毒傳胸,以致脹滿,但得客氣一除,本氣自然升降,脹滿立除,宜用小承氣湯。
大黃本非破氣藥,以其潤而最降,故能逐邪拔毒,破結導滯,加以枳、樸者,不過佐使云耳。若純用破氣之品,津液愈耗,熱結愈固,疫毒無門而泄,乃望其寬胸快膈,惑之甚矣。
白話文:
這是因為熱邪太盛,所以病情傳變快速,用藥必須緊急,緩慢就救不回來,這就是所謂的「急症急攻」。治療瘟疫的大綱原則就是這樣,可以參考吳又可的《瘟疫論》。
瘟疫的邪氣傳入胃部,阻礙了身體的正常運作,熱邪累積成熱,因此舌頭上會長出芒刺,心腹脹滿疼痛,口渴嚴重煩躁不安,午後會有潮熱的現象。應該用承氣湯來驅逐邪氣,讓氣血運行、火熱宣洩,熱邪自然就會消除。如果只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這些專門清熱的藥物,熱邪最終還是無法消除。又如果病熱持續很久,腹部皮肉消瘦貼在背上,這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,如果只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,有邪氣卻沒有驅除,就會延誤病情直到死亡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要知道大黃和黃連雖然都是寒性藥,但大黃是走而不守的,黃連是守而不走的,一個潤燥、一個通塞,性質相差很大。瘟疫的邪氣應該用通行的藥物來治療,如果用黃連反而會造成閉塞,邪毒怎麼能夠宣洩出來呢?這是用治療一般雜病的方法來治療外感疾病。
瘟疫會導致心下脹滿,這是邪氣在裡面的表現。如果單純用青皮、枳實、檳榔這些破氣的藥物,就大錯特錯了。要知道體內氣機壅塞閉阻,有主客之分,假如病根是來自於鬱悶發怒,導致肝氣上逆,或是飲食過量導致胃氣填塞,這就屬於主氣的疾病。應該用香附、砂仁、豆蔻、枳殼等藥物,讓上逆的氣降下來,閉塞的氣通開。瘟疫的邪毒傳到胸腔,導致脹滿,只要把客氣清除,自身的氣機自然會恢復正常升降,脹滿就會立刻消除,應該用小承氣湯。
大黃本來不是破氣的藥物,因為它有潤滑作用而且降泄力最強,所以能驅逐邪氣、拔除毒素、攻破結塊、疏導停滯,加上枳實和厚朴,不過是輔助藥物而已。如果單純使用破氣的藥物,體內的津液會更加耗損,熱邪結聚會更加牢固,瘟疫的邪毒沒有辦法宣洩出來,還指望它能寬胸快膈,實在是太迷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