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三·書集 (2)
卷十三·書集 (2)
1. 痹
各一錢。〕桑枝〔通利關節。三、四兩。炒。〕煎湯煎藥。頭目痛,加甘菊、川芎,肩背痛,加桔梗,倍羌活,手臂痛,加片薑黃,腰膝腳痛,加牛膝、杜仲、川萆薢,筋脈攣急,加羚羊角、〔銼屑。〕羊脛骨〔煅末。〕紅腫疼痛,加生地黃、黃芩。〔酒炒。〕
痛痹主方,治寒氣勝者為痛痹。不拘肢體,上下左右,只在一處,疼痛異常。
前方加桂枝,倍當歸,宜酒煎服。〔久則不宜。〕外用蠶砂,〔炒熱,絹包熨之。〕或用牛皮膠同薑汁化貼之。
著痹主方,治濕氣勝者,為著痹,肢體重著,不能移動,疼痛麻木。
前方加蒼朮〔燥濕。〕茯苓,澤瀉〔滲濕。〕天麻〔主治濕痹麻木。〕甚者加白蘚皮,〔清濕熱,療死肌。〕腳膝腫痛,〔濕鬱為熱也。〕加黃柏、防己。〔專祛下焦濕熱。〕
此症總以通經活血,疏散邪滯之品為主,隨所感三氣,邪之輕重,及見症之寒熱虛實,而加以對症之的藥。其痛痹症,若初感寒即痛者,可用桂枝及酒煎熨貼,久則寒化為熱,戒用。雖云痛無補法,然病久痛傷元氣,非補氣血不可。參、耆、白朮、地黃之屬,隨宜用之。凡治病用藥,審明何症,即投何藥,須活潑潑地,不必拘定本門方藥也。
《金匱》栝蔞薤白湯,治胸痹不得臥,心痛徹背者。〔胸中氣閉,則前後俱痛。〕
栝蔞實〔開胸中之燥痹。半枚。〕薤白〔辛溫宣通陽氣,一兩。〕半夏〔胸中如天,陽氣用事,痹則陽氣虛而不運,津液凝而為痰,故以半夏同栝蔞降痰。錢許。〕白酒煎服。〔取其宣通榮衛。〕此仲景治胸痹之神劑。按嘉言云:胸中如太空,其陽氣所過,如離照當空,曠然無外,設地氣一上,則窒塞有加,故治胸痹者,陽不主事,陰氣在上之候也,故以薤白、白酒,通陽消陰為治,不取補也。
白話文:
痹症
用藥:每種藥材各取一錢。
桑枝:可以疏通關節,用三到四兩,炒過後煎煮成湯藥。
- 頭痛、頭暈時,可加入甘菊、川芎。
- 肩背疼痛時,可加入桔梗,並加倍使用羌活。
- 手臂疼痛時,可加入薑黃。
- 腰、膝蓋、腳疼痛時,可加入牛膝、杜仲、川萆薢。
- 筋脈痙攣時,可加入羚羊角(磨成粉末)和羊脛骨(燒過磨成粉末)。
- 紅腫疼痛時,可加入生地黃、黃芩(用酒炒過)。
痛痹的主治方:主要治療因寒氣過盛引起的痛痹。無論疼痛發生在身體的哪個部位,只要是某個地方疼痛異常就屬於此症。
在此方劑的基礎上,加入桂枝,並加倍使用當歸,適合用酒煎煮服用。(但長期服用不宜。)也可以外用炒熱的蠶砂,用絹布包起來熱敷,或者用牛皮膠加薑汁化開後貼在患處。
著痹的主治方:主要治療因濕氣過盛引起的著痹,患者會感到肢體沉重、無法移動,並伴有疼痛和麻木。
在此方劑的基礎上,加入蒼朮(具有燥濕的功效)、茯苓、澤瀉(具有滲濕的功效)、天麻(主要治療濕痹引起的麻木)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加入白蘚皮(具有清除濕熱、治療壞死肌肉的功效)。如果腳和膝蓋腫痛(這是因為濕氣鬱積而化熱),可以加入黃柏、防己(專門祛除下焦的濕熱)。
總體來說,治療此類疾病應以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、驅散邪氣的藥材為主,並根據所感受的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,以及病情的輕重、寒熱虛實等情況,靈活地選擇合適的藥物。對於痛痹,如果剛開始是因為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疼痛,可以使用桂枝,並用酒煎藥或熱敷,但如果時間長了,寒邪會轉化為熱邪,就要避免使用這些藥物。雖然說治療疼痛沒有用補的方法,但如果病久導致疼痛耗損元氣,就必須補氣血,可以適當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地黃等藥材。總之,用藥治病一定要先辨明是什麼病症,然後再選擇對應的藥物,不必拘泥於固定的方藥。
《金匱要略》的栝蔞薤白湯:主要治療胸痹,患者會因為胸悶無法躺臥,並感到心痛延伸至背部。(胸中氣機閉塞,所以胸部和背部都會疼痛。)
- 栝蔞實(可以疏通胸中的乾燥閉塞,半枚)
- 薤白(性味辛溫,可以宣通陽氣,一兩)
- 半夏(當胸中如同天空般空虛時,說明陽氣不足,陽氣運化不起來,導致津液凝結成痰,所以用半夏和栝蔞來化痰,少量)
用白酒煎煮後服用。(可以達到宣通營衛的效果。)這是醫聖張仲景治療胸痹的特效方劑。嘉言說:胸部應如太空般空曠,陽氣運行其中,應如太陽照耀天空,廣闊無邊。如果地面的陰氣上升,就會造成氣機阻塞。所以,治療胸痹的關鍵在於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因此,使用薤白和白酒,以通陽散陰為主,而不是採用補益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