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三·書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書集 (1)

1.

痹症無不由風、寒、濕三氣雜感而成。故經曰: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蓋痹者,閉也,三氣雜至,則經絡閉塞,血氣不流,而痹斯作矣。三氣之中,但分邪有輕重。經言風勝、寒勝、濕勝者,指病之因;行痹、痛痹、著痹者,言病之狀。

其論肺痹、心痹、脾痹、肝痹、腎痹者,病之所屬,皮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筋痹、骨痹者,病之所在。故昔人云:風寒濕氣所為行痹、痛痹、著痹,又以所遇之時,所客之處,而命其名,非行、痛、著之外,別有皮、脈五痹也。近惟王損庵論痹,為最有見。

先以痹字提綱,後復條分,直斷之曰:行痹者,行而不定,世稱走注疼痛之類,俗名流火是也,痛痹者,疼痛苦楚,世稱痛風,白虎歷節是也,著痹者,重著不移,世稱麻木不仁之類是也。至於治痹之要,如李士材云:治行痹者,散風為主,禦寒利濕,仍不可廢,大抵參以補血之劑。蓋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也。

治痛痹者,散寒為主,疏風燥濕,仍不可缺,大抵參以補火之劑。非大辛大溫,不能釋其凝寒為害也。治著痹者,利濕為主,祛風解寒,仍不可缺,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。蓋土強可以勝濕,而氣足自無頑麻也。此其推本內經,立說甚善。但痹而果因三氣者,治之宜然,若邪。

郁病久,風變為火,寒變為熱,濕變為痛,又當易轍尋之,宜通經活血,疏散邪滯劑中,而參以降火清熱豁痰之品,勿徒泥士材治法,此義丹溪得之。在《內經》原有熱痹之症,非鑿說也。大抵痹而知痛知癢者易治,不痛不仁者難醫。又宜圖之於早,遲則必至如經所謂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而為肺痹,煩滿喘嘔。

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,而為心痹,煩心上氣,嗌乾善噫。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而為脾痹,四肢懈惰,嘔汗痞塞。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,而為肝痹,夜臥則驚,多飲數溲。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,而為腎痹,足攣不能伸,而尻以代踵,身僂不能直,而脊以代頭。五臟痹顯,而難治矣。

故經曰: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,其留皮膚間者易已。治痹者,所宜審焉。

行痹主方,治風氣勝者為行痹,不拘肢體,上下左右,骨節走痛。或痛三、五日,又移換一處,〔風性屬陽,善行數變。〕日輕夜重。〔晝交陽分,衛氣行表,故痛緩;夜交陰分,氣運營分,營氣稽留,衛氣歸陰,其脈閉塞,故痛重也。〕或紅或腫,按之極熱,〔風化為熱。〕甚而惡寒喜溫。〔溫則痹氣散而痛緩,寒則痹氣凝滯而痛甚,非真內有寒也。〕

秦艽〔祛除風濕。〕續斷〔通宣血脈。〕當歸〔活血止痛。〕沒藥〔破血止痛。〕威靈仙〔其性好走,亦可橫行,痛風上下皆良。各二錢。〕松節〔搜骨內之風,祛血中之濕。〕晚蠶砂〔性燥能勝濕祛風。〕虎骨〔入骨而祛風定痛。各四錢。〕羌活,防風〔治周身骨節疼痛,乃治風祛濕之要藥。

白話文:

痹症這種疾病,都是因為風、寒、濕這三種邪氣混雜侵入人體而造成的。所以經典說:「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同時侵入,就會形成痹症。」其中,風邪較盛的稱為「行痹」,寒邪較盛的稱為「痛痹」,濕邪較盛的稱為「著痹」。所謂「痹」,就是閉塞的意思,三種邪氣混雜侵入人體,會導致經絡閉塞,氣血運行不暢,痹症就因此產生了。三種邪氣中,只是它們引起的病邪有輕重之分。經典上說的風勝、寒勝、濕勝,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;而行痹、痛痹、著痹,則是描述疾病的狀態。

至於說肺痹、心痹、脾痹、肝痹、腎痹,是指疾病所屬的臟腑;而皮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筋痹、骨痹,是指疾病所在的部位。所以古人說:「風、寒、濕邪導致了行痹、痛痹、著痹,又根據發病的時間和侵犯的部位來命名。」除了行、痛、著之外,並沒有其他的皮、脈等五痹。近來,王損庵對於痹症的論述,最有見解。

他先以「痹」字作為綱領,然後再條分縷析,直接斷定說:「行痹」的特點是疼痛遊走不定,就像世俗所說的「走注疼痛」之類,俗稱「流火」;「痛痹」的特點是疼痛劇烈,就像世俗所說的「痛風」和「白虎歷節」;「著痹」的特點是沉重、固定不動,就像世俗所說的「麻木不仁」之類。至於治療痹症的要點,正如李士材所說:「治療行痹,應以疏散風邪為主,兼以祛寒利濕,但也不能忽視補血。因為治風要先治血,血行暢通,風邪自然會消散。」

「治療痛痹,應以驅散寒邪為主,兼以疏風燥濕,但也不能忽視補火。必須使用大辛大溫的藥物,才能夠解除寒邪凝滯所帶來的危害。」「治療著痹,應以利濕為主,兼以祛風解寒,但也不能忽視補脾補氣。因為脾胃強健可以克服濕邪,而氣足自然不會麻木不仁。」這些都是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提出的,說法很恰當。但是,如果痹症確實是由於風、寒、濕三邪引起的,這樣治療當然合適。如果邪氣鬱結日久,風邪轉化為火邪,寒邪轉化為熱邪,濕邪轉化為痛,就應該改變治療方法,應該採用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的藥物,並配合降火清熱、化痰的藥物,不要只拘泥於李士材的治療方法。丹溪也領悟了這個道理。《內經》中本來就有熱痹的病症,並不是沒有根據的說法。總的來說,痹症如果能感到疼痛或瘙癢的比較容易治療,不痛不癢的則比較難以治癒。所以應該儘早治療,如果拖延,必定會像經典所說的那樣,皮痹沒有治癒,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肺臟而成為肺痹,出現煩躁、胸悶、喘息、嘔吐等症狀。

脈痹沒有治癒,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心臟而成為心痹,出現心煩、氣喘、咽乾、頻頻打嗝等症狀。肌痹沒有治癒,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脾臟而成為脾痹,出現四肢無力、疲倦、嘔吐、多汗、胸悶等症狀。筋痹沒有治癒,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肝臟而成為肝痹,出現夜間驚醒、多飲多尿等症狀。骨痹沒有治癒,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侵入腎臟而成為腎痹,出現腳部抽筋無法伸直,只能用臀部代替腳跟走路,身體彎曲無法伸直,只能用背部代替頭部等症狀。五臟出現痹症,就難以治療了。

所以經典說:「邪氣侵入臟腑的,會導致死亡;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的,會疼痛很久;邪氣停留在皮膚之間的,比較容易痊癒。」治療痹症,應該仔細審察病情。

行痹的主方,用於治療風邪較盛的行痹,無論是肢體上下左右,骨節疼痛遊走不定,或疼痛三五天又轉移到其他地方(風邪屬陽,善於遊走變化),白天症狀較輕,晚上症狀較重(白天是陽氣主導,衛氣運行於體表,所以疼痛較緩;晚上是陰氣主導,氣運行於營分,營氣稽留,衛氣歸於陰,脈絡閉塞,所以疼痛較重),可能出現紅腫,按壓時感覺發熱(風邪可以化熱),嚴重時可能出現怕冷喜暖的症狀(溫暖可以使痹氣消散,疼痛緩解,寒冷會使痹氣凝滯,疼痛加重,並非真的體內有寒)。

用藥:秦艽(祛除風濕)、續斷(疏通血脈)、當歸(活血止痛)、沒藥(破血止痛)、威靈仙(藥性走竄,可上下通行,治療痛風效果好,各用二錢),松節(搜刮骨內風邪,祛除血中濕氣)、晚蠶砂(性燥,能勝濕祛風)、虎骨(入骨而祛風定痛,各用四錢),羌活、防風(治療全身骨節疼痛,是祛風除濕的重要藥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