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三·書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書集 (1)

1. 疝(疝字從山,取根深重著之義。)

疝病初起,未有不因寒受濕者。其邪或結少腹,或結陰丸,或結陰丸之上下左右,而筋急絞痛,以寒主收引故也。經言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。又腎主陰也,故仲淳以疝病責之腎虛,寒濕之邪乘虛客之所致。又按:經言,足厥陰之脈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少腹。又言足厥陰病,丈夫㿗疝,婦人少腹腫。

㿗疝者,以其頑腫不仁也。疝為前陰少腹之病,男女皆有之。故婦人少腹腫,即疝病也。又言肝所生病為狐疝,以其如狐之出入無常也。又言足厥陰氣逆,則睪〔陰丸。〕腫卒疝,實則挺長,虛則暴癢。故昔人論疝病,所以皆屬之肝經。要之,疝病雖經言五臟、膀胱、小腸皆有,然無有不關於肝腎二經。

嵇之丹溪,以為疝病皆由肝經有濕熱之邪,又得寒氣外束,不得疏散,是以痛甚,宜祛逐肝經之濕熱,消導下焦之瘀血,而以寒因熱用之法,立方處治,誠發前人之所未備。景岳謂方書疝病繁多,議論紛紜,難以悉舉,余求其要,大抵此症寒則多痛,熱則多縱,濕則多腫墜,虛者亦然。

在血分者不移,在氣分者多動,能察其因寒、因熱、因濕,又當分三氣孰多、孰少,為虛、為實,在氣、在血,分別治之,自無不效。又考子和大辟巢氏七疝之謬,亦自立寒、水、筋、血、氣、狐、㿗七疝之名。謂囊冷堅硬,陰莖不舉,或連睪丸而痛,曰寒疝。治宜溫散,囊腫光亮,陰汗時出,或按少腹作水聲,曰水疝。

治宜除濕。陰莖腫脹,或潰而為膿,裡急筋縮,或莖中作痛,痛極則癢,或挺縱不收,或白物如精隨溺而下,曰筋疝。治宜清火。少腹兩旁狀如黃瓜,血滲脬囊,留而不去,結成癰腫,膿少血多,曰血疝。治宜行血。上連肩,下極囊,或因怒哭則氣脹,怒哭罷則氣散,曰氣疝。

治宜開鬱快氣。臥則入少腹,立則歸囊中,出入上下,與狐相似,曰狐疝。宜用疏氣之劑,囊大如斗如升,不痛不癢,曰㿗疝。亦宜除濕之劑,後人譏其刺謬,與巢氏無異。然自丹溪以來,皆宗其說,亦未可盡非之,當合參以治可也。

茴香烏藥湯,〔自制。〕治疝病初感寒邪,或寒濕兼感,未郁為熱者,主此加減。

茴香〔炒研,錢許。〕烏藥〔二錢。〕吳茱萸〔湯泡,三、五、七分。〕破故紙〔均治寒虛疝氣之藥。炒研,錢許。〕川萆薢〔除下部濕邪。五錢。〕木瓜〔治筋病緩急。二錢。〕木香,砂仁〔止冷氣腹痛。各錢許。〕荔枝核〔甘溫散滯,善止疝痛。炒研,五錢。〕或加豬胞〔用為引導。

炙研,錢許。〕痛引腰脊加牛膝、杜仲,寒甚可加肉桂,〔五分至一錢。〕虛甚可加人參,亦可浸酒服。

此辛溫散寒祛溫之劑,如郁久成熱者,不宜服之。按《金匱》有大烏頭煎,治寒疝繞臍絞痛,拘急不得轉側,發則白津出,〔自汗冷涎皆是。〕手足厥冷,使人陰筋縮,其脈沉緊者,用烏頭一味,專驅寒邪,加白蜜以潤其燥烈之性,功效最捷。如因濕熱者,切勿誤投。

白話文:

疝氣這種疾病,剛開始發作,通常都是因為受寒或受濕引起的。這些邪氣可能聚集在下腹部,或是陰囊,也可能在陰囊周圍的上下左右,導致筋脈收縮,引起劇烈疼痛,這是因為寒冷會使身體收縮的緣故。中醫認為,所有寒冷引起的收縮現象,都與腎臟有關。而且腎臟主管陰液,因此,張仲淳認為疝氣是由於腎虛,寒濕邪氣趁虛入侵所導致。另外,根據經脈理論,足厥陰肝經的脈絡會經過陰毛,然後經過陰器,到達下腹部。也提到足厥陰肝經發生疾病,男性會出現㿗疝,女性則會出現下腹腫脹。

這裡的㿗疝,指的是腫塊堅硬而不柔軟。疝氣是發生在男性或女性前陰和下腹部的疾病。所以,女性的下腹腫脹,也算是疝氣的一種。另外,中醫也說,肝臟引起的疾病中,有一種稱為「狐疝」,是因為這種病像狐狸一樣,發作時有時無。還說,如果足厥陰肝經的氣血運行不順暢,會導致睪丸腫大,突然發生疝氣,如果體質強健,陰莖會挺長,如果體質虛弱,則會感到陰部瘙癢。所以,過去的人認為疝氣與肝經有密切關係。總之,疝氣雖然涉及五臟、膀胱和小腸,但都與肝腎二經脫離不了關係。

朱丹溪認為,疝氣是肝經有濕熱邪氣,又受到寒氣的束縛,導致無法疏散,所以才會劇烈疼痛,治療上應該去除肝經的濕熱,疏通下焦的瘀血,並且採用「寒因熱用」的方法來治療,這種看法彌補了前人的不足。張景岳認為,關於疝氣的書籍很多,說法也紛雜,難以一一列舉,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,這個病症寒則多痛,熱則多鬆弛,濕則多腫脹下墜,體虛也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如果病在血分,則不會移動,如果病在氣分,則容易移動。能夠分辨出是因寒、因熱、因濕引起的,還要分辨清楚三氣(寒、熱、濕)哪個多哪個少,是虛症還是實症,是在氣分還是在血分,分別治療,自然就能有效。另外,考量到子和、大辟、巢氏等人關於七疝的錯誤說法,我也提出了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這七種疝氣的分類。囊袋冰冷堅硬,陰莖勃起困難,甚至連睪丸都疼痛,這是寒疝,治療上應該溫散寒邪。囊袋腫大光滑,陰囊經常出汗,或者按壓下腹部有水聲,這是水疝,治療上應該去除濕邪。陰莖腫脹,或者潰爛化膿,出現抽筋或陰莖疼痛,痛到極點又癢,或者陰莖勃起不收,或者有白色精液隨著尿液排出,這是筋疝,治療上應該清火。下腹部兩側像黃瓜一樣,血液滲到陰囊,積留不去,結成癰腫,膿液少,血液多,這是血疝,治療上應該活血化瘀。疼痛上連肩膀,下至陰囊,或是因為生氣哭鬧而氣脹,生氣哭鬧結束後氣就散了,這是氣疝,治療上應該疏理氣機。疝塊躺下會縮回腹部,站立則又回到陰囊,出入不定,如同狐狸一般,這是狐疝,應該使用疏通氣機的藥物。囊袋腫大如斗,不痛不癢,這是㿗疝,也應該使用去除濕邪的藥物。後人認為他們的分類有錯誤,跟巢氏的說法沒什麼不同。但自從朱丹溪以來,大家都遵循這種說法,也不能完全說它不對,應該參考各種說法來進行治療。

茴香烏藥湯,這個方子是我自己做的,主要治療疝氣剛開始發作,因為感受寒邪,或是寒濕同時侵入,但還沒轉變成熱症的情況,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

茴香(炒過磨成粉,約一錢)、烏藥(二錢)、吳茱萸(用開水泡過,三、五、七分)、補骨脂(都是治療寒虛疝氣的藥物,炒過磨成粉,約一錢)、川萆薢(去除下部的濕邪,五錢)、木瓜(治療筋脈拘攣,二錢)、木香、砂仁(止冷氣腹痛,各約一錢)、荔枝核(溫和散滯,善於止疝痛,炒過磨成粉,五錢)。可以加入豬胞(作為引經藥,炙過磨成粉,約一錢)。如果疼痛牽連到腰部,可以加入牛膝、杜仲。寒氣很重可以加入肉桂(五分到一錢),虛弱嚴重可以加入人參,也可以用藥酒浸泡後服用。

這個藥方是辛溫散寒、祛除濕邪的藥劑,如果疾病鬱積已久,轉為熱症,就不適合服用。根據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有一個大烏頭煎,可以治療寒疝引起的臍部絞痛,疼痛劇烈,無法轉動身體,發作時會出冷汗和口水,手腳冰冷,陰莖收縮,脈搏沉緊,可以使用烏頭一味藥,專門驅除寒邪,加入白蜜潤澤燥烈的藥性,效果最快。如果是因為濕熱引起的疝氣,千萬不要誤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