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三·樂集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樂集 (2)

1. 先哲名言

夫人之生,惟是精氣神三者而已。精氣即血氣,而神則難見,人非是神,無以主宰血氣,故脈非他,即神之別名也。然神依於氣,氣依於血,血資於谷,谷本於胃。所以《內經》診脈云: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東垣曰:脈貴有神。正指胃氣也。是知胃氣充則血旺,血旺則氣強,氣強則神昌,故神之昌與否,皆以脈為徵兆。

從大指後魚際穴至高骨,卻有一寸,因名曰寸。從肘內廉尺澤穴至高骨,卻有一尺,因名曰尺。界乎尺寸之關,因名曰關。寸主上焦,關主中焦,尺主下焦。

三部者,寸關尺也。凡診脈者,先將中指,取定關部,方下前後二指於尺寸之上,掌後有高骨隆起,即是關部也。病人長則下指宜疏,病人短則下指宜密。先候寸部,次候關部,終候尺部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生命,其實就由精氣神這三樣東西構成。精氣就是血液和元氣,而神則是看不見的,人沒有神,就無法控制血液和元氣。所以脈象其實就是神的另外一個名字。然而神依靠氣,氣依靠血,血依靠食物,食物來自胃。所以《內經》在診脈時說:「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」東垣也說:「脈貴有神。」指的就是胃氣。由此可知,胃氣充沛,血液就會旺盛,血液旺盛,元氣就會強壯,元氣強壯,神明就會活躍。因此,神明的活躍與否,都可以從脈象觀察出來。

從大拇指後面的魚際穴到手腕骨,距離是一寸,所以稱為寸關。從手肘內側的尺澤穴到手腕骨,距離是一尺,所以稱為尺關。介於寸關和尺關之間,就稱為關。寸關代表上焦,關代表中焦,尺關代表下焦。

這三部就是指寸關尺。診脈時,首先用中指按住關部,然後將另外兩根手指放在寸關和尺關上面,手背上有一個突出的骨頭,那就是關部。病人身材高挑,手指就應該放得比較開,病人身材矮小,手指就應該放得比較近。先觀察寸關,再觀察關部,最後觀察尺關。

九候者,浮中沉也。浮者,輕下指於皮毛之間,探其腑脈也,表也。中者,略重指於肌肉之間,候其胃氣也,半表半裡也。沉者,重下指於筋骨之間,察其臟脈也,里也。每部有浮中沉三候,合寸關尺三部,算之,共得九候之數也。

脈不行於寸口,由列缺絡入臂後,手陽明大腸經也,以其不正行於關上,故日反關,必反其手而診之,乃可見也。診脈之道,先調自己氣息,一呼一吸之間,脈行四至為率;若當太息之時,五至亦為平脈;此因息之長,非脈急也。其有太過不及,則為病脈,各以部位斷之。

診貴提綱,如左手為陽,右手為陰,數躁為陽,遲慢為陰,浮取為陽,沉取為陰,有力為陽,無力為陰,長大為陽,短小為陰。明乎此,而脈之大綱已在是矣。故曰:約而言之,只浮沉遲數,已見其梗概。經云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九候、反關、脈象綱要:

九候者,浮中沉也。

九候是指脈象的浮沉三種狀態。

浮者,輕下指於皮毛之間,探其腑脈也,表也。

浮脈,是指輕輕觸摸於皮膚和肌肉之間,探查腑臟的脈象,屬於表證。

中者,略重指於肌肉之間,候其胃氣也,半表半裡也。

中脈,是指稍微用力按壓於肌肉之間,探查胃氣的脈象,屬於半表半裡證。

沉者,重下指於筋骨之間,察其臟脈也,里也。

沉脈,是指重力按壓於筋骨之間,探查臟腑的脈象,屬於裡證。

每部有浮中沉三候,合寸關尺三部,算之,共得九候之數也。

每一部位 (寸、關、尺) 都包含浮、中、沉三種候,共計九種候。

脈不行於寸口,由列缺絡入臂後,手陽明大腸經也,以其不正行於關上,故日反關,必反其手而診之,乃可見也。

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,從寸口(手腕橈側)到列缺穴後,進入手臂後側,並不在關上(手腕尺側)直接顯現。因此,診斷手陽明大腸經的脈象,需要反其手,也就是用左手診斷右手,才能夠清楚地察覺。

診脈之道,先調自己氣息,一呼一吸之間,脈行四至為率;若當太息之時,五至亦為平脈;此因息之長,非脈急也。

診脈的關鍵在於調整自身呼吸,以呼氣和吸氣之間,脈搏跳動四次為基準。如果在長呼氣的時候,脈搏跳動五次,也屬於正常脈象,這是因為呼吸時間較長,並不代表脈搏加快。

其有太過不及,則為病脈,各以部位斷之。

如果脈象過快或過慢,超出正常範圍,就屬於病脈,需要根據部位進行判斷。

診貴提綱,如左手為陽,右手為陰,數躁為陽,遲慢為陰,浮取為陽,沉取為陰,有力為陽,無力為陰,長大為陽,短小為陰。

診脈的精髓在於掌握脈象綱要,如左手為陽,右手為陰;脈搏頻數急躁為陽,遲緩平和為陰;輕取即得為陽,重按才顯為陰;有力強勁為陽,無力虛弱為陰;脈象長大為陽,短小為陰。

明乎此,而脈之大綱已在是矣。故曰:約而言之,只浮沉遲數,已見其梗概。經云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,此之謂也。

明白了這些基本脈象綱要,就掌握了診脈的關鍵。簡單來說,只需觀察浮沉、遲數,就能了解脈象的大概情況。古書中說:「懂得其要領的人,只需一言就能總結,不懂其要領的人,則會陷入無盡的繁雜細節。」這就是診脈的真諦。

脈貴有神,如六數七極,熱也,脈中有力,即有神矣,為泄其熱,三遲二敗,寒也,脈中有力,即有神矣,為去其寒。若數極遲,則脈中不復有力,為無神也,而遽泄之,去之,神將何依耶?

關前一分,人命之主,左為人迎,以察外因。故曰:人迎盛堅者,傷於寒。右為氣口,以察內因。故曰:氣口盛堅者,傷於食。蓋寸關尺各佔三分,共成寸口,故知關前一分,正在關之前一分也。

凡人生死之機,吉凶之故,蔑不於是推求,以肝膽主天地春升之令,萬物之始生,故人迎違度則生生之本虧;脾胃得天地中和之氣,萬物之長養,故氣口先撥,則資生之元廢,所以為人命之主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貴在有神,就像六數七極,代表著熱症,脈中如果有力,就代表有神,需要泄去熱氣。三遲二敗,代表著寒症,脈中如果有力,就代表有神,需要去除寒氣。如果脈象極度遲緩,脈中就沒有力氣,代表著失神,如果急著泄去或去除,神氣將無所依附。

關脈前一分,是人命的主宰,左邊為人迎脈,用來觀察外因。因此說:「人迎脈盛實堅硬,是寒邪入侵。」右邊為氣口脈,用來觀察內因。因此說:「氣口脈盛實堅硬,是飲食過度。」因為寸關尺各占三分,組成寸口,所以知道關前一分,就是在關脈前的一分位置。

人一生死機、吉凶禍福,無不依此推求。肝膽主宰著天地春升之令,萬物生長之始,所以人迎脈異常,就會損傷生生之本;脾胃得天地中和之氣,萬物長養之源,所以氣口脈先衰敗,就會損傷資生之元,因此關前一分,是人命的主宰。

脈無根,有兩說:一以尺中為根。脈之有根,猶樹之有根,枝葉雖枯槁,根本將自生。蓋兩尺屬腎水,水為天一之元,先天命根也。難經曰:上部無脈,下部有脈,雖困無害。叔和曰:寸關雖無,尺猶不絕,何憂殞滅。謂其有根也。若腎脈獨敗,是無根矣。一以沉候為根。經曰:諸浮無根者死,是謂有表無里,是謂孤陽不生。

陰陽互為其根,陰既絕矣,孤陽其能獨存乎?二說似乎不同,實則一致。兩尺為腎部,王宗正云:診脈之法,當從心肺俱浮,肝腎俱沉,脾在中州,是沉候之六脈皆也。然則兩尺之無根,與沉取之無根,總之腎水絕也。

難經曰: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,一臟無氣也。何臟也?蓋人吸者隨陰入,呼者隨陽出,今吸不能至腎,至肝而還,故知一臟無氣者,腎氣先絕也。然則五臟和者氣脈長,五臟病者氣脈短,觀此一臟無氣,必先乎腎,如下文所謂二臟三臟四臟五臟者,當自遠而近,以次而短,則由腎而肝,由肝而脾,由脾而心,由心而肺,故凡病將危者,必氣促似喘,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,蓋其真陰絕於下,孤陽浮於上,此氣短之極也。醫於此際,而欲平之散之,未有不隨撲而滅者,良可哀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沒有根,有兩種說法:第一種說法認為尺脈為根。脈搏有根,就像樹木有根一樣,枝葉即使枯萎,根部還是會自行生長。因為兩尺脈屬於腎水,水為天一之元,是先天命根。難經說:上部沒有脈搏,下部有脈搏,即使虛弱也不會有害。叔和說:寸關脈雖然沒有,尺脈依然存在,何必擔心死亡?這就是說它有根。如果腎脈獨自衰敗,就真的沒有根了。

第二種說法認為沉取的脈搏為根。經書說:所有浮脈沒有根者都會死亡,這就是說有表無里,也就是孤陽不生。陰陽互相依存,陰氣消失之後,孤陽還能獨自存在嗎?這兩種說法看似不同,實際上是一致的。兩尺脈屬於腎部,王宗正說:診脈的方法,應該從心肺浮取,肝腎沉取,脾位於中州,這就是沉取六脈的原則。所以,兩尺脈沒有根,與沉取的脈搏沒有根,總歸是腎水消失。

難經說:經書說脈搏不滿五十動就停止一次,就表示有一個臟器沒有氣了。是哪個臟器呢?因為人吸氣時隨陰氣下降,呼氣時隨陽氣上升,現在吸氣不能到達腎臟,只到肝臟就返回,所以知道有一個臟器沒有氣,就是腎氣先消失。所以,五臟和諧則氣脈長,五臟生病則氣脈短,由此可知,一個臟器沒有氣,必定先從腎開始,就像下文所說的二臟、三臟、四臟、五臟,應該由遠到近,依次縮短,也就是從腎到肝,從肝到脾,從脾到心,從心到肺。因此,凡是病危的人,必定氣促如喘,僅僅在胸中數寸之間呼吸,因為他們的真陰消失在下,孤陽浮在上,這是氣短的極限。醫生在這種情況下,想要平息它、散開它,沒有不隨之而滅的,實在令人哀嘆。

浮沉遲數滑澀,即此六者之中,而復有大相懸絕之要,夫浮為表矣,而凡陰虛者,脈必浮而無力,是浮不可一概言表,可升散乎?沉為里矣。而凡表邪初感之甚者,陰寒束於皮毛,陽氣不能外達,脈必見沉緊,是沉不可一概言里,可攻內乎?遲為寒矣,而傷寒陽明病,脈遲不惡寒而發熱,身重腹滿氣喘,手足濈然汗出,此屬攻裡之候,是遲不可一概言寒,可溫中乎?數為熱矣,而凡虛損之候,陰陽俱虧,血氣敗亂者,脈必急數,愈數者愈虛,愈虛者愈數,此宜壯水之主,是數不可一概言熱,可寒涼乎?微細類虛矣,而痛極壅閉者,脈多伏匿,是微細不可一概言虛,可驟補乎?洪弦類實矣,而真陰大虧者,脈見關格,〔盛於平脈四倍。

白話文:

浮沉遲數滑澀,六者之要

這六種脈象(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),看似簡單,實則有著極大的差異,不可一概而論。

浮脈 屬表象,但陰虛者脈象亦浮而無力,所以浮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表象,也不一定需要升散。

沉脈 屬里象,但表邪初感時,陰寒束於皮毛,陽氣不能外達,脈象也會沉緊,所以沉脈不能一概而論為里象,也不一定需要攻內。

遲脈 屬寒象,但傷寒陽明病,脈象遲而不惡寒而發熱,身重腹滿氣喘,手足濈然汗出,屬於攻裡之候,所以遲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寒象,也不一定需要溫中。

數脈 屬熱象,但凡虛損之候,陰陽俱虧,血氣敗亂者,脈象必急數,愈數者愈虛,愈虛者愈數,此宜壯水之主,所以數脈不能一概而論為熱象,也不一定需要寒涼。

微細脈 類似虛象,但痛極壅閉者,脈象多伏匿,所以微細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象,也不一定需要驟補。

洪弦脈 類似實象,但真陰大虧者,脈象見關格,盛於平脈四倍,不可一概而論為實象。

總之,六種脈象的判斷,需要結合其他症狀,綜合分析,方能準確辨證施治。

〕是弦不可一概言實,可消伐乎?是於綱領之中,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,善為診者,所宜察也。

有從症不從脈者,如陽明病,脈遲而見下症,用承氣湯是也。有從脈不從症者,如結胸症具,本當下以開其結,若脈浮大,則表邪未盡,下之是令其結而又結,故下之則死。此宜從脈而治其表邪是也,舉此逐例而推之。

脈有亢制。經曰:亢則害,承乃制。亢者,過於上而不能下也。承者受也,亢極則反受者也。如火本剋金,克之太過則為亢;而金之子為水,可以制火,乘其火虛來復母仇,而火反受其制矣。如陽盛者,脈必洪大,至陽盛之極,脈反伏匿,陽極似陰也。陰盛者,脈必細微,至陰盛之極,脈反燥疾,陰極似陽也。凡過極者,反兼勝已之化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脈象不能一概而論,是否可以攻伐要看具体情况。在诊断的纲领之中,还有更大的纲领存在,善于诊断的人,应该仔细观察。

有些情况是症状与脉象不一致的,比如阳明病,脉象迟缓却出现下焦症状,就应该使用承气汤。还有些情况是脉象与症状不一致的,比如结胸证,本应立刻下药打开胸中结块,但如果脉象浮大,则表明表邪未尽,此时下药只会加重结块,甚至危及生命。这种情况下应该根据脉象治疗表邪。以此类推,其他情况也是如此。

脉象有亢制关系。《内经》说:亢则害,承乃制。亢,就是过分向上而不能向下。承,就是受制。亢到极致就会反过来受制。比如火本克金,克制太过就会亢;而金之子为水,可以制火,趁火虚弱时报复母亲之仇,火就会反过来受制。比如阳气盛者,脉象必定洪大,阳气盛到极致,脉象反而伏匿,阳极似阴。阴气盛者,脉象必定细微,阴气盛到极致,脉象反而燥疾,阴极似阳。凡是过极者,都会反过来被其克制的力量所制。

富貴之人,中虛而體嬌,脈常不足,貧賤之人,中實而堅強。脈常有餘。肥人氣居於表,脈常浮洪,瘦人氣斂於中,脈常沉數。性躁者五至方為平脈,性緩者四至便作熱醫。北方之人,每見實強,南方之人,恆多軟弱。少壯之脈多大,老羸之脈多虛。酒後之脈常數,飯後之脈常洪,遠行之脈必疾,久飢之脈必虛。

室女尼姑,孤陰無陽,脈必沉弱。嬰兒赤子,純陽無陰,脈常七至。若斯數者,乃形氣之異同,可不隨人以變通哉!

男子之脈,左大為順,左為陽也,女人之脈,右大為順,右為陰也。男尺恆虛者,象離中虛也;女尺恆盛者,象坎中滿也。

白話文:

富貴的人,身體虛弱嬌嫩,脈象經常不足;貧窮的人,身體健壯強悍,脈象經常充實。肥胖的人,氣血偏於表面,脈象通常浮而洪大;瘦弱的人,氣血內斂於內,脈象通常沉而數。性格急躁的人,脈象每分鐘跳動五次才算正常,性格緩慢的人,脈象每分鐘跳動四次就屬於熱症。北方人體質通常強健,南方人體質通常較為虛弱。年輕人脈象通常旺盛,老年人脈象通常虛弱。酒後脈象常數,飯後脈象常洪,長途旅行後脈象必快,長期飢餓後脈象必虛。

未婚女子和尼姑,陰氣過盛陽氣不足,脈象必然沉弱。嬰兒,陽氣過盛陰氣不足,脈象通常每分鐘跳動七次。這些都是形氣不同所致,治療時應隨人而變通,不可一成不變。

男人的脈象,左邊強盛為正常,因為左邊屬陽;女人的脈象,右邊強盛為正常,因為右邊屬陰。男人尺脈經常虛弱,表示心火不足;女人尺脈經常強盛,表示腎水過盛。

老者脈宜衰弱,若過旺者病也,壯者脈宜充實,若衰弱者病也。雖然老者脈旺而非躁,此稟之厚,壽之徵也;如其躁疾,有表無里,此名孤陽,死期近矣。壯者脈細而和緩,三部同等,此稟之靜,養之定也,若細而勁直,前後不等,死期至矣。

春弦夏洪,秋毛〔澀也〕冬石,〔沉也〕各隨時令而見,此為平也,如春宜弦,而得洪脈者,至夏必死,得澀脈者,至秋必死,得沉脈者,至冬必死,為真臟之氣先泄也。其象先見於非時,當其時不能再見矣。

六脈有表無里,如濡脈之類,此名脫陰,六脈有里無表。如弱脈之類,此名脫陽;六脈暴絕,此陰陽俱脫也。脫陰者目盲,脫陽者見鬼,皆主死也。

白話文:

老年人的脈象應該衰弱,如果過於旺盛,就是生病了。壯年人的脈象應該充實,如果衰弱,也是生病了。

雖然老年人脈象旺盛,但如果脈象不躁動,這表示體質強健,是長壽的徵兆。如果脈象躁動而急促,表面有脈象而內里沒有脈象,稱為孤陽,死亡將近。

壯年人的脈象細而和緩,三部脈象等同,這表示體質平和,養護得當。如果脈象細而勁直,前後脈象不等,死亡將至。

春季脈象應該弦,夏季脈象應該洪,秋季脈象應該澀,冬季脈象應該沉,這些脈象隨著季節變化而出現,就是正常。如果春季應該出現弦脈,卻出現了洪脈,那麼夏季必死;如果出現了澀脈,那麼秋季必死;如果出現了沉脈,那麼冬季必死。這是因為真臟之氣提前泄漏的緣故。這些徵兆會提前在非季節出現,在季節到來時就無法再看到了。

六脈有表無里,比如濡脈,稱為脫陰;六脈有里無表,比如弱脈,稱為脫陽;六脈突然消失,稱為陰陽俱脫。脫陰的人會失明,脫陽的人會看到鬼,都屬於死亡的徵兆。

經曰:人迎〔結喉之旁,陽明表脈。〕候陽,氣口〔六部為太陰里脈,〕候陰,故人迎獨盛〔盛於平常之脈,〕四倍以上為陽脈,偏盛之極,則六腑之陰脫,曰格陽,氣口獨盛四倍以上為陰脈,偏盛之極,則五臟之陰脫,名曰關陰;人迎與氣口俱盛四倍以上,為陰陽脈俱盛之極,則臟腑之陰俱脫,故曰關格。

皆謂之陰脫者,蓋以脈盛之極為無陰,無陰則無根,而孤陽浮露於外耳!凡犯此者,必死無疑。嘗見人有脈則堅盛至極,症則喘息日增,甚至手頸通身之脈,俱為振動不已,是皆酒色傷精所致,終至不救。故經曰: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!其即關陰格陽之謂歟!

白話文:

經書記載,人迎脈位於喉嚨兩側,是陽明經的表脈,反映陽氣的狀態。氣口脈則位於六部,是太陰經的里脈,反映陰氣的狀態。因此,人迎脈異常增強,超過正常脈搏四倍以上,稱為「格陽」,代表陽氣過盛,六腑陰氣虧損。氣口脈異常增強,超過正常脈搏四倍以上,稱為「關陰」,代表陰氣過盛,五臟陰氣虧損。如果人迎脈和氣口脈同時異常增強,超過正常脈搏四倍以上,則稱為「關格」,代表陰陽氣都過盛,導致臟腑陰氣完全虧損。

這些情況都屬於「陰脫」,因為脈搏過盛代表體內沒有陰氣,沒有陰氣就如同無根之木,陽氣孤獨地浮在體表,無法滋養身體。一旦出現這種情況,必定會死亡。我曾經見過一些患者,脈象堅實強勁,呼吸急促,甚至手、頸、全身都出現脈搏跳動,這些都是因為縱慾傷精導致的,最終無法挽救。因此,經書記載:「五臟主藏精氣,不可傷損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!」這正是「關陰格陽」的病症。

遍考內經,並無三關名目,後世幼科察三關,特異端之說耳,不足憑也。凡治小兒者,必察氣口之脈,面部之色,呼吸之聲。小兒之脈,但求於大小緩急虛實六者之間,可以盡之,不必多岐也。

小兒脈法,以一指取寸關尺三部,六至為和平,七至為熱,四、五至為寒。

衝陽者,胃脈也。〔一名趺陽,在足面大指間,五寸骨間動脈是也。〕凡病勢危篤,當侯衝陽,衝陽絕,死不治,資生之本絕也。

太谿者,腎脈也。〔在足內踝後跟骨上,陷中動脈是也。〕凡病勢危篤,當候太谿,太谿絕,死不治,資始之本絕也。

白話文:

遍覽《內經》,並沒有提到三關這個名詞,後世兒科醫學察三關,只是獨特偏頗的說法而已,不可信賴。凡是治療小兒的,必須觀察氣口脈象、面部顏色、呼吸聲音。小兒脈象,只要觀察大小、緩急、虛實六種變化,就能掌握全貌,不必過於繁雜。

小兒脈法,用一根手指分別取寸關尺三部,六次跳動為平和,七次跳動為熱,四、五次跳動為寒。

衝陽脈,就是胃經。〔又名趺陽,位於足面大拇指間,五寸骨間的動脈是也。〕凡是病勢危篤的,要觀察衝陽脈,衝陽脈消失,就無藥可救了,因為維持生命的根本已經斷絕。

太谿脈,就是腎經。〔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,凹陷處的動脈是也。〕凡是病勢危篤的,要觀察太谿脈,太谿脈消失,就無藥可救了,因為維持生命起源的根本已經斷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