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一·書集 (13)
卷十一·書集 (13)
1. 虛勞所忌飲食諸物及卻病之法並忌火炙
一兩五錢。〕心火甚者加黃連。〔十四味蜜丸如彈子大,硃砂為衣,食遠臨臥竹葉燈心湯,或桂圓湯化服,噙化,湯過口更佳。〕
此生津、養血清熱鎮心安神之劑。勞心之人,所宜服之。昔志公禪師,日夕講經,鄧天王憫其勞,賜以此方,因得名。他如安神,則有石斛、龍齒、珍珠、琥珀,清熱則有犀角、木通、辰砂、益元散,豁痰則有竹瀝、貝母、天竺黃、膽星、牛黃,〔湯中調服一、二分。〕鎮驚則有金箔、代赭石隨症採用。
愚按:經言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而總統魂魄,兼該志意。故憂動於心則肺應,思動於心則脾應,怒動於心,則肝應,恐動於心則腎應。凡喜、怒、憂、悲、思、恐、驚七情,雖分屬五臟,然無不從心而發。經又云:心主一身之血脈。又云:心生血。是心者,血之原,故心安則真血日生,惟勞心過度,則心血日耗,由是臟腑無所潤,筋脈無所養,榮氣衰少,邪熱隨作,所謂陰虛生內熱者是也。
若腎水不虛,猶能上交心火,不至灼肺為害,虛則心火無制,亢甚刑金,為咳為喘,肺陰消灼,身體羸瘦,而危亡至矣。此症不得志者多有之。故治斯症者,必兼壯水為主,又須固中氣為重。大凡虛勞之病,無論何臟受傷,非內熱骨蒸,則不謂之虛勞。非食少泄瀉,肌肉消瘦,尚不至死地。
所以孫思邈謂:補脾不如補腎。許學士謂:補腎不如補脾。二先生深知二臟為生人之根本,故凡病皆當歸重脾腎,不獨虛勞為然也。
歸脾湯,〔亦作膏丸。〕治思慮傷心,〔脾臟應之,以脾在志為思也。〕健忘怔忡,驚悸不寐,〔悸者,心築築然跳動也。〕自汗盜汗。〔汗為心之液。凡汗出,無有不從心液而來。自汗有陰陽之分,盜汗則專屬心腎陰虛。〕或勞倦傷脾,〔應酬太繁,奔走太苦,飲食失節,皆能傷脾。〕肢體痠疼,〔脾主四肢肌肉故也。然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,則腎、肝以傷,所以亦有兼筋骨腰疼者。〕嗜臥少食。〔脾傷則神亦倦,故嗜臥。又胃病則嗜臥,精竭者神疲也,少食者胃亦傷也。〕或心脾虛疼,〔所謂胃脘當心而痛是也。〕大便不調。〔脾主心虛,則或泄或秘,是其本病也。〕或血無生統,〔心虛則不能生血,而脾虛則不能統血。〕錯經妄行。〔或下或上皆是。〕或血虛發熱晡熱,〔申、酉時熱也。心、脾血虛,皆發熱晡熱。〕或經期不準,閉絕等症。〔心脾受傷之故,亦有房勞傷腎,惱怒傷肝,而損衝任二脈所致也。〕
人參〔虛者多用。〕黃耆〔蜜炙。〕白朮〔米泔水浸半日,隔土蒸,曬乾,再用白蜜調人乳浸。照上法蒸曬,共九次。各一、二錢。〕炙甘草〔補氣健脾,五分。〕茯神〔一、二錢。〕遠志〔安神補心以生脾,五分。〕棗仁〔炒研。三、五錢。〕當歸〔養血益肝以生心。五錢。
白話文:
虛勞的飲食禁忌和治療方法,以及忌諱用火烤
這個藥方能夠滋潤津液、滋養血液、清熱、鎮定心神、安神,很適合勞心的人服用。以前,志公禪師每天早晚都講經,鄧天王憐憫他的辛勞,就賜給他這個藥方,因此得名。其他安神的藥材,像是石斛、龍齒、珍珠、琥珀;清熱的藥材有犀角、木通、辰砂、益元散;化痰的藥材有竹瀝、貝母、天竺黃、膽星、牛黃(在湯藥中加入一到兩分服用);鎮驚的藥材則有金箔、代赭石,可以根據病情選用。
我認為,經典上說,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統管人的魂魄和意志。所以,憂愁會影響心而連帶影響肺,思慮會影響心而連帶影響脾,憤怒會影響心而連帶影響肝,恐懼會影響心而連帶影響腎。喜、怒、憂、悲、思、恐、驚這七種情緒,雖然分別歸屬於五臟,但都從心而發。經典又說,心主管全身的血脈,又說,心能產生血液。所以心是血液的源頭,心安寧,真正的血液才能每天產生。但如果過度勞心,就會耗損心血,導致臟腑失去滋潤,筋脈失去營養,身體的營養物質衰少,邪熱也隨之產生,這就是所謂的「陰虛生內熱」。
如果腎水不虛弱,還能向上滋潤心火,不至於灼傷肺部造成傷害。但如果腎水虛弱,心火就失去約束,過於旺盛反而會傷害肺金,導致咳嗽、氣喘,肺陰被消耗殆盡,身體變得消瘦,甚至危及生命。這種情況在不得志的人身上很常見。因此,治療這種病,必須同時注重補益腎水,並且重視鞏固脾胃的中氣。一般來說,虛勞的病,無論哪個臟腑受損,如果不是內熱骨蒸,就不能稱之為虛勞。如果不是食慾不佳、腹瀉、肌肉消瘦,通常還不至於危及生命。
所以孫思邈說,補脾不如補腎;許學士說,補腎不如補脾。這兩位先生都深知脾腎是人體生存的根本,所以凡是疾病都應該著重調理脾腎,不只是虛勞而已。
歸脾湯(也可以做成藥膏或藥丸),可以治療因為思慮過度而傷心(因為脾在意志方面表現為思慮),導致健忘、心悸、驚悸、失眠、自汗、盜汗(汗是心的津液,凡是出汗都是從心的津液而來,自汗有陰陽之分,盜汗則專指心腎陰虛)。或是因為勞累傷了脾(應酬過多、奔波過於勞累、飲食不節制,都容易傷脾),導致肢體痠痛(因為脾主四肢肌肉,但久站傷骨,久走傷筋,也可能傷到腎和肝,所以也會有兼具筋骨腰痛的情況),喜歡躺臥、食慾不振(脾虛則精神疲倦,所以喜歡躺臥。另外,胃病也會導致喜歡躺臥,精氣耗盡則會精神疲憊,食慾不振則是胃也受傷)。或是心脾虛弱疼痛(所謂胃脘當心而痛),大便不規律(脾虛則心也虛,導致腹瀉或便秘,這是根本病因)。或是血液無法正常產生和統攝(心虛則不能產生血液,脾虛則不能統攝血液),導致經血不正常亂行(可能往下或往上),或是血虛導致發熱,下午發熱(申時、酉時發熱,心脾血虛都會導致發熱、下午發熱),或是經期不準、閉經等症狀(這是心脾受傷的緣故,也有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傷了腎,或是惱怒傷了肝,而損傷了衝脈和任脈所導致)。
藥方組成:
- 人參(虛弱的人可以多用)。
- 黃耆(用蜂蜜炙過)。
- 白朮(用米泔水浸泡半天,隔著土蒸過,曬乾,再用白蜜調入人乳浸泡,照上面的方法蒸曬共九次。以上各用一到二錢)。
- 炙甘草(補氣健脾,五分)。
- 茯神(一到二錢)。
- 遠志(安神補心以促進脾的運作,五分)。
- 酸棗仁(炒過再研磨,三到五錢)。
- 當歸(養血益肝以促進心的運作,五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