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一·書集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·書集 (14)

1. 虛勞所忌飲食諸物及卻病之法並忌火炙

〕圓肉〔甘先入脾;以脾喜肝也。十枚。〕木香〔香能快氣,以脾喜通也。三。五分。〕驚悸怔忡,加辰砂、麥冬。如有痰者,再加竹瀝、天竺黃,或牛黃。

本方加柴胡、山梔,名加味歸脾湯。

此方補氣、養血、安神,乃心、脾、肝三經之藥。趙氏謂:凡治血症,須按三經用藥。心主血,脾統血,肝藏血。歸脾湯一方,從肝補心,從心補脾,率所藏所主而從所統,所謂隔二之治,其意蓋歸重血分藥一邊,後人不解,雜入香燥溫中劫陰之藥,大失制方之旨。

高鼓峰獨悟其微,謂木香一味,香先入脾,總欲使血歸於脾,此噓血歸經之法:然其香燥,反動肝火,而干津液,故其用每去木香而加白芍,以追已散之陰;且心血衰少,火必刑金,白朮燥烈,恐增咳嗽,得芍藥則太陰為養榮之用。惟脾虛泄瀉者,方留木香以醒脾,脾虛挾寒者,方加桂、附以補陽而外,此皆出入於心、脾,此三經甘平清潤之藥。愚謂:經。

期不準,閉絕崩漏,及便血諸症,本方加減,多所相宜。若嘔吐諸血,果屬氣虛,不能統攝,必面色黃白而無神,語言輕微而倦怠,脾胃虛薄而不調,六脈微弱而不數者,方可用本方。然患氣虛失血者甚少、即思慮傷心,虛勞將成未成之界,未見肺腎陰虛諸病,而兼脾虛症候,或大便溏泄者,則宜是方。

若內熱骨蒸,已成虛勞,又宜壯水滋陰為要,縱食少便泄,非參、耆、白朮助陽之藥所宜矣。若勞役而兼勞心者,是心脾俱傷,且前列之症,未見肺腎陰虛諸病者,可用本方加減。然勞倦傷脾,乃脾之陰分受傷者居多。故經曰:陰虛生內熱。因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中鬱熱之氣熏胸,故內熱,是以補脾胃之陰。

此勞役太過,陽和之氣亢極化火,火旺則陰虛內熱,但非比色欲傷腎,真陰虛而生內熱之難療。經又曰: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內伐則熱舍於腎。腎者水臟也,今水不勝火,則骨枯而髓虛,遠行勞倦,骨必受傷。逢大熱者,或逢天令之熱,或陰不足而本熱,火旺水虧、故骨枯髓虛,而必現腎虛諸症。

此平時色欲過度,以致不能勞役而然。亟當壯水滋陰為主,亦非本方之所宜也。

逍遙散,治鬱怒傷肝,肝血虛少,〔抑鬱多怒,則肝火旺而血傷。〕寒熱如瘧,〔必先有微寒,此陽陷入里之故,肝血少則發熱,非真如瘧之大寒大熱也。〕暮熱朝涼,〔血虛則暮熱,起居如常,故此虛最能誤人。〕五心煩熱,鼻燥咽乾,〔血虛則內熱矣。〕頭暈眼花,兩目乾澀,〔肝傷血少之本病也。〕脅肋作痛,〔肝脈布脅肋也。〕肢體盡疼,〔血不能榮筋也。〕嗜臥少食,〔子病及母,故嗜臥,肝木乘胃,故少食。〕月水不調。〔血熱相搏故也。〕或小腹重墜,水道澀痛,或腫痛出膿,〔亦有陰中癢者,皆肝火所致,以肝脈繞陰器,抵少腹也。〕或遍身瘙癢,赤白遊風,或瘰癘結核等症。〔肝傷火旺,血燥生風,或疙瘩瘙癢,或膿水淋漓,或赤或白,遊行無定,瘰癧結核,皮色不變,皆屬肝火血燥,而筋攣所致。瘰癧則累累如貫珠,多生於耳前後,胸脅間。結核則如榛如豆,亦有累累如貫珠者,不拘頭項肢體皆結也。〕

白話文:

虛勞所忌飲食諸物及卻病之法並忌火炙

龍眼肉:味道甘甜,先入脾經,因為脾臟喜歡肝臟的滋養。用量約十枚。

木香:氣味芳香,能疏通氣機,因為脾臟喜歡通暢。用量約三至五分。

如果出現心悸、怔忡等症狀,可以加入辰砂、麥門冬。如果有痰,可以再加入竹瀝、天竺黃,或者牛黃。

本方如果加入柴胡、山梔,就叫做加味歸脾湯。

這個方子能夠補氣、養血、安神,是針對心、脾、肝三經的藥物。趙氏說過:凡是治療血症,都必須按照心、脾、肝三經來用藥。心臟主管血液,脾臟統攝血液,肝臟儲藏血液。歸脾湯這個方子,從肝臟來補養心臟,再從心臟來補養脾臟,這樣就達到了讓所藏的血、所主的血,都歸於所統的脾臟,這就是所謂的「隔二之治」。這個方子的用意,主要在於強調補血的藥物,後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隨意加入一些香燥溫中、消耗陰液的藥物,就失去了原方的主要用意。

高鼓峰獨自領悟到這個道理,認為木香這一味藥,香氣先入脾經,總的目的是要使血液回歸於脾臟,這是讓虛損的血回歸正道的辦法。然而木香的香燥之性,反而會助長肝火,損傷津液,因此他常常會去除木香,而改用白芍,以追回已經散失的陰液。而且心血衰少,火氣必然會克制肺金,白朮的燥烈之性,恐怕會加重咳嗽,得到芍藥就能夠滋養太陰脾經。只有脾虛腹瀉的人,才保留木香來醒脾,脾虛又兼有寒症的人,才加入桂枝、附子來補陽。總之,這些都是在心、脾三經的補氣養血藥物上做加減。我認為,歸脾湯對於月經不準、閉經、崩漏以及便血等各種症狀,只要適當加減,都是非常適宜的。

如果出現嘔吐出血的症狀,確實屬於氣虛,不能夠統攝血液,必然會面色發黃而無精打采,說話聲音輕微而倦怠,脾胃虛弱而不協調,脈象微弱而無力,這時才可以用本方。但是,患有氣虛失血的人很少,多數是思慮過度而傷及心神,處於虛勞將成未成之間,還沒有出現肺腎陰虛等疾病,只是兼有脾虛症狀,或者大便稀溏,就適合用這個方子。

如果體內有內熱骨蒸的症狀,已經形成了虛勞,那麼就應該以滋陰壯水為主要治療方法,縱然有食慾不佳、大便稀溏的情況,也不適合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助陽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又兼有思慮過度的人,這是心脾俱傷,並且還沒有出現上述肺腎陰虛等疾病的人,可以用這個方子加減治療。然而勞倦過度而損傷脾臟,多數是脾的陰液受到損傷,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虛生內熱。」因為過度勞累,形體和氣血衰少,水穀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,上焦不通暢,下脘不順利,胃中積鬱的熱氣熏蒸胸部,所以產生內熱,因此需要補養脾胃的陰液。

這是由於勞累過度,陽氣太盛而化為火,火旺就會導致陰虛內熱,但這與縱慾傷腎、真陰虛而生內熱難以治療的情況不同。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如果長途跋涉勞累過度,又遇到酷熱天氣而口渴,口渴就會導致陽氣內耗,陽氣內耗就會使熱邪停留在腎臟。」腎臟是主管水的臟器,如果水不能夠勝過火,就會導致骨頭枯槁,骨髓空虛。長途跋涉勞累過度,骨頭必然會受到損傷。遇到酷熱天氣,或是因為天熱,或是因為陰液不足而本身有熱,火旺水虧,就會導致骨枯髓虛,並且一定會出現腎虛的各種症狀。

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平時縱慾過度,以至於不能勞累而造成的,這時應該以滋陰壯水為主要治療方法,也不適合使用歸脾湯。

逍遙散:治療因為鬱怒而損傷肝臟,導致肝血虛少的症狀。抑鬱多怒,就會導致肝火旺盛而損傷血液。表現為寒熱像瘧疾一樣,必然先有輕微的寒冷感,這是因為陽氣陷入體內的緣故。肝血減少則會發熱,並非真的像瘧疾那樣出現劇烈寒熱。還會有午後發熱、早晨涼爽的症狀,這是因為血虛導致午後發熱,日常生活照常,所以這種虛症最容易被人誤解。同時還會有五心煩熱、鼻腔乾燥、咽喉乾燥、頭暈眼花、兩眼乾澀、脅肋部疼痛、肢體疼痛、喜歡躺臥、食慾不佳、月經不調、小腹下墜、小便不利或疼痛、甚至出現腫痛流膿、或者陰部瘙癢等症狀,這些都是肝火引起的,因為肝經循行經過陰部,到達少腹。還可能出現全身瘙癢、赤白遊走性風疹,或是瘰癧結核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肝臟受損,火氣旺盛,血液乾燥而生風,或是皮膚出現疙瘩瘙癢,或是流膿水,或是呈現紅色或白色,遊走不定,瘰癧結核,皮膚顏色不改變,都是屬於肝火血燥,導致筋脈攣縮。瘰癧像一串珠子一樣,多生在耳朵前後、胸脅之間。結核像榛子或豆子一樣,也有像一串珠子一樣的,無論頭頸或四肢都可能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