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八·御集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御集 (3)

1.

瘧者,虐也。寒則湯火不能溫,熱則冰水不能寒,寒熱令人難當,故曰:瘧也。凡人從未發瘧者,名為胎瘧。自幼發者多輕,中年發者必重,老年發者多危。經言:瘧之始發,必先毫毛豎立,伸欠,乃作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。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飲冷。或一日一發,或間日,或三日而發。

戴氏云:寒熱發作有期者,瘧也,無期者,雜病也。不可不辨。經論: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汗出腠開,當風浴水,悽愴之寒,伏於皮膚,及遇秋風,新涼束之,表邪不能外越,陰欲入而陽拒之,陽欲出而陰遏之,陰陽相搏,而瘧作矣。故曰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又曰,痎瘧皆生於風。

白話文:

瘧疾是一種讓人痛苦的疾病,寒冷時無法忍受溫暖,炎熱時無法忍受寒冷,寒熱交替讓人難以承受,因此稱為瘧疾。從未得過瘧疾的人叫做胎瘧,從小就發病的通常較輕,中年發病的必然嚴重,老年發病的則多半危險。古書記載,瘧疾剛開始發作時,毛髮會豎立,打呵欠,接著出現寒顫、下巴發緊、腰背疼痛。寒意退去後,身體內外都發熱,頭疼欲裂,口渴想喝冷水。發作週期可能是一天一次,或隔一天一次,或三天一次。

戴氏說,寒熱發作有規律的才是瘧疾,沒有規律的則是其他疾病,不可混淆。古書記載,瘧疾都是因為夏天受暑氣侵襲,出汗後毛孔張開,又吹風或洗澡,受寒氣侵襲,寒氣藏於皮膚,等到秋天吹起涼風,寒氣被束縛在體內,邪氣無法外出,陰氣想要進入而陽氣阻擋,陽氣想要外出而陰氣阻礙,陰陽相搏,就形成了瘧疾。所以說,夏天出不了汗的人,秋天容易得風寒瘧疾。又說,瘧疾都是由風引起的。

言盛暑之時,貪涼取快,暑邪內郁,秋傷於風,則病成矣。淺者,病在三陽,隨衛氣以為出入,而一日一作。經云:衛氣者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。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搏,內外相搏,是以日作。深者病在三陰,邪氣不能與衛氣並出,或間日,或三、四日而作。經云:由邪氣內搏五臟,橫連募原,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並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。作愈遲者,病愈甚也。

其論先。熱後寒之溫瘧,一者因先傷於風,而後傷於寒,先受陽邪,後受陰邪,故先熱後寒。一者因冬感風寒,深藏骨髓,內舍於腎,或遇春溫,或遇大暑,隨觸而發。其發也,邪氣從腎出之於外而大熱,內已如焚;俟其勢衰,復返於腎,而陰精與之相持,乃始為寒,故亦先熱後寒。其但。

白話文:

盛夏時節,如果貪圖涼爽,冷氣過度,暑氣就會鬱積在體內,到了秋季容易受風寒侵襲,就會生病。輕微的,病症會表現在三陽經脈,隨著衛氣的出入,每天發作一次。古書記載:「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。」這股氣受到陽氣影響就會外出,受到陰氣影響就會內搏,內外相搏,所以白天發作。嚴重的,病症會表現在三陰經脈,邪氣無法與衛氣一起外出,就會隔日發作,或三、四天才發作一次。古書記載:「由於邪氣內搏五臟,橫連募原,其路程遠,其氣深,其行遲緩,無法與衛氣同時外出,所以隔天才發作。」發作時間越晚,病情就越嚴重。

接下來講論先熱後寒的溫瘧。一種是因為先受風邪,後受寒邪,先受到陽邪,後受到陰邪,所以先熱後寒。還有一種是因為冬天受風寒,寒邪深入骨髓,藏在腎臟,遇到春天的溫暖,或者遇到盛夏酷暑,就會被觸發。發作時,邪氣從腎臟向外發散,導致身體發熱,內心仿佛燃燒一般;等到邪氣勢衰,又會回到腎臟,與陰精相持,就會出現寒冷,所以也是先熱後寒。

熱無寒之癉瘧,因肺素有熱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而心肺病;手足熱,欲嘔,而胃自病。所以繼之曰:邪氣內藏於心,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灼脫肉。經之論瘧,無漏義矣。而立齋、丹溪,又分痰,瘧、食瘧,及飲水敗血為瘧等症。雖古人有無痰不成瘧,無食不成瘧之說,然不過瘧疾之兼症耳,豈果因此而成瘧者哉!此外有謂瘴,瘧者。惟嶺南地方,天氣炎,山氣溫,多有嵐瘴之氣,感之而病,乃濕熱之外入也。

有謂牝瘧者,但寒無熱,以陽氣不充,乃陰邪之勝也。有謂勞瘧者,因勞即發,以裡氣虛,而感邪之易也。凡邪自外入,當從汗解。然治法云:有汗要使無汗,扶正為先;無汗要使有汗,散邪為急。又熱多者,涼藥為君;寒多者,溫藥為主。至於痰食飲血,各隨其甚者而兼理之。

白話文:

瘧疾發作時,若體內有熱但無寒,是因為肺部原本就有熱,導致陰氣先衰竭,陽氣獨自發作,因此感到氣短心煩,而影響心肺;手腳發熱,想吐,則是胃部受到影響。所以接下來又說,邪氣藏在心臟,在肌肉之間遊走,導致人體消瘦,肌肉脫落。經書中對於瘧疾的論述,已經非常完整了。而立齋、丹溪二位醫家,又根據症狀將瘧疾分為痰瘧、食瘧、飲水敗血等類型。雖然古人有「無痰不成瘧」、「無食不成瘧」的說法,但這只是瘧疾的併發症,並非真正導致瘧疾的原因。此外,還有人認為瘴氣會引起瘧疾。南方地區天氣炎熱,山氣溫暖,常有瘴氣,感染後就會得病,是濕熱侵入人體所致。

有些人認為「牝瘧」是單純寒症,沒有發熱,因為陽氣不足,陰邪盛行。還有人認為「勞瘧」是因勞累而發病,因為體內氣虛,容易感受邪氣。一般來說,外邪侵入人體,應該從汗液排出。但治療方法卻是:有汗要使無汗,先扶正氣;無汗要使有汗,趕快散邪氣。熱症較重的,用涼藥為主;寒症較重的,用溫藥為主。至於痰、食、飲、血等因素,就要根據其嚴重程度來針對治療。

若冬感風寒藏腎,至春夏發為先熱後寒之溫瘧,宜壯水之主,以急救其陰,不然,則十數發,陰精盡而死矣。世俗又有鬼瘧之名,此為時行疫氣,投平胃散,加桃仁、雄黃、無不截者。總之脈實症實者,攻邪以治標;脈虛症虛者,養正以治本。久瘧必虛,惟用人參一、二兩,姜皮三、五錢,於未發二時之前,連投二服,莫不應手取效,貧困者,則耆、朮、當歸,亦可隨宜擇而用之。若陰虛水虧之人,則多用熟地,或少佐生薑。

白話文:

冬天受寒風侵襲,寒氣會藏於腎臟,到春夏時節就會發作先熱後寒的溫瘧,這時要壯水以滋補腎陰,及時救治,否則反覆發作十多次,陰精耗盡就會死亡。民間也稱之為鬼瘧,其實是流行的疫病,可以服用平胃散,加上桃仁、雄黃,效果顯著。總之,脈象實證實的,就要攻邪治標;脈象虛證虛的,就要養正治本。久瘧必定虛弱,可以用人參一兩到二兩,薑皮三到五錢,在發病前兩個時辰服用,連續服用兩劑,療效顯著,貧困的人也可以用黃芪、白朮、當歸代替。若是陰虛水虧的人,就要多用熟地,或少加生薑。

近世不明表裡虛實,輒用芩、連、梔、柏,若表未解而得者,寒涼則寒邪愈固;或用常山、草果,若正已虛而得者,克伐則元氣轉虛。故夫纏綿不已者,皆醫之咎也。

小柴胡湯,〔見傷寒。〕治瘧主方,加減用之。

渴者,去半夏加花粉,勞虛亦如之。熱多者,合竹葉石膏湯。寒多者,加姜皮,甚者或再加桂枝。有痰加花粉、橘紅、竹瀝。有食加枳實、青皮、豆蔻。若多熱而久不解者,〔必本陰虛。〕加鱉甲、牛膝。〔大劑益陰除熱,自愈。〕若多寒而久不解者,〔必本陽虛。〕合露姜飲,或再加耆、術。

白話文:

現代醫學不辨證論治,常常只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側柏等寒涼藥物,如果表證未解就用這些藥,寒邪反而更難去除;又或者用常山、草果等峻烈之藥,如果正氣虛弱的人服用,就會損傷元氣。因此,久病不愈,都是醫生的責任。小柴胡湯是治療瘧疾的主方,可以根據病情加減用藥。口渴的患者,可以去掉半夏,加入花粉,體虛勞累的患者也一樣。發熱明顯的患者,可以與竹葉石膏湯合用;怕冷的患者,可以加入姜皮,嚴重者可以再加桂枝。有痰的患者,可以加入花粉、橘紅、竹瀝;有食積的患者,可以加入枳實、青皮、豆蔻。如果發熱明顯,久久不退,可能是陰虛,可以加入鱉甲、牛膝,大劑量滋陰清熱,自然就會好轉。如果怕冷明顯,久久不退,可能是陽虛,可以與露姜飲合用,或者再加人參、黃芪。

〔益陽氣則寒自止,邪自散。〕夜發者,〔邪在陰分。〕合四物湯加紅花。〔必用血藥提起陽分,則易愈。〕婦人久瘧,或產後亦如之。如強壯人慾截,必俟三、四發後,瘧勢稍減,方可加常山。〔錢許,用酒炒透,則不發吐。其虛弱之人,始終不可截,誤截,每致腹脹。〕

此和解表裡之劑,乃治少陽病,全體大用之一方也。嘉言謂:外邪相干,每伏藏於半表半裡,入而與陰爭則寒,出而與陽爭則熱,所以寒熱往來,乃少陽所主。內經論瘧,雖分五臟及足三陽、然少陽而兼他經之症則有之,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,則不成其為瘧矣。所以仲景云:瘧脈自弦,弦數者,多熱,弦遲者、多寒。

白話文:

增強陽氣就能使寒症止住,邪氣自然消散。夜裡發作的瘧疾,邪氣在陰分。可以服用四物湯加紅花,必須用活血藥來提振陽分,才能容易痊癒。婦女久患瘧疾,或產後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。如果體質強壯的人想要截瘧,必須等發作三到四次後,瘧疾的勢頭稍微減弱,才能加入常山,用酒炒透,劑量要少,就不會引起嘔吐。體弱的人始終不能截瘧,如果誤用截瘧藥,很容易導致腹脹。

這個方劑是解表裡兼顧的,是治療少陽病的主要方劑。古人說:外邪入侵,常常潛伏在半表半裡,進入身體與陰分爭奪就會出現寒症,外出與陽分爭奪就會出現熱症,所以寒熱往來是少陽經的症狀。內經論述瘧疾,雖然分為五臟和足三陽,但少陽經會兼有其他經脈的症狀,可以說其他經脈的症狀而不涉及少陽經,就不能算是瘧疾。所以仲景說:瘧疾的脈象是弦脈,弦數代表多熱,弦遲代表多寒。

此不但初病之脈乃爾,即久瘧正虛,脈不鼓指,而弦象亦隱然在中。故始之似瘧非瘧,與後之經年不解,總一少陽主之。偏陰則多寒,偏陽則多熱,即其純熱無寒而為癉瘧,純寒無熱而為牝瘧,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。補偏救弊,亦必返還少陽之界,陰陽協和,然後可愈,故以小柴胡湯為主,熱多者,加寒藥,寒多者,加熱藥,乃天然不易之法也。

王太史治瘧神方,主治加減,所投輒效。

柴胡〔少陽寒熱往來之主藥。〕羌活〔太陽發表之主藥,以頭、項、腰、脊、背痛,太陽經也。〕葛根〔陽明解表之主藥,寒慄鼓頷責之陽明,其脈循頤領故也。〕防風〔風濕交攻,以痎瘧皆生於風也。〕升麻〔同柴、葛、羌、防,俱辛甘氣清,使陽氣上升,離於陰而寒自己。

白話文:

這不僅僅是初次發病時的脈象如此,即使是久患瘧疾,身體虛弱,脈搏微弱,摸不到指尖,但弦脈的現象仍然隱隱約約存在。所以,無論是初期似瘧非瘧,還是多年不癒,都屬於少陽經主導的疾病。

偏於陰寒則寒症較多,偏於陽熱則熱症較多。即使是純熱無寒的癉瘧,或是純寒無熱的牝瘧,最終都源於少陽經,並發展到極端的偏性。要補偏救弊,就必須回到少陽經的範疇,陰陽調和,然後才能痊癒。因此,以小柴胡湯為主,熱症較多者,就加寒涼藥物,寒症較多者,就加溫熱藥物,這是自然而然、不易改變的治療法則。

王太史的《治瘧神方》,善於加減用藥,所投藥物都非常有效。

柴胡是少陽經寒熱往來的主藥。羌活是太陽經發表的主藥,太陽經循行於頭、項、腰、脊、背,所以用於治療這些部位的疼痛。葛根是陽明經解表的主藥,寒慄鼓頷,屬於陽明經症狀,因為陽明脈循行於頤領。防風是治療風濕交攻的主藥,因為痎瘧都源於風。升麻與柴胡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一樣,具有辛甘氣清的特性,可以使陽氣上升,離開陰寒,使身體自寒中恢復。

咳家、嘔家、血家忌之。無汁加藕葉。〕石膏〔煩渴者必用。〕知母,黃芩〔三味俱性寒下行,引陰氣下降,離於陽而熱自己〕豬苓〔分利陰陽,使不交併。〕穿山甲〔恐經絡陰陽相阻,藥力難入故也。此味最妙,孕婦忌之。〕厚朴〔下氣消痰、以無痰不成瘧也。〕神麯〔下氣消食,以無食不成瘧也。

隔夜先煎,露一宿。蓋瘧因暑邪,得露則解。臨發前一時,重湯燉溫服,避其銳氣也。然勢將退,服二煎,擊其惰懈也。若瘧勢正盛,服藥與之混戰,徒自苦耳。〕

白話文:

咳嗽、嘔吐、吐血的人忌用。沒有汁液的湯藥中可以加入藕葉。《石膏》適合煩渴的人使用。《知母》、《黃芩》三味藥性寒涼,向下運行,引導陰氣下降,離開陽氣而自身變得寒涼。《豬苓》能分開陰陽,使二者不再交合。《穿山甲》用來防止經絡陰陽阻塞,導致藥力難以進入,此味藥最妙,但孕婦忌用。《厚朴》能降氣化痰,因為沒有痰就不會發瘧疾。《神麴》能降氣消食,因為沒有食物就不會發瘧疾。

隔夜先煎,放在露水中浸泡一夜。這是因為瘧疾是由暑邪引起的,遇到露水就能解毒。發病前一小時,用重湯燉溫服,以避開藥性過於猛烈的弊端。當病情將要退去時,再服第二煎,以擊退其餘的病邪。如果瘧疾正盛,服藥與之對抗,只會徒勞無功,白白受苦。

此治瘧之神劑也。王宇泰云:衛氣與邪氣相併則病作,與邪相離則病休。並於陰則寒,並於陽則熱。故寒多者宜升其陽,使不並於陰,則寒自己;熱多者,宜降其陰,使不並於陽,則熱自己,寒熱交作者,一升一降,而以滲利之藥,從中分利之,使不交併則愈。其制此方,深得治瘧之竅,學者能悟其旨,而善為加減之,則不可勝用矣。

竹葉石膏湯,〔見傷寒。〕治瘧發熱甚,渴甚,煩躁不眠。

汗多加人參,虛者亦用。〔一錢至一兩。〕食滯加枳實、青皮。嘔加竹茹、木瓜、枇杷葉。如三日瘧,熱渴甚者,加首烏、鱉甲、牛膝。

白話文:

這藥方是治療瘧疾的妙方。王宇泰說,衛氣和邪氣結合就會發病,分開就會好轉。衛氣偏於陰則寒,偏於陽則熱。所以寒氣重的要升陽,避免寒氣聚集於陰,寒氣自然消退;熱氣重的要降陰,避免熱氣聚集於陽,熱氣自然消退。寒熱交雜的,就要一升一降,並用滲利藥物從中疏導,使其不再交匯,就能治癒。此方制定的精髓,深得治瘧的竅門,學習者只要領悟其中的道理,並善於加減藥物,就能廣泛應用。

竹葉石膏湯,主要用於治療瘧疾發熱嚴重、口渴難耐、煩躁不安、失眠等症狀。

如果患者出汗多,可以加人參,虛弱者也可使用。食物積滯的可以加枳實、青皮;嘔吐的可以加竹茹、木瓜、枇杷葉。如果患者是三天發一次瘧疾,並且發熱口渴嚴重,可以加首烏、鱉甲、牛膝。

此甘寒清暑之要劑,余謂以治癉瘧,亦至當不易之方也。仲淳治瘧,每用此方,其言曰:餘年十七時,為瘧所苦,諸方不效。因讀《內經》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,乃知瘧。疾暑邪所致,遂從暑治,不旬日愈。後數以意消息,雖隨症投藥解散,必清暑益氣,調理脾胃為主。痰多者,兼消痰,有食者,兼消食,氣虛者,補氣,血虛者,補血,即經年久瘧亦無不愈。

又曰:瘧必由於中氣虛弱,破氣,則中氣愈傷,邪不得解,甚則中滿。果系傷食者,不拘此例。誤下則邪下陷。變為痢疾,或腹滿腹脹。故凡屬破氣下泄之藥,慎誤勿投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甘寒清暑的重要藥方,我認為用來治療瘧疾也十分適當,不易被取代。仲淳治療瘧疾,經常使用這個藥方,他曾經說:「我十七歲時,患上瘧疾,各種藥方都無效。後來讀了《內經》,得知夏季受暑氣傷害,秋季就會得瘧疾,才知道瘧疾是暑邪引起的,就從暑氣入手治療,不到十天就痊癒了。之後,我根據自己的經驗調整藥方,雖然針對不同的症狀投藥,但始終以清暑益氣、調理脾胃為主。痰多的人,就加消痰藥;有食積的人,就加消食藥;氣虛的人,就補氣;血虛的人,就補血。即使是多年久瘧,也都能治癒。」

他又說:「瘧疾一定是因為中氣虛弱引起的,破壞氣機,就會使中氣更加受損,邪氣無法解除,嚴重的話還會導致中滿。如果真是食物積滯引起的,就不適用這個原則。錯誤使用下瀉藥,就會使邪氣下陷,轉變成痢疾,或者腹滿腹脹。因此,凡是屬於破氣下泄的藥物,都要謹慎使用,不要誤用。」

仲淳治瘧簡服方,瘧疾未發日服之。如一日一作者,亦乘其未發二時之前服之。

異功散去甘草,〔恐助脾家濕熱。〕加白芍、扁豆、豆蔻、山楂、麥芽,如有肺火者,去參、術加麥冬、石斛。

此開胃、健脾、消食、消痰之劑,佐以此方,使正旺則邪易除也。

仲淳方,久瘧不已,似勞症者用之,三日瘧在陰分者,亦效。

鮮首烏〔療陰陽久瘧。〕鱉甲〔益陰除熱,而消散。為治瘧要藥。〕牛膝〔同鱉甲治瘧在陰分久不愈者。各五錢至一兩。〕當歸〔養血,三、五錢。〕貝母〔三錢至八錢。〕橘紅〔消痰,三、五錢。〕柴胡〔和解餘邪。〕姜皮〔各一、二錢,熱甚及有汗者去之。〕加竹瀝〔一大杯。〕虛極者,加人參。〔至一兩。〕

白話文:

仲淳治瘧簡服方 解讀

仲淳治瘧簡服方,是在瘧疾發作前服用的藥方。

用法:

  • 如果一天發作一次,則在發作前兩小時服用。

藥方:

  • 異功散為基礎,去除甘草,因為擔心甘草會助長脾胃濕熱。
  • 加入白芍、扁豆、豆蔻、山楂麥芽
  • 若有肺火,則去除人參、黃芪,加入麥冬、石斛

藥效:

  • 此方具有開胃、健脾、消食、消痰的功效。
  • 以此方輔助治療,可以增強正氣,使邪氣更容易被清除。

仲淳方適用於久瘧不愈,類似勞症的患者,以及三日瘧在陰分者。

藥方:

  • 鮮首烏: 治療陰陽久瘧。
  • 鱉甲: 益陰除熱,消散,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。
  • 牛膝: 與鱉甲配合,治療陰分久瘧不愈。 劑量為五錢至一兩。
  • 當歸: 養血,劑量為三到五錢。
  • 貝母: 劑量為三錢至八錢。
  • 橘紅: 消痰,劑量為三到五錢。
  • 柴胡: 和解餘邪。
  • 姜皮: 劑量為一到兩錢,若患者發熱嚴重或有汗者,則去除姜皮。
  • 加入竹瀝一大杯。
  • 虛弱者,加人參,劑量可達一兩。

總而言之,仲淳治瘧簡服方和仲淳方都是治療瘧疾的有效藥方,但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和調整藥物。

此滋陰養血,而兼消痰和解,乃陰虛久瘧之劑也。

六味地黃湯,〔見虛勞。〕

本方宜去萸肉,加柴胡、鱉甲、牛膝、麥冬、花粉。

此壯水之劑,趙氏云:陰虛人發瘧,見其面赤口渴,作腎中真陰虛治,用此無不立應。

補中益氣湯,〔見泄瀉。〕久瘧屬陽虛者,〔必寒甚熱少不渴。〕可用此方。

此補氣、健脾、升陽之劑。立齋云:凡人久瘧,諸藥不效,本方內加半夏,用參一兩,加煨姜五錢,此不截之截也,一服即愈。徐忠可謂:余見貧人,無力服參,不論間日三日,令將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首烏、橘紅等分,以生薑自然汁為丸,不問邪之清否,服三、四斤。百不失一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滋陰養血,同時也能消痰和解,是治療陰虛久瘧的良藥。六味地黃湯,可用於虛勞。這個方子應該去掉萸肉,加入柴胡、鱉甲、牛膝、麥冬、花粉。這是一個壯水之劑,趙氏說:陰虛的人發瘧,會出現面赤口渴的症狀,這是腎中真陰虛所致,用這個藥方,效果非常顯著。補中益氣湯,可用於泄瀉。久瘧屬於陽虛的,一定會感到寒重熱少,不會口渴,可以用這個藥方。這個藥方補氣、健脾、升陽。立齋說:凡是久瘧,其他藥物都無效,這個方子可以加入半夏,用人參一兩,加煨姜五錢,這種方法可以截斷瘧疾,一服藥就能痊癒。徐忠可說:我看到很多貧困的人,沒有錢買人參,無論是間日瘧還是三日瘧,都可以用黃芪、白朮、當歸、首烏、橘紅等分,用生薑汁做成丸藥,不論瘧邪是否已經清除,服用三、四斤,百發百中。

露姜飲,亦治陽虛久瘧。

人參〔一兩。〕姜皮〔五錢。〕〔水煎露一宿,隔湯溫服。〕

此扶正驅邪之劑。仲淳云:余治一人三日瘧,用原方不應,加參三兩,加姜一兩五錢,一劑即止。

截瘧神方

白朮,〔四兩。炒常山二兩,煎濃汁,浸白朮,焙乾去常山,但用術。〕〔分作四服,煎飲立愈。〕

此補多攻少之劑,瘧久不截者,可用此方。

鱉甲丸,〔自制。〕《金匱》云:以月一日發,當以十五日愈,〔天之節氣更。則人身之氣亦更。〕設不愈,當月盡解,〔天人之氣再更,瘧勢自衰。〕如其不愈,當結為癥瘕,名曰瘧母。〔必少陽所主之脅肋,外邪相挾,痰血成形。〕急治之,宜鱉甲煎丸。

白話文:

露姜飲可以治療陽虛久瘧,用人參一兩、姜皮五錢,水煎過夜,隔湯溫服。此方扶正驅邪。仲淳說,他曾經治療一個患三日瘧的人,用原方沒效果,就加人參三兩,姜一兩五錢,一劑就治好了。

截瘧神方用白朮四兩,炒常山二兩,煎濃汁,浸白朮,焙乾去常山,只用白朮。分作四服,煎飲就能立竿見影。此方補多攻少,適合治療久瘧不愈者。

鱉甲丸可以自制。金匱要略記載,如果月一日發病,應該在十五日痊癒,因為天之節氣更替,人身之氣也會隨之更替。如果沒有痊癒,應該在月底就會好轉,因為天人交感,瘧疾的勢頭會自然減弱。如果仍然沒有痊癒,就會變成癥瘕,稱為瘧母,這是少陽經所主宰的脅肋部位,外邪挾雜,痰血凝結而成。必須趕快治療,可以用鱉甲煎丸。

鱉甲〔下瘀血,破癥瘕,為治瘧母之要藥。醋炙,四兩。〕桃仁〔炒。〕䗪蟲〔祛血積,去足炒。〕瓦楞子〔消老痰,煅。〕麥芽〔消穀積。〕青皮〔破滯氣。〕香附〔氣鬱血滯必用之藥。〕三稜,莪朮〔磨積削堅,必需之品。各二兩。〕〔共九味,醋煮神麯糊為丸。〕

此一派破瘀、消痰,削積之品,恐日久根深,牢不可破,所以祛邪為急,藥不嫌其峻也。但虛人必得參、術贊助。脾能運行,積可得去。此方師其法,而不泥用其藥,投之其效。

瘧疾之脈,代散者死。

白話文:

鱉甲能化解瘀血、破除癥瘕,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,需要用醋炙,用量為四兩。桃仁需要炒制。䗪蟲能祛除血積,需要去足炒制。瓦楞子能消散陳舊痰液,需要煅燒。麥芽能消散穀物積滯。青皮能破除滯氣。香附是治療氣鬱血滯的必用藥物。三稜和莪朮能磨碎積滯、削去堅硬之物,是必需的藥材,各用二兩。將以上九味藥材用醋煮熟,再用神麯糊製成丸藥。

這一派藥物以破瘀、消痰、削積為主,擔心久病積深、難以攻破,因此祛除邪氣為急,藥物即使峻猛也無妨。但虛弱的人必須配合人參、黃芪等補益藥物。脾臟能運化水谷,積滯才能消散。此方效法其法,但不必拘泥於藥物,只要選用合适的藥物就能取得療效。

瘧疾的脈象,如果出現代散的現象,就預示着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