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八·御集 (4)
卷八·御集 (4)
1. 舉例
一,一婦患瘧,寒少熱甚,頭痛微汗,不嗜飲食,脈洪數而實。仲淳用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葛根、〔柴胡為少陽主藥,應加入。〕扁豆、茯苓、橘紅、牛膝,三劑不應。忽一日,凡寒熱者再,昏迷不省人事,熱甚危急,疑為虛弱,因去石膏等劑,加人參二錢,乃猶豫未決。進而復診其脈,洪數如初。
急去人參,仍用前方,加石膏至二兩,更加首烏五錢,日進二劑,瘧遂止。
白話文:
一位婦女患了瘧疾,寒症較輕,熱症很重,頭痛且微微出汗,食慾不佳,脈象洪大而有力。仲淳醫生開了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,並加入葛根、柴胡(少陽經的主藥,應該要加入)、扁豆、茯苓、橘紅、牛膝,連續服用三劑,病情卻沒有好轉。
突然有一天,寒熱症狀再度發作,患者昏迷不醒,熱症嚴重,情況危急。醫生懷疑是患者體虛所致,於是把石膏等藥物去除,加入了二錢的人參,但卻遲遲沒有做出決定。
之後再次診脈,發現脈象依然洪大而有力。
醫生急忙去除人參,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,並且將石膏增加至二兩,再加入五錢的首烏,一天服用兩劑,瘧疾終於痊癒了。
二,一人苦瘧疾,欲求速止。仲淳定三方,作五劑,一日夜飲盡,次早瘧止。先二劑清暑,用大劑竹葉石膏湯,少加桂枝,以其渴而多汗也。次二劑健脾祛積滯,用白朮、茯苓、扁豆、豆蔻、橘紅、楂肉、麥冬、烏梅。最後一劑,用人參一兩,姜皮一兩,水煎露一宿,五更溫服。
三,一人患瘧仲淳之門人。用白虎湯加人參一兩。一庸士云:豈有用參至兩數者乎?改用清脾飲,二十餘劑而瘧不止。體尪弱。仲淳至,笑曰:此虛甚,非參不可,吾徒不謬也。用白虎湯加參、耆各一兩,乾葛、陳皮各二錢,二劑而愈。
白話文:
第二,有一個人患了瘧疾,想要快速止住。仲淳開了三個方子,共五劑,一日一夜喝完,第二天早上瘧疾就停止了。前兩劑清暑,用大量竹葉石膏湯,少加桂枝,因為患者口渴且多汗。接下來兩劑健脾祛積滯,用白朮、茯苓、扁豆、豆蔻、橘紅、楂肉、麥冬、烏梅。最後一劑,用人參一兩,薑皮一兩,水煎熬一夜,五更時溫服。
第三,有一個人患了瘧疾,仲淳的門人給他治病。用白虎湯加人參一兩。一位庸醫說:怎麼可以用這麼多人參?改用清脾飲,二十多劑之後瘧疾還是沒有停止,而且身體虛弱。仲淳來了,笑着說:這是太虛了,不用人參不行,我的徒弟沒錯。用白虎湯加人參、黃耆各一兩,乾葛、陳皮各二錢,兩劑就好了。
四,一人食牛肉,覺不快,後遂發瘧,飲食漸減,至食不下咽,已而,水飲亦不下。白湯過喉,嘔出碧色,藥俱不受,小便滴如赤茶、大便閉,諸醫束手。仲淳令仰臥,手按心下偏右,大叫。遂用礬紅和平胃散作末,棗肉為丸,白湯下三錢,至喉輒不嘔,水道漸通。次日下黑物數塊,硬如鐵丸,其病如失。
再以人參、麥冬各五錢,白芍、橘紅各三錢,煎服,四日起。
五,一人患瘧後失音、寒熱愈甚,急告仲淳。仲淳曰:病人陰虛而有熱者,雖嘔吐忌用半夏、生薑,誤投則損人津液,令人聲啞,此必瘧時不遇明眼人,妄投半夏之故也。用貝母、茯苓、甘草、麥冬、知母、鱉甲數劑而愈。
白話文:
有個病人吃了牛肉後感到不舒服,後來就發瘧疾,食慾逐漸減退,到後來什麼都吃不下,連水也喝不下去。喝白湯時,湯水只過喉嚨就吐出來,而且是碧綠色的,任何藥物都無法服用,小便像紅茶一樣滴滴答答,大便也便秘,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。仲淳叫病人仰躺,用手按著他心窩偏右的地方,病人就大聲叫喊起來。於是,仲淳就用礬紅和平胃散研磨成粉末,再用棗肉做成丸藥,用白湯送服三錢。藥丸到達喉嚨時,病人就不再嘔吐,水道也漸漸通暢。第二天,病人排出幾塊黑色硬物,堅硬如鐵丸,病症也消失無蹤。
接著,仲淳用人參、麥冬各五錢,白芍、橘紅各三錢,煎服,連續服用四天。
另一個病人患瘧疾後失聲,寒熱更加嚴重,急忙向仲淳求救。仲淳說:「這個病人是陰虛有熱,即使嘔吐,也不能服用半夏和生薑,因為這兩味藥會損害人體津液,導致失聲。這一定是他在患瘧疾時,沒有遇到明眼的醫生,誤服了半夏所致。」於是,仲淳用貝母、茯苓、甘草、麥冬、知母、鱉甲等藥材煎服數劑,病人就痊癒了。
2. 痢(經謂之腸澼,後人又名滯下。)
痢疾一證,其所下者,或赤或白,或膿或血,或膿血相雜,或痛或不痛,必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。有嘔惡脹滿者,有噤口不食者,有寒熱往來者。景岳論此症,當分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施治。其言曰:凡邪因表者,必有表症,當兼解其表,表邪解而痢自愈。又嘉言謂:外感暑、熱、濕三氣之邪,而成下痢,必宜首用辛涼,以解其表,次用苦寒,以清其里。失於表者,外邪但從里出,不死不休。
故雖百日之遠,仍用逆流挽舟之法,引其邪而出之於外,則死症可活。此論治表之說也。景岳云:痢發夏秋,本因溽暑,豈曰非熱?惟因熱者求涼,而過飲冰水,縱食生冷,未及鬱積,隨觸而痢者,豈鬱熱耶?又士材云:余治一婦,下痢四十日,口乾發熱,飲食不進,腹中脹悶,完穀不化、尚有謂邪熱不殺穀者,計服香、連、枳、樸三十餘劑,絕谷五日。命在須臾。
白話文:
痢疾發作時,排泄物可能呈現紅色、白色,或是膿液、血液,甚至膿血混合,患者可能感到疼痛或無感,但一定會有裡急後重、頻頻想上廁所卻排不出便的症狀。有些患者還會伴隨嘔吐、惡心、腹脹,甚至拒食、寒熱交替。醫學典籍中建議根據表裡寒熱虛實的不同情況進行治療。例如,若痢疾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,就需要同時解表,表邪消散,痢疾自然會痊癒。此外,若痢疾是因暑熱濕邪入侵導致,則應先用辛涼藥物解表,再用苦寒藥物清裡。若忽視表邪,外邪就會從裡向外發展,患者難以康復。因此,即使疾病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,也要採取逆流挽舟的方法,將邪氣引導出來,才能救治。此外,夏季秋季發生的痢疾,大多與暑熱有關。雖然患者因炎熱而想喝冰水,食用生冷食物,但這並非導致痢疾的原因。真正的原因是身體內部已經積熱,一旦接觸到生冷食物,就會誘發痢疾。醫書中也記載了一個案例:一位婦女罹患痢疾四十天,口乾舌燥、發熱、食慾不振、腹脹,且消化不良,甚至有醫師認為是邪熱傷及脾胃。經服用香連枳樸等藥物三十餘劑,停食五天后,病情才有所好轉,幾乎命懸一線。
診其脈大而數,按之豁然中空,詢得腹痛而喜手按,小便清利。此火衰不能生土,內真寒而外假熱也。遂用附子理中湯,冷次一劑而痛止,六劑而身涼食進,兼服八味丸,二十餘日而愈。此論痢間有屬寒之說也。
景岳云:今之病痢疾者,虛常六、七,而醫之治痢者,補無一、二,氣本陷矣,而再行其氣,後重不益甚乎?中本虛矣,而復攻其積,元氣不愈竭乎?濕熱傷血,自宜調血,若過用推陳,血愈傷矣!津亡作渴,自宜生津,若專於滲利,津愈耗矣!庸工專守痛無補法,不知因虛而痛者。愈攻則愈痛矣。
白話文:
病人脉搏洪大而快速,按压时感觉空虚,询问得知腹痛且喜欢用手按压,小便清澈。这说明体内阳气衰弱,不能滋生脾土,内里寒气虚弱,外在却有虚热。于是用附子理中汤治疗,服用一剂后疼痛就止住了,服用六剂后身体变凉,胃口也恢复了,并配合服用八味丸,二十多天后痊愈。由此可见,痢疾中也有一些属于寒性的类型。
景岳说:现在患痢疾的人,十之六七都是虚弱的,而医生治疗痢疾时,很少有补益的,本来就气虚下陷了,再行气散气,病情会更加严重。本来就虚弱,再攻伐积滞,元气不会更加耗竭吗?湿热伤血,当然应该调理血液,如果过度使用泻下药物,血液会更加损伤!津液耗损而口渴,当然应该滋生津液,如果只注重利水渗湿,津液会更加耗竭!庸医只知道止痛,不知道根据虚弱的情况来治疗,越攻伐就越疼痛。
且虛而當補,自有所據。凡脈息微弱者可補,形體虛羸者可補,胸膈寬快者可補,病後而痢者可補,因攻而劇者可補。然而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腎兩臟。如先瀉而後痢者,脾傳腎為賊邪,難療,先痢而後瀉者,腎傳脾為微邪,易治。經曰:腎者,胃之關也,又腎開竅於二陰,故下多則陰亡。
未有久痢而腎不傷者。故治痢不知補腎,非其治也。凡四君、歸脾、補中,皆補脾虛,未嘗不善,若病火衰,設非桂、附大補命門真陽,以救脾家之母,則飲食何由而進,門戶何由而固,真元何由而復耶?又趙氏謂:病本熱痢,遷延日久,各症不減,或反加重,理當別治,竟作虛痛,〔愚謂必先曾用通泄寒涼等藥太過,症變虛寒,口不渴而喜熱飲,小便清而不赤澀,下利水穀而澄徹清冷,腹痛綿綿,而手按即止,四肢厥冷,脈微沉細,見諸脈症,方可議投溫補,又必先以溫藥小劑探之,如得中病而止。〕須用補中益氣,一升一補。
白話文:
當然,虛弱就需要補,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脈搏微弱的、身體虛弱的、胸膈不適的、病後拉肚子的、因治療而加重的,都需要補。但最重要的是脾和腎這兩個臟腑。比如先拉肚子然後再痢疾,這是脾傳腎,賊邪作祟,難以治療;先痢疾然後再拉肚子,這是腎傳脾,微邪作祟,比較容易治療。經書上說:腎是胃的關口,腎又開竅於二陰,所以排泄過多就會損傷陰氣。
沒有人能久患痢疾而不傷腎。所以治療痢疾不補腎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四君子湯、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,都是補脾虛的,沒有不好,但如果病患火氣衰弱,如果不用桂枝、附子等藥大力補益命門真陽,來拯救脾的根本,那麼飲食怎麼能進食,門戶怎麼能堅固,精氣神怎麼能恢復呢?趙氏說:如果痢疾本是熱證,拖延日久,各種症狀沒有減輕,反而加重,就應該另行治療。如果變成虛寒,口渴但喜歡喝熱飲,小便清澈不赤澀,拉肚子排泄水谷清澈冰冷,肚子隱隱作痛,按壓就停止,四肢冰冷,脈象微弱沉細,出現這些脈症,才能考慮使用溫補藥物。而且必須先用溫藥小劑量試探,如果症狀得到緩解,就能繼續用藥。必須用補中益氣湯,每次服用一升,一次補益。
如少腹重墜,切痛奔豚,此兼屬少陰症,合四神丸,去五味,加肉桂,甚加附子。如有純血者,加炒黑乾薑,虛回而痢自止。此論痢亦有溫補之說也。余每觀昔賢諸論,始則中心喜焉,誦而識焉,乃閱歷久之久之而卒少見者,豈諸賢欺我哉!因寤寐思之,久而恍然。知古人乃究病情之變幻,恐後人明於此而不明於彼,或誤治遺禍,原非常有之症。
乃世之醫者,不深察其旨,往往好奇自高,不辨寒、熱、虛、實,一遇痢疾概用理中,桂、附,竟為家常茶飯,不用操刃,沿門被戮,接踵死亡,乃尤謂如此大劑溫補,而弗能挽回,此真天命使然。噫!豈不謬哉。獨不考之,河間云:古以赤痢為熱,白痢為寒,果爾則赤白相兼者,豈寒熱同病乎!又言白痢為寒,則當不能消穀,何由反化為膿耶?故凡穀消化者,無問色及他症,便為熱也。丹溪亦言:赤痢自小腸來,白痢自大腸來,皆濕熱為本。
白話文:
如果腹部下焦沉重下墜,疼痛難忍,像豬跑一樣的劇烈疼痛,這就兼有少陰症的表現,可以用四神丸去掉五味,再加上肉桂,嚴重的話加附子。如果有純血的症狀,就加炒黑乾薑,虛弱恢復後痢疾自然就會停止。這個論述痢疾也有溫補的說法。我經常觀察過去的醫學前輩們的論述,一開始覺得很開心,認真學習記住,可是時間久了,卻很少見到這樣的症狀,難道是前輩們欺騙我嗎?我經常反覆思考,時間長了才突然明白。古人研究病情變化多端,擔心後人只明白這個,不明白那個,會誤診而留下禍患,其實這些症狀並非經常出現。
可是現在的醫生們,不深入探究這些道理,往往自命不凡,不分寒熱虛實,一遇到痢疾就用理中湯,桂枝、附子,當成家常便飯,不用費心思考,結果病人接連死亡,還說這樣重劑溫補,卻無法挽回,這真的是命運使然嗎?實在太過於謬誤!難道沒有人去考究,河間先生說:古時候認為赤痢是熱症,白痢是寒症,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赤白兼有的痢疾,難道是寒熱同病嗎?又說白痢是寒症,那麼應該不能消化食物,怎麼會反過來化為膿呢?所以,凡是能消化食物的,不論顏色和其他症狀,都是熱症。丹溪先生也說:赤痢從小腸來,白痢從大腸來,都是濕熱為本。
沈氏則辨謂:邪傷大小腸氣分則痢白,邪傷大小腸血分則痢血,甚為明確。戴氏云:痢雖有赤白二色,終無寒熱之分,通作濕熱處治,但分新舊虛實,與赤白帶同治。《原病式》曰:病本濕熱,然竟有用辛熱藥而得愈。蓋病之微者,得辛熱則鬱結開通,氣和而愈,甚者,其病轉極。
呂晚村言痢疾與傷寒不同,頗有口不渴,喜熱飲,小便清,身不熱,腹喜熱手熨,而仍屬火症者。所以仲淳立論則曰:凡治滯下與滑泄自利不同,滑泄自利不止,有可澀之道。若夫滯下,本屬濕熱澀滯不行,法宜清熱疏利之藥,忌兜澀。
大腸與肺為表裡,大腸既有濕熱留滯,則肺家必有熱,肺氣喜通利,惡閉澀,倘誤投止澀,使濕熱無所宣泄,肺氣不得下行,非惟滯下轉增,濕熱熏蒸,上干乎肺,則脹悶氣逆,不眠不食,諸症至矣。王宇泰論此症最為險惡,生死所關,不惟時醫治之無術,而古今治法千家,多不得竅,是以不能速收全效。余經二十餘年,頗有妙悟,百試百效,然後能破諸家之迷障,而為奇妙之方。
白話文:
沈氏、戴氏、呂晚村、仲淳等人對於痢疾的論述
沈氏認為,邪氣侵犯大小腸的氣分會導致白痢,侵犯血分則會導致血痢,這一點非常明確。
戴氏則說,痢疾雖然有赤白之分,但並不一定有寒熱之分,都可以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,但要區分新舊虛實,並根據赤白帶同治。
《原病式》裡提到,痢疾的病根是濕熱,但有些情況下使用辛熱藥反而能治癒。這是因為病症輕微時,辛熱藥可以打開鬱結,使氣血流通而痊癒;但若病情嚴重,辛熱藥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呂晚村指出,痢疾與傷寒不同,有些患者雖然沒有口渴,喜歡喝熱水,小便清澈,身體不發熱,腹部喜歡用熱手熨,但仍然屬於火症。
因此仲淳認為,治療滯下與滑泄自利是不一樣的。滑泄自利不止,可以用澀藥止瀉。但滯下是濕熱阻滯不通,應該用清熱利濕的藥物,忌用澀藥。
大腸與肺是表裡關係,大腸有濕熱留滯,肺部必然也會有熱。肺氣喜通利,惡閉澀,如果錯誤使用止澀藥物,濕熱無處宣泄,肺氣無法下降,不僅滯下加重,濕熱還會熏蒸上攻肺部,導致胸悶氣逆,失眠不食等症狀。
王宇泰認為這種病症非常危險,關係生死,不僅是當代醫者治療無術,古今各種治療方法也多不得竅門,因此不能快速痊癒。我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,終於有所領悟,並且經過百試百效,才能破除各種迷障,創造出奇妙的方子。
論曰:古人治痢,皆曰熱則清之,寒則溫之,初起熱盛則下之,有表症則汗之,小便赤澀則分利之。此五者舉世信用,若規矩準繩之不易者。予獨謂五者惟清熱一法無忌。其四法則犯大忌,必不可用。一忌溫補。痢之為病,乃濕熱蘊積,膠滯於腸胃之中,清邪熱,導滯氣,行瘀血。
則其病速除。若即用參、術等溫補,則熱愈盛,氣愈滯,而血亦凝。久之正氣虛,則邪氣猶熾;纏綿不已,欲補而澀之,則助邪。清而疏之,則愈滑。遂至不可救療者,初投溫補之禍也。一忌大下,痢自邪熱膠滯腸胃而成,與溝渠壅塞相似,惟用藥磨刮疏通,則愈。若用承氣大下之藥,譬如清蕩壅塞之渠,必不可去,徒傷胃氣、損元氣而已。
白話文:
古時候的人治療痢疾,都說熱就清熱,寒就溫補,初期熱盛就瀉藥,有表症就發汗,小便赤澀就利尿。這五種方法,全世界都信奉,就像規矩準繩一樣不可更改。我卻認為,五種方法之中,只有清熱這一條可以無所顧忌。其他四種方法都有大忌,絕對不能用。
第一忌溫補。痢疾這種病,是由於濕熱積聚,黏滯在腸胃之中,清掉邪熱,疏導滯氣,排除瘀血,才能很快治癒。如果用人參、黃芪之類溫補的藥物,就會讓熱氣更加旺盛,氣機更加阻塞,血液也變得凝滯。久而久之,正氣虛弱,邪氣卻依然旺盛;病症纏綿不休,想要補氣卻反而讓氣機更加阻塞,這等於助長邪氣。應該清熱疏導,這樣才能使氣血通暢,病才能痊癒。最終導致無法救治,都是一開始使用溫補藥物造成的禍患。
第二忌瀉下。痢疾是邪熱黏滯腸胃而引起的,就像溝渠堵塞一樣,只能用藥物磨刮疏通才能治癒。如果使用承氣湯之類瀉下的藥物,就如同要清掃堵塞的溝渠,絕對不能這樣做,只會徒勞無功,損傷胃氣、耗損元氣而已。
正氣損傷,邪氣不除,強壯者猶可,怯弱者必危矣。一忌發汗。痢有身發熱汗,頭疼目眩者,此非外感,乃內毒熏蒸,自內達外,雖有表症,實非寒邪也。若發汗則泄其正氣,而邪氣得以恣肆。且風劑燥熱。愈助邪熱,表虛於外,邪熾於內,鮮不斃矣。一忌分利小便。利小便者,治水瀉之聖法也。
而以之治痢則乖,痢自邪熱膠滯,津液枯澀而成,若用五苓等劑分利,津液愈枯,澀滯愈甚,遂至纏綿不愈,則即分利之害也。若清熱導滯,則痢自愈,而小便自利,安用分利為哉。統而論之,景岳諸氏之說,盡痢疾之變也,欲以廣學者之識也,河間諸氏之說,言痢疾之常也,所以適學者之用也,能明此義,而用其常,識其變,庶治痢不致殺人矣。
白話文:
身體正氣受損,邪氣無法去除,身體強壯的人還能撐住,但虛弱的人就危險了。第一,絕對不能發汗。痢疾患者如果伴隨發熱、出汗、頭痛、頭昏眼花,這不是外感風寒,而是體內毒素積累,從內而外,雖然有表症,其實不是寒邪入侵。如果發汗就會損耗正氣,邪氣乘虛而入肆虐。而且風藥性燥熱,更會助長體內的熱邪,表虛於外,邪氣於內,很容易死亡。第二,絕對不能利尿。利尿是治療水瀉的良方。但用於治療痢疾就錯了。痢疾是由於邪熱膠滯,津液枯竭造成的,如果使用五苓散等利尿藥物,會讓津液更加枯竭,澀滯更加嚴重,導致病情反覆難癒,這就是利尿的壞處。如果能清熱導滯,痢疾自然會好,小便也會自然暢通,何必刻意利尿呢?總而言之,張景岳等人的說法,講述了痢疾的各種變化,目的是讓學者們開闊眼界,而李杲等人的說法,講述了痢疾的常規治療方法,目的是讓學者們實用。能明白這些道理,並根據常規治療,了解變化,就能避免因痢疾而致死。
王太史治痢奇方,治或紅或白,或紅白相兼,裡急後重腹痛,或身熱煮,主此加減。
黃連,黃芩〔苦能燥濕,寒能除熱。〕白芍〔補脾則中氣不下陷、制肝則木邪不敢犯。各一、二、三錢。〕當歸〔五分至一錢。〕桃仁〔錢許。〕紅花〔行血則便膿自愈。三分。〕枳殼〔一、二、三錢。〕青皮,檳榔,厚朴〔各錢許。孕婦去桃、紅、檳、樸。〕木香〔調氣則後重自除,五分,嘔惡去歸、紅、香、樸。
白話文:
王太史治療痢疾的獨特方法,無論是紅痢、白痢或紅白痢兼有,伴隨裡急後重、腹痛,或身體發熱,都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物。藥方包括黃連、黃芩,白芍,當歸,桃仁,紅花,枳殼,青皮,檳榔,厚朴,木香。孕婦需去除桃仁、紅花、檳榔、厚朴。若有嘔吐,則需去除當歸、紅花、木香、厚朴。
〕楂肉〔消積滯,二、三錢。〕地榆〔止血痢,一、二、三錢。〕甘草〔調胃氣。五分至一錢,嘔惡去之。〕如單白無紅者,去桃、紅、地榆,加橘紅、澀滯甚者,加〔酒煮。〕大黃;〔經曰:暴者奪之。又曰:通因通用。一、二錢。服一、二劑乃除之。〕腹痛甚者,加玄胡;〔時珍曾治一人下痢,腹痛垂死,一味為末,米飯調服三錢,痛即減半。〕如發熱者,加柴胡。
〔痢疾縱有表症,嘉言謂當從少陽和解主治,若非表症身熱,既有芩、連,清熱解毒,加柴胡亦甚合嘉言少陽生髮之氣,傳入土中,因而下陷,當先以辛涼之說。〕若痢至月餘,脾胃弱而虛滑者,當加參、術。〔扶脾胃之元氣。一切破氣血之藥,宜減去之。〕
白話文:
山楂可以消積滯,每次服用二到三錢。地榆可以止血痢,每次服用一到三錢。甘草可以調和胃氣,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,嘔吐噁心時可以去除它。如果單是白色沒有紅色,就去除桃仁、紅花、地榆,加入橘紅;如果澀滯很嚴重,就加入酒煮的大黃。古書上記載:對於暴病要及時治療,還要根據病因對症治療。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服用一到兩劑就可以治癒。腹痛嚴重者,可以加入玄胡。李時珍曾治療過一位痢疾患者,腹痛快要死了,用玄胡研成粉末,用米飯調服三錢,疼痛立刻減輕一半。如果發燒,可以加入柴胡。
痢疾即使有表症,也要按照少陽病的和解方法治療。如果沒有表症,只是身體發熱,已經用了黃芩、黃連清熱解毒,加入柴胡也十分符合少陽病的生髮之氣,傳入脾胃,導致下陷,應該先用辛涼的藥物治療。如果痢疾持續一個多月,脾胃虛弱,容易滑泄,應該加入人參、白朮,扶助脾胃的元氣。所有破壞氣血的藥物,都應該減少服用。
此方和解清熱,破結消積,調氣行血,為治痢之神劑。即芍藥湯之法,隨痢之新久,而加減用之。
芍藥黃芩湯,亦治痢之神方。
白芍〔安脾胃而和血脈,治腹痛而止瀉痢。〕甘草,茯苓〔益脾胃。〕黃芩,黃連〔清熱邪。〕枳殼〔破結氣。〕橘紅〔通滯氣。〕,赤痢加地榆〔涼血。〕紅曲〔活血。〕如痛甚者,可再加乳香、沒藥,〔散血通滯。〕裡急甚者,加當歸;〔和血。〕後重甚者加檳榔。〔降氣下行。
白話文:
這方子能和解清熱、破除積聚、調和氣血,是治療痢疾的妙方。它源自芍藥湯的方劑,根據痢疾發病時間長短,適當加減藥物。
芍藥黃芩湯也是治療痢疾的有效方劑。
白芍能安脾胃、調和血脈,治療腹痛、止瀉痢。甘草、茯苓能益脾胃。黃芩、黃連能清熱邪。枳殼能破除積聚的氣。橘紅能通暢阻塞的氣。如果是赤痢,可加地榆涼血,紅曲活血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再加乳香、沒藥散血通滯。如果裡急後重嚴重,加當歸和血;排便困難者加檳榔,使氣下降。
〕積滯多者。調服滑石末。〔取其滑能利諸竅,通壅滯,下垢膩,甘能和胃氣,寒能消暑熱。〕如下痢不止,佐以升麻、葛根。若嘔吐者,〔忌用升提,〕加石蓮子、陳松蘿,〔下氣降火。〕若熱毒血痢,用鮮金銀藤,〔數兩。〕煎湯煎藥。〔取其甘能和中益血,寒能除熱解毒。
〕如胃弱虛人,加蓮肉。〔炒黃,三、四十粒。〕扁豆。〔炒黃,三、四錢。〕虛甚者,加人參。〔量用至一兩。要知治痢,當顧胃氣為急。〕痢久者,加烏梅。〔一、二枚,取其酸能斂血固腸。〕作渴亦用。〔取其酸能生津止渴。〕
白話文:
如果積滯很多,就用滑石粉來調理。滑石能滑利所有竅道,通暢阻塞,排除污垢油膩,甘味能和胃氣,寒性能消暑熱。如果出現下痢不止,可以加入升麻、葛根。如果出現嘔吐,不要使用升提藥物,要加入石蓮子、陳松蘿,來降氣降火。如果出現熱毒血痢,就用新鮮金銀藤,大約幾兩,煎湯煎藥。金銀藤甘味能和中益血,寒性能除熱解毒。
如果胃弱虛弱的人,可以加入蓮肉,炒黃,三四十粒。也可以加入扁豆,炒黃,三、四錢。如果虛弱嚴重,可以加入人參,用量要達到一兩。要知道治療痢疾,最重要的是要顧護胃氣。如果痢疾持續很久,可以加入烏梅,一、兩枚,烏梅酸味能斂血固腸。口渴的時候也可以用烏梅,因為它的酸味能生津止渴。
此方亦以和脾清熱,破結導滯為主,與王宇泰方大同小異。仲淳用如金丸一方,只川連一味,薑汁浸拌,隔土瓦炒,薑汁和水泛丸,每服四錢,隨症用藥,煎湯送下,極稱其功效之神,能挽垂絕之症。奈庸醫畏投,深惜此方之遇蹇也。每觀仲淳治痢,用藥不脫前方諸品。但白朮燥腎閉氣,為滯下家所忌,大黃長驅直搗,非胃弱人所宜;桃仁、紅花善能疏瘀血,既下行無取,又重傷之;其青皮太峻,厚朴過溫,少見用。此外,藥品亦無多,因症加減,投之輒效。
人稱仲淳瘧,痢,蓋獨開門戶者也。
白話文:
這一方的治療原則,也是以調和脾胃、清熱解毒、破除積結、通導停滯為主,與王宇泰的方子大同小異。仲淳醫生採用了如金丸這一味藥,只用川連,以薑汁浸泡拌勻,再隔著瓦片炒制,然後用薑汁和水泛成丸。每次服用四錢,根據病情搭配其他藥物,煎湯服用。仲淳醫生極力稱讚此方神效,認為它能夠挽救危急重症。可惜一些庸醫卻害怕使用,實在可惜此方被冷落了。
觀察仲淳醫生治療痢疾的方子,用藥大多不脫離上述方子中的藥物。只是白朮性燥,容易傷腎閉氣,不適合治療痢疾;大黃瀉下力強,不適合胃弱的人;桃仁、紅花善於活血化瘀,對於痢疾來說,既無法向下運行,又容易傷及身體;青皮過於峻猛,厚朴溫燥,很少用到。
除此之外,仲淳醫生的用藥也並不多,只是根據病情加減,服用之後就見效。
人們都稱讚仲淳醫生治療瘧疾和痢疾,稱他獨開醫學門戶,獨樹一幟。
大黃丸,痢疾初起,壯實者宜之。若因誤用固澀,以致邪熱內蓄,積不得行,腹痛欲死者,即日久仍可酌用。
大黃〔蜜蒸,一斤。〕枳殼〔炒。〕檳榔〔各四兩。〕木香〔忌見火,一兩。〕白芍〔酒炒,六兩。〕甘草〔炙,三兩。煉蜜丸,綠豆大,白萊菔湯,吞三錢,重者五錢,以行二、三次,腹中爽快為度,胃弱者禁施。〕積滯多,而元氣虛者,人參湯服。孕婦,人參湯中加砂仁。此通因通用之法,一方用大黃、韭萊拌,蒸曬九次,蜜丸,亦簡便神方也。
白話文:
大黃丸適合痢疾初期、體質強壯的人服用。如果因為錯誤地使用收斂藥,導致邪熱內積,積滯無法排出,腹部疼痛欲死,即使是久病也還可以適度服用。
方劑裡用蜜蒸一斤大黃、炒四兩枳殼、四兩檳榔、一兩木香(忌火)、酒炒六兩白芍、炙三兩甘草,煉成綠豆大小的蜜丸,用白蘿蔔湯送服,每次三錢,病情嚴重者可服五錢,服用二到三次,以腹中舒暢為度。脾胃虛弱者禁用。如果積滯較多,元氣虛弱,就服用人參湯。孕婦則在人參湯裡加入砂仁。這是一個通因通用之法,還有一種簡便的有效方子:用大黃和韭菜拌在一起,蒸曬九次,製成蜜丸。
地汁蜜漿飲,素陰虛人,裡急後重者宜之。〔胸膈不寬快者,勿投。〕
生地〔二、三兩,煎一、二滾,絞汁一大碗。〕生白
蜜〔半杯和汁調勻。頓飲一碗,積自潤下。〕
此甘寒潤下之劑,凡病後及老人津液乾枯,產後亡血,致大便秘結者皆宜。
參蓮湯,治噤口痢,吐不納藥者。
人參〔扶胃家之正氣,一、二錢至一兩。〕石蓮子〔去心炒黃,五錢。〕黃連〔清濕熱之邪毒,薑汁炒,一、二錢至五錢。〕一方無黃連,〔嘉言謂其但能苦降,不能升提,況非胃虛所宜。愚謂薑汁拌炒,則開降並行,人參同用,則補瀉兼施。〕一方無人參、黃連,加陳松羅,〔五錢。
白話文:
對於素體陰虛、裡急後重的人,可以用生地蜜漿飲。但胸膈不舒暢的人,就不要服用。
製作方法:生地二到三兩,煎煮一到兩沸,取汁一大碗。生白蜜半杯,與生地汁混合均勻。一次喝完一碗,可以潤腸通便。
生地蜜漿飲屬於甘寒潤下之劑,適合病後或老人津液乾枯、產後失血導致便秘的人服用。
參蓮湯可以治療噤口痢,以及嘔吐不能服藥的情況。
製作方法:人參一到二錢或一兩,用來扶助胃氣。石蓮子去心炒黃,五錢。黃連薑汁炒,一到二錢或五錢,用來清熱解毒。有些人方子沒有黃連,因為認為黃連只能苦降,不能升提,不適合胃虛的人。但我的觀點是,薑汁拌炒可以使黃連既能降又能升,與人參同用,就能達到補瀉兼施的效果。也有一些方子沒有人參和黃連,會加入五錢的陳松羅。
〕虞天民謂此症亦有不能用參者,以陰太虛,而陽邪太甚也。〕,隨宜採用。〔若因痢久胃氣傷,則宜用參緩緩服之,但得一口下咽,虛熱隨開。〕外用田螺,〔搗如泥。〕加麝香〔少許。〕納臍中。〔引火熱行下,甚妙。〕
此補虛清熱噤口痢之聖藥也。按噤口痢症最重。因濕熱之毒,閉塞胃口,正氣衰憊,莫能與爭,故滴水不進,若用丁香、砂仁之屬,則殺人矣。
生地黃湯,治熱痢不止。
生地〔涼血補陰。〕地榆〔涼血泄熱。〕甘草〔調和胃氣。〕水犀角〔涼血解毒。〕羚羊角〔治熱毒痢血,療腹痛熱滿。〕龜甲,生雞子〔皆補陰除熱,能止久痢。〕黃柏〔痢久則下焦虛,腎欲堅、急食苦以堅之。黃柏是也。〕皆可採用。宜用金銀花〔二、三兩。〕煎湯煎藥。
白話文:
虞天民認為,這種症狀也有一些情況不適合使用人參,這是因為陰氣過虛,陽邪過盛的緣故。要根據情況適當採用。
如果因為久痢導致胃氣受損,就應該用人參緩緩服用,只要能吞下一口,虛熱就會隨之散去。
外用田螺,搗成泥狀,加入少許麝香,放入肚臍中。引導火熱向下行,效果非常好。
這是治療虛寒清熱噤口痢的聖藥。
噤口痢症狀最為嚴重。由於濕熱之毒阻塞胃口,正氣衰弱,無法與之抗衡,因此滴水不進。如果使用丁香、砂仁等藥物,反而會致命。
生地黃湯,用於治療熱痢不止。
生地涼血補陰,地榆涼血泄熱,甘草調和胃氣,水犀角涼血解毒,羚羊角治療熱毒痢血,療效腹痛熱滿,龜甲,生雞子,皆補陰除熱,能止久痢,黃柏,久痢則下焦虛,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黃柏是也。這些藥材都可以採用。宜用金銀花二、三兩煎湯煎藥。
此涼血和胃之劑,血涼胃和,痢自止矣。蓋痢久則傷陰,故補陰除熱之品,可議加也。
栝蔞根湯,治下虛津耗、口燥咽乾,渴次煩躁,宜此救之。
花粉,麥冬〔生津。〕茯苓,甘草,大棗〔調胃。〕
此生津調胃之劑,亦痢門之一法也。
脫肛洗方
五倍子,石榴皮〔各一兩。〕明礬〔四兩。〕煎濃湯,再用大田螺,〔數枚,去殼搗爛。〕豬膽〔二、三枚,取汁。〕同入湯中,先熏後洗。再用五倍子〔炙末。〕鱉頭〔煅末。〕田螺汁調敷肛上,用軟帛托入,一日三、四次。凡治脫肛,勿論虛、實、寒、熱,用藥皆以升提為主。
白話文:
這是一種清涼血液、和諧胃部的藥物,當血氣涼爽,胃部和諧,腸炎自然就能停止了。因為腸炎久了會損傷陰液,所以補充陰液和清熱的藥物可以考慮加入。
「栝蔞根湯」,用於治療下焦虛弱、津液耗失、口乾舌燥、口渴且容易煩躁的情況,使用這種藥方來救療。
花粉、麥冬(滋潤津液),茯苓、甘草、大棗(調和胃部)。這是滋潤津液和調和胃部的藥方,也是治療腸炎的一個方法。
「脫肛洗方」
五倍子、石榴皮(各一份兩),明礬(四份兩),煮成濃湯,再次使用大田螺,(數個,去除殼後搗碎),豬膽(二、三枚,取汁)一同加入湯中,先薰蒸後清洗。再使用五倍子(炙烤後研磨成粉末),鱉頭(煅燒後研磨成粉末),田螺汁調和敷在肛門上,使用軟布托著放入,一天三、四次。所有治療脫肛的藥物,無論是虛弱、實質、寒冷、熱度,使用藥物都以提升為主。
腸澼便血,身熱則死。〔陽盛陰衰故也。〕寒則生腸澼,下白沫,脈浮則死,脈沉則生。腸澼下膿血,脈懸絕則死。〔脈至如絲,懸懸欲絕也,邪實正虛故死,然下痢則虛,若沉小之脈,是正象,非死脈也。〕滑大則生。〔滑因血盛,大以氣充,血氣未傷,故生。然久痢而見數大、及浮大堅之脈則死,以正已衰,而邪方盛也。〕
下痢發熱不休者死,下痢唇若塗朱者死,下純血者死,下如紅莧汁者死,下如屋漏水者死,下如魚腦或如豬肝者,皆半死半生。
白話文:
腸子裡流出水樣便血,身體發熱就會死亡。寒冷則會導致腸子裡流出水樣便血,並排泄白色泡沫,脈搏浮則死亡,脈搏沉則生。腸子裡流出膿血,脈搏若懸如絲線,幾乎要斷掉,則會死亡。滑脈大則生。
痢疾發熱不止者會死亡,痢疾嘴唇像塗了朱砂一樣的也會死亡,痢疾只排出鮮血的也會死亡,痢疾排出像紅莧菜汁一樣的也會死亡,痢疾排出像屋頂漏水一樣的也會死亡,痢疾排出像魚腦或豬肝一樣的,則半死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