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八·御集 (2)
卷八·御集 (2)
1. 舉例
一,一人暑月坐臥一小樓,持咒唸佛,忽患頭痛如斧劈,身熱發躁,日飲冷水斗余,渴猶未解,自分必死。仲淳視其脈,知系受暑,為疏竹葉石膏湯方,不二劑,發熱、口渴俱止,幾十劑病始退,旋加減健脾藥十餘帖而安。
二,一童子夏月身熱,十晝夜止飲白湯,汗之、下之,熱。仍如故。仲淳曰:此傷暑也。白虎湯是其本方,因誤汗下虛甚,加人參三錢,一劑微汗瞑眩,少頃熱解。更疏一方,防其瘧痢,仍用人參二錢,兼健脾清暑導滯之劑,未幾瘧作,如方飲之,瘧止痢又作,乃以生脈散中,加益元散飲之。兒尪羸甚,皆謂必死。
白話文:
炎炎夏日,一位男子住在小樓中,持咒念佛,突然頭痛欲裂,身體發熱煩躁,一天喝了許多冷水,仍然口渴難耐,自覺必死無疑。仲淳醫生診脈後,知道是中暑了,便開了竹葉石膏湯方子,只服兩劑,發熱和口渴就都消除了,服了幾十劑藥,病才逐漸好轉。之後又加減了一些健脾藥,十幾帖後就痊癒了。
另一個案例是,一個小孩在夏天身熱,連續十天只喝白水,無論用汗法、瀉法都無法退熱。仲淳醫生說這是暑邪入侵造成的,白虎湯是治這個病的根本方劑,但孩子因為誤用汗下法,導致虛弱,所以加了人參三錢,服下一劑,稍微出了汗,就昏昏欲睡,一會兒熱就退了。醫生又開了另一個方子,預防瘧疾和痢疾,方中也加入了人參二錢,並用健脾清暑、導滯的藥物。不久後,孩子果然發瘧疾,服用藥後,瘧疾止住了,但又開始腹瀉。醫生便在生脈散中加入益元散,讓孩子服用。孩子本來就十分虛弱,大家都認為必死無疑。
仲淳曰:視兒目光炯炯,且飲食味甘,是精神已旺,胃氣轉也,何虞之有!尋果脫然起。
三,一人暑月連日勞頓,晨起忽患水瀉,誤服胃苓湯,耳中熱氣衝出難忍,身體困倦,不能移動。傍晚瀉止,煩躁厥冷,頭重不能舉,眩暈不知人事,身不發熱,遍體冷汗,脈伏不見。醫謂腎氣上逆,陽欲暴脫之候,以八味湯加參投之,即嘔藥吐蛔。又誤以理中安蛔湯,聞椒味即躁急欲死,大渴飲冷,隨飲隨吐,欲坐臥井中,以新汲水浸手足方快。嘔吐四日,二便全無,諸藥不應,奄奄一息,殆無生理。
白話文:
仲淳說:「看孩子眼神明亮,而且飲食味美,說明精神已經旺盛,胃氣也轉好了,何必擔心呢!」隨後孩子果真就活潑起來了。
一位病人,在炎熱的夏季連日勞累,清晨起床後突然患上腹瀉,誤服了胃苓湯,結果耳中熱氣衝出,難以忍受,身體疲倦,無法移動。傍晚腹瀉止住,卻感到煩躁、發冷,頭昏沉得抬不起來,頭暈目眩,神志不清,身體不發熱,全身冷汗,脈象微弱難以摸到。醫生診斷為腎氣上逆,陽氣將要耗盡,於是用八味湯加參藥服用,結果反而嘔吐出藥物和蛔蟲。又誤服了理中安蛔湯,聞到胡椒味就焦躁不安,想要自殺,口渴難耐,喝了冷水就吐,想要坐臥在井裡,用新汲取的井水浸泡手腳才感到舒服。嘔吐了四天,大小便都排不出來,各種藥物都無效,奄奄一息,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。
余診視之曰:其為暑症無疑、先用田螺二、三枚搗爛,入青鹽少許,攤貼臍下一寸。少頃解出小便,短赤異常。乃投竹葉石膏湯,加人參一錢,即不嘔得睡。又服一劑,遂食粥一盞。以豬膽導之,大便始通。改用生脈散,加茯苓、花粉、枸杞、甘草、數劑霍然。病後喜食腐漿、西瓜之類。
惡一切辛香之物。此因吐多津液受傷之故。用集靈膏,一月而康復如常。
白話文:
我診視過後,斷定這是暑症無疑。先用田螺二、三枚,搗爛,加入少許青鹽,攤貼在臍下一寸的地方。過了一會兒,就解出小便,顏色深赤,很不正常。於是給他服用竹葉石膏湯,加入人參一錢,馬上就不再嘔吐,昏昏欲睡。又服用一劑,便能吃下一碗粥。用豬膽導之,大便才通暢。改用生脈散,加入茯苓、花粉、枸杞、甘草,服用幾劑後,病狀就霍然消失。病後他喜歡吃腐漿、西瓜之類的食物,但厭惡一切辛香之物。這是因為吐出太多津液,導致身體受傷的緣故。於是用集靈膏治療,一個月後就康復如常。
四一人自汗如雨,面赤身熱,口燥心煩,舌苔黃,脈虛而洪數。滑伯仁曰:經云毋伐天和。暑症本自汗,盛夏豈宜帷幕遮蔽,暑症本脈虛,加之朮、附剛劑,故脈洪數。乃令揭開窗慢,進以人參白虎湯,加黃連以解附毒,三劑而汗止大半,諸症亦減。湯用冰水調服益元散。七日而愈。
白話文:
一位病人,自汗如雨,臉色發紅,身體發熱,口乾舌燥,心煩意亂,舌苔黃厚,脈象虛弱而洪大且快速。滑伯仁說:經書上說,不要違背天道的和諧。暑症本就容易自汗,盛夏時節更不應該用帷幕遮蔽,讓身體無法散熱。暑症本就脈象虛弱,如果再使用補益的附子、朮等藥物,就會導致脈象洪大快速。因此,他讓病人打開窗戶,通風透氣,並用人參白虎湯加入黃連來解附子毒性,服用三劑後,汗量明顯減少,其他症狀也減輕。之後用冰水調服益元散,七天後病癒。
2. 溫
濕有自外而得者,有自內而生者,有風濕相搏者,有濕熱相搏者,有獨傷於寒濕者。自外而得者,如在天之濕,霧露雨雪是也。在地之濕,冰水泥濘是也,在人之濕,汗出沾衣,未經解換是也。但清邪則先傷上部。先傷表之營衛。故《金匱》曰:霧傷於上。又曰:霧傷皮腠。
其症頭重如裹,面目浮腫,鼻息不利。聲濁不清,發熱身疼,宜輕清散之。可用羌活勝濕湯。濁邪則先傷下部,先傷肌肉筋骨血脈。故《金匱》曰:濕傷於下,又曰:濕流關節。又經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其症足跗〔足面。〕先腫,〔腫肉如泥,按之不起。〕漸至腿膝,行動重著,關節疼痛,倦怠體重,宜升陽滲濕兼行,可用羌防四苓散,勿但用降下滲泄之劑。趙氏云:濕淫從外入里,當用升陽風藥即愈。
白話文:
濕邪的來源與症狀
濕邪的來源有很多,可以從外而來,也可以從內而生,還可以是風濕、濕熱互相影響,或是單獨受寒濕侵襲。
從外而來的濕邪,例如:天上的濕氣,如霧、露、雨、雪;地上的濕氣,如冰、泥、濘;以及人體的濕氣,如汗出沾衣,未及時更換。
濕邪入侵人體時,輕則先傷上部,傷及表面的營氣和衛氣。 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「霧傷於上」、「霧傷皮腠」。
濕邪侵襲上部的症狀:頭重如裹,面部浮腫,呼吸不暢,聲音嘶啞不清,發熱身痛。這種情況宜用輕清散寒的藥物治療,例如羌活勝濕湯。
濕邪若為濁邪,則先傷下部,傷及肌肉、筋骨、血脈。 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「濕傷於下」、「濕流關節」。《黃帝內經》也提到:「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」
濕邪侵襲下部的症狀:腳面先腫,腫得像泥一樣,按壓後也不容易恢復,逐漸蔓延至腿和膝蓋,行動沉重,關節疼痛,身體疲倦沉重。這種情況宜用升陽滲濕的藥物治療,例如羌防四苓散,不可單用向下滲泄的藥物。
趙氏醫家指出:濕邪從外侵入體內,應當使用升陽祛風的藥物,就能治癒。
經所謂濕淫所勝,助風以平之。又曰:下者舉之。得陽氣升騰而愈矣。又曰:客者除之。以濕從外入者,使之仍從外出也。然宜兼健脾之藥投之,如有汗加白朮,無汗加蒼朮之類。自內而生者,如飲食之濕,酒水瓜果乳酪是也。經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脾主肌肉,其性惡濕,內受濕淫,肌體腫滿。
又曰:濕勝則濡泄,脾濕不運,則水穀不分,故或痞滿、或腫脹、或泄瀉,總宜健脾燥濕利水為主。經曰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《金匱》云:一身盡疼,發熱日晡更劇者,此名風濕。此因汗出當風取涼所致,法當汗出而解。但宜微汗,不宜大汗,大汗則風去濕存,微微似汗,則風濕俱去也。
白話文:
醫書說,如果身體受到濕氣侵襲,可以用風來調節平衡。另外也說,下陷的要把它提起來,讓陽氣上升,就能痊癒。再者,外來的要把它去除,濕氣從外侵入,就要讓它從外排出。但同時也要用健脾的藥物,如果出汗就加白朮,不出汗就加蒼朮等等。如果濕氣是從內而生的,比如飲食中的濕氣,像酒、水、瓜果、乳酪等,醫書上說,所有的濕腫脹滿都屬於脾的病症。脾主肌肉,它不喜歡濕氣,如果內受濕氣侵襲,就會造成肌體腫脹。
醫書上還說,濕氣過盛就會造成身體的濡泄,脾虛濕盛,水穀不能正常運化,所以會出現腹脹、腫脹、泄瀉等症状,治療原則應以健脾燥濕利水為主。醫書上說,治療濕氣而不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方法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全身疼痛,發熱並且在下午病情加重,稱為風濕,這是因為汗出當風受涼引起的,治療方法應該是讓患者微微出汗,就能痊癒。但要注意,出汗不能太多,太多則風去濕留,微微出汗才能風濕皆去。
濕熱一症,夏月最多。蓋夏月地之濕氣,上合於天之熱氣,日之暑氣,結為炎蒸,濕熱相合,病多發熱煩悶,身體沉重,走注疼痛,皆濕熱相搏,鬱而不伸,故煩熱也。宜清熱滲濕湯加減,可加柴胡、銀花之屬。嘉言謂:濕土寄旺於四季之末,其氣每隨四時之氣而變遷。在夏為熱濕,在冬為寒濕。
故寒濕之病,於冬月春初,居寒濕之地,感而病者為多。可用桂枝附子湯,或加羌活、蒼朮之屬,溫以散之。以上諸法,皆究濕家之所不容廢也。
白話文:
濕熱症與寒濕症的辨證論治
濕熱症
濕熱症在夏季最為常見。這是因為夏季地氣濕潤,上合於天之熱氣,太陽的暑氣,凝結成炎熱蒸騰的氣氛。濕氣與熱氣相合,容易導致人體發熱煩悶、身體沉重、四肢疼痛等症狀。這是因為濕熱相互搏鬥,鬱積於體內無法舒展,所以才感到煩熱。
治療濕熱症,應以清熱滲濕湯加減服用,可加入柴胡、銀花等藥物。古人說:「濕土寄旺於四季之末,其氣每隨四時之氣而變遷。」在夏季為熱濕,在冬季為寒濕。
寒濕症
所以寒濕症多見於冬月春初,居住在寒冷潮濕的地方,更容易受到寒濕侵襲而生病。可用桂枝附子湯治療,或加入羌活、蒼朮等藥物,溫陽散寒。
以上這些方法,都是治療濕氣疾病的關鍵,不可忽視。
羌活勝濕湯,通治外感諸濕及風溼症。〔症見論中。〕
羌活,獨活,防風〔各錢許。〕川芎,藁本,蔓荊子〔風能勝濕,如濕地經風則干。又無竅不入,惟風為能,凡關節不利之病,非風藥不可。且羌、獨、防風能散周身之濕。上下無不宜之。如濕症只在下焦,川芎、藁本去之亦可。〕炙甘草〔恐風藥悍燥,用以調之。此謂有制之兵也,各五、七分。
白話文:
「羌活勝濕湯」可以治療各種外感濕邪和風濕病,包括論述中提到的症狀。方劑使用羌活、獨活、防風各適量,川芎、藁本、蔓荊子則因為風能勝濕,可以驅散關節不利之濕邪。由於風無孔不入,所以需要使用羌活、獨活、防風散除周身濕氣。如果濕邪只在下焦,可以去掉川芎、藁本。為了避免藥性過於燥烈,加入炙甘草調和藥性。
〕汗多或加白朮,無汗可加茅朮。〔濕家不可發汗。以身本多汗,易至亡陽也。其久冒風涼,乃至以水灌汗,抑遏其陽者,不微汗之,邪無從解。〕下焦濕症加漢防己。〔酒炒。〕發黃加茵陳。〔濕鬱為熱,蒸騰發黃,《金匱》云: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身色如熏黃也。
〕
此升陽散濕之劑,凡濕從外受者。無論在上在下,俱以此方隨症加減治之。按《金匱》云: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中濕,亦名濕痹。言太陽病則必有發熱惡風之候,濕流關節則痛,陽郁不伸則煩,脈不沉細,則非有外風與之相搏,故只名中濕。亦名濕痹者,謂濕邪痹閉其身中之陽氣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流汗過多,可以加白朮;如果沒有流汗,可以加茅朮。濕邪入侵的人,不可發汗。因為身體本身就容易流汗,發汗容易導致陽氣虧損。如果長時間受寒風冷氣侵襲,甚至用冷水灌汗,抑制了陽氣,如果不微微發汗,邪氣就無法排出。下焦濕症,可以加漢防己。酒炒。發黃的症狀,可以加茵陳。濕氣鬱結化熱,蒸騰上行就會導致發黃,《金匱》說:濕邪入侵,全身疼痛,發熱,皮膚顏色像熏黃一樣。
這個升陽散是治療濕邪的方劑,適用於外受濕邪的患者。無論濕邪在上焦還是下焦,都可以根據症狀加減此方治療。根據《金匱》記載: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躁,脈象沉細,這是中濕,也叫濕痹。太陽病必有發熱怕風的症狀,濕邪流注關節則疼痛,陽氣鬱結不舒則煩躁,脈象不沉細,就不是外風入侵,所以叫做中濕。又叫做濕痹,是因為濕邪阻滯了身體的陽氣。
治宜此方,微汗以通其陽,若兼見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當利其小便,宜羌防四苓散治之。
活人敗毒散,外感諸濕,及風溼症,挾虛之人,主此加減。
羌活,獨活,柴胡,川芎〔輕清開發,使邪毒敗散。〕
前胡,枳殼,桔梗〔利氣。各錢許。〕人參〔三、五、七分。〕茯苓〔一錢。〕甘草〔扶正氣,以勝邪。五分。〕煩熱口乾加黃芩,日二、三服,以愈為度。
白話文:
治療應該採用這個方子,微微出汗可以通暢陽氣。如果同時出現小便不利、大便反倒通暢的情況,就應該利尿,可以用羌活防風四苓散來治療。
活人敗毒散適用於外感諸濕、風濕症,以及虛弱之人,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量。
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川芎可以輕清透達,使邪氣毒素散去。
前胡、枳殼、桔梗可以利氣,各取適量。人參三、五、七分,茯苓一錢,甘草五分,可以扶正氣、以勝邪。煩熱口乾可以加黃芩,每日服用兩到三次,直到痊癒。
此扶正驅邪之方也。嘉言云:濕、熱、暑三氣門中,當推此方為第一。以其功之著也。觀經言,三陽並至,如風雨,如霹靂,人莫能當。然則夏月三氣聚合,其為病也,豈同一氣之易當乎?人感三氣而病,病而死,其氣互傳,乃至十百千萬,則為疫矣。嘉靖乙未,五、六、七月間,江南淮北,時行瘟疫,沿門闔境,傳染相似,用本方倍人參,去前、獨服者盡活。倍人參者,以疫氣易染之人,體必素虛也,去前、獨者,以體虛之人,不敢用復藥表汗也。
又饑饉兵荒之餘,人已內虛久困,非得人參之大力,負荷其正,驅逐其邪,邪必不去。凡服此者,亦無不全活,所以以活人名方。若去人參,何異眾方之發散,而能活人耶。觀吳又可知治瘟疫用藥以疏利為主,與嘉言之治法不同。有瘟疫論宜參酌合宜而用可也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扶正驅邪的良方。有人說,濕、熱、暑三氣之中,這個方子堪稱第一,因為它的效果非常顯著。古籍記載,三陽並至,就像風雨雷電,無人能抵擋。那麼,夏季三氣聚集,所引發的疾病,又怎能輕易應對呢?人感染了三氣而生病,病重而死,其氣互相傳播,甚至蔓延到千百萬人,就形成了瘟疫。嘉靖乙未年,五、六、七月間,江南淮北流行瘟疫,家家戶戶都受到感染,病情相似。使用這個方子,加倍人參,去除前面那些單獨服用者,都活了下來。加倍人參是因為容易感染疫氣的人,體質必然虛弱,去除前面單獨服用者是因為體虛的人,不敢用再服用藥物來發汗。
而且,在饑饉兵荒之後,百姓體內虛弱,長期疲憊,沒有人參強大的力量,來扶持正氣,驅逐邪氣,邪氣就不會消失。凡是服用這個方子的人,也都活了下來,所以才以「活人」來命名這個方子。如果去除人參,就和其他的發散藥物一樣,怎麼能救人呢?看看吳又可的醫書,就知道他治療瘟疫以疏利為主,和這個方子的治療方法不同。遇到瘟疫,應該參考不同的理論,結合實際情況,合理地運用。
羌防四苓散,治太陽中〔同傷。〕濕,發熱惡風,關節疼痛。〔濕猶在表也。〕小便不利。〔邪入膀胱,氣化不行也。〕大便反快。〔濕流大腸也。〕
羌活,獨活,防風〔發表驅濕。〕白朮〔健脾去濕。〕
茯苓,豬苓,澤瀉〔利水滲濕。〕
此發表驅濕,健脾利水之劑。如兼熱者,芩、連、梔、柏、益元散之屬,可採加入。嘉言云:夏月當會暑、熱、濕三氣交病之義,審脈辨症,用藥庶不誤治。此方益元消暑,芩、連清熱,苓、澤滲濕,三法兼有,可遵而加減用之。
白話文:
羌防四苓散 方解
**主治:**太陽經(同傷)濕邪,症狀為發熱惡風、關節疼痛(濕邪尚在表層)、小便不利(邪氣入侵膀胱,氣化功能受阻)、大便反快(濕邪流注大腸)。
藥物組成:
- 羌活、獨活、防風:發表驅散濕邪。
- 白朮:健脾燥濕。
- 茯苓、豬苓、澤瀉:利水滲濕。
**方義:**此方以發表驅散濕邪、健脾利水為主。若患者兼有熱症,可根據情況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子仁、益元散等清熱藥物。
**臨床應用:**嘉言云:夏季當注意暑熱濕三氣交感而致病的道理,應仔細診察脈象,辨別病症,用藥不可誤治。此方具有益元消暑、清熱利濕的功效。其中,黃芩、黃連清熱,茯苓、澤瀉滲濕,三種功效兼具,可根據實際情況加減用藥。
胃苓湯,治濕淫於內,胸腹痞滿,泄瀉純水,小便不利,或肢體腫脹。
蒼朮〔燥脾勝濕。〕厚朴〔散結泄滿。〕陳皮〔下氣。〕甘草〔調中。即平胃散也。〕白朮,茯苓,豬苓,澤瀉〔健脾利水滲濕,即四苓散也。〕可加木香、砂仁,發黃加茵陳,身痛加羌、防,有痰飲加半夏,有食積加神麯。
此燥濕、快氣、健脾、利水之劑,原方有桂枝。喻云:桂枝、麻黃遇濕熱時令不可輕用,以桂枝辛熱,麻黃髮汗也。果內有寒,方可舍時從症,少少加桂。
白話文:
胃苓湯主要用於治療濕氣入侵體內,導致胸腹脹滿、腹瀉稀水、小便不暢、或肢體浮腫等症狀。藥方包括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等,這些藥材具有健脾利水、燥濕化痰的作用。根據病症的不同,還可以加入木香、砂仁、茵陳、羌活、防風、半夏、神麴等藥材。由於方中含有桂枝,而桂枝辛熱容易加重濕熱,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,除非體內確實有寒證,才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少量添加。
清熱滲濕湯,治一切濕熱、加減用之。
黃連,黃柏〔清熱〕。蒼朮〔燥濕。蒼、柏即二妙散,治濕熱腰膝疼痛,然上下皆效也。〕白朮〔健脾。〕茯苓,澤瀉〔滲濕。〕甘草〔調中。〕可加銀花。〔清熱除濕。〕有表症加柴胡。〔除在表之濕熱。〕
此清熱祛濕,亦夏月之尤宜也。喻云:夏月所受之濕,為熱濕、暑濕,而群方所主之藥,多在寒濕,殊不兼耳。此方甚合鄙意。
白朮酒,治中濕、骨節疼痛。
白話文:
清熱滲濕湯,適用於各種濕熱症狀,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材。黃連和黃柏可以清熱,蒼朮可以燥濕,蒼朮和黃柏組合就是二妙散,可以用來治療濕熱導致的腰膝疼痛,上半身和下半身都有效。白朮可以健脾,茯苓和澤瀉可以滲濕,甘草可以調和脾胃。可以加入銀花,清熱除濕。如果患者有表症,可以加柴胡,去除表面的濕熱。
清熱滲濕湯非常適合夏季服用,因為夏季容易受到濕熱的侵襲,而其他藥方多偏寒濕,並不適合夏天。白朮酒可以治療中濕導致的骨節疼痛。
白朮〔一兩。〕酒〔三盞。〕白朮投於酒,煎一盞,不時頻服。不能飲酒者,以水代之。
此方專一補脾,不多功於利小便。蓋以脾能健運,濕自不留,而從水道出耳,然則胃中津液不充、不敢利其小便者,此方豈非聖藥乎。
仲淳丸方,〔亦作煎服。〕陰虛人,有濕熱不能服燥劑者宜之。
生地〔涼血祛諸濕熱。〕甘菊〔各一斤。〕牛膝〔補陰,〕人參〔益脾。各半斤。〕真茅朮〔緣脾虛有濕,不得不用。故以黑芝麻水浸,研漿拌蒸用之。二斤。〕茯苓〔半斤。乳制至一斤。〕車前子〔利水而不走氣,與茯苓同功。半斤。〕用天冬熬膏為丸服。
白話文:
白朮一兩,用三盞酒煎煮,只煎一盞,不時頻頻服用。如果不能飲酒,就用清水代替。
這個方子專門補脾,不會過度利小便。因為脾臟健運,濕氣自然不會停留在體內,就會從水道排出。如果胃中津液不足,不敢利小便,這個方子豈不是良藥?
仲淳丸,也可以煎煮服用。陰虛體質的人,有濕熱不能服用燥熱藥物者,適合服用此方。
生地涼血祛除各種濕熱,甘菊各一斤。牛膝補陰,人參益脾,各半斤。真茅朮因為脾虛有濕,不得不使用,所以用黑芝麻水浸泡後研磨成漿,拌蒸後使用,二斤。茯苓半斤,用乳汁製成一斤。車前子利水而不傷氣,與茯苓功效相同,半斤。用天冬熬成膏,製成丸劑服用。
此方涼血補陰,益脾祛濕,亦治濕之一法也,腎為水臟,水則流濕。腎陰虛,則脾濕易流入,故用參、蒼,益脾勝濕;地、冬、菊、膝補腎清熱;腎得補而濕邪自無所容,況有茯苓、車前以導之乎。
金匱腎著湯,治腎著之病,〔此寒濕但留著腎之外廓也。〕身重腰冷,〔寒濕凝聚故也。〕如坐水中,〔溶溶不定之貌。〕形如水狀。〔微脹如水也。〕腰以下冷痛,腰重如帶五千錢,口不渴,小便自利,飲食如故。〔腸胃無病也。〕此因身勞汗出,衣里冷濕,久久得之所致。
白朮,茯苓〔健脾利水。〕甘草〔恐其僭上。〕乾薑〔溫散寒濕。〕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具有涼血補陰、益脾祛濕的功效,也是治療濕氣的一種方法。腎臟是主水的器官,水可以流動濕氣。腎陰虛的話,脾濕就容易流入腎臟,因此使用人參、蒼朮來益脾勝濕;地黃、冬蟲夏草、菊花、狗膝則補腎清熱。腎臟得到滋補,濕邪就無處容身,再加上茯苓和車前子引導濕氣排出。
金匱腎著湯用來治療腎著病,這是寒濕停留在腎臟外圍所致。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、腰部冰冷,像是坐在水中一樣,身體浮腫,腰部以下冰冷疼痛,腰部沉重如同背負五千錢,不口渴,小便自利,飲食如常。這是由於勞累出汗,衣物濕冷,久而久之造成的。
方劑中白朮、茯苓健脾利水;甘草防止藥性過於猛烈;乾薑溫散寒濕。
此散寒、驅濕、健脾、利水之劑。病在腎之經絡,與腎之中臟無預,若用桂、附,反傷腎之陰矣。果如上症,方可用之。
金匱桂枝附子湯,治真中寒濕,〔或居處寒濕,或冒雨經雪。或涉水塗河等類。〕肢體重著,骨節疼痛,不得屈伸。
桂枝〔宣行榮衛。〕附子〔最散寒濕,以桂、附治濕,如濕地得太陽,曝之則干。〕白朮〔脾能健運。濕自不流。〕炙甘草〔能緩熱性。〕
此散寒、驅濕、健脾之劑,果屬寒濕,未郁為熱者,方可用之。經論濕寒之中人,皮膚不收,而為縱緩;肌肉堅緊,而為瘦削。榮血澀於脈中,衛氣祛於脈外,故曰虛。虛者,語言輕小,足弱難行,氣虛乃痛,按之則止。又嘉言謂:人身陽盛則輕矯,濕盛則重著,乃至身重如山,百脈痛楚,不能轉側,此而不用附子回陽勝濕,更欲何待。在表之濕,其有可汗者,用附子合桂、甘、薑、棗以驅之外出。
白話文:
這方子能散寒、驅濕、健脾、利水。適合腎經絡有病,但腎臟本身沒問題的人。如果要用桂枝和附子,反而會傷腎陰。如果符合以上症狀,就可以用這方子。
金匱桂枝附子湯,治真中寒濕,例如住在寒濕的地方,或淋雨、下雪,或涉水過河等等。症狀是肢體沉重,骨節疼痛,難以彎曲伸展。
桂枝能宣行榮衛,附子最能散寒濕,用桂枝和附子治濕就像陽光照射濕地,曬乾濕氣一樣。白朮能健脾運化,濕氣就不會停留。炙甘草能緩解熱性。
這方子能散寒、驅濕、健脾,如果真的是寒濕,還沒郁成熱,就可以用。經書說濕寒入體,皮膚會鬆弛,肌肉緊繃,身形消瘦。血液循環不暢,衛氣外散,所以說虛。虛的人說話聲音輕微,腳弱難行,氣虛才會疼痛,按壓就能止痛。還有記載說人體陽氣充足就會輕靈,濕氣重就會沉重,甚至身體沉重如山,百脈疼痛,無法翻身,這種情況不用附子回陽勝濕,還要等什麼呢?表面的濕氣,如果可以出汗的,可以用附子加上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來驅除濕氣。
其有可下者,用附子合細辛、大黃以驅之下出。在中之濕,則用附子合白朮,以溫中而燥其脾。若不固護其陽,縱以風藥勝濕,是為操刃,即從溫藥理脾,亦為待弊,其識高,其論甚精,然非常用之法,備此以俟對症採用。
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。〔治濕始終不可下,若陽虛之人,誤用汗、下之藥,腎陽先脫,經曰:腎先病,心為應,額為心部,而腎水乘之,則額上汗出微喘,孤陽上脫也。小便利,則上下交脫,故死。〕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〔腎主二便,誤下而利不止,腎陰脫也,亦死。〕
白話文:
如果病情適合瀉下,可以用附子、細辛、大黃一起服用,將濕氣驅除出去。如果濕氣停留在中焦,則可以用附子、白朮一起服用,溫暖脾胃,燥濕健脾。但如果不能固護陽氣,即使用祛風藥祛除濕氣,就像拿著利刃,非常危險;即使用溫熱藥調理脾胃,也是治標不治本,雖然理論精妙,卻不適合常規使用,只有遇到症狀相符時才可使用。
如果濕氣下注,額頭出汗、微喘、小便頻數,就會導致死亡。濕邪入侵,始終不可瀉下。陽虛之人,誤用汗藥或瀉下藥,會導致腎陽先衰竭。經書記載:「腎先病,心為應」,額頭屬心臟經絡,腎水乘虛上泛,就會出現額頭出汗、微喘,陽氣上浮而脫落。小便頻數,則是上下交虛,因此而死。如果腹瀉不止,也會導致死亡。腎臟主宰大小便,誤用瀉下藥導致腹瀉不止,就會腎陰虧損而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