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八·御集 (1)
卷八·御集 (1)
1. 中暑(中與傷同)
暑有陰陽二症。陽症因於中熱,陰症因於中寒,但感在夏至後者,皆為之暑耳。時令大寒、小寒而人受之者,為傷寒。時令大暑小暑而人受之者,為傷暑。經云:傷暑者汗,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。此皆中暑之陽症。即潔古所謂動而得之為外感。天日之暑熱,故為汗出煩躁、為喘、為大聲呼喝,即其靜者,亦不免於多言。
蓋邪熱傷陰,精神內亂,故言語無倫也。又曰: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此言中暑之陰症,即潔古所謂靜而得之。因避天之暑熱,而反受陰寒所致。故體熱若燔炭,必須汗出邪乃得散。經言:暑當與汗皆出勿止。此之謂也。但感而即病、則傷寒也,若不即病、至秋而發,則如經所謂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
白話文:
暑病的陰陽之分
暑病分為陰陽兩種。陽症是因為體內熱盛引起,陰症則是由於體內寒氣積聚所致。但凡是在夏至之後發生的,都屬於暑病。
季節處於大寒、小寒時,人體受到寒氣侵襲,則稱為傷寒。同樣的,在大暑、小暑時,人體受到暑氣侵襲,則稱為傷暑。
經書上記載:傷暑的人會流汗,感到煩躁不安,喘不過氣,甚至大聲喊叫,靜下來後也容易多說話。這些都是中暑陽症的表現。就像潔古所說:「動而得之,為外感。」陽症是因暴露在太陽的暑熱之下而引起,所以會出現汗出煩躁、喘息、大聲呼喊等症狀,即使靜下來,也難免會多說話。
這是因為邪熱傷及陰氣,精神失常,才會導致言語無序。
經書中還說:「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」這指的是中暑的陰症,也就是潔古所說的「靜而得之」。陰症是因為躲避暑熱而反倒受了陰寒所致。所以身體會像炭火一樣灼熱,必須要出汗才能將寒邪排出。
經書中也提到:「暑當與汗皆出勿止。」這就是指這個道理。
如果人體一接觸暑氣就生病了,那就是傷寒。如果沒有馬上發病,等到秋天才發作,就像經書上所說的「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」。
又謂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皆由此耳。觀經言二症;一中於熱,一中於寒,皆謂之暑。但治寒宜散,必汗出而解。治熱宜涼,必熱清而愈。不可不察也。
白虎加人參湯,《金匱》云:太陽中熱者、暍〔同暑〕是也。〔此言暑之陽症。蓋太陽膀胱,乃六經之首,主皮膚、而統榮衛。故凡六淫之邪,必由太陽而入。〕汗出惡寒,〔暑傷心氣,心虛則汗出,暑傷肺氣,肺虛則惡寒。亦有不惡寒,反惡熱者。〕身熱而渴,〔表有暑邪則熱,里有暑邪則渴。亦有身不熱者。〕六脈虛弱,〔暑傷於氣,所以脈虛。〕此方主之。
白話文:
人們說,夏天暑熱時出不了汗,就會導致秋天出現風寒瘧疾。經典中提到兩種病症,一種是內熱,一種是內寒,都叫做暑邪。但治療內寒要散寒,必須出汗才能痊癒;治療內寒要清熱,必須熱氣消退才能康復。這些都需要仔細觀察。
白虎加人參湯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記載著太陽中熱症,也就是中暑。這指的是暑邪的陽證。因為太陽經是膀胱經,屬於六經之首,主掌皮膚,統管營氣和衛氣。所以六淫邪氣都會從太陽經侵入。中暑的症狀是出汗畏寒,這是因為暑邪傷了心氣,心虛則出汗;暑邪傷了肺氣,肺虛則畏寒。但也有一些人不畏寒,反而畏熱。中暑還會出現身體發熱口渴,這是因為表層有暑邪則發熱,內有暑邪則口渴。也有一些人身體不發熱。中暑還會出現六脈虛弱,這是因為暑邪傷了氣,所以脈虛。這些症狀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人參〔補元氣,〕石膏〔清暑邪,〕知母〔清肺熱。〕甘草〔解暑和中。〕粳米〔養胃氣。〕仲淳加麥冬〔救肺金,存津液,以夏月之熱淫,必僭而犯上,傷其肺金也。〕竹葉〔清心滌熱。〕脈不甚虛者,可去人參。兼有濕熱者,合益元散,或加茅朮。
此方涼肺清心,養胃生津,但用甘寒陰陽兩無偏勝之藥,清解暑熱,而平治之。蓋夏月人身之陽,以汗而外泄,人身之陰,以熱而內耗,陰陽俱不足,故仲景於中暑病,禁用汗、下、溫針。恐汗則傷其陽,下則傷其陰,溫針則引火熱內攻也。按經云:身熱脈虛得之傷暑。蓋熱傷氣,而不傷形,所以脈虛。
白話文:
人參補元氣,石膏清暑邪,知母清肺熱,甘草解暑和中。粳米養胃氣,仲淳加麥冬滋養肺金,保留津液,因為夏天炎熱容易侵犯肺金。竹葉清心滌熱。脈象不虛弱的人可以去掉人參。如果有濕熱症狀,可以配合益元散,或者加些茅朮。
這方子涼肺清心,養胃生津,使用的藥物寒涼溫熱兼備,不會過於偏寒或偏熱,能清解暑熱,達到平衡狀態。這是因為夏天人體陽氣隨著汗液外泄,陰氣因為炎熱而內耗,陰陽俱不足,因此仲景在治療中暑時,禁止使用汗、下、溫針,因為擔心出汗傷陽,瀉下傷陰,溫針會引發內熱。經書記載,身熱脈虛是因中暑所致。這是因為暑氣傷氣而不傷形,所以脈虛。
故清暑益氣,兼而行之。須知暑熱之病,有三、四部無脈者,被火所逼而藏伏耳。甚至體痛、煩心,或喘促、厥冷,若誤認虛寒、而投溫補,必斃。但用前方,俾暑邪清而脈自起,症自平矣。凡夏月日中勞役,觸冒暑熱,而見汗出、煩躁、多言、齒燥、口渴、眩暈者,即屬中熱的症,此方加減,無不神效。
若初中昏倒,急扶陰涼處,取土罨病人臍上,小便溺之,蓋臍乃命蒂、溺臍以接其元氣之意,隨灌人溺,〔一碗。〕或用冰水調益元散。
益元散,〔即天水散。〕治中暑、身熱、煩渴、小便不利。
滑石〔寒能清熱,淡能利竅,六兩。〕甘草〔和中,一兩。〕為末,每服三、五錢。白湯調下,冷開水更佳。加薄荷〔少許。〕名雞蘇故。加青黛〔少許。〕名碧玉散。加辰砂〔性微寒,納浮游之火,而安神明。凡心熱者,非此不能解也。〕名辰砂益元散,治療並同。
白話文:
因此,要清暑益氣,應同時進行。要明白暑熱病症,有部分人會出現無脈的情況,這是因為陽氣被暑熱逼迫而潛藏於內。甚至會出現身體疼痛、心煩意亂、呼吸急促、手腳冰涼等症狀。若誤以為是虛寒體質而使用溫補藥物,就會導致死亡。但若使用上述方劑,就能將暑邪清解,脈象自然恢復,症狀自然消失。
凡是在夏日正午勞作、暴露在暑熱中,出現汗出、煩躁、說話多、牙齒乾燥、口渴、頭暈等症狀的,就是中熱的表現,此方加減使用,效果都很顯著。
若突然昏倒,要立即將病人扶到陰涼處,用泥土敷在患者肚臍上,並用小便淋濕泥土,這是因為肚臍是人體的命門,用小便淋濕肚臍可以補充元氣,也可以用冰水調和益元散。
益元散可以治療中暑、發熱、口渴、小便不利。
方劑組成:滑石(性寒,能清熱,味淡,能利竅,六兩)、甘草(能調和脾胃,一兩)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用白湯調服,用冷開水效果更佳。加入薄荷(少許),稱為雞蘇故。加入青黛(少許),稱為碧玉散。加入辰砂(性微寒,能收斂浮游之火,安神定志,凡心熱者,非此藥不可),稱為辰砂益元散,治療方法相同。
此方驅暑邪從溺而出。以暑熱傷心,心與小腸為表裡,泄小腸之熱,即所以清心也。按嘉言云:外暑蒸動內濕,二氣交通,因而中暑,所以肥人濕多,中暑最宜。故治中暑病,須知兼治其濕。益元散利水驅濕,故稱夏月服之解暑。然體盛濕多則宜之。清癯無濕之人,津液為時令所耗,當用生脈散。
若再利小水,竭其下泉,枯槁立至。凡汗多之體,亦不可利其小便。蓋胃中只此津液,汗既外泄,又復下利,所謂立匱之術也。
生脈散,治熱傷元氣,肢體倦怠、氣短懶言,口乾作渴,汗出不止。
人參〔補肺氣。〕麥冬〔清肺氣,等分。〕五味子〔斂肺氣,減半。〕
白話文:
這方子可以驅散暑氣,從中暑昏迷中醒來。因為暑熱傷及心臟,心和小腸是表裡相通的,泄掉小腸的熱氣,就能清心降火。古人說,外界的暑氣蒸動體內的濕氣,兩種氣息相互交融,就會導致中暑,所以肥胖的人濕氣多,更容易中暑。因此治療中暑,必須兼顧去除濕氣。益元散可以利水驅濕,所以適合夏天服用來解暑。但是只有體質豐盛濕氣多的人才適合,清瘦體質沒有濕氣的人,則會因季節性消耗津液,需要服用生脈散。
如果再利尿排泄,耗盡體內的津液,就會導致身體枯槁。凡是容易出汗的人,也不可利尿。因為胃中就只有這些津液,汗液已經外泄,再加上利尿,就會造成體內迅速虧虛,就像是在挖空自己的能量一樣。
生脈散可以治療熱傷元氣,導致身體倦怠無力、呼吸短促、說話懶散、口渴難忍、汗出不止的情況。
人參可以補肺氣,麥冬可以清肺氣,五味子可以斂肺氣,三者比例為人參和麥冬等份,五味子減半。
此方補肺、清肺、斂肺、名生脈者,以脈得氣則充,失氣則弱,一補、一清、一斂,養氣之道畢矣。凡瘦弱虛人,夏月最宜長服。按東垣云:夏月加黃耆、甘草、服之令人氣力湧出。孫真人云:夏月必服五味以補五臟之氣。寇宗奭云:麥冬、五味、枸杞同為生脈之劑。故一方用五味、枸杞煎湯代茶,治夏日虛病倦怠、食少、口乾、身熱者甚宜。
清暑益氣湯,治長夏濕熱蒸騰,食少倦怠,〔濕熱傷脾所致。〕痞脹溏泄,〔脾不運則痞脹,脾受濕則溏泄。〕體重疼痛,〔濕傷肌肉,故身體重,濕熱相搏,故肢節痛。〕身熱多汗,〔暑邪干衛也。〕口渴心煩,小便黃赤,〔暑熱傷肺,故口渴,暑熱傷心,故心煩,溺赤。〕六脈虛弱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可以補肺、清肺、斂肺,叫做生脈方,因為脈絡得氣就會充盈,失去氣就會虛弱,補、清、斂三者兼顧,便是養護氣息的完整之道。凡是瘦弱虛弱的人,在夏季最適合長期服用。
東垣說,夏季可以加入黃耆、甘草一起服用,可以讓人氣力充沛。孫真人說,夏季一定要服用五味子來補充五臟之氣。寇宗奭說,麥冬、五味子、枸杞都是生脈方的藥材。所以這個方子用五味子、枸杞煎湯代替茶飲,治療夏季虛弱、疲倦、食慾不振、口乾、身體發熱非常合適。
清暑益氣湯則用於治療長夏濕熱蒸騰,導致食慾不振、疲倦,脾胃失調引起腹脹、腹瀉,濕氣侵犯肌肉造成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暑熱侵犯衛氣導致發熱多汗,暑熱傷肺引起口渴,暑熱傷心引起心煩,小便顏色黃赤,六脈虛弱等症狀。
人參,黃耆,白朮,陳皮,甘草,當歸,升麻,乾葛〔即補中益氣湯,去柴胡而易乾葛也。此因便瀉,故以二味鼓舞胃氣上行,以治虛瀉。〕茅朮,黃柏〔即二妙散,合澤瀉以治濕熱。〕澤瀉,青皮,神麯〔下氣消食。〕麥冬,五味〔合人參即生脈散也,所以救暑傷之肺。〕
白話文:
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甘草、當歸、升麻、乾葛,這些藥材組成補中益氣湯,但去掉了柴胡,加入了乾葛,因為這方劑是針對便瀉的,所以用乾葛和升麻鼓舞胃氣上行來治療虛瀉。茅朮和黃柏組合成二妙散,再加上澤瀉來治療濕熱。澤瀉、青皮和神麯,可以下氣消食。麥冬和五味子加上人參,就成了生脈散,可以救治暑熱傷肺。
此方補中實衛,以去其濕熱。色白內虛之人,夏月無論中暑與否,所宜常服者也。
黃連解毒湯,〔見傷寒。〕治夏月一切暑熱之症,或合白虎湯,隨症加減用之。
此治實火之方也。嘉言謂:病之繁而且苛者,莫如夏月為最。日之暑氣、天之熱氣、地之濕氣、時分時合。其分也,以風動於中,勝濕解蒸,不覺其苦,其合也,天之熱氣下,地之濕氣上,人在氣交之中,受其炎蒸無隙可避,多有煩躁神昏,肌膚痱起,胸膺痤出,頭面癤生,甚則發為腫毒癰疽等症。
或有頭面外項赤腫,或咽喉腫痛,或腿足熱腫,長至數寸,不能步履,統宜清涼,解其暑毒,熱症一解,赤腫自消,全無膿血。又有遍身發泡,如桃、李,如碗、如杯,晶瑩脆薄,中含臭水,此濕熱之水,泛於皮膚也。亦宜本方加減治之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可以補益中氣,堅固衛氣,去除濕熱。面色蒼白、體內虛弱的人,夏天無論是否中暑,都適合經常服用。
黃連解毒湯,可以治療夏季各種暑熱引起的症狀,也可以和白虎湯一起服用,根據病情加減藥物。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實火。古人說:疾病的種類繁多,難以治療的,莫過於夏季。太陽的暑氣、天地的熱氣、地面的濕氣,互相交織。分開來看,風能驅散濕氣,使人體感到涼爽,不覺得辛苦;但當這些氣交織在一起時,天上的熱氣下降,地面的濕氣上升,人身處於氣交之中,受到炎熱蒸烤,無處可逃,就會出現煩躁、神志昏迷、皮膚起痱子、胸部生瘡、頭面長癤等症狀。
有些人頭面、頸部出現紅腫,或咽喉腫痛,或腿腳發熱腫脹,腫脹的地方長達數寸,無法行走,這些都應該用清涼的藥物治療,去除暑毒,熱症消退,紅腫就會自行消退,不會化膿流血。還有些人全身長滿水泡,像桃子、李子一樣,有的像碗、像杯一樣,晶瑩剔透,薄如蟬翼,裡面含著臭水,這是濕熱的水氣,浮於皮膚表面。這些症狀也應該用這個方子加減藥物治療。
吞薷飲,治夏月乘涼飲冷,陽氣為陰寒所遏,頭痛、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。〔皆乘涼感寒表症,即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也。〕吐瀉腹痛。〔此飲冷傷脾胃之故,乃里症也。〕
香薷〔辛溫發越陽氣。為夏月解表之藥。一、二錢。〕
厚朴〔暖脾胃,止腹痛,薑汁炒。一錢。〕扁豆〔補脾胃止吐瀉,炒二、三錢。有表症者去之。〕表症甚者,可加防風、薄荷。如無汗,再加蘇葉。〔偏於表者,表藥為君。〕里症甚者,可加陳皮,茯苓、木香、砂仁。〔偏於里者,里藥為君。〕如兼心煩溺赤,〔此由暑邪內伏,寒包暑症也。
白話文:
吞薷飲,治療夏季因貪涼飲冷,陽氣受寒氣阻遏,而出現的頭痛、發熱、惡寒、無汗症狀。
症狀分析:
- 頭痛、發熱、惡寒、無汗:這些都是因為貪涼受寒,導致表症,也就是經書中所說的「體若燔炭汗出而散」的表現。
- 吐瀉腹痛:這是因為飲冷傷脾胃所致,屬於裡症。
藥方組成:
- **香薷:**辛溫發散,可以發越陽氣,是夏季解表之藥。用量一至二錢。
- **厚朴:**暖脾胃,止腹痛。用薑汁炒後,用量一錢。
- **扁豆:**補脾胃,止吐瀉。炒後用量二至三錢。如果患者有表症,則可以去掉扁豆。
- **防風、薄荷:**如果表症較重,可以添加防風和薄荷。
- **蘇葉:**如果患者無汗,可以再添加蘇葉。
- **陳皮、茯苓、木香、砂仁:**如果裡症較重,可以添加陳皮、茯苓、木香和砂仁。
用藥原則:
- 表症明顯者,以表藥為主。
- 里症明顯者,以里藥為主。
- 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心煩、小便赤等症狀,則屬於暑邪內伏,寒包暑症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方。
總結:
吞薷飲主要用於治療夏季因貪涼飲冷而導致的表裡雙兼症。該方以香薷解表散寒為主,結合厚朴、扁豆等藥物調理脾胃,並根據患者具體症狀灵活加减其他藥物,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。
〕或加黃連,或加益元散。〔清其伏暑。〕虛者加人參。〔即十味香薷飲法。〕
此夏月解表而兼和里之劑。蓋納涼廣廈,陽氣為陰寒所遏,故有頭痛發熱,惡寒無汗之症,此在表而不在裡也。過食生冷,則胃家為生冷所傷,故有吐瀉腹痛之症,此在裡而不在表也。均傷寒冷,表裡懸殊,用藥亦異。又嘉言謂:冒暑之霍亂吐瀉,以清暑為主,避暑之霍亂吐瀉,以和中、溫中為主;不可不辨。
白話文:
可以加黃連,或加益元散來清熱解暑。虛寒體質的人可以加人參,這跟十味香薷飲的方子類似。
這個方子是夏季解表兼顧調理內臟的藥方。因為夏季炎熱,人們喜歡待在涼爽的地方,陽氣受到陰寒的阻遏,所以會出現頭痛發熱、惡寒無汗的症狀,這是表症。如果過食生冷食物,胃部就會受到傷害,導致吐瀉腹痛,這是裡症。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寒冷侵襲,但是表裡症狀不同,用藥也要有所區別。古人說,冒暑引起的霍亂吐瀉,要以清暑為主;避暑引起的霍亂吐瀉,要以和胃溫中為主,不可不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