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舉例

一,一人兩腿逸則痿軟而無力,勞則作痛如針刺,立齋曰:此肝腎陰虛火熾所致,用六味湯而愈。

二,一婦左乳邊患火丹赤腫,黃水淋漓,但坐不臥,服諸苦寒之劑,不效。余用栝蔞一枚,紅花、甘草各五分,一劑而愈。

三,一婦腿上常發紫疔,諸藥不效。余曰:此肝家鬱火之症。用加味逍遙散緩痛,改用瀉腎湯,加柴胡、山梔、丹參之屬,數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一、一個人兩條腿疲乏無力,勞累時就疼痛得像針刺一樣,我診斷說:這是肝腎陰虛火旺導致的,用六味湯治療就可以痊癒。

二、一位婦女左乳邊長了火丹,又紅又腫,還流黃水,只能坐著不能躺著,服用各種苦寒的藥物都不見效。我用栝蔞一個,紅花、甘草各五分,一劑藥就治好了。

三、一位婦女腿上經常長紫色的疔瘡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。我說:這是肝火鬱結的症狀。用加味逍遙散緩解疼痛,再改用瀉腎湯,加入柴胡、山梔、丹參等藥物,幾劑藥就治好了。

四,一女遍身瘙癢,赤暈如霞,身體發熱,余謂此赤遊風也。因肝經火旺,血燥生風,宜清肝養血,加味逍遙散去歸、術,加生地、連翹、甘菊、薄荷、綠豆、黑芝麻,治之而愈。

五,一女子十五歲,患瘰癧,身發赤暈,形氣倦怠。立齋謂:此肝火血虛所致,用加味逍遙散,而赤暈愈,復用歸脾湯六味丸二方加減分進,而瘰癧消。按《外臺秘要》云:肝腎虛熱則生瘰癧。又病機云:瘰癧不繫膏粱丹毒,因憂思鬱怒,傷損肝脾所致者多,切不可輕用散堅追毒之劑,宜補脾養肝,調經解鬱,當自消散。

白話文:

一位女子全身發癢,皮膚泛紅如霞,身體發熱,我判斷這是赤游風。這是因為肝經火旺,血燥生風所致,應該清肝養血。用加味逍遙散去掉歸、術,再加入生地、連翹、甘菊、薄荷、綠豆、黑芝麻治療,患者就痊癒了。

一位十五歲的女子患有瘰癧,皮膚發紅,精神倦怠。我判斷這是肝火血虛所致,於是用加味逍遙散治療,紅暈消退。之後再用歸脾湯和六味丸加減服用,瘰癧也消失了。《外台秘要》中記載:肝腎虛熱會導致瘰癧。另外,病機指出:瘰癧並非膏粱丹毒所致,多半是因憂思鬱怒,損傷肝脾所致,切不可輕易使用散堅追毒的藥物,應該補脾養肝,調經解鬱,瘰癧自然會消散。

六,一童子下甙潰爛,發熱作痛。一童子莖中作癢,不時搔捻。一童子目癢出水,或兩眼連扎,或項間結核,或陰囊瘙癢。立齋謂:俱屬肝火。皆用龍膽瀉肝湯及蘆薈丸二方,加減並愈。

七,一女脅間臂臀,俱生流注,有潰有未潰,病勢正篤,時忽陰中突出如雞子狀,色帶青紫,日漸腫大,痛極難忍,小水滴瀝,如隔宿茶,飲食甚少。余以為此肝火濕熱下流所致。用大劑龍膽瀉肝湯,加連翹、花粉、銀花、寒水石,〔二兩〕外用黃柏、苦參〔各半斤。〕煎湯洗之,以芭蕉根汁、田螺汁調蘆薈頻頻刷之。

白話文:

六,有一個小孩肛門出現潰瘍和發炎,伴有發熱和疼痛;另一個小孩生殖器周圍癢癢,經常抓撓;還有一個小孩眼睛癢,出現眼淚,或者雙眼紅腫,或者脖子上長了結節,或者陰囊癢癢。立齋認為,這些都屬於肝火旺盛。他建議使用「龍膽瀉肝湯」和「蘆薈丸」兩種藥方,根據情況調整後,病症可以得到改善。

七,有一個女性在肋骨、手臂和臀部出現了流注(一種皮膚病),既有已經破潰的,也有尚未破潰的。病情嚴重,時常出現陰道突出物,形狀類似雞蛋,顏色呈青紫色,逐漸腫大,疼痛難忍,小便像隔夜茶一樣稀薄,飲食很少。我認為這是肝火與濕熱下流所導致的。我建議使用大劑量的「龍膽瀉肝湯」,並添加連翹、花粉、銀花、寒水石等藥材,外用黃柏、苦參煎湯清洗患處,用芭蕉根汁、田螺汁調和蘆薈頻繁擦拭患處。

勢不退,反漸大,堅守此方,服至十餘劑,小水始利,色不黃赤,晨起腫處略減,坐至午後,腫重墮下。此肝經濕熱稍退,脾虛下陷之徵也。改用補中益氣湯,參〔四錢〕耆〔一兩〕術〔二錢〕歸、橘、甘、升〔各一錢五分。〕柴〔二錢〕加膽草、連翹、花粉〔各三錢。〕銀花〔五錢〕茯苓、車前〔各二錢。

〕米仁〔八錢〕生地、麥冬,〔各五錢。〕又服十餘劑,腫始漸消收入,飲食漸進,流注亦俱生肌收功。

八,一婦陰中不時作癢,癢極難忍,同治於余。余言,經曰腎開竅於二陰,肝脈過陰器。又言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為太陰陽明之所合。此因腎肝脾胃有濕熱,濕熱鬱久,則生蟲作癢。

白話文:

病情不斷惡化,反而逐漸加重,堅持使用這個藥方,服用十多劑後,小便開始變得順暢,尿液顏色不再黃赤,早晨起牀時腫脹處稍微減少,坐到下午,腫脹又加重且往下垂。這是肝經濕熱逐漸減退,脾虛下陷的徵兆。更換為補中益氣湯,使用人參(四錢)、黃耆(一兩)、白朮(二錢)、當歸、橘皮、甘草、升麻(各一錢五分)、柴胡(二錢),增加膽草、連翹、花粉(各三錢)、銀花(五錢)、茯苓、車前(各二錢)、米仁(八錢)、生地、麥冬(各五錢)等藥材,再服用十多劑,腫脹開始逐漸消退,飲食也逐漸恢復,流注的病症也開始生肌收功。

八,有一位婦女陰部時常發癢,癢得難以忍受,一同治療於我。我說,經書上說腎主司二陰的開閉,肝脈經過陰部。又說: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,是太陰和陽明經絡會合的地方。這是由於腎、肝、脾、胃有濕熱,濕熱積聚久了,就會生蟲發癢。

用海藏瀉腎湯,加知柏,祛腎經之濕熱,膽草、青黛祛肝經之濕熱,麥冬、石斛祛脾胃之濕熱,山梔、車前清熱利水,外用蛇床子、苦參煎濃湯浸洗,復以豬肝切條,蔥、椒油煎納陰中,引蟲外出,遂愈。竟不再發。

九,一婦患滿面焮腫紅赤,兩眼俱合腫痛,口渴便秘。醫者認為外科症,用辛溫藥,欲敷散之,遂痛不可忍,冷水洗去方安。余作上焦實火治之,用大劑涼膈散合竹葉石膏湯,加生地、花粉,頻頻與飲。一劑腫減,二劑便通,全無膿血,而平復如故。

白話文:

使用海藏瀉腎湯,並添加知柏,以去除腎經的濕熱;膽草和青黛則能清除肝經的濕熱;麥冬和石斛則能清除脾胃的濕熱;山梔和車前則能清熱利水。外用蛇牀子和苦參煎煮濃湯來浸泡清洗,再將豬肝切成條狀,用蔥和椒油煎後放入陰部,以引出蟲體,病狀即得到痊癒,且不再復發。

九,有一位婦女面部出現紅腫,雙眼也腫痛,並伴有口渴便祕的情況。當時的醫生認為這是外科疾病,打算使用辛溫的藥物進行治療,但結果反而讓病情加重至無法忍受,只能通過冷水清洗才能得到緩解。我則認為這是上焦實火所導致的問題,因此使用了大劑量的涼膈散和竹葉石膏湯,並加入生地和花粉,頻繁地為她提供藥物。一劑藥後,腫脹情況有所減少,第二劑藥後,排便順暢,沒有膿血產生,並且恢復到原先的狀態。

十,一僧患左邊面目耳根及頸,俱焮腫紅色,眼合口緊,咸謂大頭傷風。余診視之,起居如常。謂曰:此係火症,火得風藥而彌熾,故焮腫愈甚。用清熱涼血,散結消腫,開腠瀉毒治法。投以夏枯草〔六兩〕甘菊〔二兩〕煎湯代水,金銀花、紫花地丁、生地〔各五錢。〕連翹、花粉、貝母、薄荷、牛蒡子、甘草,〔各三錢〕濃煎五、六碗,頻頻飲之。

一晝夜服完,腫消眼開。又稍加減作一小劑服之全愈。或謂火症,何故不用芩連?曰:火盛不可驟用寒涼,須用生甘草兼瀉兼緩,此丹溪妙法也。

白話文:

十、一位僧人患左邊面部、耳根和頸部腫脹,顏色發紅,眼睛閉合嘴巴緊閉,眾人都說是大頭風。我診視之後,發現他起居如常,便說:「這是火症,火遇風藥反而更旺盛,所以腫脹更加嚴重。要採用清熱涼血、散結消腫、開腠瀉毒的治療方法。」

我開了以下藥方:夏枯草六兩、甘菊二兩,煎湯代水飲用;金銀花、紫花地丁、生地各五錢;連翹、花粉、貝母、薄荷、牛蒡子、甘草各三錢,濃煎五、六碗,頻頻飲用。

一天一夜服完後,腫消眼開。我又稍微加減藥方,再服用一劑,便徹底痊癒。有人問我:「這是火症,為什麼不用黃芩、黃連?」我回答道:「火勢旺盛,不可突然使用寒涼藥物,必須用生甘草,兼顧瀉火和緩解,這是丹溪的妙法。」

十一,一人素多酒色,冬底忽患齒痛搖動,牙動及面目俱痛,飲食不進,夜不能臥。延余診視。余曰:齒乃骨之餘,而屬腎,上下牙齦屬陽明胃與大腸,腎病則齒搖動,腸胃傷於酒醪,則濕熱上攻牙床,不得清寧,則作腫作疼,齒亦不得安而搖動。今少陰陽明俱病,用大劑知柏六味湯,加玄參、牛膝、車前,導腎火下行,合竹葉石膏湯〔膏用四兩。〕加黃連、麥冬、蘆根,〔蘆用八兩。

白話文:

十一,有一人平時嗜酒好色,冬天突然患上牙痛,牙齒搖晃,牙齦和面部都疼痛,無法進食,夜裡也無法入睡。他請我診治。我說:牙齒是骨骼的精華,屬於腎臟,上下牙齦則屬於陽明經,即胃和大腸。腎臟有病,就會導致牙齒搖晃;腸胃因過度飲酒而受傷,就會導致濕熱上攻牙床,無法得到清涼,就會腫痛,牙齒也無法安穩而搖晃。現在少陰經和陽明經都病了,就用大劑量的「知柏六味湯」,再加上玄參、牛膝、車前子,引導腎火向下運行,並配合「竹葉石膏湯」(石膏用四兩),加入黃連、麥冬、蘆根(蘆根用八兩),……

〕煎湯代水,清陽明濕熱。大劑濃煎,一晝夜服至五、六碗,痛勢稍減,四劑而平。余亦曾冬間忽患左邊下齒大痛,痛不可忍,用石膏三、四、五兩煎滾,將清者泡上好松蘿茶葉一大撮,橄欖搗碎一、二枚,乘熱頓飲三、四大碗,覆杯立愈。後每痛發,輒用前湯飲之,無不立應。

曾有一次痛極欲死,加石膏斤余,泡橄欖茶頓飲,大便瀉熱水二次,痛亦遂止。日慮反復,復後競不發。

白話文:

以前遇到陽明經濕熱引起的牙痛,就會用石膏煎湯當水喝,一次要煎很多,濃濃地喝,一天喝五、六碗,痛感就會稍微减轻,喝四劑就能完全止痛。我自己也曾經在冬天突然左邊下牙痛得受不了,就用三、四、五两石膏煎滚,用滚水泡上松萝和茶叶一大把,再搗碎一两颗橄榄,趁热一口气喝下三、四碗,喝完就马上不痛了。之后每次牙痛,我就用这个方法喝,效果都很好。有一次牙痛特别厉害,快要痛死,我就加了超過一斤的石膏,泡了橄榄茶一口气喝下去,然后拉了两次热便,痛也止住了。从此以后,再也没有复发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