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五·樂集 (3)
卷五·樂集 (3)
1. 論治大綱
治病當辨陰陽寒熱,臟腑氣血,表裡標本,先後虛實,緩急陰陽。陰陽者,陰血為病,不犯陽氣之藥,陽旺則陰轉虧也,陽氣為病,不犯陰血之藥,陰盛則陽轉敗也。寒熱者,實熱則瀉以苦寒鹹寒,虛熱則治以甘寒酸寒,外寒則辛熱辛溫以散之,中寒則甘溫以益之。臟腑者,經曰:五臟者藏精而不瀉者也,故有補無瀉者,其常也,受邪則瀉其邪,非瀉臟也。六腑者,傳導化物糟粕者也。
邪客者,可攻,中病即已,毋過用也。氣血者,氣實則宜降宜清,氣虛則宜溫宜補。血虛則熱,補心肝脾腎,兼以清涼;血實則鬱,輕者消之,重者行之。表裡者,病在於表,毋攻其里,恐表邪乘虛陷入於裡也,病在於里,毋虛其表,恐汗多亡陽也。標本先後者,受病之原根為本,目前之多變為標,五虛為本,五邪為標,標急則先治其標,本急則先治其木。虛實者,虛症如家貧室內空虛,錙銖累積,非旦夕事,故無速法。
實症如寇盜在家,開門急逐,賊去即安,故無緩法。
治病分初中末三法。初治之道,法當猛峻。緣病得之新暴,當以猛峻之藥急祛之,不使病邪久居身中為害也。中治之道,法當寬猛相濟,養正祛邪相濟而兼治之。末治之道,法芻寬緩,廣服平善無毒,用其安中養血氣,俾邪自去。
治氣有三法。一曰補氣。氣虛宜補之助之,參、朮、黃耆、糯米之屬。二曰降氣調氣。降者下也。升者宜降,輕者如蘇子。橘紅、麥冬、枇粑葉、甘蔗漿、蘆根汁,重者如降香、沉香、鬱金、檳榔之屬。調者和也。逆則宜和,和則調也。其藥如木香、沉香、砂、豆蔻、香附、橘皮之屬。
三曰破氣。破者損也,實則宜破。如少壯人暴怒氣壅之類,藥用青皮、枳、樸、檳榔之屬。然亦可暫不可久,蓋氣分之藥,不出三端,誤則轉劇。
治血亦有三法。一曰補血。血虛宜滋之補之。如熟地、杞、圓、人乳、牛乳、柏仁、棗仁、肉蓯蓉、鹿角膠之屬。二曰涼血。血熱宜清之涼之。如生地、白芍、丹皮、犀角、地榆之屬。三曰活血行血。血瘀宜通之下之。如當歸、紅花、桃仁、延胡,皆通經活絡之品,䗪蟲、硝、黃,皆攻堅下血之劑,病既不同,藥亦各異,用貴合宜,不可不審。
春溫夏熱,元氣外泄,陰精不足,藥宜養陰。秋涼冬寒,陽氣潛藏,勿輕開通,藥宜養陽。此藥之因時制宜,補不足以和其氣者也。然而一氣之中,初中末異,一日之內,寒燠或殊。假令大熱之候,人多感暑,忽發冰雹,亦復感寒。由先而感,則為暑病,由後而感,則為寒病,病暑者投以暑藥,病寒者投以寒藥,此藥之因時制宜,以合乎權,乃變中之常也,此時令不齊所宜審也。
假令陰虛之人,雖當隆冬,陰精虧竭,水既不足,不能制火,則陽無所依,外泄為熱,或反汗出,藥宜益陰,地黃、五味、龜甲、枸杞之屬是已。設從時令,誤用辛溫,勢必立斃。假令陽虛之人,雖當盛夏,陽氣不足,不能外衛其表,表虛不任風寒,灑淅戰慄,思得熱食,及御重裘,是雖天令之熱,亦不足以敵其真陽之虛,病屬虛寒,藥宜溫補,參、耆、桂、附之屬是已。設從時令,誤用苦寒,亦必立斃,此藥之舍時從症者也。
白話文:
治療疾病應當分辨陰陽、寒熱、臟腑氣血、表裡、標本、先後、虛實、緩急這些概念。陰陽方面,如果是陰血虧損引起的疾病,就不要使用會耗損陽氣的藥物,因為陽氣旺盛時,陰血反而會變得更加不足;如果是陽氣虛弱引起的疾病,就不要使用會耗損陰血的藥物,因為陰血過盛時,陽氣反而會衰敗。寒熱方面,如果是實熱的病症,就用苦寒或鹹寒的藥物來瀉熱;如果是虛熱的病症,就用甘寒或酸寒的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外感寒邪,就用辛熱或辛溫的藥物來發散;如果是中焦虛寒,就用甘溫的藥物來溫補。臟腑方面,《黃帝內經》說: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洩的,所以通常只有補益而沒有瀉下的方法。當五臟受邪時,應該瀉的是邪氣,而不是瀉臟腑本身。六腑的功能是傳導食物、消化糟粕,當有邪氣侵犯時可以攻邪,一旦病情減輕就應該停止用藥,不宜過度使用。氣血方面,氣實的病症適合用降氣或清熱的方法治療;氣虛的病症適合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血虛的病症會發熱,需要補益心、肝、脾、腎,同時也要用清涼的藥物;血實的病症會導致氣血瘀滯,輕微的可以用消散的方式治療,嚴重的可以用活血行氣的方法治療。表裡方面,如果病在表,就不要攻伐裡,以免表邪趁虛進入裡;如果病在裡,就不要過度發汗,以免汗多耗損陽氣。標本先後方面,疾病的根本原因稱為本,目前多變的症狀稱為標。五虛是本,五邪是標,如果標急就先治標,如果本急就先治本。虛實方面,虛症就像家裡貧窮,需要慢慢累積財物,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,所以沒有快速的方法;實症就像家裡有強盜,應該立即開門驅逐,強盜走了就平安無事,所以不能緩慢處理。
治療疾病可以分為初、中、末三個階段。初期的治療,方法應該猛烈果斷。因為疾病剛發生時,應該用猛烈的藥物迅速祛除病邪,不要讓病邪在體內久留造成危害。中期的治療,方法應該寬鬆和猛烈相互配合,在養護正氣的同時祛除邪氣,兩者兼顧。末期的治療,方法應該寬緩,廣泛服用平和無毒的藥物,用來安定中焦、滋養氣血,使病邪自然消退。
治理氣有三種方法。第一種是補氣,氣虛時應該補益,例如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糯米等藥材。第二種是降氣和調氣,降就是向下,如果氣向上逆就應該降氣,輕微的可以用蘇子、橘紅、麥冬、枇杷葉、甘蔗漿、蘆根汁等,嚴重的可以用降香、沉香、鬱金、檳榔等。調就是調和,氣逆亂時應該調和,調和了就能順暢,可以使用木香、沉香、砂仁、豆蔻、香附、橘皮等藥材。第三種是破氣,破就是耗損,氣實時應該用破氣的藥,例如年輕人因為暴怒導致氣壅滯,可以使用青皮、枳實、厚朴、檳榔等藥材,但這些藥物只能暫時使用,不能長期使用。氣分的藥物不外乎這三種,如果用錯了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治理血也有三種方法。第一種是補血,血虛時應該滋養補益,例如熟地黃、枸杞、龍眼肉、人乳、牛奶、柏子仁、棗仁、肉蓯蓉、鹿角膠等藥材。第二種是涼血,血熱時應該清熱涼血,例如生地黃、白芍、丹皮、犀角、地榆等藥材。第三種是活血行血,血瘀時應該疏通化瘀,例如當歸、紅花、桃仁、延胡索,這些都是活血通絡的藥材,水蛭、芒硝、大黃等都是攻破堅硬、排除瘀血的藥物。疾病不同,用藥也不同,用藥的關鍵在於適合病情,必須仔細審查。
春天溫暖、夏天炎熱,元氣向外發散,陰精容易不足,所以用藥應該滋養陰液;秋天涼爽、冬天寒冷,陽氣潛藏,不宜輕易開散,所以用藥應該養護陽氣。這是根據時令調整用藥,以補充不足,調和氣血。然而在一年的氣候變化中,初、中、末各階段不同;在一天之內,寒熱也可能不同。例如在大熱的天氣,人們多感受暑熱,但如果忽然下冰雹,也會感受寒邪。如果先感受暑邪,就屬於暑病;如果後感受寒邪,就屬於寒病。患了暑病就應該用治暑的藥物,患了寒病就應該用治寒的藥物。這是根據時令調整用藥,以適應變化的情況,是變化中的常規。這就說明時令不同,用藥也應該審慎。
例如陰虛的人,即使在寒冷的冬天,陰精也可能已經耗竭,水不足以制約火氣,導致陽氣失去依附而向外發散,產生熱象甚至出汗。這種情況下,用藥應該滋養陰液,例如地黃、五味子、龜甲、枸杞等。如果盲目按照時令,誤用辛溫的藥物,勢必會立即喪命。例如陽虛的人,即使在炎熱的夏天,陽氣也不足以衛護體表,導致體表虛弱無法抵禦風寒,出現畏寒顫抖、想吃熱食、需要穿厚衣服的情況。這說明即使天氣炎熱,也無法抵禦體內真陽的虛弱,屬於虛寒之症,用藥應該溫補,例如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附子等。如果盲目按照時令,誤用苦寒的藥物,也會立即喪命。這就說明用藥應該捨棄時令,而根據病症來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