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六·射集 (22)
卷六·射集 (22)
1. 傷寒溫病附方
此方節庵用代大、小承氣,調胃承氣,大柴胡,大陷胸等湯,凡傷寒過經,及老弱產後虛人,苟有下症者,或有下後不解,或有表症未除,而里症又急,不得不下者,去芒硝,小劑緩緩下之。
蓋大黃清血分之熱,用之而瀉不止者,飲粥湯,胃得穀氣則泄止,以胃之氣未傷也,合芒硝,則並氣分而峻寒之,且又最傷下焦血分之真陰;必三焦俱傷,痞滿燥實堅全具,熱邪太甚者,方可兼用,所謂有病病當之也,若熱不至堅者,不可用。觀仲景增此一味而曰大,減此一味而曰小,且諸所欲下者,必曰先與小承氣湯,則芒硝之峻可知。
至調胃承氣,反去枳、樸,不去芒硝,或因吐下津干,或因煩滿氣熱,總為胃中燥熱不和,而非大實滿者,此經曰熱凝於內,治以鹹寒之義也。去枳、樸者,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,又加甘草,培其根本,故曰調胃承氣。謂胃乃大小腸膀胱轉運之本氣,化則能出,有熱有物以滯之,氣不承順,則壅而不和,故取微下,以調和胃氣,甚則用大承氣湯,不甚則小承氣也。呂晚村云:邪既入里,故就大便通泄其熱,從其近易,非矢為害,而必欲攻之也。
昧者、方中雜用消克之藥誤矣。仲景用承氣之法,有曰:若不大便六、七日,恐有燥糞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矢氣者,此有燥糞,乃可攻之;若不轉矢氣,此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;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又陽明症,譫語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與小承氣湯。
若不轉矢氣,明日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,為難治,不可更與承氣湯。又煩躁心下硬,若其人脈弱,雖能食,少與小承氣和之,勿令大下。以邪實不可不下,而正虛又不可大下,此湯關係安危最大。蓋熱邪入胃,不以寒藥治之,則胃傷,不及則藥不勝邪,太過則藥反傷其正氣。
斟酌投之,以祈無誤。凡盪滌外感熱邪,皆用湯液,切禁丸藥,惟脾約一症,則用麻仁丸。〔即小承氣加白芍、麻仁、杏仁。〕因其人平素脾氣燥熱,省約所食之物,為一、二彈丸,三、五日一大便者;所以熱邪入里,益津枯血燥,大便艱澀;故用涼血潤燥,緩以通之;不比一時暫結者,可用湯藥滌之耳。
再按此方,總以大便硬為主,用之固宜也,乃下利而亦用之者,因腹中有燥糞熱結,則稀水從傍流下為利,必兼譫語潮熱,臍腹按之硬痛,脈滑數有力者,方可用通因通用之法。若少陰病之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,而用急下之者,因少陰邪熱,挾木火乘胃,胃津腎水,將欲枯竭,不得不因熱利導,使邪熱下行,而救胃腎垂絕之陰。愚謂承氣養榮湯內有地冬,用治此症頗宜。
尺脈若弱,〔腎陰虧也。〕不可下;脈虛細者,〔氣血衰也。〕不可下;表未解者,〔頭痛發熱,惡風等症未除。〕不可下;〔恐邪氣內陷也。〕諸動氣者,不可下;〔恐脾氣傷敗也〕諸虛者,〔如勞倦陰虛,經行經斷,胎產崩漏等症。〕不可下;嘔多者〔胃氣大傷也。〕不可下;小便清白者,〔內無熱也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節庵先生用來替代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大柴胡湯、大陷胸湯等方子的。凡是傷寒病過了病程,或是年老體弱、產後的虛弱病人,只要有需要通便的症狀,或是吃了瀉藥後沒有好轉,或是表症還沒解除,但裡症又很緊急,不得不使用瀉藥時,可以去掉芒硝,使用小劑量,慢慢地通便。
因為大黃能清除血液中的熱邪,如果用了大黃卻瀉個不停,可以喝點粥湯,讓胃得到穀物的營養,就能止瀉,這是因為胃氣沒有受到損傷。如果搭配芒硝,就會連氣分一起強烈地寒涼,而且最容易損傷下焦血分的真陰;必須是三焦都受到損傷,出現痞滿、乾燥、堅硬等所有症狀,而且熱邪非常嚴重的情況下,才可以考慮一起使用。這就如同說「有病就要用藥」,如果熱邪沒有到堅硬的程度,就不可以使用芒硝。從仲景先生使用承氣湯時,增加芒硝就稱為「大」,減少芒硝就稱為「小」,以及每次需要使用瀉藥時,都說要先使用小承氣湯來看,就可以知道芒硝的峻猛。
至於調胃承氣湯,反而去掉了枳實、厚朴,卻保留了芒硝,可能是因為吐瀉後津液乾燥,或是因為煩躁、腹脹、氣熱,總之都是因為胃中燥熱而不和,而不是大實滿的症狀。這本醫書說,這是熱凝結在體內,要用鹹寒的藥來治療。去掉枳實、厚朴,是為了避免損傷上焦虛無飄渺的元氣,又加上甘草,來培固根本,所以稱為調胃承氣湯。所謂的胃,是大小腸和膀胱運化的根本,能夠正常運化就能排出。如果因為有熱、有積滯而阻礙,氣機不順暢,就會阻塞而不和諧,因此要用輕微的瀉下,來調和胃氣。嚴重時用大承氣湯,不嚴重就用小承氣湯。呂晚村說過:邪氣既然已經進入體內,就要從大便來通洩熱邪,從最近最容易的方式下手,並不是說糞便有害,而是必須要攻下它。
那些不明白道理的人,在方子中隨意加入消食克伐的藥物,就錯了。仲景先生使用承氣湯的方法,有說:如果大便六、七天沒解,擔心有乾燥的糞便,要知道有沒有乾燥的糞便,可以先用少量的小承氣湯,藥湯進入腹中,如果開始放屁,就是有乾燥的糞便,才可以攻下;如果沒有放屁,只是剛開始大便硬,之後一定會變稀,就不能攻下;攻下一定會導致腹脹而不能進食。又說,陽明病的病人,出現胡言亂語、發燒、脈滑而快的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。
如果吃了小承氣湯沒有放屁,隔天也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,那就是裡虛了,屬於難治的狀況,不能再使用承氣湯。還有,如果病人煩躁,心下痞硬,如果脈象虛弱,即使能吃東西,也要少量使用小承氣湯來調和,不要讓它大量瀉下。因為邪氣實在必須要瀉下,但正氣虛弱又不能大量瀉下,這個湯藥關係到病人的安危,非常重要。因為熱邪進入胃,如果不使用寒涼藥物來治療,就會損傷胃,如果藥力不足又無法勝過邪氣,藥力太強又會損傷正氣。
要仔細斟酌用藥,才能避免錯誤。凡是用來清洗外感熱邪的,都應該使用湯劑,絕對禁止使用丸藥。只有脾約這種疾病,才使用麻仁丸。(也就是小承氣湯加上白芍、麻仁、杏仁。)因為這種人平時脾氣燥熱,節省所吃的食物,大便像一顆、兩顆小丸子,三、五天才解一次;所以熱邪進入體內後,使津液枯竭、血液乾燥,導致大便乾澀;因此要用涼血潤燥的藥物,慢慢地通便;這跟一時暫時便秘的情況不同,可以用湯藥來洗滌。
再說這個方子,主要是針對大便乾燥的狀況,使用是適合的。但如果出現腹瀉也使用它,那是因為腹中有乾燥的糞便,熱邪結聚,所以稀水才會從旁邊流出來變成腹瀉,這種情況一定會伴隨胡言亂語、發燒、按壓肚臍周圍會覺得硬痛,脈象滑數有力,才可以使用這種「通因通用」的方法。如果是少陰病的腹瀉,拉出來的是像清水的東西,顏色純青,心下一定疼痛,口乾舌燥,卻要用急下法,那是因為少陰的邪熱,挾帶著木火來乘犯胃,胃津和腎水,將要枯竭,不得不利用熱邪導致腹瀉,讓邪熱向下走,來救治胃腎即將枯竭的陰液。我認為承氣養榮湯內有麥門冬,用來治療這種病症很適合。
如果尺脈虛弱,(代表腎陰虧虛。)不能使用瀉藥;脈象虛細,(代表氣血衰弱。)不能使用瀉藥;表證還沒有解除,(例如頭痛、發燒、怕冷等症狀還沒消除。)不能使用瀉藥。(擔心邪氣會內陷。)有各種動氣的狀況,不能使用瀉藥。(擔心損傷脾氣。)各種虛弱的狀況,(例如勞累、陰虛、經期、產後崩漏等症狀。)不能使用瀉藥;嘔吐不止,(代表胃氣大傷。)不能使用瀉藥;小便清白的,(代表體內沒有熱邪。)不能使用瀉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