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十二·書集 (3)
卷十二·書集 (3)
1. 痰飲
痰飲雖為一症,而因則有二。稠濁者為痰,痰因於火,有熱無寒,宜分在肺在脾;稀清者為飲,飲因於濕,有熱有寒,此屬在脾。然濕土寄旺四時,三時主熱,一時主寒,故飲症亦究寒濕釀成者少,濕熱釀成者多。按仲淳云:痰之生也,其由非一,其治不同。如由陰虛火動,上炎爍肺,煎熬津液,凝結為痰,是為陰虛痰火,痰在乎肺,而本乎腎,宜壯水清金,降氣消痰為治。
若由脾濕不能運化,積滯生痰,或因酒醪厚味生痰,濃厚膠固,甚至流於經絡,及皮裡膜外,或結為大塊;或不思飲食,或徹夜不眠;或身重腹脹,不得行走:或卒然眩僕,不知人事;或發為癲癇;或叫呼異常,或昔肥今瘦:或泄瀉不止,及成癱瘓種種怪症,皆痰之所為。故昔人云:怪病多屬痰,暴病多屬火,良有以夫。
白話文:
痰飲的成因與辨證
痰飲雖然只是一個病症,但它的成因卻有兩種。稠濁的叫做痰,痰是因為火造成的,有熱無寒,主要分佈在肺和脾;稀清的叫做飲,飲是因為濕造成的,有熱也有寒,主要屬於脾的病變。
然而濕氣容易在四季中滋長,其中三季以熱為主,只有一季以寒為主,所以飲症中由寒濕引起的較少,由濕熱引起的較多。
按照仲淳的說法,痰的產生原因很多,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。例如,如果因為陰虛火旺,向上灼燒肺部,煎熬津液,凝結成痰,這就是陰虛痰火,痰在肺部,但根源在腎臟,需要滋陰清肺,降氣消痰來治療。
如果因為脾濕運化功能不足,積累成痰,或者因為經常吃酒肉厚味而生痰,痰液濃厚黏稠,甚至流入經絡,到達皮肉和內膜,或者結成大塊;患者可能出現不思飲食,徹夜不眠,身體沉重,腹部脹滿,無法行走;也可能突然昏倒,失去意識;或者出現癲癇發作,叫喊異常,或者過去肥胖現在消瘦;或者腹瀉不止,甚至癱瘓等各種怪異的病症,這些都是痰引起的。所以古人說:「怪病多屬痰,暴病多屬火」,的確很有道理。
此症在脾胃,無關肺腎,宜燥脾行氣,散結軟堅為治。若有風。寒閉熱在肺,而痰嗽喘逆者,亦屬在肺,宜豁痰降氣,除肺熱藥中加辛溫之劑,以散風寒。故利潤、利燥。利散,各有攸當,非可混施也。
世以痰飲混稱,而不辨稠黏之為痰,清水之為飲,混同施治,豈中病情?要知飲之色狀不同,或青、或黃、或綠、或黑、或酸、或苦,或伏於腸胃,或攻於胸脅,則為心痛,為胃脘痛,為脅肋刺痛。或流於經絡四肢,則關節不利。或憎寒、發熱、自汗,或胸膈滿悶喘逆,或不思食,或不得眠,皆其候也。
此症多因酒後過飲茶湯,與腸胃濕熱之氣,凝而為飲。或因懷抱抑鬱。或因脾胃虛弱,飲食之濕,不得消散、亦能成飲。總之,必由脾胃有濕所致。宜健脾燥濕,消飲行水,降氣散郁為治。考方書論痰,有在肺經者,名為燥痰,其痰澀而難出。在脾經者,名為濕痰,其痰滑而易出。
白話文:
這個症狀源於脾胃,與肺腎無關,治療應以燥脾行氣、散結軟堅為方針。如果伴隨風寒閉塞、熱邪在肺,出現痰嗽喘逆,那就屬於肺部問題,需要豁痰降氣,去除肺熱,藥方中加入辛溫藥物來散風寒。因此,利潤、利燥、利散各有其適用的情況,不可混淆使用。
世人常將痰飲混為一談,不區分稠黏的痰和清澈的飲,用同樣的藥方治療,怎麼能符合病情呢?要知道飲的顏色和形態各不相同,可能是青、黃、綠、黑,也可能是酸、苦,可能藏於腸胃,也可能侵犯胸脅,導致心痛、胃脘痛、脅肋刺痛。如果流入經絡四肢,則關節會不靈活。也可能出現怕冷、發熱、自汗,或者胸膈滿悶、喘逆,或者不想吃東西,或者失眠,這些都是其症狀。
這個症狀多數是因為酒後大量飲用茶湯,與腸胃濕熱之氣凝結而成。也可能是因為心情鬱悶,或是脾胃虛弱,飲食中的濕氣無法消散,也能形成飲。總之,必是由於脾胃有濕氣所致。治療方法應以健脾燥濕、消飲行水、降氣散郁為方針。參考藥書論述痰,有在肺經者,稱為燥痰,痰質乾澀難以排出;有在脾經者,稱為濕痰,痰質滑潤易於排出。
在心經者,名為熱痰,其痰堅而成塊。在肝經者,名為風痰,其痰青而多泡。在腎經者,名為寒痰,其痰有黑點而多稀之別。《金匱》論飲症,有四: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者,曰痰飲,水流脅下,咳唾引痛者,曰懸飲;水流行於四肢,汗不出而身重者,曰溢飲;咳逆倚息,氣短不得臥,其形如腫者,曰支飲。亦分在肺、在脾、在心、在肝、在腎,此誠痰飲病變之無窮,有志深造者,所宜詳究焉。
疏邪利金湯,〔見傷風。〕
原方可加炒麻黃〔散風寒,三、五分。〕,石膏〔清肺熱。量用。〕
白話文:
心經裡的痰叫做熱痰,質地堅硬成塊;肝經裡的痰叫做風痰,顏色青綠,泡沫很多;腎經裡的痰叫做寒痰,顏色偏黑,有稀有稠的區別。《金匱要略》論述飲證,分為四種:水在腸道流動,發出滴滴答答聲音的,叫做痰飲;水流到脅肋下,咳嗽或吐口水時引發疼痛的,叫做懸飲;水流遍佈四肢,汗出不來,身體沉重的,叫做溢飲;咳嗽逆上,喘不過氣來,只能倚靠著休息,形體像腫脹一樣的,叫做支飲。這些飲證也分佈在肺、脾、心、肝、腎,可見痰飲的變化無窮,有志於精研醫術的人,應該仔細研究這些內容。
此方因風寒閉熱在肺,而痰嗽喘逆者,用以治之。
清金散,清寧膏,噙化丸,〔俱見虛勞。〕,接命丸〔見中風。〕
此四方陰虛痰火者,擇而用之,以肺為燥金,喜涼潤而惡溫燥故也。如膠固者,加霞天膏。
順氣開痰飲,〔見中風,〕治氣逆火升,痰滯喉間,如有核上。
原方〔順氣開痰。〕加麥冬,知母,黃柏〔清火。〕,白芍,五味〔斂火下降。〕
白話文:
這方藥用於治療因風寒閉阻肺部,導致痰咳喘逆的患者。
清金散,清寧膏,噙化丸,這三方藥都適用於治療虛勞。接命丸則用於治療中風。
以上四個方劑,可以根據患者是否屬於陰虛痰火體質來選擇使用。因為肺屬燥金,喜涼潤而惡溫燥,所以應當選擇清熱潤燥的藥物。若患者痰液黏稠,可加 霞天膏。
順氣開痰,這方藥用於治療氣逆火升,痰滯喉間,如同喉嚨中有核的患者。
原方 順氣開痰 加上麥冬,知母,黃柏 清熱降火,白芍,五味子 斂火降氣。
此順氣開痰降火之劑。
琥珀丸,治痰症如神。
真琥珀,硃砂〔鎮心安神。〕,人參〔補氣安神。〕,茯神,蓮肉〔各三錢。〕,山藥〔一兩。〕,甘草〔補心益脾。〕,天竺黃〔入心,除熱痰。〕,陳膽星〔入肝,祛風痰。〕,可加牛黃〔清心涼肺,除熱化痰。一錢更妙。〕〔蜜丸重三錢,硃砂為衣,小兒每丸重一錢。〕
白話文:
這是一種順暢氣機、化解痰濕、降火氣的藥方。
琥珀丸,治療痰症效果奇佳。
真琥珀,硃砂(鎮定心神、安神寧心),人參(補益氣血、安神寧心),茯神,蓮肉(各三錢),山藥(一兩),甘草(補益心脾),天竺黃(入心經,消除熱痰),陳膽星(入肝經,祛除風痰),可以加入牛黃(清心涼肺,化解熱痰,加入一錢效果更佳)。
將藥材製成蜜丸,每丸重三錢,用硃砂包裹。小兒服用時,每丸重一錢。
此鎮心安神除熱化痰之劑,為幼科之聖藥,凡遇慢驚,所投輒應,兼治小兒一切虛症。
栝蔞橘紅丸,治胃中有痰欲吐。
栝蔞仁,橘紅〔各四兩。〕〔竹瀝、薑汁泛為丸。食後服。〕
此順氣開痰止嘔之劑。
加味栝蔞半夏湯,痰嗽氣逆頻吐,胸膈如有冷物上塞,飲熱湯稍下者,方可用此。
栝蔞霜〔蛤粉拌炒,三錢。〕,半夏〔薑汁炒,一錢五分。一潤一燥。原方只二味,下藥仲淳加入。〕,蘇子〔炒研。〕,橘紅,茯苓〔皆消痰降逆之品。各三錢。〕,白豆蔻〔五分。〕,吳茱萸〔有溫中下氣之能。三、五、七分。湯泡用。〕加竹瀝〔一小杯。〕,薑汁〔開痰止嘔。五匙。〕
白話文:
這是一種鎮心安神、除熱化痰的藥方,是兒科的聖藥,凡遇慢驚,用此方治療效果顯著,也兼治小兒一切虛症。
栝蔞橘紅丸,用來治療胃中有痰欲吐。
栝蔞仁和橘紅各四兩,用竹瀝和薑汁泛成丸子,飯後服用。
此方順氣開痰,止嘔。
加味栝蔞半夏湯,用來治療痰嗽氣逆、頻吐,胸膈有如冷物上塞,喝熱湯才稍稍緩解的症狀。
栝蔞霜用蛤粉拌炒,三錢;半夏用薑汁炒,一錢五分;蘇子炒研;橘紅、茯苓各三錢;白豆蔻五分;吳茱萸三、五、七分,用湯泡服。再加入竹瀝一小杯,薑汁五匙,開痰止嘔。
此消痰降逆溫中下氣之劑,因熱者大忌之。
二陳湯,〔見中風。〕治濕痰及一切飲症之要藥。
此燥濕、理氣、化痰之劑。虛者加人參、白朮,補氣健脾以運化其痰,名六君子湯。先哲云:脾為生痰之原。又曰:治痰不理脾胃,非其治也。若吐涎沫,不甚稠黏,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也,六君子加益智仁治之。益智辛熱,能攝涎涶,非虛寒勿用。每見勞嗝等症,多有吐白涎沫者,此係熱極所致。凡臨症最宜細審,治始無誤。
白話文:
這種化痰降逆、溫中下氣的藥方,因為是熱性的,所以熱症患者絕對不能服用。
二陳湯是用來治療濕痰和各種水腫病症的重要藥方。
二陳湯具有燥濕、理氣、化痰的功效。虛寒體質的人可以加入人參、白朮,補氣健脾,幫助消化痰液,叫做六君子湯。古人說:脾臟是產生痰液的根本。又說:治療痰症而不調理脾胃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患者吐出稀薄的唾沫,這表示脾虛不能控制津液所致,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益智仁來治療。益智仁辛熱,能收斂唾液,不是虛寒體質的人不要使用。經常見到勞累後打嗝等症狀,而且吐出白色唾沫的,這是因為身體過熱導致的。臨床上一定要仔細診斷,才能避免治療失誤。
仲淳痰飲丸,〔亦可煎服。〕治一切飲症如神。
六君子去甘草〔健脾燥濕,去甘草,嫌其緩中。各四兩。〕加旋覆花〔消痰。三兩。〕獵苓,澤瀉〔行水。各三兩。〕枳實〔一兩。〕厚朴,木香〔降氣散郁。各五錢。〕因酒濕者,加黃連,〔一兩。〕因寒濕者,加茅朮,〔二兩。〕白豆蔻,〔五錢。〕因抑鬱者,加紫蘇。〔四兩,〕〔薑汁稀米糊為丸,如綠豆大,淡薑湯下。每服三、四、五錢,日三服。〕
白話文:
仲淳痰飲丸,(也可以煎服。)治療各種水腫症狀,效果如同神效。
六君子湯去甘草(健脾燥濕,去甘草,因為甘草性緩和,怕它中和藥性。各四兩。)加入旋覆花(消痰。三兩。)茯苓,澤瀉(利水。各三兩。)枳實(一兩。)厚朴,木香(降氣散郁。各五錢。)
如果因為酒濕所致,加入黃連(一兩。)如果是寒濕所致,加入茅朮(二兩。)白豆蔻(五錢。)如果是鬱結所致,加入紫蘇。(四兩。)
(將藥材用薑汁稀米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綠豆,用淡薑湯送服。每次服三、四、五錢,一天服三次。)
此健脾燥濕,消飲行水,降氣散郁之劑。凡遇飲症,投之輒效。仲景用桂枝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湯,四味通陽,化氣滲水,健脾勝濕消飲;用八味腎氣丸,補益真陽,使腎氣不虛,水不上泛為痰;用葶藶大棗湯,以瀉肺氣之閉,使氣行而飲自不聚。載在《金匱》痰飲門。其方非一,所宜參究。
神術丸,治濕痰〔肥人多患之。〕及一切飲症如神。
茅朮〔一斤,黑芝麻一斤。同水研漿拌之,九蒸九曬。〕,〔棗肉為丸。秋月燥令,可用天冬錢許,煎湯送下。〕
白話文:
此方具有健脾燥濕、消飲行水、降氣散郁的功效,凡遇飲症,服用後往往有效。張仲景用桂枝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湯,四味藥物通陽化氣,滲水健脾,以達到消飲勝濕的目的;用八味腎氣丸,補益真陽,使腎氣不虛,防止水氣上泛成痰;用葶藶大棗湯,瀉肺氣之閉,使氣行暢通,飲邪自然消散。這些方劑都記載在《金匱要略》的痰飲門中。方劑眾多,需根據實際情況參究使用。
神術丸,主治濕痰,肥胖者多患此症,也能治療一切飲症,效果如同神明。
方藥為茅朮一斤,黑芝麻一斤,用水研磨成漿,混合後反復蒸曬九次,用棗肉製成丸劑。秋季乾燥時,可加入少量天冬煎湯送服。
此治濕消飲之神劑,並治濕痹及脾濕腫脹極效。
茯苓丸,治痰停中脘,脾氣壅滯,不得下行,上攻兩臂,抽牽作痛,手不能舉。〔脾主四肢故也。〕服者立效。
半夏〔二兩。〕茯苓〔一兩。〕枳殼〔五錢。〕
風化硝〔引消痰利氣之品,同潤下歸大腸。二錢五分。〕〔薑汁煮,面湖為丸,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,淡薑湯下。〕
此導痰潤下之緩劑。
礞石滾痰丸,治一切積聚痰結,百種怪症。〔病而至於變異百出,症不可憑,脈不可據,莫測端倪者,大屬於痰。〕
白話文:
這方藥可以有效去除濕氣、消解水腫,也能治癒濕痺,以及脾濕引起的腫脹。
茯苓丸專治痰滯於中脘,脾氣阻塞,無法下行,導致上衝兩臂,抽搐疼痛,手抬不起來。因為脾臟主四肢,所以出現這種症狀。服用後立刻見效。
方劑:半夏二兩、茯苓一兩、枳殼五錢、風化硝二錢五分(風化硝可以化痰利氣,與茯苓一起潤下,歸屬於大腸)。將藥材用薑汁煮沸,再以面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三、五十丸,淡薑湯送服。
這是一款緩和的導痰潤下藥。
礞石滾痰丸可以治療一切積聚的痰結,以及各種奇怪的病症。許多病症變化多端,症狀難以捉摸,脈象也無法判斷,原因莫測,多半是痰引起的。
青礞石〔消積滯,墜痰涎之要藥。火硝等分,煅金色。湯氏治小兒用用一錢,豈有君藥反少之理,原方分量疑誤。〕製大黃〔驅逐一切積滯,停淡留飲之神劑。〕黃芩〔芩之治痰,假以降其火也。各八兩。〕真沉香〔沉之治痰,藉以降其氣。一兩。木香亦可。〕〔水泛為丸,白湯下一、二、三錢。〕
此驅痰除熱泄結之聖劑。若因於脾濕,不能運化,積滯生痰,或因酒醪厚味生痰,濃厚膠固,咯唾難出者,此藥但取痰積,次第而下,並不大瀉,應如鼓桴。如陰虛痰火禁用,虛人亦禁。
痰得澀脈難治。
白話文:
青礞石能消積滯、墜痰涎,是治療痰飲的重要藥物。將青礞石與火硝等量煅燒至金色。湯氏治療小兒時使用青礞石一錢,但君藥應該用量更多,原方分量可能錯誤。
大黃能驅逐一切積滯、停淡留飲,是治療積滯的良藥。黃芩能降火治療痰飲,沉香能降氣治療痰飲。將黃芩八兩、沉香一兩(木香也可)混合,用水泛為丸,用白湯服用一、二、三錢。
這是一種驅痰除熱泄結的聖藥。若因脾濕運化失調,積滯生痰,或因酒醪厚味生痰,痰液濃厚膠固,咯吐困難者,服用此藥能逐漸化痰消積,不會引起大量瀉下,如同擊鼓般奏效。但陰虛痰火者、虛弱者禁用。
痰飲伴隨澀脈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