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五·樂集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樂集 (6)

1. 論治大綱

昔人云:肝常有,腎常不足。然肝既無虛,又言補肝者,肝氣不可亢,肝血自當養也。血不足者,濡之以水之屬也:壯水之原,木賴以榮。腎既無實,又言瀉腎者,腎陰不可虧,而腎氣不可亢也。氣有餘者伐之,木之屬也,伐木之干,水賴以安。

用古方療今病,譬之拆舊料,改新屋,不再經匠氏之手,其可用乎?是有察於古今元氣之不同也。當天地初開。氣化濃密,則受氣常強,及其久也,氣化漸薄,則受氣常溺。故東漢之世,仲景出方,輒以兩計,宋元而後,東垣、丹溪,不過錢計而已。今去朱李之世,又五百年,元氣轉薄,乃必然之理。

所以抵當、承氣,日就減削,歸脾、六味,日就增添,論症施治,多事調養,專防克伐,此今時治法之變通也。假令病宜用熱,亦當先之以溫,病宜用寒,亦當先之以清,縱有積宜消,必須先養胃氣,縱有邪宜祛,必須隨時發散,不得過劑以傷氣血,氣血者,人之所賴以生者也,氣血充盈,則百邪外御,病安從來?氣血虛損,則諸邪輻輳,百病叢集。嗟乎?世人之病,十有九虛,醫師之藥,百無一補,寧知投劑一差,實者即虛,虛者即死。

故臨症之頃。宜加戰兢,若執成方,或矜家秘,惟知盡劑,不顧本元,惟知古法,不審時宜,皆讀書而過,未窺元會運世之微旨也。

凡用藥太過不及,皆非適中,而不及尚可加治,太過則病去藥存,為害更烈。

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,勞心則中虛,而筋柔骨脆,貧賤之人多勞力,勞力則中實,而骨勁筋強。富貴者,膏粱自奉,其臟腑恆嬌,貧賤者,藜藿苟充,其臟腑恆固。富貴者,曲房廣廈,玄腑疏而六淫易客,貧賤者,陋巷茅茨。腠理密而外邪難乾。故富貴之疾,宜於補正,貧賤之疾,利於攻邪。

雖然貧賤之家,亦有宜補,但攻多而補少,富貴之家亦有宜攻,但攻少而補多,是又當以方宜為辨,稟受為別,老幼為衡,虛實為度,不得膠於居養之一途,而概為施治也。

有偏,陰偏陽者,此氣稟也。太陽之人,雖冬月,身不須綿,口常飲水,色欲無度,大便數日一行,芩、連、梔、柏、硝、黃,恬不知怪。太陰之人,雖暑月不離復衣,食飲稍涼,便覺腹痛泄瀉,參、朮、薑、桂,時不絕口,一有欲事,呻吟不已,故醫者治人於平素之偏稟陰陽,極宜審察。

人之受病,以偏得之,感於熱則偏於熱,感於寒則偏於寒。故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此正法也。今之為醫者,不細辨明,而製為不寒不熱之方,輒稱曰穩當,又言王道,噫!何以補其偏而救其弊哉!

天之大寶,只此一丸紅日,人之大寶,只此一息真陽,天無此日,則六合盡冰壺,乾坤皆地獄矣。人是小乾坤,得陽則生,故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,四肢之運用者陽氣也,五臟五官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,失陽則死,則身冷如冰,寂然。不動,靈覺盡滅。可見死生之本,全在陽氣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:「肝臟容易有氣,腎臟容易不足。」然而,既然肝臟沒有虛弱的問題,又說要補肝,這是因為肝氣不能過於亢盛,所以應該滋養肝血。當血液不足時,就應該用水來滋潤它,加強腎水(水的根源),這樣肝木才能得到滋養而茂盛。腎臟既然沒有實邪,又說要瀉腎,這是因為腎陰不能虧損,而腎氣也不能過於亢盛。如果氣有餘,就應該抑制它,就像用斧頭砍樹一樣,抑制肝木的強盛,腎水才能得到安穩。

用古代的藥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,就像是拆舊房子的材料來蓋新房子,如果沒有經過工匠的仔細加工,怎麼可能合用呢?這是因為古代和現代的人體元氣有所不同。在天地剛開始形成的時候,天地間的氣化濃密,人所接受的氣就比較強盛,時間久了,氣化逐漸稀薄,人所接受的氣也相對衰弱。所以東漢時期,張仲景開的藥方,常常一劑藥就要用兩劑的量來服用,到了宋元之後,李東垣、朱丹溪等醫家,用藥量也不過是減到錢的單位而已。如今距離朱李時代,又過了五百年,元氣變得更加稀薄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

因此,像抵當湯、承氣湯這些藥方,如今用藥量就要逐漸減少,而像歸脾湯、六味地黃丸這些藥方,用藥量就要逐漸增加。在診斷病情、實施治療時,大多要注意調養,特別要防止過度克伐。這就是現在治療方法的一種變通。如果病情適合用熱藥,也應該先用溫藥,病情適合用寒藥,也應該先用清涼藥,即使有積滯需要消除,也必須先調養脾胃之氣;即使有邪氣需要驅除,也必須隨時發散,不能用過重的藥物損傷氣血。氣血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,氣血充盈,各種邪氣就無法侵入,疾病又從何而來呢?如果氣血虛弱,各種邪氣就會蜂擁而至,各種疾病就會同時發生。唉!現在的人,十個有九個是體虛的,而醫生開的藥,一百個裡面也沒有一個是真正能夠補益的。哪裡知道用藥稍微差錯,本來體質強壯的就會變成虛弱,本來就虛弱的就會死亡。

所以,在診斷病情的時候,應該更加謹慎小心,如果只是執著於現成的藥方,或者自誇家傳秘方,只知道用藥到足夠的量,而不顧病人的根本,只知道遵循古代的方法,而不考慮現在的情況,都是讀書卻沒有領會書中精髓,沒有看清楚時代變遷的微小變化。

凡是用藥,太過或不及,都不恰當,而用藥不及還可以再加藥治療,用藥太過則病好了,藥性卻殘留在體內,為害更嚴重。

大體來說,富貴人家的人大多勞心,勞心則導致中氣虛弱,筋骨柔弱脆弱;貧賤人家的人大多勞力,勞力則導致中氣充實,筋骨強健有力。富貴人家的人,吃的是精緻的食物,所以他們的臟腑常常嬌弱;貧賤人家的人,吃的是粗茶淡飯,所以他們的臟腑常常堅固。富貴人家的人,住的是寬敞舒適的房子,體表的玄府(汗孔)疏鬆,容易遭受外邪侵襲;貧賤人家的人,住的是簡陋狹小的房屋,體表的腠理(皮膚紋理)緊密,外邪難以侵入。因此,富貴人家的疾病,適合用補益正氣的方法治療;貧賤人家的疾病,適合用攻邪的方法治療。

雖然貧賤人家也有需要補益的情況,但攻邪的情況多於補益,富貴人家也有需要攻邪的情況,但補益的情況多於攻邪,這又要根據藥方是否合適,以及病人稟賦的差異,老幼的區別,虛實的程度,來辨別治療,不能拘泥於生活環境的差異,而一概而論的施予治療。

有些人,體質陰氣偏盛或陽氣偏盛,這是天生的稟賦。太陽體質的人,即使在寒冷的冬天,也不需要穿厚厚的棉衣,常常口渴想喝水,性慾過度,大便常常要隔幾天才一次,服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、芒硝、大黃等寒涼瀉下的藥物,也不覺得奇怪。太陰體質的人,即使在炎熱的夏天,也不能離開厚厚的衣服,稍稍吃一點涼的東西,就覺得腹痛腹瀉,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肉桂等溫熱的藥物,常常要吃個不停,一有慾望就呻吟不止。所以醫生在治療病人的時候,要仔細觀察他們平時的體質偏於陰還是陽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人之所以生病,都是因為身體的陰陽失衡造成的,感受到熱邪,身體就偏於熱,感受到寒邪,身體就偏於寒。所以,用寒藥治療熱病,用熱藥治療寒病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現在的醫生,不仔細辨別陰陽虛實,而是開一些不寒不熱的藥方,還說這樣做比較穩妥,是王道,唉!這樣怎麼能糾正身體的陰陽偏盛,來解救疾病的困境呢!

上天最大的寶物,只有那一輪紅日;人體最大的寶物,只有這一息真陽之氣。如果天空中沒有太陽,整個世界都會變成冰冷的壺,變成地獄。人是個小天地,得到陽氣就能生存,所以凡是身體溫暖的,都是陽氣的作用;四肢能活動的,都是陽氣的作用;五臟五官的神奇功能,也是陽氣的作用。失去陽氣就會死亡,身體就會像冰一樣寒冷,寂靜不動,所有感覺都消失。可見,生死的根本,完全在於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