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五·樂集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樂集 (5)

1. 論治大綱

一切諸病,皆當以保其胃氣,補養脾氣為主。故益陰宜遠苦寒,益陽宜防泄氣,祛風毋過用燥散,消暑毋輕用通下,瀉利毋加消導,滯下毋用硝、巴,胎前泄瀉之忌當歸,產後發熱之忌芩、連,凡內外諸病之藥,有與胃氣相違者,投之宜慎。

經言氣,歸精者,以氣為精母,金生水也,即天氣下為雨之義。氣譬之云,精譬之雨,氣降則化為精,猶雨之因云而生也。又言精化為氣者,以元氣必由精而化生,即地氣上為云之義,精升則化為氣,猶云之因雨而出也。此精氣互根之妙,欲保生者,當知戒色欲以養精,寡言語以養氣。

經言味歸形者,以五味生精血以成形,然味太過,則偏勝而反傷形,故又曰:味傷形。蓋形傷則氣亦不免,所以又有氣傷於味之說,故節飲節食為攝生第一要著。

善為醫者,必責根本,而本有先天、後天之辨。何以為先天之本?蓋嬰兒未成,先結胞胎,其象中空,一莖透起,形如蓮蕊,一莖即臍帶,蓮蕊即兩腎也,而命寓焉。水生木而後肝成,木生火而後心成,火生土而後脾成,土生金而後肺成,五臟既成,六腑隨之,四肢乃具,百骸乃全。

未有此身,先有兩腎,故腎為臟腑之本,十二脈之根,呼吸之本,三焦之原,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,故曰先天之本在腎。何以為後天之本?蓋嬰兒初生,一日不再食則飢,七日不食,則腸胃涸絕而死。

經曰:安穀則昌,絕谷則亡,猶兵家之餉道也,餉道一絕,萬眾立散,胃氣一敗,百藥難施,一有此身,必資穀氣,谷入於胃,灑陳於六腑、調和於五臟,以生氣血,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,故曰後天之本在脾。

人有五臟,曰:心肝脾肺腎,皆為陰也。內經發明三陰為病之義,獨不及心肝二臟者,蓋心為君主,邪不可傷,傷則必死。肝為將軍官,木氣多強,故皆不詳言其病。舍此二者,則腎為藏精之本,肺為藏氣之本,脾為水穀之本。水病則及肺,金病則及脾,盜母氣也;土病則敗及諸臟,失化、生之原也。凡犯三陰虧損者,皆在此三臟耳,三臟俱傷,鮮能免矣。

古稱乙癸同源,腎肝同治,其說維何?蓋火分君相,君火者,居乎上而主靜,相火者,處乎下而主動。君火惟一,心主是也,相火有二,乃腎與肝。腎應北方壬癸,於卦為坎,於象為龍,龍潛海底,龍起而火隨之;肝應東方甲乙,於卦為震,於象為雷,雷藏澤中,雷起而火隨之。澤也海也,莫非水也,莫非下也,故曰乙癸同源。

東方之木,無虛、不可補,補腎即所以補肝:北方之水,無實不可瀉,瀉肝即所以瀉腎。至乎春升,龍不現則雷無聲,及其秋降,雷未收則龍不藏,但使龍歸海底,必無迅發之雷,但使雷藏澤中,必無飛騰之龍,故曰腎肝同治。

白話文:

論治大綱

所有疾病,都應該以保護胃氣、補養脾氣為主要原則。所以,滋養陰液時要避免使用過於苦寒的藥物,補益陽氣時要防止氣泄散,祛風時不要過度使用燥烈的藥物,消除暑氣時不要輕易使用通泄的藥物,腹瀉時不要再用消導的藥物,痢疾時不要使用硝石、巴豆等峻下藥物,懷孕期間腹瀉要忌用當歸,產後發熱要忌用黃芩、黃連等寒涼藥物。凡是內科、外科的各種疾病用藥,只要與胃氣相衝突的,都要謹慎使用。

經典說:「氣,歸屬於精」,是因為氣是精的母親,就像金生水一樣,也像天上的氣下降變成雨水的道理。把氣比喻成雲,精比喻成雨,氣下降就會化為精,就像雨水因為雲而產生一樣。又說「精化為氣」,是因為元氣必須由精來化生,就像地氣上升變成雲的道理,精上升就會化為氣,就像雲因為雨水而產生一樣。這就是精氣互相依存的奧妙。想要保養生命的人,應該知道要戒除色慾來保養精,減少說話來保養氣。

經典說:「味道歸屬於形體」,是因為五味能產生精血來構成形體,但是味道太過就會導致偏盛而反而傷害形體,所以又說:「味道傷害形體」。形體受到傷害,氣也難免會受損,所以又有「氣被味道傷害」的說法。因此,節制飲食是養生的第一要務。

好的醫生,一定會追究疾病的根本。根本又分為先天和後天。什麼是先天的根本呢?在嬰兒還未成形時,先形成胞胎,它的形狀是中空的,有一條莖脈向上延伸,形狀像蓮花的花蕊。這條莖脈就是臍帶,蓮花花蕊就是兩腎,而生命就寄託在其中。水生木,然後肝臟形成;木生火,然後心臟形成;火生土,然後脾臟形成;土生金,然後肺臟形成。五臟形成後,六腑也跟著形成,四肢具備,全身的骨骼和器官也都完備。

在身體還沒形成之前,先有了兩腎,所以腎是臟腑的根本,十二經脈的根源,呼吸的基礎,三焦的發源地,是人賴以生存的初始之物,所以說「先天的根本在腎」。什麼是後天的根本呢?嬰兒剛出生,一天不吃飯就會飢餓,七天不吃飯,腸胃就會乾涸而死。

經典說:「安順穀物就能昌盛,斷絕穀物就會滅亡」,就像兵家的糧道一樣,糧道一旦斷絕,軍隊就會立即潰散。胃氣一旦敗壞,所有的藥物都難以發揮作用。人一旦有了身體,就必須依賴穀物的精氣。穀物進入胃中,被運送到六腑,調和於五臟,以產生氣血,這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,所以說「後天的根本在脾」。

人有五臟,分別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這些都屬於陰。內經闡明了三陰經脈發生疾病的意義,卻唯獨沒有提到心和肝這兩個臟器,是因為心臟是君主之官,邪氣不能侵犯,一旦受傷就會死亡。肝臟是將軍之官,木氣多強盛,所以這兩個臟器的疾病都沒有詳細論述。撇開這兩個臟器不談,那麼腎是儲藏精氣的根本,肺是儲藏氣的根本,脾是運化水穀的根本。水病會影響到肺,金病會影響到脾,這是盜取母氣的表現;土病則會導致其他臟器都敗壞,失去化生精微物質的來源。凡是犯了三陰虧損的病症,都是因為這三個臟器出現問題,三個臟器都受到損傷,就很少有人能夠倖免。

古人說「乙癸同源」,腎和肝要一同治療,這是什麼道理呢?火分為君火和相火,君火在上方而主靜,相火在下方而主動。君火只有一個,就是心火;相火有兩個,就是腎火和肝火。腎應北方壬癸水,在卦象中為坎,在形象上為龍,龍潛藏在海底,龍升起時火就會跟著燃燒;肝應東方甲乙木,在卦象中為震,在形象上為雷,雷隱藏在沼澤之中,雷發動時火就會跟著產生。沼澤和海洋,都是水,都在下方,所以說「乙癸同源」。

東方的木,沒有虛弱的情況,不需要補益,補腎就是為了補肝;北方的水,沒有實證的情況,不需要瀉泄,瀉肝就是為了瀉腎。到了春天,龍不出現,雷就不會發出聲音,到了秋天,雷沒有收斂,龍就不會潛藏。只要讓龍回歸海底,就一定不會有迅猛的雷電,只要讓雷藏在沼澤中,就一定不會有飛騰的龍,所以說「腎和肝要一同治療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