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五·樂集 (7)
卷五·樂集 (7)
1. 論治大綱
故欲固其陽,須培根本,根本者何?命門是也。嬰兒初生,先兩腎,兩腎中間,是曰命門。先天之生我者,由此而受,後天之生我者,由此而裁。夫生之門,即死之戶,所以人之盛衰安危,皆系乎此者,以其為生氣之源,而氣強則強,氣衰則病,此雖至陰之地,而實真陽之宅。
世之養身者,不知保養節欲,而日夜戕賊此真陽,既已陽衰成病矣,治病者不知溫補真陽,而反用苦寒伐此真陽,欲保生命,豈可得乎?
陽氣以潛藏為貴,潛則弗亢,潛則可久,易道也。故盞中加油,則燈愈明,爐中復炭,則火不熄。
腎中真陽,得水以濟之,則留戀不脫,得土以堤之,則蟄藏不露。
真陽以腎為窟宅,而潛伏水中,凝然不動,嘿與一身相管攝,是以足供百年之用。惟夫縱慾無度,腎水日竭,真陽之面目始露矣。陽者清上者也,至於露則魄汗淋漓,目中有光,面如渥丹。故治之者,當兼用三法:一者以澀固脫,一者以重治怯,一者以補理虛。緣真陽散越於外,如求亡子,不得不多方圖之。
更有治本一法,實有神巧之妙。蓋蓄魚千尾者,必置介類於池中,否則其魚乘雷雨,冉冉騰散。魚雖潛物,而性樂於動,以介類沉重下伏之物,而引魚之潛伏不動,同氣相求也。故治真陽之飛騰散越,不以龜鱉之類引之下伏,不能也。
故陰湊於上,開竅於目則為淚,開竅於鼻則為涕,開竅於口則為涎、為唾。經曰:五十始衰,謂陰氣始衰也。至此陰氣衰,故不能自主,而從陽上行,其屑越者,皆身中之至寶。可見下虛者,不但真陰虛,究竟下元真陽亦虛,向非收攝歸元,將何底極,是以事親養老諸方,皆以溫補下元為務。
〔如熟地、肉蓯蓉、枸杞、菟絲、五味、山萸、人胞、鹿角膠,羊肉之屬,不必定附、桂也。〕誠有見於老少不同。治少年人,惟恐有火,高年人惟恐無火,無火則運化艱而易衰,有火則精伸健而難老,是火者老人維命之根,未可以水〔苦寒之品。〕輕折也。
或問冬至一陽生,當漸向暖和,何為臘月大寒?夏至一陰生,當漸向清涼,何為三伏酷熱?曰:此論將來者進,成功者退之理則然。然隱微之際,未易明也。蓋陽伏於下,逼陰於上,井水氣蒸,而堅冰至也;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,井水寒而雷電合也。故人有病面紅口渴,〔不喜飲水。
〕煩躁〔神靜不昏。〕喘咳者,誰不曰火盛之極,抑熟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乎?〔小便必清利,右尺必微細。〕若不大劑加減八味丸料,〔即六味加五味子、肉桂。〕煎湯冷飲以引之歸元,而反進寒涼之劑,必致危亡。如既引火歸元之後,當急培中土,須必以參、耆、歸、杞之甘溫平養之,則焰和而不復上煬,烈炭得爐灰而性藏也。
白話文:
論治大綱
要穩固體內的陽氣,必須培養根本,這根本是什麼呢?就是命門。嬰兒剛出生時,先有兩腎,兩腎中間的位置就叫做命門。先天從父母那裡得到的生命之源,是從這裡來的;後天滋養身體的能量,也由這裡主導。命門既是生命之門,也可能是死亡之戶,所以人體的盛衰、安危都與它息息相關。這是因為命門是生命之氣的源頭,氣強則身體強壯,氣衰則容易生病。命門雖然屬於至陰之處,實際上卻是真陽的住所。
現在養生的人,不懂得保養身體、節制慾望,日夜損耗體內的真陽。等到陽氣衰弱成病了,治療的人又不知道用溫補的方式來恢復真陽,反而用苦寒的藥物來消耗它。這樣想要保住生命,怎麼可能呢?
陽氣以潛藏為貴,潛藏就不會亢奮,潛藏就能長久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就像燈裡加了油,燈就會更亮;爐裡添了炭,火就不會熄滅。
腎中的真陽,有水來滋潤它,就會留戀不離開;有土來堤防它,就會潛藏而不外露。
真陽以腎為住所,潛伏在水中,安穩不動,默默地管理著全身,因此足夠提供百年之用。只是因為縱慾過度,腎水日漸枯竭,真陽的本質才會顯露出來。陽氣本性是往上走的,一旦顯露,就會導致大汗淋漓、眼睛有光、面色潮紅。所以治療這種情況,應當同時使用三種方法:一是使用收澀的藥物來固護脫散的陽氣;二是使用沉重的藥物來鎮定虛弱的陽氣;三是使用補益的藥物來調理虛損的身體。這是因為真陽散失在外,就像尋找走失的孩子一樣,必須想盡辦法來補救。
還有一種治本的方法,效果非常神奇。就像池塘裡養了很多魚,必須在池中放置甲殼類生物,否則魚在雷雨天就會到處散開。魚雖然是潛伏的動物,但是本性好動,需要靠甲殼類這種沉重且伏藏的生物來引導牠們潛伏不動。這是因為同氣相求的緣故。所以,治療真陽飛散的情況,如果不用龜、鱉之類的藥物來引導其向下潛藏,是無法奏效的。
陰液聚積在上部,從眼睛出來就變成眼淚,從鼻子出來就變成鼻涕,從嘴巴出來就變成口水、唾液。經典說:人到五十歲開始衰老,指的是陰氣開始衰退。到了這個時候,陰氣衰弱,不能自主,就會跟著陽氣往上走,這些散失的物質,都是身體的珍寶。由此可見,下部虛弱,不僅僅是真陰虛,實際上是下元真陽也虛了。如果不及時收攝歸元,將會怎樣呢?所以,奉養父母、安度晚年的各種方法,都以溫補下元為要務。
(像熟地、肉蓯蓉、枸杞、菟絲子、五味子、山茱萸、人胞、鹿角膠、羊肉之類,不一定要用附子、肉桂。)這正是考慮到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差異。治療年輕人,唯恐有火氣;治療老年人,唯恐沒有火氣。沒有火氣,運化就會困難而容易衰老;有火氣,精神就會旺盛而難以衰老。所以火是老年人維持生命的根本,不能用苦寒的藥物輕易地把它折損。
有人問,冬至一陽生,理應漸漸向暖,為什麼臘月反而更冷?夏至一陰生,理應漸漸向涼,為什麼三伏天反而酷熱?這是因為這是說明將要發展的趨勢,和事物達到極點後衰退的道理。但是其中隱微的道理,不容易明白。這是因為陽氣潛伏在下部,把陰氣逼到上部,井水裡冒出熱氣,寒冰就形成了;陰氣強盛在下部,把陽氣逼到上部,井水寒冷,就會出現雷電。所以,人有生病面紅口渴,(但不喜歡喝水),煩躁(但神智清醒)咳嗽等症狀,誰不說這是火氣極盛?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腎中陰寒逼迫陽氣外越的表現!(小便一定是清澈的,右脈寸關尺一定很細微。)如果不用大劑量的加減八味丸(也就是六味地黃丸加上五味子、肉桂)煎湯冷飲,來引導陽氣歸元,反而用寒涼的藥物,一定會導致危險的結果。如果已經引火歸元之後,應當馬上培補中土,必須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枸杞等甘溫平和的藥物來養護它,這樣火氣才能平和而不往上竄,就像旺盛的炭火有了爐灰才能安靜下來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