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靖遠

《顧松園醫鏡》~ 卷五·樂集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樂集 (8)

1. 論治大綱

人身之有陰陽也,水一而已,火則二焉,是稟受之始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故自少至老,所生疾病,靡不由於真陰不足者,其恆也。若夫真陽不足之病,千百中一、二而已。今之醫師,不揣其本,凡遇病症,概投溫補,參、耆、二術,視同食物,佐以薑、桂,若啖五辛,倘遇憊劇,輒加附子,於是輕者重,重者斃,接踵死亡,全無悔悟,余所目擊甚多,故特著其誤,以為世戒。

夫病。變非一,何獨重陰;有弗達者,必哂為謬,試言其略。如寒邪傷人,本為表症,而汗液之化,必由乎陰也,中風為病,身多偏枯,而筋脈之敗,必由乎陰也。虛勞生火,非壯水何以救其燎原;瀉利亡陰,非補腎何以固其門戶:鼓脹由乎水邪,主水者須求水臟;關格本乎陰虛,急救陰尚虞陰脫。此數者,乃疾病中最大之綱領,明者覺之,可因斯而三反之。

陽邪之至,害必歸陰,五臟之傷,窮必及腎,知救其原,則迴天之手矣。

經言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貫隔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。故虛里跳動,最為虛損病本。凡患陰虛勞怯,則心下多有跳動,及為驚悸慌張者,是即此症。人止知其心跳,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。但動之微者病常微,動之甚者病則甚。凡患此者,余常以純甘壯水之劑,填補真陰,活者頗多。

然經言宗氣之泄,而余謂真陰之虛,其說似左,請析其義。夫谷入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,皆以受氣,是曰胃氣,而上為宗氣也。氣為水母,氣聚則水生,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。今胃氣傳之肺,而腎虛不能納,故宗氣泄於上,則腎水竭於下,腎愈虛則氣愈無所歸,氣不歸則陰愈虛矣。氣水同類,當求於濟,故凡欲納氣歸元者,惟有補陰以配陽之法。

人之聲音,出自肺金,清濁輕重,丹田所繫,不求其原,徒事於肺,抑末也。今之言補肺者,人參、黃耆,清肺者黃芩、麥冬,斂肺者五味、訶子,瀉肺者葶藶、枳殼。病之輕者,豈無一效,若本原虧損,毫不相干。蓋人肺金之氣,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,丹家謂之母藏子宮,子蔭母胎。

此一臟名曰嬌臟,畏熱畏寒,腎中有火,則金畏火刑而不敢歸,腎中無火,則水冷金寒而不敢歸,或為喘脹,或為咳嗽,或為不臥,或為不食。斯時也,欲補其母以益子,喘脹愈甚,清之瀉之,肺金日消,死期迫矣!惟收斂者,僅似有理,然不得其門,從何而入。《立齋直指》云:肺出氣也,腎納氣也,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本。

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,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原也,毋徒從事於肺,宜壯水之主,或有因火衰者,是當益火之原也。

凡為廣嗣之計者,其用藥準繩,但取純王以召和,無取雜品以兆戾也。經言: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。不知此段經文,乃是明言男女交會之法度,欲使陽氣秘密,乃得堅固不瀉;然而陰陽貴相和,必陰得其平,而無過不及,然後陽得其秘而不走瀉也。故欲陽之秘密,不得不予其權於陰,正以陽根於陰,培陰所以培陽之基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之所以有陰陽,水只有一種,火卻有兩種。這是人稟受陰陽之氣的開始。通常陽氣容易過剩,陰氣容易不足。所以從年輕到年老,所生的疾病,幾乎都是因為真陰不足所導致,這是普遍的現象。至於真陽不足的疾病,在千百個病例中,大概只有一兩個。現在的醫生,不探究病根,只要遇到疾病,就一律使用溫補藥物,把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當成食物,再佐以薑、桂,就像吃辛辣的食物一樣。如果遇到病情危急,就隨意加入附子。結果,病情輕的變重,重的就死了,接連不斷地死亡,卻沒有人悔悟。我親眼見到很多這種情況,所以特別指出他們的錯誤,作為世人的警戒。

疾病的變化有很多種,為什麼獨獨重視陰?有人不理解,一定會嘲笑這是錯的。我試著簡單說明一下。例如,寒邪侵入人體,本來是表面的疾病,但汗液的產生,一定是由於陰氣的作用。中風這種疾病,身體常常偏癱,而筋脈的損壞,一定是由於陰氣的衰弱。虛勞會產生火氣,不用強盛的陰液來救,如何能夠撲滅這燎原之火?瀉泄不止,導致陰液流失,不補腎,又如何能固守住身體的門戶?腹脹是由於水邪引起的,要治療水邪,必須從主管水的腎臟下手;閉塞不通,是因為陰虛引起的,急救陰液恐怕還來不及防止陰液脫失。以上這些,是疾病中最重要的綱領。明智的人應該了解這些道理,並從這些方面多加思考。

陽邪侵入人體,對身體的損害最終會歸於陰氣的不足。五臟的損傷,到了最後一定會牽連到腎臟。如果懂得救護病源,就可以有起死回生的能力。

醫書上說,胃的大絡脈,叫做「虛里」,它穿過膈膜,聯絡到肺,在左乳下方,它的跳動,會顯現在衣服外,這是宗氣外洩的表現。所以虛里的跳動,是身體虛損的根本所在。凡是患有陰虛勞損的人,心下大多會有跳動,或是出現驚悸慌張的情況,就是這個症狀。人們只知道是心跳,卻不知道是虛里在跳動。虛里跳動輕微的,病情也輕微;跳動厲害的,病情也嚴重。凡是患有這種情況的病人,我常常使用純甘補水的藥物,來填補真陰,治好的病人有很多。

雖然醫書上說宗氣外洩,而我說的是真陰虛損,這兩種說法好像不一致,請讓我分析其中的道理。食物進入胃,再傳送到肺,五臟六腑都由此接受氣,這叫做胃氣,而上行的就是宗氣。氣是水的母親,氣聚集就能產生水,這是由肺氣向下產生腎水的。現在胃氣傳送到肺,但腎虛不能接納,所以宗氣外洩於上,導致腎水枯竭於下。腎越虛,氣就越沒有歸處,氣無所歸,陰就越虛。氣和水是同類的,應該想辦法讓它們相互滋養。所以凡是想要讓氣回歸本源的人,只有使用補陰來配合陽氣的方法。

人的聲音,來自於肺金,聲音的清濁輕重,與丹田息息相關。不探求聲音的根源,只是從肺著手,那是捨本逐末的做法。現在說要補肺的人,用人參、黃耆;清肺的人,用黃芩、麥冬;收斂肺氣的人,用五味子、訶子;瀉肺的人,用葶藶、枳殼。對於病情輕微的,或許有一些效果。如果病根是虧損,那這些藥物就毫無用處。因為人體的肺金之氣,在夜晚睡覺時會歸藏於腎水之中,道家稱作母藏子宮,子蔭母胎。

腎這個臟器很嬌嫩,怕熱也怕冷。腎中有火,肺金就會害怕火的刑剋,而不敢歸藏;腎中沒有火,腎水寒冷,肺金也會害怕寒冷而不敢歸藏。這樣,就會出現喘脹、咳嗽、無法躺臥、食慾不振等情況。這時如果想要補腎來幫助肺,喘脹會更加嚴重。如果用清熱瀉火的藥物,肺金會日益耗損,死亡的日子就近了!只有用收斂的方法,似乎有點道理,但如果沒有找到根本的原因,也是無濟於事。《立齋直指》說:肺主氣的呼出,腎主氣的納入,肺是氣的主管,腎是氣的根本。

凡是氣從肚臍下方向上奔湧的,這是腎虛,不能納氣歸於本源所致,不要只是從肺著手,應該要壯大水的力量。如果是由於火衰導致的,就應該要補益火的本源。

凡是為了生育後代的,用藥的準則,只要選用純淨的藥物來調和陰陽,不要使用雜亂的藥物,以免招來禍害。《醫經》上說:凡是陰陽的關鍵,陽氣密閉才能堅固。不了解這句話的涵義,其實是在說明男女交合的方法。要讓陽氣密藏,才能堅固而不洩露;然而陰陽貴在和諧,必須要讓陰氣達到平衡,既不過分也不不及,這樣陽氣才能密藏而不外洩。所以想要陽氣密藏,必須要將權力賦予陰氣,正是因為陽氣根植於陰氣,所以培補陰氣,才能奠定培補陽氣的基礎。